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慶東教授與香港罵戰?之我見
本來,龍年到了,普天下的華人應該是皆大歡喜同心同德高高興興迎接自己的傳統節日的.豈料,北大教授孔慶東先生的一番關於香港的言論,卻在新春引發了兩邊的罵戰.
身在歐洲,做個看客不是不可以,但心裡覺得還是有幾份不爽,不說出來不是滋味.
固然,作為一個給學生授惑說道,負責教授年輕人知識文化與德行的大學教授,不該用這麼凡人俗子的罵街言語,來對待一個民事糾紛的事件,儘管孔教授是個性情中人.
為此,我仔細看了這段被譽為狗論的錄像,發現一個事實,從頭到尾,孔教授還真沒有說過一句香港人是狗 這樣的話.
跟狗相關的辭彙基本上都是有前因後果的.整個事件好比是 一個人說了一句-----我們鄰居XX 家有幾個人真討厭. 你把有 幾個人 去掉之後,自然就變成了 我們鄰居XX家真討厭一樣.
於是,香港人急了,因為他們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被罵成了狗,而且是被大陸的一個教授罵成了狗.
大陸也開始有人討伐孔教授,認為其有損大陸的氣度,很想問問,在憤怒討伐之前,有幾個香港人和大陸人是仔細看過這段錄像的?
話說回來,一個小孩子在陌生的城市裡,在地鐵了吃了幾口食物,也不至於罪大惡極.再說,孩子和媽媽一定是不知道這個規矩的,不瞞您說,我在美國,法國的地鐵里,常常看到舉著披薩和熱狗夾著報紙卷舉著咖啡杯的急急忙忙趕路的行人乘客們,資本主義那麼發達的文明國家裡的乘客們彷彿對此熟視無睹,吃東西的人也沒有被其他人當街罵的狗血噴頭.
本來嘛,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規定,外來遊客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煩了忌諱,當地人友善耐心提示一下也就罷了,尤其是對待孩子.錄像里的大人也不夠地道,想想看,因為來遊玩的孩子在地鐵上吃了東西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孩子和大人罵一頓還要牽扯上大陸人的名譽, 想必這人也不是什麼有教養的人.可憐的是,這幾個孩子的心裡也會對這座城市留下一個惡毒的至少是不友好的印象.
如果這個城市的人有足夠的教養,或者文明程度足夠高,周圍的乘客善意地提醒一下孩子和母親也就罷了.不必罵人,也不必特意把大陸人這幾個字叫出來,這樣容易引起更多人的反感.
香港這個地方,不大好說的清.其特質不大好說清楚,你不能簡單地說,上海人精明,有點猶太人的精神,北京人很達觀有點皇家後裔的氣勢,青島人很豪爽因為跟大海離的很近,西安人很內秀因為大唐文化遺風猶存.
香港,不大好說,說歷史吧,幾乎沒有,說文化吧,最多是廣東文化的邊緣化,原本就那麼一個小島,一無所有,後來讓洋人統治了一百年,被洗涮成了洋人? 殖民地人的典型性格和心態 ? 仰著脖子看洋人,斜著眼睛看同胞 ?
打個比方吧,也許這個比方不那麼恰當,不過,假如你正好是個香港人,請你千萬不要去計較,只是打個比方而已.
比方是這樣的,一個家長,不管什麼原因,怯懦啊,窮啊,養不起孩子啊等等,總之是把自己黃皮膚黃眼珠子的孩子送給了白人去養活,等那孩子長大了,他也說不清自己是個白人還是黃種人,因為他自己內心其實也很矛盾,他明明知道自己是個養子,靠著白人父母的養活而長大,吃的是西餐受的教育是西式的,可是骨子裡留著的還是黃種人的血,永遠是黃皮膚黑眼珠子,就算恨死自己,也改不成白人.
這樣一來,這個孩子就活得比較矛盾了.
面對白人爹媽,覺得挺親,畢竟給了自己衣食住行,可是終究血脈不是一回事,面對親生爹媽,卻又由於幾十年沒有在一起生活過,夾生了,陌生了,不大熟悉甚至不怎麼習慣了.
痛苦的關鍵是,這孩子怎麼想自己的親爹親媽? 嫌棄他窮? 嫌棄他把自己拋棄不顧了? 嫌棄他老了落後了? 或者還有其他心態?
