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老師|罵與拜相距多少?
知是空華 · 即無輪轉
歡迎關注祖道影
學人:「 弟子近來不拜佛了。」 答:「 你說的是以前把拜佛作為功課么?」學人:「 不曾有此功課,只是家中供有佛像,以前每天起床後都會拜,就象道早安一樣。」 答:「 早安!」學人:「 覺得自己就是佛,何用去拜木頭。」 答:「 那木頭該拜你么?」學人:「 木頭就是我,我就是木頭。」 答:「 何妨木人看花鳥。」學人:「 某某師兄很不贊成。」 答:「 我也不贊成。我不贊成,是因為你有個『不拜』在。」學人:「 弟子當然可以隨順他一起拜佛,本來就是空花水月,拜拜又有何妨。」 答:「 有個『空花水月』在,等於不拜。」學人:「 那您說究竟該如何拜?」 答:「 早安!」學人:「 但他說拜佛一定要有恭敬心。」 答:「 若無恭敬心還拜什麼佛?心外有法么?」學人:「 離開佛性,就沒有法了。」 答:「 離開萬法,往哪兒找佛性去?」學人:「 弟子不以為然。佛性是一物不立的,起個恭敬心早就與佛性相違了。」 答:「 佛性具足萬法,不含恭敬心么?」學人:「 弟子的確偏空了。」 答:「 識得不為冤,還須識得『空即是有』」。學人:「 本來就是無我,哪裡還有什麼佛和眾生。」 答:「 本來就是無人,哪裡還有什麼拜與不拜(你那兒卻有不拜)。」學人:「 弟子是住在不拜上了。」 答:「 不拜即拜、拜即不拜。不拜——常禮如是事,拜——不著『佛、法、僧』求。」學人:「 佛又哪裡是可以以色身見的?」 答:「 拜與不拜都不一定是以色身見。也都可能是以色身見。你見個木頭,不是色身么?」學人:「 該如何理解見?」 答:「 《楞嚴經》云:『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學人:「 就是觀音菩薩真的來到我面前,我也不拜。」 答:「 菩薩不值得尊敬么?」學人:「 有個禪宗公案:一和尚去五台禮文殊菩薩,結果當面錯過,後悔不已。後來自己悟道後,有一次文殊菩薩來了,和尚居然不理菩薩。」 答:「 這是文喜禪師的公案:菩薩在灶上蒸汽里現身,師拿勺打。菩薩曰:『苦匏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文喜即文殊、文殊即文喜也。」學人:「 即便是拜世尊和虛雲老和尚的舍利,也不是有恭敬心,或沒有恭敬心,而是空心(一念不生)拜才對。」 答:「 這不還是拜么。」 學人:「 唉。」 答:「 哈哈!」學人:「 其實弟子心裡對這些沒有什麼疑惑,但某某師兄近來一直說弟子我慢。」 答:「 他說不頂用,您自己覺得呢?要讓我說,我只說你『落空』,不說你『我慢』」。學人:「 弟子現在疑問大了,該如何空有都不落呢?」 答:「 早安!」學人:「 並舉出很多大德如何恭敬禮佛的例子,他實在是為弟子好,所以弟子覺得還是應該請您開示。」 答:「 我也舉個例子:『我曾親見母音老人拜佛』」。學人:「 臨濟祖師有一次到達摩祖師塔,塔主問:先拜祖還是先拜佛?臨濟祖師說:『都不拜』。趙州禪師說:『佛一字,我不喜聞』。這些都該如何理解?」 答:「 縱有沙數恆河,所有恆河之沙數劫,拜佛拜祖,恭敬也不及臨濟之『不拜』。人稱趙州為『古佛』吔。」學人:「 還有,弟子覺得老師說起上師時,非常的恭敬和懷念,這個屬不屬於七情六慾中的情呢?」 答:「 那您口稱老師,屬不屬於七情六慾中的情呢?」學人:「 這是弟子一直想問您的?」 答:「 您還能問我,我又去問誰呢!南無根本上師母音阿闍黎!!懷念根本上師母音阿闍黎!!!」學人:「 弟子有一次見到某老師提起上師時似乎很平淡。」 答:「 果然『兒大不由爺』了么?但願不如此。我曾親見母音老人提起王驤陸上師時恭敬之情溢於言表。」學人:「 弟子的疑情更大。」 答:「 你的疑情不及我的疑慮大!」學人:「 想來唯一的可能,就是弟子矇騙了。」 答:「 這一句說得好,不被人瞞嘛。但不被所瞞不等於不拜佛呀。」學人:「 弟子如有說錯的地方,您儘管狠狠地罵好了,俺是不怕挨您罵的。」 答:「 罵與拜相距多少?」學人:「 如此說來都一樣吧?」 答:「 一樣以後如何?」學人:「 弟子某甲頂禮!」 答:「 咦!滿篇都是不拜,怎麼拜起來了?前後不矛盾么?」學人:「 全糊塗了,老師一定要救弟子。攤上其笨如牛的弟子,算您倒霉。」 答:「 彼此彼此!攤上說不清道不明的所謂『老師』,也算您倒霉。」學人:「 不管如何,弟子還是要向您頂禮!」 答:「 哎喲!又一勺也。」
公眾號主編:果然回頭
微互動:jzwgd1971
祖道影
祖道影疏,大須仔細。
未到不疑,切莫了手。
法施三千界、圓成一念無。
您的轉發和分享就是最好的法布施 !
微信ID:zudaoying
推薦閱讀:
※[轉載]釋迦牟尼開悟的真相—孫鳳泉老師
※蘭老師觀點:達芙妮之路——做品牌,不做名牌
※胡小林老師親自示範十念法拜佛
※南公「準提法」已經透露的內密 (胡松年老師開示)
TAG: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