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善惡之辯
人性的善惡之辯:中國人和西方人最根本的區別 西方人承認人有克服不了的弱點,以「人性本惡」為認知世界的前提,用法家的學說治國,建立一套嚴密的制度體系,對每一起可能出現的例外,都有對應的防範措施,並保證這些制度和措施,得到認真的貫徹執行。 在美日歐等西方國家,人們普遍認可的政治理念是:政府不過是拿著納稅人發的工資,為納稅人服務的打工仔。只要存在以公權謀取私利的可能,就必須防患於未然,把所有的漏洞都補上,避免被居心不良的人鑽了空子。 那些在政府部門工作的人也都知道:自己的公務行為和私人空間,不能有任何的污點。即便只是接受了服務對象的宴請,暫時沒有實際的收益,也足以砸掉自己的飯碗。一旦被人揭發出來,自己的公務員生涯恐怕到此結束了。 民眾對政府的天然不信任,其實是有利於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如此嚴密的監督體系,雖然不可能完全杜絕貪污腐敗的發生,至少有一個好處:納稅人從自己的口袋裡掏錢,是心甘情願的,不會做被政府賣了還幫著數錢的糊塗蟲。 其結果是:在國外的許多地方,積極行善,會有好的回報;為非作歹,則是得不償失之舉。於是,做好事的人越來越多,做壞事的人越來越少,社會風氣逐漸好轉。 中國人不承認人有弱點,或者認為人的弱點是能夠克服的,以「人性本善」為認知世界的前提,用儒家的學說治國,制定一些大而無當、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依靠人的自我覺悟,來保證法律的有效施行。 在中國,對於政府工作人員的管理,做得最多的是所謂的「思想教育」,好像只要「思想教育」做到位了,大家的覺悟提高了,就會努力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個個愛崗敬業,奉公守法,無私奉獻。 這無疑是一廂情願的幻想,未免有些荒唐可笑。不知有多少覺悟不高的人,為了掩飾自己可說或不可說的私心,由生到熟,逐步適應了滑稽演員的角色: 表面上——他們接受了「思想教育」,對「廉政」二字有了「深刻的認識」,從來都是一副「大公無私」的模樣,以「人民公僕」自居,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暗地裡——公家的東西,他們從不心疼,隨手浪費了多少,沒有人計較;沒做過假公濟私的缺德事,他們不覺得有多光榮,反倒認為是缺心眼的大傻冒,不值得效仿。 我們似乎只做道德上的高要求,用聖人的標準去衡量常人的言行,建立的制度體系漏洞百出,又沒有得到嚴格的執行。這樣的社會環境里,我們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多是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誠信已經變為「千金難求」的稀缺資源了。 其結果是:在中國的許多地方,積極行善,未必能有好的回報;為非作歹,付出的代價極小。於是,做好事的人越來越少,做壞事的人越來越多,社會風氣日益敗壞。 截然相反的結果,其根源就在於中國人和西方人對人性的看法不同,給出的道德評價也是相反的:中國人認為,人性本善;西方人認為,人性本惡。 那麼,人的本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區分善與惡的標準是什麼? 俗話說:「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人類喜歡給自己設定各種各樣的規矩,用以約束自己的行為,這也是人類比動物高明的地方。 但是,這世上總有規矩約束不了的東西。或者說,不管人類做出怎樣的努力,都無法改變一個最基本的事實——自私是人的本性,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無論做什麼事情,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然後才是別人——這就是人類自私的本性。 對自己有利的事,大家都搶著去做;對自己沒有好處的事,大家都唯恐避之不及——這就是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 人的本性和本能,起初是無所謂對錯的,只有在人類發明了「道德」這個詞之後,才會給出或褒或貶的評價。 所以,作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對於剛才的那個問題,我的回答是:無私是善,自私是惡。人性本惡。 後天的教育,可以引導人心向善,但最終只能依靠人的自我覺悟,它顯然不是包治百病的萬能靈藥。 至於那些成功克服了自己的弱點、秉持一顆公心做事的人,我們會給他們一個又一個的美稱:好人,善人,良人,賢人,達人,高人…………聖人。 我只是一個俗人,從來沒想過要成為聖人。 做一個普通人,真好!
推薦閱讀:
※凈空老法師開示:惡染污清淨心,善也染污清淨心,清淨心裡頭沒有善惡
※談「善惡有報」
※善惡歸於無」是什麼意思呢?
※【法師開示】弘一法師:佛教里的10種債主善惡因果!
※如何能不見別人的是非、善惡、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