如果這是個有良心的,善良的孩子,懂事的孩子,他會用西式的文質彬彬和教養,再用中國式的孝心來理解和包容自己的親爹親媽.理該如此?對不對?
如果你死活看不起你的親爹親媽,還幫著白人養父母一塊罵你爹媽,詛咒和蔑視你親爹親媽,那麼結果也許就是,兩邊的爹媽都有點寒心,誰都看不起你了.
說到老,你還終究必須是個黃皮膚黑頭髮黑眼珠子的人,是不是?
這個比方,也許不大確切,但是人之常情,就該是這麼個道理.
當然,把一個城市比成一個養子,也許是不大合適的.
香港這地方, 我去過幾次,說實在的, 都不是很快意也算不上十分厭惡.有幾個親身的經歷的例子,隨便說來看看.
想當年,離回歸還差好些日子,九十年代初吧,因為工作關係去了香港.
那一趟,代表的國家首都的媒體,印象深刻. 得到的不見得是最好的禮遇.
但必須說,對方對工作的態度是很敬業的,認真的,跟英國人真有點像.不過對待客人的態度是傲慢的輕蔑的. 據說那時候他們管大陸來的統統叫做表妹或者表哥,言外之意,就是鄉下的親戚.
對方張口一個國際慣例閉口一個我們香港人等等,時不時還冒出幾句廣東式的英文來,以顯示區別.大部分時候,他們跟我和同事們說廣東話,彷彿故意使得我們越發覺得自己是外鄉來的,容不得大家加入遊戲.他們說廣東話的時候,我們就顯得格外鄉親味,格外表妹表哥.開始我們忍著.
那時候,大陸人還不大懂得喝咖啡,當然也不知道什麼是星巴克.對方很多人拿著紙杯咖啡,噴著洋腔,冒著輕蔑的眼神,接待著我們這伙北京來的人.
大家心裡不舒服,這樣會影響合作,同事中,一位英語說得頂呱呱的北京姑娘,出身外交官家庭,跟著父母走南闖北,說著一口標準的英語.姑娘急了,張口就還擊,這一來不要緊,幾個來回下來,對方的氣焰被壓了下去.
從那以後,我們這些來自北京的表妹表哥同事們,會英語的乾脆一股腦都張了嘴.不僅如此,被逼急了的北京同事們給對方贈送了一個外號叫 港慫.
這意思,你大概知道,北京人稱呼那些本來不怎麼地,也沒什麼本事或者根本就什麼都不是的,或者見了強勢就低頭見了弱勢就發威的人叫做 聳人.這一趟,是這麼過來的,當然後來幾年合作下來,我們幾乎跟港慫們成了朋友.他們的工作的確是積極敬業的,公事公辦,有板有眼,很英國職業化,這你必須承認.
另一次,差不多是臨近回歸的時候,我陪我先生去香港祭奠他的功夫師傅詠春大師黃淳梁先生,一路問人過去,凡是我說普通話時,幾乎沒什麼人回答我墓地在哪裡,逼得我只好用英語跟路人打招呼,改用英語之後,很多人的態度就不一樣了.
起初,大概他們以為我是我先生的隨從翻譯或者導遊,後來看出來我是他太太,那態度就不一樣了,在墓地如此,在飯店如此和商場也如此.
那一趟,是逼得人只好說英文.
因為跟著洋先生,我不折不扣掙了假洋鬼子.
但是假洋鬼子,在香港這地方,好像挺好使.
還有一次,令我記憶猶新,記不得是哪一年, 港星足球隊來大陸比賽,被大陸明星隊踢輸了球.恰好我跟央視如今十分紅火但當初還是初出茅廬的新手的某主持人正在工體的休息室里採訪,我們不是像今天的狗仔那樣無處不在,我們是正式的國家電視台欄目組,提前約好來採訪的報道的.
香港明星們一掃平日的明星氣度,舉止齷齪不已,氣焰囂張,破口大罵.不顧我們的採訪,豎著中指繼續罵人,那裡面有演包青天的,有當所謂校長歌壇常青樹的,還有大家都以為是溫文爾雅的所謂大牌明星們.他們的態度真是把我們幾個欄目組的編導和記者們都嚇了一跳.
最後面對我們的鏡頭,一個矮個子的,演了一輩子醜人的演員把一個紙盒子套在了正在對他們採訪的攝影機的鏡頭上.
更衣室里傳來一陣陣壞笑.我不懂粵語,但我聽明白了,他們是在謾罵大陸明星和大陸觀眾.
