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聽課感受

聽課感受

心得之一

北京之行學習體會

為了能夠有效地落實課程改革,在創新中求發展。我們小教部以貫徹、實施新課程標準為己任。在師校領導的支持下,本學期(2004年11月18日——21日,)我們小教部組織區內部分語文骨幹教師和主管教學領導,參加了《全國第五屆青年教師閱讀大賽獲獎者觀摩課研討會》學習活動。使他們能親眼目睹授課教師的教學風采、現場感悟他們豐富的教學經驗、深厚的教學功底、精湛的教學藝術、聞名遐邇的人格魅力;看到課堂教學的新理念、新課型、新教法,得到最新的教研成果和他們走向成功的寶貴經驗。

學習歸來我們組組織骨幹教師寫心得體會,採取跟蹤聽課和上展示課和的方式,將全國最新的教育觀念、教學思想、最佳的教學方法、以及最新的課改信息、課改動態,以最快的速度推廣到全區,希望能為廣大的一線教師更好地學習、貫徹、實施新課標起到一定的導向和推動作用;希望在實踐探索中,我區的語文教育教學研究能有一個新的飛躍,下面是典型教師學習時的一些感受。

參加《全國第五屆青年教師閱讀大賽獲獎者觀摩課研討會》有感

白塔小學夏君代 2004年11月

2004年11月18日——21日,我得以有幸參加了北京新鴻儒教材教法研究所舉辦的《全國第五屆青年教師閱讀大賽獲獎者觀摩課研討會》這次活動。首先,我對學校領導能給我這樣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表示深深地感謝。這確是一次很珍貴的學習機會。可以如此近距離的感受一堂堂生動而富於美感的語文課。這些鮮活的課堂教學實例讓我知道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教學,讓我體會了教育教學不僅在於其本身所含的教學內容,事實上它還包含著更廣闊的內涵,也讓我深切感受到作為一個教者,對於自己的需要還有很多很多。

這次活動中,主辦方為聽課者準備了十一節不同年級,不同風格的語文課。可以說是讓我大開眼界。雖然這些老師來自全國各地,各有教學背景,但他們都很好地貫徹了新課程語文標準。可以說這些老師給我指了一條前進的路,這將使我少走很多彎路,最直接地與改革的方向相一致,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突出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引用張光瓔老師評課時所用到的一個詞:反璞歸真。這些位老師給人的印象就是他們是真真實實地在上課,全然不是做課的空架子。比如《戈壁灘上古長城》一課中,老師扎紮實實地講字與詞的教學作為全課的教學基礎,讓學生在充分掌握了課文中的字詞之後再進入到句子乃至文章的教學。學生在課堂中獲得了確實的有效學習,這是我區別於以往印象里的「做課」的最深感受之一。

——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而這些位老師都將情境教學充分地運用到他們的教學之中,達到了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軍神》中,來自陝西省的溫俠老師不僅通過自己的語言感染了學生,還給學生播放了一段電影錄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劉伯承不愧為軍神;《從現在開始》中,來自廈門的呂雲萍老師讓學生自己扮作森林中的小動物,給學生一個親身感受課文內容的機會;湖北的董瓊老師不禁在課堂上獻歌一段,以使學生更真切地體會《草原》之美;《激動人心的時刻》中,重慶的潘老師也讓學生們親自為「神五」升天做之前十秒的倒數;《秋天的雨》中張媛老師的生動語言、《少年閏土》張貴民老師的配樂……這些老師們都適時地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讓學生親身地去「感悟」課堂,「感悟」語文。他們充分倡導了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教師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深刻理解了「唯有用靈魂才能塑造靈魂」的道理。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葉聖陶

我自認為沒能很透徹地理解葉聖陶老先生說這句話的內涵意義。但在《會飛的葉子》一課中,我開始有了自己的理解,也許扭曲了葉老先生這句話本身的含義。這堂課是兩位來自香港的老師執教的。之前就對這堂課充滿了期待,相信會有不同凡響的教學效果。事實證明,雖然也許從內地的課堂教學習慣來看算不上教學內容很充實,但在這樣的課堂里我體會到了「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是學生的夥伴」。兩位老師在課堂中給了學生一個很好的學習平台。《會飛的葉子》不過是一首很簡短,內容很簡單的小詩。兩位老師用這個小「例子」給了學生更多的發展空間:自己學編小詩,與學生進行猜謎語遊戲等等。我感到這是不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在一堂課的教學中,課文所發揮的作用可能不再是絕對的主導地位。知識其實是可以在此基礎上無限量延伸的,只要學生喜歡。

——在你的課堂里給孩子帶去了什麼。(引用劉永勝老師評課時的一句話。)

談到喜歡,自然屬於感受範疇。一堂課下來,學生可能有的感受:喜歡、不喜歡、沒感覺。劉老師的話實在是很警醒我:你的學生情緒如何?你給孩子們帶去了什麼?是啊,我的學生上課時開心嗎?怎麼樣才是學生既感興趣,又能學到知識的一堂課?也許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太注重知識的教授與灌輸,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孩子們課堂上度過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都是由我們教師的手來翻閱,愉悅的課堂教學環境必定能帶來好的教學效果,試想我們成年人在愉悅的心情下做事和在苦悶的心情下做事能是一樣的效果嗎?答案顯而易見。

——將學生的生活帶入課堂,將學生的課堂推向生活

一位北京市的老師上了一堂《介紹電視廣告》的口語交際課。首先,課的內容就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聯繫。有意無意間,電視廣告充斥了大家的生活,這裡當然也包括我們的學生。就好像只有一個有生活的人才可以寫出好文章一樣,學生們有了生活才可以暢所欲言,而學生也樂於接受這些生活中隨處可即的內容。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教師設計了一個演一演的環節,編一編、演一演生活中的廣告。學生們很樂於展示自己,我想這樣也就達到了一堂口語交際課的目的。這位老師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從學生的內心需要入手,將學生的生活帶進了課堂,並讓學生感受到自己還有一個更廣闊的學習領域:原來學習就在我的周圍,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想這樣也就達到了語文教學中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目的吧。

