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蔣鳴和:第三種學習方式來臨?

近年來,以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雲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已初見端倪。新一代信息技術帶動教學變革的一個顯著標志是不再局限於某種單項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而是集結多種技術構建新型學習方式的生態環境,從而推進教育結構的整體變革。 據估計,目前全國開展數字化移動學習實驗的中小學已超過1000所,「移動學習」「微課」「慕課」和「翻轉課堂」也成為網上的熱門詞。當然,在這股潮流中,質疑的聲音也始終不斷,從「慕課」之爭到關於技術在教學中作用的討論,都表明我們對於信息技術在教育變革中的作用還未形成共識,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融合的規律還有待在理論和實踐結合上作進一步的探索。

抽象地討論泛在的「融合」模式對實踐的指導意義不大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過程的融合是從發達國家引進的概念,其本來意思是把信息技術融入教和學的過程之中。由於教學過程表現在具體實踐中,既有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的不同,也有學生、教師、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等基本要素及其組合方式的不同,所以,抽象地討論泛在的「融合」模式對實踐的指導意義不大。 基於課堂的教學方式大致可分為接受式和探究發現式兩類。接受式教學中,學習目標局限於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學生往往不需要進行獨立發現,他們的任務是把教師呈現出的材料全部接受並內化到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中。探究發現式教學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再發現知識形成的步驟,以獲取知識並發展探究式思維。在這種教學方式中,教學內容一般以問題方式間接呈現,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作為主線貫穿始終。 當信息技術融入這兩種教學方式時,它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在接受式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作用在於幫助學生突破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從而達到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目標。此時,技術的作用基本上是「輔助功能」。而探究發現式教學運用信息技術時,主要是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環境與工具,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學習、理解和運用知識,積累課堂經驗,發展基本學科思想。此時,技術起到了「引領」的作用。 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移動終端的全社會普及,形成了「第三種學習方式」,即網路學習和面對面學習相互融合(也稱之為線上線下學習融合)的混合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著眼於用技術支持學習的個性化和泛在性,是對基於課堂的接受式教學和探究發現式教學的深化和拓展,代表了教育信息化的未來發展趨勢。 近三四年間,對這種混合學習方式的 探索,如微課程和翻轉課堂,都還處於實驗階段,爭議也較大,難點在於如何實現網路學習和面對面學習之間的轉換。目前看來,還沒有形成規律性的模式。當前,相對形成普遍共識的是: 第一,從學習分析和課程標準分析著手,提出不同學業水平學生的差異性學習目標、提供差異性的學習內容和差異性的學習途徑。 第二,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用多種學習方式釋放學生差異化學習的時間與空間。 第三,強調面對面對話和交流對於促進知識內化的關鍵作用。 在從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培養為主的轉變過程,以上三種教學方式在教學中不是替代而是兼容的關係。但在理論和實踐中,我們對三種教學方式轉換過程中技術應用規律的認識還遠沒有達到「自由王國」的高度,技術和教學「兩張皮」的現象確實存在。正因為如此,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和「重中之重」。

關於「微課程」:有其適用範圍、優勢和弱點

「微課程」概念最早於2008年有美國聖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David Penrose 提出。他實施了一項「逆向工程」實驗,把長達一小時的課程視頻濃縮成僅為「1分鐘」的音頻或視頻材料。他認為微型的知識脈衝(Knowledge Burst)只要在相應的作業與討論的支持下,就能夠與傳統的長時間授課取得相同的效果。 可汗和他創建的可汗學院,對於微課程在基礎教育領域應用的探索具有全球性的開創意義。可汗學院構建了以微課程視頻為核心資源的完整的在線學習系統,覆蓋學科全部內容,包括了視頻、在線練習和模擬的課程資源以及基於知識地圖的學習導航系統和學習分析系統。 2011奶奶,著名的TED網站推出了TEDEd頻道。(TED是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的縮寫,即技術、娛樂與設計。編者注)該頻道的創新在於動畫短視頻的運用,豐富了視頻內容的呈現方式,強化了學生學習的體驗特徵;為解決微課程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多樣化的學習問題,允許教師對課程資源進行二次加工。微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現代快節奏社會的泛在學習需求,為自主學習提供了一種可操作的學習模式。但是微課程也有其適用範圍、優勢和弱點。 第一,以可汗學院的數學課程為例,基於美國中小學數學基礎比較薄弱的現狀,它重點要解決的是美國學生的「兩基」問題。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和配套的基礎練習,可汗學院讓學生把教師呈現出的材料全部接受並內化到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儘管學習場所從課堂轉向網上,實質還是接受式教學方式。 第二,如果把學生學習的認知水平分為記憶性學習、概念與原理的理解和問題解決三個層次,那麼基於講授式的微課程學習在概念與原理的理解和問題解決學習中是有局限性的。可汗學院也深知這一缺陷,其專家團隊完成課程標準核心要素分析後,正在設計用於測試深層數學思維能力的新練習系統,力圖以此為起點,發展學生的高階數學思維能力。 第三,對於網路學習和面對面之間的轉換,可汗認為:微課程在線學習僅僅是課堂教學的補充,應用的重點要由在家學習轉型成為一種重要的課程教學資源。2011年,可汗學院在加州Los Altos 學校里的4個5年級和7年級班級試點,2013年在23個公立學校實驗。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微課程進入課堂的方式主要是把微課程作為一種課程資源嵌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並非全盤採用翻轉課堂模式。由於實驗處於起步階段,網路學習和面對面學習之間的轉換還沒有形成規律性的模式。

