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一些關於紫檀的論述

關於紫檀人工林的問題還要從紫檀木的數量和使用情況說起。中國人歷來認為紫色是祥瑞之色,古人對於紫檀的鐘愛也因此而產生。明末清初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外的玻璃製造業開始傳入中國同時玻璃也逐漸被運用到房屋建築上。由於玻璃在建築業上的運用,因此房間的採光比原來好了很多,於是紫檀這種顏色較為深沉的木材製作的傢具越來越受到當時統治階級的青睞。紫檀木本身給人一種古樸靜穆的感覺,用其製作的傢具這種堅實、厚重、耐用的特性正符合了皇家和達官顯貴們期望江山永固富貴長存的意願。作為「木中之金」的紫檀在明代後期開始備受重視並被大量用於製作木器和傢具,鄭和下西洋帶回的紫檀木很快被用完,隨後朝廷派專員定期赴印度和南洋進行採辦,此後遂成定例,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明代朝廷所採辦的紫檀木料並非都為現用,很多則是存儲備用,這種採辦,在一定程度上是帶有掠奪性質的。因此,截止到明末清初,印度產的紫檀木絕大部分都被彙集到中國,分別儲於廣州和北京。清代所用紫檀木料主要為明代所採的庫存,雖然清廷也曾派官員採辦過新料,但大多粗不盈握,曲節不直,這是由於紫檀木生長緩慢,非數百年不能成材,明代採伐過量,清時尚未復生,來源逐漸枯竭。到了清中期以後,庫存告罄,貨源中斷,朝廷開始從私商手中高價收購紫檀木。清宮造辦處活計檔中差不多每年都有收購紫檀木的記載。這一時期,朝廷有一規定,即不論哪一級的官吏,只要見到紫檀木絕不放過,都要如數買下上繳皇家或各地織造機構。就這樣,各地私商手中囤積的紫檀木料也全部被收買凈盡並悉數用光,等到了清亡民國初時紫檀木在市面上幾近絕跡。還有就是由於紫檀的稀缺,從清中期就開始使用老紅木代替紫檀木製作傢具了,一直持續到民國。經過三百多年的砍伐收購,到了19世紀中後期至20世紀初印度紫檀產地邁索爾的紫檀天然林已經所剩無幾,國家統治階級和當地的民眾早已經發現紫檀木是換錢的上好物品,於是就進行了人工引種的開發,對成活的人工引種數定期進行護理。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的不斷發展(這一時期中國政局動蕩,對紫檀木的需求幾乎為零),到了20世紀末,早先最初引種的人工林已經初步長成,印度邁索爾的紫檀樹林的數量和面積有了很大程度的恢復。即便如此,印度政府也早已認識到紫檀為瀕危物種,與象牙、檀香木一樣禁止貿易並選擇適宜地點繼續擴大人工種植,定期施肥護理。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中國人對古傢具認識和喜愛程度的不斷提高,仿古傢具逐漸興起並受到人們的追捧,隨之對紫檀黃花梨等珍惜木材的需求量陡增。由於印度政府對於檀香紫檀木是禁止貿易的,因此國內的木材商與境外的木材商勾結,通過各種途徑瘋狂走私紫檀木。所以目前市場上見到的真正的紫檀木全部走私進境的且99%為人工林木材。關於紫檀人工林木材的特徵和性質那還要慢慢說來。人工引種檀香紫檀,最早出現在印度,後來斯里蘭卡以及中南半島的國家都有引種。這種紫檀木徑級較大,少有空洞,比重接近1G/CM3,但是絕大多數不足1G/CM3。從乾材外表看與天然林檀香紫檀區別並不大,但從端面看紫色圈與黃色圈相連,有色差,尤其是接近中心部分尤顯現黃色,甚至還有的偏白。鋸成板材後,略顯淺黃色,硬度差,質地疏鬆。從原木表面經常可以見到由於活節生長所導致的類似黃花梨的大「鳳眼」紋,這些特徵在原產印度的天然林檀香紫檀木中是不多見的。還有就是各地方人工引種的紫檀木由於土壤成分與邁索爾地區的不同,因此木材顏色也有顯著差別。印度南部的邁索爾地區石灰岩地質特徵明顯,土壤為富含礦物的深色土,在這樣土壤上生長的紫檀木顏色深、硬度大、油性強。而在其它引種地區生長的紫檀木上述特徵都不如原產地紫檀木。這種人工引種的紫檀木新材顏色過於猩紅並偏黃,色素嚴重不足,看了讓人很不舒服,再有就是上漿很慢,硬度差易開裂,顏色變深的速度特別慢。我有一串用這種檀香紫檀料製作的手串,戴了半年多,可是顏色還是沒有變深多少,和原產印度的天然林紫檀木差遠了。從一方面講人工引種是保護紫檀木的有效辦法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在這種人工呵護的「溫室」中成長的紫檀木其木材質地是不可能與先前的紫檀木相提並論的。這就好比施化肥長出的水稻和施農家肥長出的同種水稻我們吃起來味道是不一樣的,這個比喻雖然不是十分貼切但是很能說明問題。現在廠家用這種人工林檀香紫檀木做的傢具可以說幾乎沒有不做色的,不做色簡直沒法看,顏色還不如老紅木深,此外還要用化學硬化劑進行固化處理,以增強木材本身的硬度。經過以上兩種方法處理後,再適當做一下舊,商家就可以用其來賣高價了,可是買家就難以識別了。