氣憤之餘,我在北京青年報頭版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就叫香港明星輸了求還輸了什麼?
沒多久,該廝就出現在大陸的電視節目中,扯著破鑼嗓子說著亂七八糟的普通話,一臉正氣地向大陸觀眾獻殷勤, 這廝醜陋的樣子,讓我噁心不已終身難忘.
不知道這一幕,如今已經貴為央視大牌主持的這位兄弟還記不記得?
彈指一揮間,大陸的變化可以用兩個成語來形容,突飛猛進,日新月異.
還有一句叫後來者居上.
眼看著北京的樓房蓋的比香港還高,有的北京人住的房子,甚至比香港人住的還寬敞,北京的姑娘穿的比香港人還時髦,北京的孩子出國留學的機會比香港人還多,北京的白領中說英語的越來越多越正宗,北京喝咖啡玩收藏開飛艇玩探險逛世界的富人們越來越多.
香港那邊好多人的氣焰不那麼囂張了,但也未必見得就是友善了.
他們一覺醒來,忽然發現大陸翻天地覆.來不及叫人接受啊.
中國大陸的天翻地覆,讓很多人不舒服,美國人,德國人,英國人,韓國人,很多人看的不舒服,很簡單,他們越來在中國人面前的那種優越感沒有了,或者說正在慢慢減弱,他們有點不習慣,不舒服,有點酸溜溜的.
再打個比方,您家院子里您小時候的一個玩伴,家裡原本窮兮兮的,孩子又多,成天拮据的不得了,而您家人口少,爹媽掙的工資又多,所以您覺得自己比那個同伴要優越的多,甚至高貴的多.您就有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
忽然有一天,您發現,兒時的玩伴有錢了,體面了,出人頭地了,甚至水滑光亮地出來進去的,甚至比您還有錢出手闊綽,還見過世面的時候,您的心裡是不是就有點那麼不是滋味了?
叫什麼來的,嫉妒羨慕恨 ?對對,這不是時下流行的字眼嗎?
其實,嫉妒羨慕恨,是人類最簡單不過的感覺了,人人都有,不過千萬別把這些感覺用到民族啊,社會啊,政治上面去,用處了地方,可就成了大事了.北京也好,香港也好,大家都該學會,就事論事,平心靜氣,比如說,孩子吃東西吃錯了地方,當大人的千萬別倚老賣老,隨便出口訓人,樣不好,損自己的形象,也會驚嚇著孩子.再說一個孩子吃東西,不能就代表整個大陸人的素質和行為,老人家說過火了,香港人的反應也過火了.說白了,哪裡都有不中用的驢子,哪裡都有英雄好漢.
再說說咱們自己吧,毛病也真不少,比如千百年來.始終覺得外人比自己人強,外來和尚會念經,先是崇拜洋人,然後是准洋人,然後是港台的人,好像自己同胞就不怎麼值錢,這種洋媚外的心理多少也害了自己的尊嚴.這樣一來,就顯得自己有幾分輕賤.好好一件事情,非得成了牆外開花牆裡香才能引起家裡的注意.
來個專家吧,非得是洋專家好,當年的洋專家是蘇聯人,現在是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香港人.
來個明星吧,動不動就是好萊塢第一位,港星第二位,大陸自己的明星怎麼也火不過港星去,就算是過氣的港星,來了大陸也能耀武揚威幾天.大陸把他們的市場抬的高高的,這些三流四流的明星們來了,腰包里揣了大陸歌迷粉絲們的錢走人,臨走還罵幾句大陸人真傻真土.
看的電影吧,好萊塢大片就一定好的不行,港片也熱門的不行,大陸導演辛辛苦苦拍出來的影片,卻沒什麼人愛看. 這點就不如韓國人心齊,人家用車,全民總動員,先買自己國家製造的,看電影,先看韓國人拍攝的,咱們的人民怎麼就不會照顧一下自己的民族工業呢?
一個本來一般的電影,只要有個三流四六港星加入,就顯得不同.
一個什麼儀式為了請個洋明星出場,不惜花幾百萬,而觀眾也絕對捧場,趨之若鷺.還要擠得打破頭.
您就不能自重些.
於是,多少洋人,港人心裡偷笑啊,大陸的錢好賺啊,他們一面罵大陸人傻,土,老帽,表妹,一面在大陸大把大把掙錢回家去買房子養家置地,後來在大陸也開始買房子養家置地.
