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最著名的「公知」居然是屈原!

說到屈原,人們往往會想到這樣一句話: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在詩人的頭上同時戴上「偉大」和「愛國主義」帽子的,古往今來,僅此一人也!至於其是不是真的「偉大」,今天就不談了,因為一談,就難免讓人想起偉光正同志。偶們就專門來談談屈原同志的愛國主義問題。

屈原是如何來表現他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呢?根據記載,他既沒有上前線殺敵,也沒有在後方喊愛國口號舉愛國標語,更沒有在大街上帶頭砸別國的汽車或馬車牛車或充當五毛自干五引導輿論,他的愛國主義主要是反映在他的詩歌裡面。

說起屈原的詩歌,自然要說到《離騷》。研究屈原的專家對「離騷」這兩個字有一種解釋,就是「牢騷」。不管這種解釋是不是符合屈原的本意,但「牢騷」二字卻確實是對《離騷》乃至對整個屈原詩歌的最精準的概括。「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在屈原的筆下,楚君是昏君,楚臣是奸臣,以致其「忠而見疑,信而被謗」。對楚國現狀極度不滿,指出當時面臨的社會是「世溷濁而不分」,「世幽昧以眩曜」,「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把一個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黑暗世道,一個糞壤充幃、邪惡肆行的世道,一個忠貞不容於世,美善光明不行於世的污濁世道呈現於讀者的眼前。「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余以善淫。」對「並舉好朋」的小人嫉賢妒能、任人唯親、違法亂紀,結黨營私、競進貪婪,使忠臣「自疏而遠逝」,奸臣「干進而務入」,將楚國政治前途引向了「幽昧」、「險隘」的絕境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和嚴厲的批判。詩人憂心如焚,痛恨小人禍國殃民的亂政行徑,並反覆申訴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懷與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

發牢騷發到這種境界,古今詩者僅此一人矣,又豈是當世公知所能比擬?

毛澤東曾經寫過這樣一首七絕:「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詩中「殺人刀」的比喻,是對屈原作品批判威力的形象化表述。毛澤東為何最推崇屈原?毛澤東1959年8月在《關於枚乘七發》的批語中還有這樣的話:「騷體是有民主色彩的,屬於浪漫主義流派,對腐敗的統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宋玉、景差、賈誼、枚乘略遜一籌,然亦甚有可喜之處。」可見,在毛澤東看來,屈原和屈原詩歌的價值,就在於其具有民主色彩和對腐敗統治者的批判。

於是問題就來了:假如屈原活在當下之天朝且不改其德行,他是一個「愛國者」還是一個「賣國賊」?

按照某些人某些媒體的觀點,具有民主意識,不就是漢奸公知嗎?揭露現實黑暗,不就是呲必中國嗎?敢於批判君惡,不就是反對萎大領袖嗎?呼籲變革政治,不就是第五縱隊搞顏色革命嗎?

敢情,屈原同志才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公知啊!敢情,愛國的最高境界就是敢於發牢騷啊!


推薦閱讀:

如何解答屈原在《天問》中提出的問題?
屈原的《離騷》在現代人看來是否有裝逼之嫌?
屈原【六幕話劇】 郭沫若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戰國 屈原 《楚辭漁夫》
如何理解《滄浪歌》中「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

TAG:中國 | 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