——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湖水

一位來自浙江省的王自文老師講了《古詩二首》一課。首先我有感於浙教版在課文編排上的巧妙,將《題臨安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兩首詩同時出現以做一對比。同時我更感慨這位王老師可以那樣動情地將學生引出教學情景。甚至台下的我都似乎不自覺地進入了那樣一個百姓民不聊生、顯貴紙醉金迷的動蕩社會。

還有一位山西的李秀英老師同樣把一首送別的詩入情入境地帶到學生的面前,讓學生不單了解了四行詩所表達的內容,同時還把學生帶到了一種情感的意境。這兩位老師用自己豐厚的文學底蘊感染了課堂上的學生,同時也感染了聽課的我。現在才真正懂得為什麼說教師也是學生「學習的資源」。在你給學生一杯水之前,你自己必須有一桶水,一缸水,甚至是一湖水。這樣才能讓你的教學更生動,更感性,更引人入勝。

其實這次北京之行所帶給我的遠不止這些。總覺得更多的時候不知道該如何用語言來表述。我想帶給我更多的是一種感動,一種更深層的思索。那是一種心靈的體會。我想這種體會帶給我的影響將是更有意義,更深遠的!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有這樣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這句話使我覺得自己肩負的使命的確是任重而道遠。我想通過這次北京之行,我將會有更加明確的方向與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地搞好教育教學,給孩子們一段快樂的教育,快樂的生活。

新課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落實

遼瀋街第二小學 董玉

這次參加北京新鴻儒教材、教法研究所組織舉辦的「全國第五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獲獎觀摩課研討會」,可以說是讓我受益匪淺。聽了全國小語會副理事長李春旺老先生的講座《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使我對《語文課程標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觀看了十位這次大賽中獲獎教師的課,使我從中看到了新課標指導下的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語文課堂。這十位年輕教師各有所長,從他們身上,讓我們看到新課標實實在在地在語文課堂上開花、結果了。下面我就談談這次學習的一些感受。

一、注重識字教學,豐富語言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強調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在階段目標中還具體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要讓學生「感受漢字的形體美」,我們祖國的漢語言文字,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六書」造字法造就了千萬個具有表意功能的漢字,每個漢字都像一首詩,像一幅畫。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一至二年級的教學重點。《語文課標》中提出要「多認少寫」降低了寫字量,必須關注寫字的過程,注重寫字基本功的培養。雖然現代的教學手段不斷發展,但漢字的書寫指導還是必須不可少的。例如:廈門的呂老師在識字教學時,先用課件出示「現」、「輪」兩個字,請學生觀察這兩個字的共同點,學生髮現這兩個字都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然後老師又強調左邊最後一筆要寫成「短提」,老師在黑板上親自范寫,邊寫邊講怎樣寫得好看。最後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練習寫字,老師隨機指導。如果每位老師都能這樣進行識字教學,我想每個孩子的字都會寫得工整、規範。

詞語是組成句子、文章的單位。理解好詞語的意思有助於提高學生運用詞語的能力及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只藉助查字典來理解詞語,不但印象不深,而且只理解不會使用。所以,重點詞語,老師還要引導學生,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理解。例如:河北省的李永梅老師,在指導學生理解「挎著」一詞時,準備一個皮包請學生表演出「挎包」的動作,引導學生想還可以「挎著」什麼?學生說可以「挎著鑰匙」、「挎著手機」……,既在輕鬆愉快地氛圍中理解了詞語,又學會了運用。

豐富語言積累,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寫作奠定基礎。應該積累些什麼呢?我認為可以積累成語;可以積累描寫生動的句子,如比喻句、擬人句……;可以積累描寫細節的句子,如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可以積累名言警句、古詩詞。

二、與文本對話,以讀代講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容量最大的教學內容。閱讀教學的新理念是對話。教學對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交談,而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教師不是簡單的教學管理者,也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因而教師要善於在課堂上營造寬鬆、民主的課堂氛圍,與學生建立友善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得師與生都樂於、善於「對話」。

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徵是「以讀為本」,閱讀教學必須多讀,讓學生在讀中認識事物,在讀中感悟語言,在讀中積累語彙,在讀中陶冶性情。首要問題是讓學生願意閱讀文本,樂意與文本對話,有閱讀的「需要」。如何才能喚起學生的「閱讀需要」呢?從開課開始,在把握文本、了解學生基礎上利用或娓娓道來,意趣橫生,或絲絲入口、巧設玄機的開場,一開頭便引起學生的注意,令學生沉醉,誘發對文本閱讀的期待。

例如有位教師講《草原》一課,開場老師用課件伴隨著滕格爾的《天堂》的歌聲,播放自己在草原上的拍攝的優美照片,然後問學生看到了哪裡?學生齊答(草原)。教師說:「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參加訪問時,記下了沿途的所見所聞。今天讓我們與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之旅』」。學生們帶著對草原的嚮往,投入到閱讀之中。

還有位教師在教學《秋天的雨》一課,伴隨著優美的音樂,朗誦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把學生們帶入了一種優美的境界,令學生沉醉,誘發了學生閱讀的願望。

以讀代講是現在閱讀教學的常用方法。以讀代講的方法也很多,但方法合適,才會凸顯效果,這裡我只談其中兩種常用的方法。

(1)提問式引讀法。即是教師設計一些問題,要求學生根據這些問題準確誦讀課文中的有關語句來回答。例如:一位教師講《軍神》一課時,提出「為什麼說劉伯承是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學生根據這一問題展開閱讀,在彙報時教師又注重了對重點句、段的朗讀指導。

