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走廊」面面觀之民族與宗教
06-25
日期:2015-02-04 10:22 作者: 來源:中國甘肅網點擊:1編者按:「隴西走廊」是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一個歷史地理概念,距今已經有20多年了,作者根據在隴西走廊中的長期田野調查所得資料,對費老提出的「隴西走廊」的概念進行回應,概括出隴西走廊的概念和內涵,並對「隴西走廊」中的民族與宗教情況進行論述。隴西走廊中民族成分複雜,古代活躍在隴西走廊中的氐羌民族最終融入到其他民族中,近代則不再見諸史冊,但是在現今各民族特別是藏族身上還能看到氐羌民族的影子,這充分體現了氐羌民族的旺盛生命力。現在隴西走廊中的民族主要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外來移民與土著民族通婚後繁衍生息下來的,各民族構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呈現出包容性特點。由於各民族信仰宗教的不同,隴西走廊中的宗教格局也表現出交錯分布的特點。現在在隴西走廊中活動的民族除了前文所說的氐人和羌人的後裔外,主要有:漢、藏、回、東鄉、撒拉、保安等。最早進入隴西走廊的漢族人是秦漢時戍邊的軍民,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遷民於臨洮、安故(今甘肅臨洮南)、臨洮(今甘肅臨潭)、氐道(今甘肅禮縣西北)、羌道(今甘肅舟曲)等地。漢景帝時,北方研種羌受到匈奴侵襲,在首領留何的帶領下歸附漢朝,守衛隴西寨,陸續遷徙到狄道(今甘肅臨洮),在隴西走廊南部定居下來,逐漸形成了外來漢族人口與羌族游牧部落定居融合的人口分布局面。漢武帝時,大批漢族人口軍西遷,移民充邊。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羌道縣,治所在今舟曲縣坪定鄉。明朝初期,隨著明軍西征,考慮到「洮岷為隴藩籬,控河湟,引松迭,最稱要害。」明太祖朱元璋將大量應天府、安徽鳳陽、定遠一帶的居民遷徙到洮岷一帶屯田戍邊,舟曲的漢族人口則是明初從山西、陝西等地遷徙而來的軍戶,當地至今還流傳著「固城三百戶」的說法,明朝為了演化當地番族,從陝西岐山遷徙到洮岷、西固一帶的「樣民」有十七里之多。以上這些軍民成為隴西走廊中漢族的主體部分,這一時期也是中原漢族人進入隴西走廊的高峰期。隴西走廊中的藏族是公元7世紀——9世紀唐王朝與吐蕃王朝爭戰時吐蕃的軍隊與當地氐羌土著民族融合後形成的。《岷州志》記載:「楊土司所轄之生番,名曰鐵布。鐵布以西之番,名曰卓掛。以番語譯之,卓掛者,其真種也;鐵布者,非真種也。蓋漢人有入番贅婚者,又有兵燹時規避差役及犯罪遁入者,故彼族以為非真種也。」主要居住在天祝藏族自治縣、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隴南市等地。藏族所操的藏語言屬於藏緬語族藏語支,是安多方言。隴西走廊中的回族的來源有三個方面:一是唐宋時期「樂江湖而不歸」的西域人。二是元朝時西域簽軍、工匠、回回色目人等隨軍屯戍。三是明清以來的移民。主要聚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臨潭縣等地,分散居住在其他各縣,所操語言為漢語西北方言。東鄉族自稱「撒爾塔」,是13世紀20年代末成吉思汗及其後繼者西征時,俘獲和徵集的中亞、西亞一帶的信仰伊斯蘭教的撒爾塔人。他們隨蒙古軍隊駐屯河州東鄉地區,後被「編民入社」娶了妻室,繁衍生息。其後他們通過通婚和宗教信仰,逐漸融合了當地的蒙古族、漢族而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共同。東鄉族居住在甘肅省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有語言而無文字,所操的東鄉語言屬於蒙古語族的蒙古語。撒拉族自稱「撒拉爾」是元代從中亞撒馬爾罕東遷過來的,在青海循化定居後,融合其他民族,逐步發展起來的。撒拉族有語言而無文字,所操的撒拉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的突厥語族西匈奴語族的烏古斯語。主要居住在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大河家一帶。隴西走廊中的保安族是以元代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與蒙、藏、回、土等民族長期交往,自然融合而成。保安族主要居住在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族有語言而無文字,所操保安語言屬於蒙古語族的蒙古語。隴西走廊中的宗教主要有藏傳佛教與伊斯蘭教兩大宗教。除此之外,還有漢族民間信仰與基督教(新教)。上述藏族信仰藏傳佛教,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等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漢族民眾除主要信仰民間信仰外,也有一部人信仰基督教。王建新教授認為:河西走廊、藏彝走廊和嶺南走廊三條走廊中「各有一個跨民族、跨文化傳播的主體性宗教,形成外來宗教與地方性社會文化體系融合的基本格局。西北走廊的伊斯蘭教,形成與內陸地區各民族社會文化的互動融合;藏彝走廊的藏傳佛教,構成與藏東、川西及橫斷山脈等山地、峽谷地區各民族社會文化的互動融合。」隴西走廊發揮著聯繫河西走廊與藏彝走廊的中介作用,必然成為河西走廊主體性宗教伊斯蘭教與藏彝走廊主體性宗教藏傳佛教的分界線,形成了藏傳佛教與伊斯蘭教的兩大宗教文化區。藏傳佛教宗教文化區以有「小西藏」之稱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中心,伊斯蘭教宗教文化區以有「小麥加」之稱的臨夏回族自治州為中心,漢族民間信仰宗教文化區除了以隴南市、定西市漢族聚居區為中心外,還夾雜在藏傳佛教宗教文化區和伊斯蘭教宗教文化區中,在這兩個宗教文化區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布格局。藏傳佛教、伊斯蘭教和漢族民間信仰作為隴西走廊中的三大主體性宗教,各有中心又相互交錯,構成了隴西走廊中的三種宗教文化類型。總之,明朝將隴西走廊納入中央政權統轄後,漢人就以軍屯的形式大量進入隴西走廊,其中還夾雜著一定數量的回族軍民,這些軍民所居住的地方均為重要的城鎮和關隘,發揮了隔絕番族的作用,又通過分封番族土司來加強對番民的管理,以國家政權的形式強化了隴西走廊中的政治格局,進而影響民族與宗教格局,逐漸形成了以漢、藏、回民族為主體的民族格局,在宗教格局上也相應地表現為民間信仰、藏傳佛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並行的特徵,形成了三種宗教文化類型,構築起隴西走廊中的民族宗教景觀。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在撒哈拉沙漠有這樣一個民族,女人不戴面紗,卻讓男人戴,咋回事
※駁《「漢服運動」革命果實被竊簡史》一文謬論
※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國家排名,中國都排不上號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有沒有道理?
※民族探訪·赫哲族|在三江入海之地,品嘗一條魚的N種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