當有人說易經是迷信時,我突然怒了
一次在一個飯局,有個自稱是搞科研的工作者,酒還沒下肚,就開始狂噴:西方人搞的東西那叫科學,反觀我們中國人整天研究的陰陽啊,風水啊,易經之類的,這些都不科學,太迷信……滿嘴胡言,胡說八道,有個朋友聽不下去,問了他一句:「你讀過書嗎?」
「你不就是你爸媽陰陽結合的產物嗎?不講風水,你有本事把你的房子建去墓地?《易經》是講什麼的書你知道嗎?不讀易不可為將相,聽說過嗎?」那位朋友說完兩袖一揮就離開了飯局,自然,我也隨後離開,跟這麼一個不讀書的人吃飯有什麼意思呢?
不讀書還算是比較客氣的說法了,按我說,那個人簡直可以用數典忘祖來形容了。《易經》是我們華夏民族文化之根,怎容無端褻瀆呢?一個民族總有些東西是不可褻瀆的。
《易經》被譽為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古文化典籍中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西方學者稱之為「一部奇妙的未來學著作」。然而,《易經》在很長時間被很多人認為僅僅是一部算命的書,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不是,那《易經》究竟是一本怎麼樣的書呢,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古老而神秘的《易經》呢?
易經有三個版本,《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分別形成於夏、商、周三個時代,《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失傳,現在存於世的只有周易,為周文王所著。易經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作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用易經的話來說,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
由於易經的應用表達方式比較抽象,再加上語言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所以這讓後來的人很難理解。隨著時間的發展,易經分為了兩派,術數派與易理派,術數重在用,易理重在理。隨後很多東西都從易經衍生了出來,奇門遁甲、梅花易數、大六壬、風水、算命、手相面相等等。
人更三聖,世歷三古。要了解易經,我們要先了解三個聖人:伏羲、周文王和孔子。遠古聖祖伏羲畫八卦,中古聖王周文王作六十四卦,並卦辭。近古聖人孔子作易傳十冀。
伏羲的故事,我們前面的文章《是誰把華夏人從洪荒中拉了出來?》與《伏羲發現的鑰匙可開宇宙之門》已經有詳細的論述,在此不再重複。下面我們來說「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
商紂王帝辛時代,周文王姬昌是商朝周地的一個諸侯王,時稱西伯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姬昌勤於政事,善施仁德,廣羅人才,勵精圖治,制定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當年商紂王發明了殘酷的炮烙之刑,姬昌很氣憤,後向商紂王獻地以此換取廢除炮烙之刑,紂王答應了姬昌的要求,廢除了炮烙之刑,姬昌得到了天下百姓的愛戴。
周的國力日漸增強壯大,引起了商王朝的不安。商紂王的親信讒臣崇候虎,暗中向紂王進言說,西伯到處行善,樹立自己的威信,諸侯都嚮往他,恐怕不利於商王,於是商紂王就把姬昌拘進羑里,也就是關進了大牢,當年西伯侯姬昌已經82歲。
然後,在獄中的七年,姬昌,運用他的智慧在先天八卦的基礎上,推演出後天八卦,同時對六十四卦做卦辭,對卦辭和卦爻進行整理,以簡樸的卦爻形式,推演自然和社會的變化,其內容所為,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姬昌(周文王)之後,他的第四子周公旦做爻辭,又對易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最終促成了《易經》這部偉大著作的成書。
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思考:文王作為一個諸侯國之君,82歲的高齡,深受人們的愛戴,他一定對天地自然的大道以及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瞭然於胸。於是他在羑里作了一個決定,他要「出一本書」,一本可以用於治國安邦,開悟百姓,以達寧靜致遠,天人相和境界的書。
於是以伏羲八卦作為基礎,進行更深層次的推演,為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作辭解釋。每一卦,都代表著天地變化的一個象,也就是在一個大的時間序列中,陰陽相合所推動出來的變化。若對此中道理瞭然於胸的人,就可輕易明確了解自己所處的境地,並根據卦象與事物的對應關係作出最有利的應對。
然而有一點,周文王在獄中寫易經,為了避免商紂王的迫害,很多話不好明言,只能用吉、凶、悔、吝等卦辭來解釋自然與社會的普遍規律,也就是每一卦裡面有留白性,有的人能看懂理解透徹,有的人盲人摸象一知半解,結果使易經這部包含著中華文明大智慧的書,從一誕生起,就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隨著易經的傳承與發展,古今很多聖賢都對易經作出自己的註解詮釋,成一家之言。所以從易經裡面就衍生出來諸多的學問。《易經》從出現到現在為止,光是解易經的書就大概有六七千種,存世的到現在我們能看見的也有三千種之多。
所以,聖王「寫的書」怎麼會是迷信呢?聖人對天地自然、萬事萬物的理解與闡述怎麼會是迷信呢?如果「聖人之書」是迷信,現在社會上的書不就都是狗屎了?
除了伏羲和周文王對易經的貢獻外,還有一位聖人孔子。中國的成語「韋編三絕」就描述了孔子對易經的痴迷。他廢寢忘食,書不離手,捆紮易經竹簡的牛皮筋都被磨斷了三次。孔子鑽研伏羲八卦的卦象和文王所寫的卦辭,認為意境高深,只是文字艱澀難懂,於是對《易經》作出了自己的闡釋,以輔助後來的學者理解。孔子的闡釋共有十篇,叫做《易傳》或者「十翼」。
1973年,著名的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易傳》,就清楚地記載了孔子研易的故事。不僅是孔子,歷代文人對《易經》也是推崇備至,唐太宗的宰相虞世南曾說:「不讀易不可為將相。」除此之外,在當時古代的城市布局,建築選址等也要以易經理論為指導,尤其是帝王陵寢的修建,必須嚴格按照風水布局建造,而風水理論的基石又是易經,易經的思維方式影響大多數中國人上觀天象,下察地理,影響到中國人的歷史觀和人生觀,而且非常具體的指導著中國人的衣食住行,深入到中國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易經對中國文化影響的領域非常廣泛,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八卦掌、太極拳等都來自易經理論。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吳起、諸葛亮等都根據易經原理排兵布陣。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受易經的影響也很大,甚至邊圍棋也是根據易經原理演變出來的。
明代末年,易經被傳教士翻譯並傳播到西方,十七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萊布尼茨因漢學大師布維的介紹,根據易經的原理髮明了二進位。所以說易經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到現在,就成為了世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部智慧寶典。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是清華大學的校訓。這兩句話就分別出自於《周易·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周易·坤卦》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意是說,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也應像大地一樣,厚實和順,容載萬物,這只是周易精神的一種體現,足以發人深省。
其實,易經是從宇宙和社會大規律的宏偉角度,提示一個渺小的個體如何順天應人,謙虛謹慎,防微杜漸,努力修德,分辨不同的境況,採取相應的對策,並通過修德來趨吉避害,達到事業和人生的順利。這也許是創造易經的聖人真正想要傳達給後世的。
推薦閱讀:
※易經研究:《增刪卜易》(七)
※奇門遁甲為什麼越來越複雜 | 葉鴻生|奇門遁甲|山河易經網
※一德:易經怎樣算卦?易經算卦都有哪些方法?
※《周易》的產生是一個社會和文化的自然現象
※六十甲子日柱的特點 - 命理乾坤 - 周易世界易學論壇 -周易網|免費算命|免費預測|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