(2)插敘式引讀法。即教師在學生誦讀中插入一些課文的空白,如敘事中周圍環境或歷史背景的空白,使學生能身臨其境,更好地理解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一位教師在教學古詩《黃鶴樓送浩然之廣陵》時,繪生繪色地講述了李白與孟浩然相識、相知、相別的故事,使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體會詩人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真摯情感。

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因此,「用教材教」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理念。教材,是教學的憑藉,教學的資源,但它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有趣」起來、「實」起來、「寬」起來。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應該實現「由教科書是孩子的世界成為世界是孩子的教科書」的轉變。教師應該以此為取向對教材進行篩選、重組、增刪和延伸。

一位教師在教學《題臨安邸》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兩首古詩時,沒有按教材的順序一首一首地教,而是將兩首詩同時出示給學生,讓學生仔細觀察兩首詩的相同之處。學生們發現兩首詩的詩人都是南宋人,兩首詩都是描寫南宋被強敵入侵後人們的生活的。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把兩首詩的內容穿插、對比,使學生既了解了南宋權貴們的尋歡作樂、醉生夢死的生活,又了解了南宋百姓們苦苦掙扎、度日如年的生活,從而體會了兩位詩人悲憤交加、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學完兩首古詩,教師又向學生介紹了面對強敵入侵、國家淪陷、人民悲泣湧出的愛國志士中的兩位:陸遊、岳飛,及他們的著作《示兒》、《滿江紅》。

這位教師對教材重組、增添,使教材為「我」所用,變「教教材」為「用教材」。這不僅是一堂生動的語文課,還是一堂宏揚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課。

《語文課程標準》在闡釋「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這一基本理念時強調指出:「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學科具有實踐性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離不開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活動。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教師在活用教材的同時,加強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一位香港教師在教給學生詩歌《會飛的葉子》時,沒有給出每節詩的最後一句。而是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發揮想像,把最後一句補充上。學生們雖然寫的各不相同,但各有各的道理,寫得都那麼美、那麼動聽。二年級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竟也會作詩了。

一位教師在教學《秋天的雨》最後一段:「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時,大屏幕上播放秋天美麗的風景圖並伴隨著悠揚的音樂,請學生仿造這一段,抒發對秋天的讚美。學生們紛紛寫下了自己的感受。

這兩位教師都很好地使用教材,把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總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立足於教材的基礎上,其目的是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新課標理念下語文教學的無限魅力

——北 京 之 行 學 習 心 得

新春

2004年11月18 日,我隨同區教研室的老師來到北京參加了「北京新鴻儒教材教法」研討會,在這期間我聽到了全國十餘名優秀老師的示範課,也聽取了專家們的教育理念。我想,用「不虛此行」這四個字來形容這次北京學習的經歷最為恰當。因為在這個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的城市中,在那一個個生動感人的語文課堂上,讓我如此近距離地領略到了新課標理念下語文教學的無限魅力。

課堂上每位老師都駕輕就熟地運用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們都在老師營造的自主學習的情況和氣氛中盡情地吸吮著知識的精華,在老師們那一聲聲激勵的話語中,孩子們看到了自己的價值,獲取著成功的機會。這一切讓我折服。同時也十我感覺到,我們手中的教科書正在漸漸地變「厚」了。厚在老師們在教「漁」而非給「魚」,也厚在孩子們的情感空間更大了,視角更廣了。

其中。李秀英老師上的一節《古詩兩首》讓我體會到了如何突出古詩學習中的「巧」與「妙」。這節課真可稱得上「教者痴聽者迷」無論是老師激昂的情緒,還是學生們恰如其分的表達,無不滲透著巧、妙二字。教師從送別曲引入,喚起學生記憶中的詩—《贈汪倫》,之後老師巧妙的引入了李白與孟浩然從「相知到相識」的故事,幫助學生深刻體會「故人」「孤帆」等詞語的含義,這就使得學生們彷彿置身於詩文後面的廣大空間,讓學生象朗讀故事一般身臨其境,在情節發展中體會詩句含義。在這節古詩教學中,老師作為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在自主學習中突現出來。

在李永梅老師上的《戈壁灘上古長城》這節教學實例中,我充分體會到了什麼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課堂上,老師從組織學生學習識字的規律出發,抓住了從字音——字義——字行的規律,如先讀文要求讀准字音,在學生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時,老師利用演一演的方法幫助學習理解「嘶鳴」「挎」等字詞的含義這種從識字方法入手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更有興趣參與其中。這種「真實、求實、務實」的教學風格也是我在今後教學中應追尋的目標。

一直以來,如何讓學生讀出印象,讀出情感,讀出神韻,讀出質地,讀出個性都是使我不停思考和探尋的,但在這次學習的過程中,我真的從中尋到了一些途徑和方法。如在張媛老師上的《秋天的雨》一文中,她就特別注重學生有感情朗讀的指導,首先她抓住文章結構特點去指導,從整體感知到個個擊破,既有點到為止的又有重點指導;其次,從理解語言上下功夫指導讀,如「五彩繽紛」一詞的理解,讓學生把表示顏色的詞都讀出來,體會色彩繁多,鮮艷奪目。另外,從感覺上指導朗讀也是十分有特色的,如讀果實的味道部分,最後在配樂欣賞中指導學生有情感朗讀,彷彿這篇文章在緩緩的樂曲中化作了一首美妙動人的秋天的歌。縈繞在聽者心中,學生置身其中,思想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得到升華,受到美的熏陶。

這次行程真的使我受益匪淺,使我的教學生涯中又多了一盞閃亮的 明燈,我會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發現,不斷完善。

