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切切故鄉情

xjjk雅儒切切故鄉情類別:摯愛親情 作者:海帆[個人散文集] 日期:2012-11-7 21:19:36 編者按:這篇長文,非常感人,作者介紹了故鄉的親人,介紹了故鄉的家,讓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段感人的親情和思鄉之情,更參觀了一段家族歷史。    序    故鄉,對於我這個年近花甲之人來說,彷彿是那麼的遙遠和觸不可及。它好像只是一個代名詞,只代表著我的祖籍,我的老家。而我在已過去了的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里,從來都沒想到過,去了解它的歷史,去踏上它的土地,去欣賞它的美麗。  提起我的故鄉(祖籍),最初的印像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那時候學校里總是要填一些表格,上面有什麼家庭出身、成份、祖籍等,從那時起才從父親那裡知道自己的祖籍(老家)是廣東省大埔縣的,至於它的其它的一切就一概都不知了。父親很少跟我們說起老家的事,我想可能是由於那個特殊年代的關係吧。小時候只覺得老家遠的彷彿在天邊一樣,爺爺、奶奶這個稱呼對我來說更是陌生。  文革期間父親因為有海外關係,(大埔是華僑之鄉)受了牽連,遭了不少的罪,我也因為成份不好,入不了紅衛兵。家裡也因此走「五、七道路」下放到農村。那時候父親對家鄉的事更是守口如瓶,以至於我們姊妹四人對老家的一切一切都一無所知。因為一無所知,對它也就了無牽掛。這麼些年來,我從沒為它魂牽夢繞過。也沒想到過今生還能踏上它的土地。  父親是獨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同爺爺離開家出外謀生,奶奶一人留在老家。後來爺爺的生意破產了,精神上受到了刺激,自覺得無顏回到故鄉,就在外四處漂泊。父親和爺爺也曾回故鄉找過奶奶,但又恰逢奶奶到上海來找他們,錯過了機會和時間。在那個信息、交通都十分落後的年代,這一錯,整整幾十年的時間。使得父親從此再也沒有見到過母親,以至到今父親心裡都留著那份深深的痛。  新中國成立不久,父親和母親一起參加支援大東北建設來到東北遼寧。我們姊妹四人也都是在東北出生長大的。這麼多年了,也由於那個特殊的年代,父親始終都沒有回去過。前幾年,生活條件好了,父親和弟弟一起回了一次老家,回來後講來一些關於老家的事情,才粗略知道了一點關於自己的故鄉的事。在2010年,老家廣東大埔縣的親屬來溪作客,帶來一本書,記載老家大埔縣百侯鎮的歷史文化--《人文白侯》。看過之後,才知道自己原來是客家人的子孫,自己的祖籍是在廣東省的大埔縣百候鎮的侯南村,那是個才俊輩出之地,自己的先祖在當地又是那麼有名望,不僅出了名震京華「一腹三翰林」,而且獲得「同榜三進士」、「同榜十秀才」、「父子四進士」、「同堂七魁」的美譽。  人在他鄉,有太多的不易,也有太多的無奈,最讓人不能割捨的就是思鄉情。自從老家來人後,勾起了父親思鄉之情,這兩年就常嘮叨著想在有生之年帶我們姐弟四人回一趟老家認祖歸宗。父親今年已經87歲了,大姐也已花甲,我們姐妹還一次都沒回過故鄉。為了父親的這個心愿,也為了我們心中那個遙遠而又神奇的地方,為了祖先那聞名遐邇的「一腹三翰林」的「通議大夫第」,我們踏上了回歸故鄉的路途。    一、人是故鄉親    9.28日我們乘坐飛機先到達廣州,一下飛機就感覺到南方與北方氣溫上的差異,我們臨行時都已穿上厚厚的外套,而這裡卻只穿著薄薄的短袖衫。這時,住在佛山的家嫂(我們是同一個曾祖父)和她兩個兒子已開車來迎接我們了,大家熱情地寒暄著,天已很晚了,阿嫂帶我們驅車趕回佛山,阿虎侄兒已為我們安排住在佛山豪華大酒店。  第二天,阿嫂和侄兒阿虎開車接我們觀光佛山祖廟,阿嫂告訴我們,住在上海的培亮姑姑和兩位叔叔領著阿婆他們的母親(他們的爸爸和我的爺爺是親兄弟),在前幾日也回到了老家大埔的百候,現在回到了廣州,準備這兩日就回上海。阿嫂說:她安排在晚上大家一起吃頓飯,見個面敘敘舊。