關於翻轉課堂:如果你不是一個好教師,翻轉課堂不會真正確保有更好的學習成效

翻轉課堂起源於美國一所山區鎮學校「林地公園高中」兩位化學教師的實驗。他們把課堂講解的內容錄製成視頻,以學生在家看視頻、聽講解為基礎,把課堂時間用在面對面交互中完成作業和動手做實驗。這種教學方式把傳統的課堂上學習和課後作業的順序翻轉過來了,其更為深遠的變革意義在於賦予了學生學習更多的自主性和選擇性,而在課堂內則強化了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翻轉課堂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學習的個性化和知識內化的交互性,在我國的實驗中歸納為「先學後教、以學定教」。這在教學結構變革中具有普適意義。 翻轉課堂的實驗和推廣要應時、應地、應人和應課程制宜。從我國的國情和學情分析,以下幾點是不可能迴避的: 第一,我國中小學每學年的學習日在180天左右,課外學習花費的時間比其他國家更多。在課業負擔繁重的現實下,把課堂學習全部轉移到課外是不現實的。 第二,學習自主學習習慣是隨著年齡增長逐漸養成的。在小學中低段,課外看視頻進行學習,會受到可控性等因素干擾,學習效果未必會達到預期效果。 第三,更為重要的是,知識的學習與知識內化一樣,同樣需要在體驗中建構,也需要交互的環境,單靠講授式的視頻學習顯然不能適應這樣的學習要求。 第四,不同學科的學習方式是不一樣的。筆者多次參與或評價翻轉課堂實驗,發現在中學語文學習中,把閱讀移到課前,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閱讀,課內則在交互環境下深化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和解讀,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而在中學數學學習中,教師針對數學概念和原理設計問題,課前讓學生用幾何畫版作為工具進行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自主學習,課中則把重點放在進一步深化數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應用上。這兩個案例恰恰課前都沒有用講授式的視頻學習。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有關翻轉課堂的實驗假設至今沒有得到有說服力的實證。輕易地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都不是科學的態度。下面介紹的國際最新研究或許能佐證這一判斷。 2012至2013學年,美國加州哈維穆德學院的專家團隊在中學的科學課堂開展了一項關於翻轉課堂模式成效的研究。由同一位教授用相同的課程及相同的學習材料,分別應用翻轉課堂模式和傳統模式執教兩個班級。實驗設計了學生多方面學習成效的測試,例如學生解決問題的知識遷移能力、他們的學習態度以及學習考試成績。專家團隊成員Lape教授認為,在大多數測試類別中,兩種教育模式沒有明顯區別。「我想說的是,事實上沒有統計學意義的差異。人們同心協力推動翻轉課堂,但是沒有真正的結果。」專家團隊對評價結果進行了分析,學生在匿名調查中說,他們有的喜歡而有的討厭新模式,一部分學生說他們感到翻轉課堂學習負擔較重,因為它要求學生留出更多時間看冗長的講座視頻。教授們也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製作和編輯視頻以吸引學生。Lape教授認為,考慮到這些缺點以及實際的學習效果,可能不值得如此麻煩。當然也有相反的實證材料,美國翻轉課堂網路提供了教師實驗報告,其結果是80%的學生學習態度有所改善,標準化考試成績上升了67%。美國一位在線學習教育顧問Andrew Miller教授對此評價說:「如果你不是一個好教師,翻轉課堂不會真正確保有更好的學習成效。如果你不做一些補救措施,它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好處。」