對於口語交際課的一點思考

新春

最近,我有幸參加了北京新鴻儒教材教法研究所舉辦的《全國第五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獲獎者觀摩課研討會》。在此次大會上,有十二節獲獎的優秀課向我們展示了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如何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其中的一堂口語交際課《介紹電視廣告》,令我印象深刻,受益蜚淺。以下是我對於這節課的一點粗淺看法。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指出,「口語交際」訓練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際,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這節課的選題「電視廣告」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電視節目,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涉及的生活性、實踐性、實用性、互動性等,都具有口語交際的特點。課堂上較好的體現了口語交際教學的基本原則。

一、 一、 創設情境,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敢說」

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和欣賞者。學生往往在無主題時能說很多話,但當給他們限制一個主題並且當眾說話時就產生了畏難心理。這時就特別需要教師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只有在這種良好的氛圍里,學生才能輕鬆、自在、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一開課,教師就聯繫生活談廣告,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生活中廣告隨處可見。電視廣告可以說是最有影響力的。只要我們打開電視,就能見到各種各樣的廣告……」。這樣,就在課堂中營造出了輕鬆開放的生活情境,這個情境與他們的生活很貼近,使學生願意在這個情境中去表達自己,這就為口語交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你看過宣傳什麼的廣告,給大家說說。」學生把生活中那些從電視、廣播、電影、報刊所看到的、聽到的廣告簡單的講給大家聽,由於講述的內容是日常生活中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因而內容豐富,感情自然。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使口語交際成為交流心得、增進感情的教育活動。

二、 二、 激發興趣,建立信心,使學生「樂說」

托爾斯太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及年齡特點,如果在教學中重視激發學生的興趣,將使學生樂說、愛說。

本節課,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四個廣告。這幾個廣告選題貼近小學生的興趣、愛好,並且生動、活潑,富有教育意義。一播放就吸引了學生的全部注意力。這時,教師讓學生針對這幾則廣告說說自己的想法,提出一些問題。結果學生興趣盎然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言非常踴躍。

還有一個師生互動環節,教師扮演學生的奶奶,學生把課上看到的廣告講給奶奶聽。教師模仿得維妙維俏,和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演起了小品。在演的過程中,教者故意設置小情景,對學生適時進行思維訓練,使口語交際有了深度,使思維及時跟上口語交際的速度。讓學生能夠把話說的明白,再現情景,把課堂與生活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同時吸引了其他同學的注意力,讓他們也能在課上大膽的說。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使知識與實踐相互交融。

教師在傾聽學生的發言的過程中,不時給予學生鼓勵和表揚。如:「你說得真好!把老師都感動了。」「你的聲音真響亮,但有一個地方說的不夠清楚,好好想想,你一定能行。」等。因為小學生的判斷力及獨立思考能力水平有限,他們非常在意教師的評價。所以教師那些充滿鼓勵的話語,總會激發學生智慧的火花與學習興趣,建立表達的自信。教師的語言要富有激情,要有誠意。除此之外,教師的微微頷首,一個讚許的眼神,一個微笑,都能激起學生說的慾望和興趣。

三、 三、 規範交際語言,使學生「說對」

在口語交際課中,教師應注意用規範的語言來指導學生說話。首先,要求學生說普通話,並使之逐步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為激發學生說普通話的內在動力,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監督作用,比如利用每天晨讀的時間請「小小播音員」帶領大家吟誦古詩,朗讀課文,進行普通話訓練。由此,學生對自己的要求提高了,不僅堅持講普通話,而且力求講好普通話。其次,學生口語表達時,教師要隨時糾正其語病,提高其用詞的準確性,並提醒學生表達完整的意思,逐步使學生樹立「動口即是練說」的觀念,從而自覺、隨時隨地地培養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在課堂上,有些學生的字音咬得不準,教師要及時指出來,並糾正讀音;有的學生話說到一半就不說了,教師也要讓他把話說完整。這些都是平時口語交際課所要注意的地方。

四、 四、 掌握交際語體,使學生「說好」

《語文課程標準》在「口語交際」的目標中指出:「在與別人交談時,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有禮貌不僅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直接關係到口語交際的實效性。俗話說:「問路不施禮,多走二十里。」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注意說話的儀態和用語,恰當使用稱謂,對別人多用敬語,對自己多用謙詞,對不便直說的事情多用委婉語,並配合恰當的體態語,做到言之有禮。

總之,由過去的「聽話說話」變稱為今日的「口語交際」,無論是名稱還是內質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口語交際教學不僅僅是進行口頭語言的訓練,還必須結合進行良好的聽說態度、機敏的反應能力等方面的培養。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切實有效地實施口語交際的教學,深入地了解口語交際的基本特徵和基本原則,科學地把握正確的教學方法。

北京之行有感

——參加第五屆全國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

獲獎者觀摩研討會的點滴體會

新春

十一月的北京依然溫暖如春,好像有意在歡迎我們這些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學習的教師,她讓我們感到親切、隨和,而新鴻儒教材教法研究所舉辦的這次學習的盛會,就像北京前門的「大碗茶」一樣,讓我們這些學習熱情高漲的教師感到清涼、解渴。我作為其中的一員,至今還是覺得榮幸得不得了,「滿載而歸」足可以概括我的這次學習行程。對於這次的學習我感受頗多,但只是局限在我個人的認知水平範圍之內,這裡也只好粗淺地談談我的一些收穫。

一、領略了一堂好課的風采

在參加展示的十幾堂課中,我都不得不讚歎教者的教學設計,因為,每一堂課的教學都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三維一體的整和,而這些目標的滲透又是那麼巧妙而不留痕迹。如:在《秋天的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和同桌談談秋天的雨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在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觀察找到的內容其實就在每個自然段的什麼地方?進而指出中心句,和中心句的作用。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髮現語言的規律,重視了知識和能力的結合。