總之,這種紫檀木是不可與明清傢具製作所使用的紫檀木相提並論的,不過現在我們所能接受的也只有這些了。關於最近在印度紫檀木的情況,一位去過印度的網友曾經論述說:「……在印度馬德拉斯,我看到的小葉檀(檀香紫檀)有很多,具體數量估不出來,多為政府繳獲沒收.時間最長有幾十年.如想運回國內,基本不可能.印度政府嚴格控制,因為運輸小葉檀無異於運輸象牙.印度政府鼓勵外商加工小葉檀使其為成品出口.現有日本和德國在當地投資.國人喜歡傢具,但當地氣候不適加工傢具,所以沒有國人在當地投資.日本主要身產樂器(三弦)德國做的事讓我流淚,將小葉檀軋碎萃取紫檀素做葯.現國內小葉檀都通過緬甸或西藏邊貿走私進口,報關品名印度紫檀而不是小葉檀(檀香紫檀),因此不用瀕危物種進口許可證.但這些原木量不大,原產地是用牛一根根從深山裡拉出再混合其他木頭用卡車夾帶出邊境的.我國自清末就沒有進行過合法的紫檀貿易,而印度自獨立以來只有一次合法的紫檀貿易,70年代有2噸多運到尼泊爾.大概兩月前印度政府進行過一次小葉檀(檀香紫檀)的拍賣,具體情況我還不知,希望大部份能運到國內……」關於紫檀人工林的問題目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人的觀點已經在以前的帖子中闡述過了。至於有人還提到的周默先生的文章《明清傢具的材質研究—紫檀》,我認為這確實是一篇非常好的論述紫檀的文章,可是其結論專業性和學術性的東西過多,非具備本專業知識的人不能理解,對於廣大古典傢具愛好者和收藏者在實際選擇與鑒別紫檀木時並不適用。人們在鑒別時大多憑的還是經驗和眼力。再有,周先生的文章中有的問題論述的並不是十分清楚,有的地方甚至是存在一定的錯誤結論,當然這是可以理解的。還是我曾經說的那句話,對於前輩專家們的文章要有選擇的閱讀,對於他們的見解和結論要批判的繼承和發揚。有人堅持認為紫檀木有新老之分,即老紫檀和新紫檀,認為老者色紫新者色紅,都有不規則的蟹爪紋可是新者沒有老者沉穩。新紫檀用水浸泡後掉色,老紫檀浸水不掉色;在新紫檀上打上顏色擦不掉,老紫檀打上顏色一擦就掉。筆者最初也相信這種說法,但是經過實驗和分析後發現這種說法其實是不科學的,比較科學的稱呼應當是紫檀舊料(老料)和紫檀新料。無論明清傢具製作所使用的紫檀木還是現在製作傢具用紫檀木實際上都是同一種材質——檀香紫檀。人們之所以對紫檀有新老之分原因是明清傢具所使用的紫檀木與今天我們見到的紫檀木在顏色上確實存在較大差異。前者稱為紫檀舊料的色紫黑有的甚至黝黑,即使用刮刀片颳了很深,顏色依然深紫或黑褐,不見紅色。而後者被稱為紫檀新料的有的表面日久雖也變成紫黑色但是刮掉很薄的一層後便露出猩紅的本色。很多人就此認為所謂新老紫檀不是同一種木材,老紫檀木早已絕種等等。這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可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顯著的色差現象呢?那還要從紫檀木的變色說起。紫檀木中所含有的紫檀色素本為橘紅色或猩紅色,經與空氣中的氧結合後發生氧化反應,使其顏色趨於加深,但是這個反應是很慢的,當表面形成一層深色的氧化膜後其反應就近乎停止了。這時陽光中的紫外線作為一種催化劑使其反應繼續進行並形成鏈式反應,逐漸向木材深處發展。紫外射線的穿透力是很強的,長期以來就會使紫檀木的表面及內部均發生顏色變化並逐漸成為紫黑色。木導管中的油膠物質也在紫外線的照射下分解並浸透整個木材,使其油潤光亮有犀牛角般質地。因此紫檀舊料的木導管會有黑色的分解殘留物。由此可見,紫外線在反應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催化作用。筆者曾經親自做過試驗,將一塊紫檀木新料表面刮出紅色新茬,放在陽光經常照射的地方,一個一個月後變為紫色。這時,將其一半再刮出紅色新茬並將這塊木頭放在抽屜里閉光儲存兩個月後拿出,新茬的地方依舊鮮紅,可見紫外線作用之明顯。周默先生在《紫檀研究若干問題之我見》一文中提到:「……北京閱甫齋所負責修復的故宮倦勤齋為乾隆退位後看戲娛樂的地方,內飾包括槅扇、門、炕罩、欄杆幾乎全部為紫檀木,顏色還十分明亮的紫紅色,炕罩的裙板不見光的地方仍鮮紅誘人,並不呈灰白色或紫黑色,金星金絲明顯。經將殘片送檢,中國林科院木材所鑒定為檀香紫檀(PterocarpusSantalinusL.F.)……」這其實是很有道理的。由此可得出結論,紫檀木舊料的紫黑色是由於紫檀色素長期與空氣中的氧氣和紫外線接觸後變色反應深入木中所致;而紫檀新材反應較淺所以表面發紅,並不是兩種不同品種的木材。
推薦閱讀:

漲知識 | 關於郵票的小型張、小全張、小版、小本票……這下終於弄明白了
關於金錢和幸福的謬論
只有深入 才能深刻——關於中國當代雕塑創作的思考
關於人一的好脾氣
寫作技巧|關於重複字的思考

TAG:紫檀 | 論述 | 關於 | 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