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兒女才有家可回
06-25
文丨往矣 圖丨小嘿
大年初二,從婆婆家動身返回。
婆婆家距離我們的三口之家,有四百多公里,開車要五個小時,平時基本是不回去的,只有過年才能呆幾天。
往年回去,只是想著能休息一下,看看老人,一家團圓。今年,許是呆的時間太短,臨行,多了很多不舍。
一年回去一次,老人的變化愈加看得清楚。老了,越來越老了。七十幾歲了,身體大不如前,卻依然在過年時,子孫回來時,快樂地忙碌。車開出很遠,還看到他們在張望,身材已經佝僂。突然就落淚了。
現在,過年還有個盼頭,帶孩子回老家過年,如果再過十年,二十年,父母不在了,家,還回的去嗎?
父母在,家還是老家,父母不在,家和異鄉有什麼區別?
回家,盼望的是父母做菜的味道,是家人團聚的幸福,是熟悉的鄉音鄉情,一草一木,哪怕只是院角的一抹殘雪,牆頭的幾根枯草,乾瘦的小狗的幾聲吠叫,都那麼親切。有時候會看到老公只是站在院子里,呆看家裡熟悉的一切,特別理解他的感受,他的心裡一定無限眷戀與美好。
說來也奇怪,平日里的毛病,比如失眠,焦慮,頭疼,回到老家都會離得遠遠的,心裡無比的踏實,思想無比的簡單,貪吃貪睡貪玩,像個不懂事的孩子。
此刻,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兩邊高山,田野,空曠蒼茫,陽光映在車窗上,眼前是公婆布滿皺紋的滄桑的面孔,是遙遠的安靜的村落,是熟悉又陌生的老家。
陽光明媚。一切如常。祝福所有父母。保重。
好讓兒女,有家可回。
- End -
原創文章,版權歸"拾點讀"所有。
[ 拾點讀:今日頭條簽約原創賬號 ]
推薦閱讀:
※如何擺脫父母過度控制的人生?
※選雙語還是英語幼兒園?一場家庭現狀和父母價值觀的博弈
※女孩父母最應掌握的教育藝術
※父母反對的感情,如何走到最後?
※研究發現孩子智商中40%遺傳自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