一部電影,有個洋明星加盟,就成了好萊塢的大片,一個活動有個洋臉孔出現,就能有號召力.而我們自己,還就認這個理兒,外來的就是好!
傢具在外國轉一圈,貴了好幾倍,買,為什麼,洋牌子!最後不惜上當受騙.
衣服,明明是在中國做的,到了外國,貴了好幾倍,買!為什麼,洋貨啊!
汽車,管它用得著用不著,只要進口可以上二環,國產的,排氣量不夠,不許進城裡!這都什麼道理啊?典型的洋奴嘛.你看奧迪賓士寶馬那些公司高興地.國產汽車只能羞答答地拚死掙扎!
有一次,我代表我們機構出席一個活動,主辦方小心翼翼地提出來,能不能再真的找個洋面孔來參加? 哪怕是個在國內的留學生也行,只要是個老外就行,裝個場面.
我心裡真的挺生氣,真想問他,您不覺得,在一個國際洋機構里,能我這麼一張中國臉,大家都該覺得自豪才對嗎?
2008年,參加奧運火炬傳遞,我把這個榮譽讓給了秘書長,因為他是洋面孔能代表機構的國際性,可是我的同胞啊,還是那句話,您不覺得,能在這麼一個洋機構里,出現我這麼一張中國臉,也是個值得高興地事情嗎?
中國人就不如洋人嗎? 中國人就不能比上洋人嗎值錢嗎? 中國人的價值和身份就跟外國人不一樣嗎?
我們不喜歡別人罵我們,蔑視我們,可是我們的同胞們自己把自己當回事過嗎?
我們自己尊重過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有成績的同胞們嗎?
我們需要自己扣心自問.
好好問問我們自己!
不問清楚這個問題,就算您有錢了,爆發了,走到哪裡,您還是要被別人罵,要被別人侮辱.想要讓人尊重自己,首先要自我尊重,想讓人不罵我們,就要做的比別人更好.
是不是?
規矩,我們可以立,也可以學會,但是尊嚴是買不來的.
兄弟姐妹們,當你們出國旅遊大把大把把銀子撒在國外,貢獻給洋人和港人的時候,我們要知道一點,咱們也是來自五千年文明古國的人,您的身子要正些,行為要端莊些,舉止要有禮儀些,態度要不卑不亢些,就算是不會說英語和廣東話,您也要用自己的行為來說話.
如果那樣,您看看,哪家的東西還敢再輕易蹦出來隨便訓斥您和您的孩子?
您千萬不要覺得洋人就是好的,洋人耍流氓當小人的有的是.
您也不要覺得自己有錢了,就能跟洋人一比高低了,很多事情不是靠意氣用事能解決的.
咱們心平氣和地好好完善自己.人家好的地方要去學,學回來就要用.
奉勸港人同胞,也別因為一句話就急了,畢竟大家都是相親同胞,自家同胞罵的話真的比白人罵出來的要好些.您要是急,也該跟英國人去急才對.咱們窩裡斗,誰在高興? 別讓人家看笑話.
做教授的,您就好好去做教授,不能隨便罵人說粗話,教授罵街,就跟那個罵孩子的小市民一樣俗氣了.
值得慶幸的是,一個社會,容忍一個教授罵罵人,也是好事,您看看過去,魯迅先生誰沒罵過? 不是照樣活得挺好? 孔教授的勇氣還是可嘉的,至少一個教授不至於也去低三下四,阿諛奉承,盲目追隨和崇拜吧? 一個社會,能容忍有性格的人出現,是個進步!
台灣還有柏楊,李敖,龍應台這些能罵人的學者呢! 一個國家要是盡盛產些 白開水般溫吞吞的,低三下四,奴顏媚骨的兩面好人,也太丟人了吧!
不過,孔慶東先生要注意的是,以後儘可能不要用侮辱人格的字眼和街坊四鄰們吵架用的大白話.咱們是北大的教授.怎麼也得學學蔣夢麟,蔡元培,胡適之等先輩們!
轉載以下資料,僅供參考.看看而已.