在《戈壁灘上的古長城》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理解詞義的過程中運用了靈活的方法,「樂滋滋」讓孩子們做一個表情,「嘶鳴」讓學生聽錄音,「排成一長串」讓學生想平時吃過什麼串?「斷斷續續」讓學生在黑板上畫線,尤其是「挎著」一詞的理解,教師分別讓學生挎包,挎手機,兩人挎著走,來理解「挎」的意思。這些理解詞義的方法輕鬆、自然,貼近學生的生活,又讓學生充滿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不但理解了這些詞語而且還學會了結合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的方法。

參加展示的每一堂課都給人以美的欣賞,美的享受,不但有知識的含量,還充滿了文化的底蘊。教學設計中的環節有新意富有創造性,不過實實在在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也融合其中,體現了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就像專家點評的一樣:讓學生在讀書中學會了讀書,在閱讀中學會了閱讀。這樣的語文課學生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

二、欣賞了「天然去雕飾」的教學風格

參加展示教學的教師們教態自然親切,充滿了學者的風範,整個課堂中教者放得寬鬆,收得自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師在課堂中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不局限他們的思維,不讓學生猜老師讓他們說什麼,老師要板書什麼,而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教師又很好的扮演了引領者的角色,輕鬆地駕御課堂,在課堂中教師的引導又是沒有雕琢的痕迹,談話中,指導下,微笑里,表演時學生們就已經情有所動,學有所得。

他們的教學風格像一杯淡茶值得細細品位,那是一種境界,一門藝術,那是不斷內斂之後的一種風範。

三、學習了真誠的表揚藝術

其實,從工作那一天起就知道讓學生在表揚聲中進步的道理,自己在課堂中也在隨時隨處地讚揚著孩子們,不過這一次學習中,教師們讚揚學生的話語著實撥動了我的心弦。他們讚揚、鼓勵學生的語氣是那麼真誠親切,方式是那麼多種多樣,當學生朗讀時,老師讚揚學生「你讀得真有個性!」「你讀得很認真啊!」「讀得真好,感謝你把美麗的秋雨帶到我們身邊!」「哎呀,就一個字,你不但讀准了音,還讀出了情!」當學生們討論過後發表自己的意見時,有的學生說的是別人已經說過的意見,可老師卻耐心地說:「剛才同學說過了,你又想重複一遍是吧?挺好的,請坐。」當老師問大家有什麼不懂的問題時,教師鼓勵學生「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十個問題還重要啊!你真了不起!」當老師指導朗讀過後讓剛才讀得不夠理想的學生再讀一遍的時候,教師讚歎到:「我就知道你能行!」 「來試試吧,勇敢點,把愛心留給別人,把信心留給自己。」等等,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我看到在教師的讚揚和鼓勵之下,學生們興趣盎然地參與課堂教學,自信輕鬆地表述自己的意見。在台下聽課的過程中,我都陶醉在老師的讚美聲中了,更何況是孩子們呢?這些表揚是有藝術的,它是甘甜的泉水慢慢地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它真正撥動學生的心弦,使之為其動容,為其牽引,這樣的表揚才是有實效的。在這次學習過程中我真正地體會到了教師的語言魅力。

四、燃起了專註事業的熱情

這次北京之行給我更大觸動的還有和我一起聽課的教師們。他們對台上的每一節課的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台上台下教師互動這一環節中,大家都提出了很多想法很深刻的問題,可以看出,這些教師對新課標的理解是全面而深入的,而在課堂中如何體現新課標的理念也都曾經積極地實踐過,所以他們的討論是激烈有針對性的,他們對問題的看法也是精彩分呈的。這讓我不得不對自身作了一下審視,作為語文教學骨幹教師的我在「自我提高」的課堂中「缺課」了。

在眾多參與討論的教師中,我更加欽佩的是一名江蘇的小學校長,他說:「我一直都很困惑,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面對我的學生,我總會在不同的階段思考不同的問題。起初,我只想:我的學生學的多嗎?那麼,我就會在課堂中盡我所能的教給孩子們更多的知識,可是後來我又想:我的學生更有本事嗎?他們會在紛繁複雜的環境里有立足之地嗎?然後我就不在更多的訓練學生的朗讀,而是讓孩子多用自己的話去表達,訓練他們口語表達的能力。。。」且不說他的觀點是否正確,也不談他做校長的工作藝術,讓我震動的是這位校長對教育工作的全身心的投入,從他誠懇的發言中我能知道:他是在不斷的思考教學方法和不斷的修正教學軌道中切合實際地教育自己的學生,他真正的考慮到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而因材施教。

更巧的是最後一天的學習,我坐在第一排,坐在了這位校長的身邊,我看到在開課之前,他正在用筆記本電腦給自己的學生們寫信「孩子們,這是我在北京學習的第四天。。。。。。」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動,我想起了讀過的一篇文章,文章里說,人的一輩子從事的事情就像在爐子上燒水,有的人願意在爐子上燒很多壺水而哪一壺都沒有燒開,而有的人卻願意用自己的智慧和熱情去努力燒開一壺水。從這位校長的身上我看到他真的是和他的教育事業,他的學生溶為一體了,我看到了他「燒開一壺水」的無盡的熱情,我由衷地欽佩他的熱情。在這汩汩熱情的感染之下我告訴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讓自己事業的這壺水儘快熱起來!