關於慕課:那種認為「學生只需坐在家裡,通過網路就能及時解決學習問題」的看法,違背了學習的基本規律

慕課在高等教育變革中的作用舉世公認,但要克隆到中小學卻引起很大的爭議。形成了所謂「挺慕」和「慎慕」兩種觀點。 「挺慕派」認為,慕課首先能使學生只需坐在家裡,通過網路就能及時解決學習問題,而且又是免費的。其次,慕課還能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與公平,因為它是由優質學校的優秀教師在上課,師資絕對有保障,供學生自主選擇。最重要的是,通過慕課的手段,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將學生在線學習與學校學習結合起來,提升了學習效率。 「慕課」的爭論其實包含了對微課程和翻轉課堂的反思,爭論的實質又回到了一個古老的命題:人們是怎樣學習的?重溫一下學習理論的基本原理,「慎慕」是有道理的。 第一,眾所周知,不同地區、學校教學是有差異的,這在中國這樣一個基礎教育發展極不平衡的大國尤其如此。教無定法、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原則,那種認為「學生只需坐在家裡,通過網路就能及時解決學習問題」的看法,違背了學習的基本規律。對於教學而言,合適才是有效的,那種認為優質學校的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能適用於全國所有學校教學的見解也是絕對的,歷史教訓值得吸取。本世紀初,有一項在農村實施的遠程教育工程,就試圖用發達地區優秀教師的20分鐘短課視頻播放去代替農村地區教學,實踐證明是失敗的。共享優質的微課程對於促進農村地區教學是有益的,但它應該是起到借鑒的作用而不是取代當地教學。 第二,知識是在情境中構建的,同時知識也是在互動過程中構建的。這是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90年前提出的著名論斷。同時,基於腦科學的現代學習理論進一步提出,情緒能促進認知。網上交互不能取代面對面交流,正因為如此,我們要特彆強調課堂變革不是用在線學習取代課堂教學。 第三,基礎教育的課程具有規範性和選擇性的雙重特點,課程標準規定的基本教育目標是每個學生都要達成的,目前在線教育全球平均通過率約為7%,對還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習慣的小學和初中生而言,通過率可能更低。這也是在基礎教育中不宜大規模推廣的一個原因。

如何融合線上線下學習是需要長期探討的問題

開展網路學習和面對面學習相融合的混合學習是教育信息化發展方向。但如何融合,只能通過教學實驗來加以檢驗和完善。要鼓勵試驗,輕易否定不是科學的態度。《人們日報》2013年曾刊載《基礎教育要警惕過度信息化》一文,提出信息技術在教學運用實踐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如只是將紙質內容電子化,使得教學過程中本應具備的靈活性,生成性因素很難體現出來等,這些問題卻是存在。但究其原因,癥結在於「新瓶裝舊酒」,即技術的應用仍局限於知識傳授和機械解題。此時,我們只是用傳統的知識傳授思維定式來看問題,從而得到「過度信息化」的結論也是不符合實際的。 微課程、翻轉課堂和任何一種教學實驗一樣,都有其優勢、弱點和適用範圍。在實驗中,我們要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筆者認為,微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要多樣化,除講授式視頻教學外,還需增加體驗和探究的微型學習活動,這些從廣義上講都屬於微課程範疇。微課程作為一種新型的課程資源,教學應用方式要因時因地制宜,在課前、課中、課後都能應用,不能固化翻轉課堂一種模式。 科學實驗不是全盤模仿,對發達國家提出的線上線下學習融合的混合學習方式必須從中國教育實際出發,本著「正視現實、承認差距、密切跟蹤、迎頭趕上,走自主創新道路」的原則,有選擇地借鑒。單靠技術不能解決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問題,需要教育綜合改革配套,更需要切實提升教師專業能力,這都需要時間。不顧條件、用浮躁的心態「擴風」和「跟風」,搞「群眾運動」,或將其推向極致,視之為破解教育變革難題的無所不包的靈丹妙藥,都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

注釋: ①學習導航系統用知識地圖揭示知識點之間內在聯繫,構建學科的全部微課程內容的邏輯結構,為了與課程標準一致,可汗學院專家團隊完成了課程標準核心要素分析,正在設計用於測試深層次數學思維能力的新練習系統。 ②引自"Filpped classrooms』may not have any impact on learning, USA Today, http:// www. usatoday. com/ story/ news/ nation/ 2013/ 10/ 22/ flipped-classrooms-effectiveness/3148447/.

推薦閱讀:

幫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只需這4個步驟!
晚自習這麼學習才能事半功倍!
如何學習五線譜
《心理輔導技術》必修課程學習資源-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表現
來codewars與我一起玩耍吧

TAG:學習 | 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