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玉核心「齊家」古玉
06-25
近年來,古玉文化研究領域屢屢有新的發現。近日在北京舉辦的民間古玉展上,南京博物院研究員、著名高古玉研究專家汪遵國提出,通過對齊家文化遺址的發掘與論證,齊家玉器被證明是我國古玉文化的核心,這一論斷是在對齊家玉器以及夏商周玉器的分析論證中得出的,從而糾正了過去將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作為古玉核心的論斷。隨著藏寶於民的深入人心,近年在民間發現了很多珍品及重器,古玉就是其中之一。在北京程田古玩城美術館,一場別開生面的民間古玉展覽於日前開幕,此次展覽涵蓋了中國古玉器研究會的藏品,古玉精品達300餘件,新石器時期,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以及唐宋時期的各種禮器飾物,幾乎無所不包。筆者親眼觀賞到這些藏於民間的高古之器,體會到了中國古玉文化的博大精深。博物精華玉為魂,這在收藏領域早已成為共識。古玉的價值與其蘊含的文化息息相關。此次展覽囊括了東北的紅山文化、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西北黃河上游的齊家文化時期的玉器。其中,齊家文化時期的玉器最引人注目,其器形之大、工藝之良、數量之多,都極為罕見。在南京博物院研究員汪遵國和中國古玉器研究會會長侯彥成先生的講解下,筆者更深入地了解了齊家文化玉器的歷史與內涵。齊家文化時期的玉器,早在清中期便開始為人們所關注。據史料記載,清宮舊藏的新石器時代玉器中,齊家文化玉器就佔了一半以上,足見齊家文化的玉器對後世影響之深遠。展櫃中有一枚齊家狩獵紋大玉璧,直徑近四十厘米,器形之大極為罕見。玉璧上刻有一幅生動傳神的狩獵圖,圖案、文字、紋飾都惟妙惟肖,可稱為齊家玉器的集大成者。玉質晶瑩滋潤,有褐色沁痕,沁色非常自然。中有單面鑽圓孔,孔壁凹弧,有均勻輪旋痕。正面以剔地陽紋技法琢狩獵圖像,上、中部為左右二人分持球、棍,中為左向奔鹿,上有對飛二鳥,下有向右奔走二羊,生動地敘述了當時的狩獵場面。一枚商代晚期的玉變形龍珘,高近十厘米,格外引人注目。龍珘玉質為和田白玉,色為硃砂沁,龍首上唇上卷,下唇下彎,龍尾為分叉狀,龍身飾變形雲紋。據汪遵國介紹,商朝多龍紋鳳紋,和早期的齊家文化在紋理上也是一脈相承的。縱觀展櫃中的齊家玉器以及夏商周時期的玉器,不難發現其相同和相似之處。玉質上,無論顏色還是緻密程度都極為相近。齊家文化以及後來的夏商周,都地處黃河上游及附近地區,玉器取材便集中在昆崙山、祁連山一帶,體現了其地域特徵。史料記載,齊家文化的玉器,十分之三採用新疆和田玉,其餘都是就地取材。齊家玉器的地域特徵為後來的夏商周所繼承。通過對夏商周玉刀、玉琮以及玉鉞等器物的觀察,玉器的器形與制玉工藝也與齊家文化極為相似。夏商周時期的玉器在工藝上比齊家文化時期的玉器稍有進步,但在鑽孔技術上仍舊是一脈相承。齊家玉的鑽孔多為單面鑽,鑽孔在玉表體兩面大小不一,孔內多留有細密的螺紋,這個特徵為早期齊家文化所獨有。可見,夏商周時期的玉器工藝皆源於齊家文化。從數量到品類,從紋飾到形狀,齊家文化的玉器都令人嘆為觀止。中國古玉器研究會會長侯彥成介紹說,從地域上看,齊家文化可以說是玉器文化的核心文化。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中華文明發源之際,正是齊家文化發源之時。齊家文化之後的夏商周乃至春秋戰國,無不以黃河上游為中心。在玉器文化的傳承上,後來的夏商周和春秋戰國,無論是器形、紋飾還是工藝,都能從大量的玉器上發現它們的相通之處。早期的齊家文化,因地處黃土高原,年降水量少,氣候乾燥,土壤對玉的保護有「南土不如中土,中土不如西土」之說,所以西土使高古玉包漿完好,皮殼以及色澤的變化十分漂亮。汪遵國介紹,現存的齊家文化玉器數量非常可觀,且種類繁多。玉鉞、玉璧、玉琮、玉璋、玉錛、玉鼎等無所不包,在齊家文化時期,這些器物主要作為禮器而存在,做祭祀之用。據統計,目前發現的齊家文化遺址已達千餘處,而真正發掘的只有幾十處。存世的齊家玉器相對於埋藏於地下遺址中的只不過是滄海一粟。齊家玉器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見一斑。早期齊家文化的玉制禮器,屬於新石器時期簡單而粗獷的遠古造型,一些專家認為它的產生比雕工精細的紅山、良渚文化還要早兩千年。在玉器文化的研究領域,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已為人們所公認,而齊家文化雖然地處中華文明發源的腹地,但對它的發掘和研究還相當有限,這相對於它蘊含的文化及歷史價值來說仍遠遠不夠。隨著考古的進一步深入,齊家文化作為玉文化的核心證據將進一步被揭示。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華帝王諸侯世系 清朝所封十二位鐵帽子王世系
※中華道藏 10_1---3
※中華帝王諸侯世系 清朝所封蒙古諸部親王
※《中華孝道》特種郵票發行
※中華36大姓氏起源
TAG: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