《全國青年教師閱讀觀摩課》

——學習體會

杏壇小學 姜傑

二○○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對我來說真是難忘的一天,因為這是我20多年來第一次踏上去往首都的火車。第一次來到偉大祖國的首都,更重要的是,這是各位領導對我的工作一年來的認可和肯定。所以才給了我這次去北京學習的大好機會。

對於領導給我的機會我倍感珍惜,因為我知道在我們杏壇這個大花園裡可謂是人才濟濟,每位教師都在不懈努力、辛勤耕耘、默默奉獻,我只是其中最年輕的一個,也許我不是知識最廣博的,但我是最樂於學習的一個。所以在這次北京新鴻儒教材教法研究所舉辦的《全國第五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獲獎者觀摩課研討會》上,我又一次以學生的身份、學習者的身份出現在眾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骨幹教師中。由於年輕,離開校門不到一年,所以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2天半的時間裡我不僅聽了全國小語協會理事長李春旺先生所做的報告,還聽了10節各有特色的不同類型的語文課,獲益匪淺:

首先,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要做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為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所以我們應該利用好我們語文課堂這塊陣地,從小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正確理解祖國語文。對於低年級語文教學更應側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寫字姿勢,執筆姿勢等。看似小事,但如果能切實做好就能讓孩子終身受益。而對於中高年級的教學來說,應側重於在課堂上幫助孩子積累豐富的語言。如建立《采蜜集》等,幫助孩子把一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或文章描寫精彩處及時摘抄記錄下來。長此以往,能幫助孩子在作文中靈活運用,也有助於讓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能力。

其次,對於語文中課文的理解及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我認為重在熏陶,潛移默化,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即不要在講解課文後強加給語文教學一個生硬的品德教育。這樣做太生硬,也許思想教育在語文教育中就是點到即可,重在學生感悟,不一定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有的教師在講授《邱少雲》一課時,在教授過程中若遇到孩子坐不穩或搞小動作時,馬上指出,邱少雲烈火燒身都一絲不動,你們上課時還管不住自己,還在動,真不應該。我認為,類似生硬的做法和說教是不太合適的。同時還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不要涉及過多歷史、地理方面的知識而忽視語文學科的特點。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我們心中必須有明確的概念,所謂自主學習是讓學生自己制定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再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才謂之自主學習,也應適當加入老師的指導。

而合作學習時,教師應在適當的時機提出具有一定思考價值的問題供學生合作、討論學習。

還應注意的是小組合作討論時,教師應給予充分的時間,而不應流於形式,組內成員搭配應是異質的,這樣有利於學生和諧、均衡的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語文實踐活動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學生對知識的獲得,技能的形成不應光靠老師講解,應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慢慢獲得,形成,如:演一演。其實演的過程即是學生對課文進一步理解的過程,同時還鍛煉了學生表達能力、交際能力與心理素質的提高。而且這種形式易於引起學生興趣,如:北京的一位男老師上的一節《介紹廣告片》中:當老師帶領孩子們一起看了一則「不亂扔垃圾」的公益性廣告後,先是讓孩子說一說是什麼意思,再讓他們說一說周圍的人有沒有如此行為,當孩子說到自己周圍的親人也有這樣的行為時,教師建議他將這則廣告給自己周圍的人講講,以幫助他們趕快改正自己的錯誤。隨即師生搭配扮演奶奶與小孫子,又有生與生搭配模擬女兒給媽媽介紹這則廣告等等,效果非常好。

這些是我這次學習的一點體會,收穫和個人的理解。其實對我來說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這短短的2天半對我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但我會珍惜每次學習和進步的機會。正所謂不積匱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我會儘快把我所學到的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去,不辜負學校和領導對我的殷切希望,使自己的業務水平更上一層樓。

注重合作、培養創新、引趣樂學

-------赴京參加「北京新鴻儒教材教法研討會」體會

上園一校 劉暢

  11月19日——21日,我有幸參加由區教委、區師校組織的「北京新鴻儒教材教法研討會」,共11位全國小語界的知名專家和特級教師在這次會上分別作了報告或上了示範課。有來自全國各地的2000多名教師參加了這次觀摩會。

這次觀摩會使我受益非淺,對新課改和新課標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我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起到了指導的作用。下面我就將參加這次會議的情況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一面旗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如果為這次觀摩活動總的指導思想懸掛一面旗幟的話,那麼這面高高飄揚的旗幟上面應該打出的是這樣一行字: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語文教育改革的進程中,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理念:60年代強調「雙基」(基礎知識、基本能力);70——80年代強調能力,提出「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口號;90年代初素質教育的理念已漸漸深入人心。適應時代的要求,2001年7月正式出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前言」部分的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條就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的內涵極為豐富,它是語文能力、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之間的相互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

  印象比較深的是作示範課的每位老師的板書都非常工整,朗讀勘稱典範,課堂上教師的語言或精鍊,或含蓄,或飽含激情,或意境悠遠。他們向學生展示的是自己厚實的語文素養,與此同時,在課堂上也不斷地培養和發展著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廈門的呂雲平老師在板書的時候告訴同學們:寫字要像做人——堂堂正正,每一筆都要寫到位,間架結構要合理,這就像我們人身上各部分長得勻稱才好看,衣服合身才顯得精神。這是對學生寫字基本功和寫字習慣的培養。再如:董涼老師在上《草原》一課在引導學生畫出對草原美景句子以後,問學生感受到什麼,讓同學們想像中的情景,這其實是對學生思維品質(求異思維)的培養。

  總之,我們從這些老師的語文課堂上所看到的決不是平面的幾條知識結構,而是立體的綜合語文素養的體現。

  二、二元統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縱觀語文學科性質的演變,遠的我們不再追溯,五、六十年代,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56年語文大綱強調:「語文學科是以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兒童的強有力的工具。」把語文學科看成是為政治服務的工具。63年語文大綱強調:「語文是學好各們知識和從事各項工作的基本工具。」還是工具。到八、九十年代,強調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78年、87年、93年三次修訂的大綱都強調了「工具性」和「思想性」。那麼2001年7月出台的《語文課程標準》則強調「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難就難在真正做到二者統一上。