據2012年01月12日(周四)的《太陽報》報道:本港惡劣的居住條件及籠屋成為國際傳媒報道焦點。英國《每日郵報》以香港籠屋為題材,昨在網上發表圖輯,文中形容籠屋居民為「籠狗」,又指香港的路易威登(LV)店數目多過巴黎,卻仍有數千人住在籠屋,相當諷刺。不過,這篇「籠狗」圖文卻引起港人極大反感,紛紛在網上留言,認為英國唱衰香港。
網民轟唱衰香港
英國《每日郵報》昨在網上發表了十張由澳洲攝影師拍攝的香港籠屋圖片,標題為「香港籠狗」,內文提到香港是世上最富裕城市之一,但有黑暗一面,數千人住在面積只有四呎乘兩呎半的籠屋。《每日郵報》又說,籠屋在港是幾十年的房屋問題,卻未有消失,香港經濟只是集中金融服務,很多人無處容身,若不住籠屋便要露宿街頭。
但《每日郵報》的圖文將籠屋居民形容為「狗」,卻引起港人反感,網民「廢人3539」將有關內容張貼在高登討論區,指「香港又揚威海外了」,引起討論。「送大禮被喂屎」說:「強烈抵制英國佬影衰香港,傷害香港巿民感情!香港政府仲唔組團去英國,將英國最窮嘅一面影落嚟發畀香港人睇。」
「土豆男」則稱:「根本英國從來無當香港系自己人,成日唱衰香港,以白人嘅心態去醜化中國人,佢哋英國自己國內都好多問題未解決啦,無啦啦走去報道香港,想轉移視線?都唔知D白人咩居心。」
原 文
Cage dogs of Hong Kong: The tragedy of tens of thousands living in 6ft by 2ft rabbit hutches - in a city with more Louis Vuitton shops than ParisBy DAMIEN GAYLEHong Kong, one of the world"s richest cities, is abuzz with a luxury property boom that has seen homes exchanged for record sums.But the wealth of the city has a darker side, with tens of thousands priced out of housing altogether and forced to live in the most degrading conditions.These pictures by British photographer Brian Cassey capture the misery of people - some estimates put the figure as high as 100,000 - who are forced to live in cages measuring just 6ft by 2 1/2ft
Yan Chi Leung is mentally ill and lives in the 6ft by 2.5ft wire cage at the bottom of this stack of three
Kong Sui Kao, 64, sits in his home in a room with 19 other cagesThe city is one of the planet"s most densely packed metropolitan areas, with nearly 16,500 people living in every square mile of the territory.Unscrupulous landlords are charging around US$200 a month for each cage, which are packed 20 to a room, and up to three levels high.The lower cages are more expensive because you can almost stand inside them, but the conditions are no less squalid.All this in a city with more Louis Vuitton shops than Paris
Tai Lun Po, 79, has lived in the cage he is sitting in for an extraordinary 30 years
Eight-year-old Lee Ka Ying lives in a 6ft square "cubicle cage home" with her mother
Yan Chi Keung eats takeaway outside his wire cage home - there are no cooking facilities
Tai Lun Po walks to the bathroom which he shares with the other residents
Occupants must share toilets and washing facilities, which are rudimentary. Many of the apartments have no kitchens, forcing their impoverished residents to spend there meagre incomes on takeaway food.The cage homes have been a running scandal in Hong Kong"s housing market for decades, yet rather than disappear, they are on the rise.As the world economic crisis has lashed the city a former British territory whose economy is focused on financial services, more have been forced to turn to them for a place to stay.The alternative is life on the streets
Mr Yan smokes a cigarette amid his neighbours in his cage flat
Tai Lun Po walks the corridors of his Mongkok Hong Kong cage home
Tang Man Wai, 60, a retired restaurant worker, is forced to spend what little money he has on take-away food
Tai Lun Po walks to the bathroom which he shares with the other residents
Occupants must share toilets and washing facilities, which are rudimentary. Many of the apartments have no kitchens, forcing their impoverished residents to spend there meagre incomes on takeaway food.The cage homes have been a running scandal in Hong Kong"s housing market for decades, yet rather than disappear, they are on the rise.As the world economic crisis has lashed the city a former British territory whose economy is focused on financial services, more have been forced to turn to them for a place to stay.The alternative is life on the streets
Mr Yan smokes a cigarette amid his neighbours in his cage flat
推薦閱讀:
※回望25年前的香港影壇,惟餘一聲嘆息
※請問去香港旅行有什麼高質量的畫廊美術館博物館或藝術街?
※滬港通擱淺,香港財經界人士怎麼說
※對於港獨、台獨必須是零容忍的態度嗎?
※為什麼總感覺即便台灣香港報以冷屁股,大陸卻始終在用熱臉去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