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努爾哈赤陵 (絕品收藏)

探訪努爾哈赤陵(絕品收藏)|

明清皇家陵寢是中國的第26處世界遺產地,包括湖北鍾祥的明顯陵,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河北易縣的清西陵、江蘇南京的明孝陵、北京的明十三陵和遼寧的盛京三陵。滿清入關後,十個皇帝,除末帝溥儀沒有設陵外,其他九個皇帝都分別葬在河北遵化和易縣的陵園,因為兩個陵園各距北京市區東、西一百里,故稱「清東陵」和「清西陵」。清東陵有順治皇帝的孝陵、康熙皇帝的景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咸豐皇帝的定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清西陵有雍正皇帝的泰陵、嘉慶皇帝的昌陵、道光皇帝的慕陵、光緒皇帝的崇陵,還有一座沒有建成的帝陵,就是末代皇帝傅儀的陵墓。如果你對清朝的歷史稍有了解,便會發現清東陵和西陵埋葬的皇帝並不是按照順序來的,這個一般的解釋是雍正皇帝為了篡位,改康熙遺詔「傳位十四子」為「傳位於四子」,然後畢竟做賊心虛,害怕九泉之下祖宗不會寬恕他,便找借口另建了清西陵,到了乾隆皇帝,為了不讓東西兩陵冷落,便諭旨明示後代,各依昭穆次序,在東西陵界分建。而關外的盛京三陵則埋葬著清入關以前的皇帝,分別是位於清朝發祥地遼寧新賓的永陵,遼寧瀋陽的福陵和昭陵。永陵葬著被追封的清皇族祖先,福陵葬著努爾哈赤,昭陵葬著皇太極。

說了這麼多,大概把清朝皇陵的脈絡和位置搞清楚了,今天帶大家去看看位於瀋陽市區東郊的清福陵,瀋陽周邊有兩座清朝帝陵,分別是福陵和昭陵,因為分別位於市區東面和北面,所以一般稱為東陵和北陵。

清福陵始建於公元1629年,到公元1651年基本建成,歷時23年,葬著清朝的奠基者努爾哈赤及其皇后葉赫納拉氏、大妃烏喇納拉氏。

清福陵作為盛京三陵之一,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明清皇家陵寢」。

1988年,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如同很多帝陵一樣,布局嚴謹,規模宏大,風景優美,樹木繁茂。

陵主努爾哈赤不用多說了,清朝的奠基者,後金的開國皇帝,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可以這麼說,沒有努爾哈赤,就沒有後來的滿清王朝。

墓道兩旁有各種石獸,去過帝陵的朋友應該都不會對這些石獸感到陌生。

這些石人或者石獸叫「石像生」,通俗點說,也就是皇帝死後的儀仗隊,中國人自古便有「事死如事生」的說法,皇帝生前該有的排場,死後都不能少。

清福陵的主體建築建在天柱山頂,而大紅門、石像生建在山前的平地上,這中間就有一個約45度的斜坡連接,設計者修了108個台階,俗稱「一百單八磴」。

這個「一百單八磴」也是明清皇陵中第一無二的建築形式,據說這樣的形式全國僅有兩處,另一處在山西五台山的菩薩頂。

陵園內古樹眾多,看這棵老樹上長了一個籃球一般大的樹榴。

碑亭是康熙年間建的,清福陵最初沒有這麼大規模,經康熙、乾隆兩帝增建,方具今日規模。

碑亭內有近七米高的神功聖德碑,滿漢合壁碑文,康熙御撰。

碑亭再向北便是城堡式的方城,南面的正中是隆恩門,上建三層歇山式的門樓建築。

雖然經歷了三百多年的風雨,但城牆依然堅固如初,古代皇家建築的質量沒得說,都是直接與建造者腦袋掛鉤的工程。

裝飾風格上一眼就能看出紫禁城的味道。

其實明清陵寢地表建築,基本上是紫禁城建築的變例,而紫禁城建築的前身就是瀋陽的故宮、福陵和昭陵。

必不可少的是龍的圖案,龍是皇帝的象徵,這個滿族也被漢族文化給同化了。

從隆恩門上到城樓,是俯瞰福陵的最佳視角。

方城內的建築,屋頂都是黃琉璃瓦,廊柱都是朱紅地仗,梁枋間都是「和璽」壁畫。

在皇權至上的年代,陵寢就是皇帝死後居住之所,其等級、使用材料均與紫禁城宮殿一樣,絲毫不得馬虎。

這樣的出水口可能也似曾相識,確實,陵寢與宮殿基本都是大同小異的。

幾百年過去,這些建築依然完好如初,盡顯皇家氣派。

隆恩殿是方城中的正殿,台階上都有精美的雕刻。

守望了300多年的石獅。

方城的最後方是石五供品,去過清朝皇陵的朋友應該都見過這種建築造型。

最後的小山包便是陵墓,雖然努爾哈赤是滿族人,但陵園的布局和建制與歷代漢族皇帝大同小異。

繞著小山包有環形道路,可以繞陵一周。

福陵不算大也不算小,慢慢遊覽,認真拍拍照片,大概1個半小時左右。

明清的皇家陵寢算來我還去過不少,明十三陵、明孝陵、清東陵、盛京三陵都去過,算來也就是明顯陵、明景泰陵和清西陵還沒去過了,其實這些陵墓大都是大同小異,作為普通遊客來說,看過一處,都會覺得其他地方有些眼熟,如果不去了解其中歷史,只是走馬觀花,更是沒多久就忘掉了。話雖如此,但每一處皇家陵寢,都是珍貴的歷史建築,凝聚著無數工匠的心血,是中國古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歷史文化的最好見證,所以有機會的話,還是非常值得去走走看看的。


推薦閱讀:

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為何被逼殉葬?|故事
殉葬迷霧:清太祖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
她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最後的寵妃,多爾袞的生母,最後被逼死於殉葬
努爾哈赤死因之謎:炮傷還是病死(圖)
她扳倒努爾哈赤兩任大福晉,助皇太極登上汗位,卻被逼殉葬

TAG:收藏 | 努爾哈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