  前一段時間,我們有一部分語文課也曾經走到了另一個極端,為了改變過去的滿堂問,變成了學生的滿堂說,為了改變過去的滿堂練,老師將畫畫、表演、辨論、實驗等都一古腦兒搬到了語文課堂上,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轟轟烈烈,但一篇課文學生沒讀幾遍,課文學完了,讀得結結巴巴的學生還大有人在。這就是丟失了語文的工具性。

  後來,老師們逐漸醒悟了過來,喊出了「語文姓『語』」、「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來」等口號。但真正去落實,卻不像喊口號這樣容易。

  這次觀摩會上各位老師上的課在這一點處理得相當好。人文內涵都是由課文生髮開去,無論怎樣發散,最後還是回到語言文字當中去。如:金明東老師講的《鸕鶿》這一課是個比較典型的代表:漁人這一抹「抹」出了什麼?引導學生從書上找出,將研究成果寫到黑板上去。學生寫出了「抹出了浪花跳躍」、「抹出了很多魚兒」、「抹出了漁人忙碌」……然後讓學生帶著自己研究出的這些成果所具有的感覺來讀。接著請學生合上書本,想像:漁人這一「抹」還抹出了什麼?有的說:「抹出了漁人的幸福生活」,有的說:「抹出了小船的滿載而歸」,還有的說:「抹出了夕陽下湖面魚躍人歡的場面」……最後請再帶著自己的這些想像再讀課文,感悟語言。

  在講到「湖面恢復了平靜」,老師問:「這時候的靜和開始的靜有什麼不同?」同學們說:「這時候的靜是勞動過後的放鬆的、滿足的靜,是快樂的、溫馨的靜」。好,現在請你將自己的這種感覺讀出來。

  將挖掘文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處處落實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上,這就是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一在了一起。

  三、三維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我們不妨再來回憶一下,60年代,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那時的語文教學非常重視知識的傳授。70年代,人們發現,比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力,於是提出「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口號。教育發展到今天,我們進一步認識到:還有比能力更重要的,那就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知識這節課漏掉了,下節課還可以再補,但如果讓學生對學習失去了信心,沒有了興趣,那麼將來是很難彌補的。在這次觀摩會上,溫俠老師上的《軍神》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典範:上課開始,老師先做自我介紹,然後引出介紹劉伯承元帥,提問:劉伯承元帥和「軍神」有什麼關係?師生共同總結出:劉伯承元帥的所做一切,特別是在以後的戰鬥中赫赫戰功以及其他貢獻,被稱為「軍神」。

  四、四種課型:識字寫字、閱讀、作文、綜合性學習

  這次觀摩會上閱讀課的10人、上口語交際課1節。

  雖然只有1節口語交際課,但我認為每一節課都是口語交際課,在課堂上老師們將生活語言引進課堂,並藉助文本語言實行口語和書面語的恰當融合,非常注重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如:上課前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課堂上師、生、文本三者之間的真情對話、激情表演等等,都是很好的口語交際。

  五、五項融合

  1.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之間的融合

  我們教師在課堂上感覺最難把握的就是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問題。教師主導性強了,削弱了學生的主體。過於突出學生的主體,課堂上又出現老師跟著學生感覺走的現象。到底如何去把握這個度?靳家彥老師說:「課前教師要吃透教材,吃透學生,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一旦上課了,老師就要忘掉自己的教學設計,眼中只有學生,教學要跟著學生的學情走。」要真正達到這種境界確實很不容易。

  這些專家們的課文課堂之所以將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融合得那麼好,我想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根據不同的學生在不斷地調整和修改自己的教學設計,所以,各種可能都預測到了,在課堂上才表現得遊刃有餘。

  2.課堂和生活相融合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是一種生活方式,語文教育首先是一種語言的生活方式。」

  這些專家們的課所以長得自然,給人的感覺課是自然而然地長出來的,而不是做出來的,就是因為他們把課堂首先看成是一種生活,是他們和孩子一起過的一段語言生活。在課堂上,他們會啟發、誘導孩子們將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用在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上。其實,課堂教學過程就是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知識重新建構,在重新建構中又獲得新的經驗和能力的過程。

  3.學和玩相融合

  特級教師周一貫提出:「新課堂應該是遊戲場,因為遊戲是自願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嚴肅、認真的遊戲」。這次觀摩會上,我不止聽到一位老師說:「這節課我準備和大家一起玩一玩。」如:天津的張媛老師在課堂上自己扮演落葉,讓小朋友分別演螞蟻、小魚、燕子,一起做遊戲。山西的李秀英老師的《古詩兩首》,邊講邊畫長江,然後動員學生和他一起畫出長江美麗景色,然後啟迪學生:滿江的船,為什麼是「孤帆遠影」?進一步體會在李白的眼中只有孟浩然…師生玩得其樂融融中,解決了難點。

  4.課內、課外相融合

  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三分得益於課內,七分得益於課外,在課內教方法,在課外學應用。將課內與課外相互融合是這次觀摩課的又一個特點。

  如:重慶的潘德良老師上《激動人心時刻》這一課,首先出示楊利偉,問學生想到了什麼?還記得那是哪一天?隨後聯繫中國的屈辱史,讓學生彙報收集的有關中國屈辱史,在明白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的同時,激發了學生愛國熱情,然後在通過課件展示衛星上天,學生馬上就明白那一刻真是中國人民激動人心的一刻!!

  5.教師、學生、文本三情融合

  在輕鬆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實行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真情對話,是這些觀摩課共同的特點。

  如:張媛老師上的《秋天的雨》,一開始就創設了輕鬆和諧的氣氛,帶著學生走進美麗的秋天,走進一個美麗的落葉世界,讓學生在這個世界裡和落葉對話,和小魚、小螞蟻、小燕子一起玩耍……河北李永梅老師的上《戈壁灘上古長城》一課,先帶著學生站在長城腳下去感知長城的歷史悠久、工程浩大,再領著學生在戈壁灘上上長城去感受長城的氣魄雄偉、施工艱難,最後和學生一起走進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當中去感悟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

  六、六點感受

  1.生本的課堂

  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本首先體現在教學設計上:教學設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這樣課堂教學才不至於和學生脫節。以學生為本還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主體,就要實行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

  2.生命的課堂

  在課堂上老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關注生命的成長,張揚生命的個性,體貼生命成長的過程。生命的成長過程是不成熟的,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引導學生成長。讓我們從課堂上彷彿聽到生命拔節的聲音。

  3.情感的課堂

  語文課堂應該上成師生激情飛揚的課堂。首先是教師對語文科、對學生深深的愛,才能牽動學生對語文學科,對老師的愛。

  4.詩意的課堂

  「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國家是詩的國度,老師應該具備詩人的氣質和情感。如:河北李永梅老師的《戈壁灘上古長城》上成了一首激情飛揚的抒情詩;張媛老師的《秋天的雨》則是一首生動活潑的兒童散文詩。

5.豐厚的文化底蘊是課堂生長的沃土。

語文教師必須得有豐厚的文化底蘊,你才能在課堂上表現得游仞有餘。文化底蘊與學歷無關,支玉恆、於永正老師學歷都不高,但他們讀了很多的書,有著厚實文化底蘊,練就了紮實的語文教學基本功。

6.觀摩課我們學什麼

「觀摩觀摩,只能看,不能模」。我們要看的是觀摩課的教學理念,看觀摩課的教學設計,看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然後內化,再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學習的關鍵是要和自己的教學實際結合起來。

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參加《全國第五屆青年教師閱讀教

學大賽獲獎者觀摩研討會》有感

大東區珠林路第一小學 王 珺

十一月的北京寒風瑟瑟,但我心裡卻暖意融融。通過參加這次全國性的研討活動,使我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下的閱讀教學有了更深刻地認識。閱讀教學是小學低年級的重要任務,在母語教育的起步階段發揮著奠基作用,直接關係到識字寫字、寫作、口語交際等各個方面。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是閱讀活動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這一點在本次研討課中得到充分的體現。作為一名小學低年級班主任,如何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也引發了我許多思考。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剛剛還處於自由自在的玩耍、遊戲的狀態,突然進入嚴肅、規矩的學校學習生活,孩子的樂趣需要延伸、繼續,同時也要上升到新的層次,開闊新的方法和途徑。閱讀為學生認識世界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為學生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樂趣。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認識世界的視野得到擴展的同時也是學生獲得快樂的時候。在現實世界得不到的快樂,孩子可以在想像世界中獲得。閱讀為孩子插上了想像的翅膀,也提供了揮灑自由與快樂的場合與機會。所以,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和教材應該為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創造條件。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能夠自覺投入其中,或暗自竊喜,或捧腹大笑,或急切地與人分享。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應該像研討課中那樣更多的讓學生去讀,而且要多讀。如果學生還沒有去讀,而是教師牽著學生,直接進行講授,讓學生死記硬背結論,久而久之,學生便會索然無味。還要放手讓學生去讀,同時要讓學生讀完後交流自己的樂趣,每位學生獲得的樂趣很可能不同,並且帶有個性化的色彩,不同樂趣的彙集與相互碰撞,必然豐富和發展每個學生的樂趣,也可能激發和產生更多的樂趣。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比對閱讀材料的認識以及得出最後結論可能更重要,只要學生喜歡閱讀,其它的事情也會隨之迎刃而解。如果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時刻記住這一點,我想孩子們一定會更加熱愛語文。

北京新鴻儒教材教法研究所

----全國第五界青年教師閱讀教學

大賽觀摩課心得體會

瀋陽市大東區大東路第二小學 張瑞

「新」:

1.新的理念

來自陝西王自文老師的《古詩兩首》以教材為契機,活用教材、用活教材做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一。通過精心的設計、生動的講解,適時的點撥,課件的恰到好處,再現了詩的背景,鮮活了詩的內涵。本是兩首距今以一千年的古詩,教者、學者、聽者一節課下來各個收穫頗多。

2.心的交流

11個40分鐘,11次心靈的碰撞。台上師生雖是首次見面,上起課來卻猶如共同切磋知識的朋友。沒有尷尬、沒有生硬,有的只是探討與交流。台下,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師聽起課來不是挑剔、不是應付,有的只是對於新課程新理念的學習、對於台上師生的聲聲讚譽。

「鴻」:

1.如鴻雁

新鴻儒教材教法研究所如同一隻鴻雁,聯繫著全國各地的優秀教師共同彙集在一起交流心得、共同進步。也相信她會如鴻雁將好的經驗、優的教法傳授給教育薄弱地,使各地教育在發展本地特色的同時,取長補短。

2.似洪流

在當今關於新課標的討論、研改大潮中,新鴻儒為我們結成了一張教改之網。網羅各地精華的同時,更鞭策有心之人,在這一洪流中要不斷進取。

「儒」:

最後衷心感謝幫助過我的老師、領導們,我會以「談笑有鴻儒」作為為師的前提,更會以「俯首甘為孺子牛」作為為師的精髓。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前進。

大東師校小教部

2004.12


推薦閱讀:

深入剖析光場相機的前世今生 來自第一線使用者的操作感受
感受手工的味道 | 皮具
不同排量的車翻越高海拔山時是什麼感受?
過了很久一直放不下的事被別人突然提起是什麼感受?
感受微幸福,發現自己的小幸福

TAG:感受 | 聽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