這真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父親和他們好多年沒見了,我也只是在小得時候見過他們,早就沒有了印象。大家都很興奮,期盼著晚上的一見。  晚上六點多鐘,我們來到了酒店。推開門,裡面充滿了熱情洋溢的氣氛。阿婆、叔叔、姑姑們和家嫂一家人,還有永堅哥的兒子兒媳,一大屋子人,好不熱鬧。見到了久違的親人們,父親很是激動,他話語多了,心也醉了。叔叔對我說:「這次帶母親回大埔,還要感謝你。」我感到很驚訝。叔叔繼續說:「看了你寫的文章《懷念》很受感動,他為了不給自己和老媽留下遺憾,因此,決定姊妹幾人帶著坐著輪椅的高齡老母回故土,了卻老人心中最後的心愿。」叔叔的話好讓我感動,抬眼望去,看到滿頭銀髮已九十三歲高齡的阿婆,坐在輪椅上,面含微笑,看著大家,雖然她耳朵聽不清大家在說什麼,也記不起眼前這些人都是誰,但她看到大家激動的擁抱和人人臉上的笑容,她也高興的合不攏嘴。看著父親和叔叔姑姑們高興的交談著,時不時的插上兩句客家話,讓我們幾個聽的如雲山霧罩,一片茫然。我們看著他們團聚時的幸福,不時的用相機記錄下這美好難忘的時刻。  歡聚的時候,總覺得時間過的太快,時間在不經意間悄悄地流逝。相聚後總是離別,離別後才會有相聚。人與人總是隨著緣分,一次次相聚、邂逅、離別!  因為明天我們要回老家大埔,叔叔姑姑們也準備回上海了。短暫的相聚後,又是長長的離別。依依不捨得話別,深情的擁抱,有人提議大家在一起合個影,留個紀念吧,幾家老小好幾十人在酒店的大堂前,留下了這最難忘的一瞬間。    二、月是故鄉明    中秋這天,和阿嫂一家人開車回老家大埔縣。想到長假的第一天,返鄉過節的人一定很多,決定早一點出發。早上六點,天還沒亮我們就早早的準備好了,誰知好事都磨,車子出現了一點小麻煩,耽誤了時間。  終於踏上了回歸故鄉的路,心潮有些起伏不平,想像著我的家鄉它應該是個什麼樣?  因為兩節長假,開車回家的人,向潮水一般。現在生活好了,幾乎每家都有私家車。馬路上,一輛車子緊挨著一輛車子,有些地段車子幾乎像烏龜爬行一樣,只能一點一點地向前移動著。阿虎的朋友30日早晨三點多鐘就起程了,始料不及的是,高速路上出現車禍已經堵塞,現在是寸步難行。他來電話告知,趕快改上國道,就這樣走走停停,原本只要四、五個小時的路,走了近九個多小時。  一路上搖搖晃晃,昏昏沉沉。無暇顧及窗外的風景。車子過了梅州後明顯得就少了許多。汽車走在九曲十八彎盤山公路,路兩旁的竹子一叢叢的,像倒插的鳳尾,頎長的葉子在風中「沙沙」地搖曳,像美麗的少女亭亭玉立,修長、挺拔而又窈窕俊美。遠山黛綠,一座座灰牆黛瓦、重脊高檐的民宅,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突然眼前豁然開朗,定睛一看,原來是多了一江碧水,江水依山而走。蜿蜒流淌。從三河壩開始,沿著梅潭河而上,不過十幾分鐘便是大埔縣城了,而在三河壩便已能看到梅潭河,汀江與梅江在此處形成的三江,匯成韓江的壯觀景象。就在這不經意間,我們已經進入大埔境內。  大埔,是一個美麗得絕對讓您心動的地方,一個傳統與現實、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想家園,蘊涵著一種滄桑之美、傳統之美和文化之美。那裡天藍水綠,風光旖旎,四季如春,天地澄明,境內風光如畫、風情如詩,被譽為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最讓人感動的是,在大埔隨處可見的小亭子和小橋,這些小亭子都由人捐助,供路人停憩之用,在山路間,小路旁,一座座小亭子像一個又一個停頓號,顯示了古風之中最溫柔淳厚的一面。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無論你在這人世間有多麼匆忙,多麼繁瑣,多麼矛盾,多麼沉重,總有一些最簡單最純粹的東西在等待著你的回歸。  到了大埔己近黃昏,阿虎安排我們住在大埔最豪華的四星級酒店—瑞錦大酒店。酒店座落於客家的香格里拉—美麗的大埔縣城中心,位於威武的五虎山下,梅潭河畔,依山傍水,景色秀麗。  稍作休息後,阿嫂帶我們來到永堅哥哥家。也就是阿虎的親叔叔家,永堅的哥哥就是家嫂的丈夫已經去世了。阿婆(阿虎的奶奶)還健在,也同父親一樣87的高齡了,但身體不太好。大家寒暄著,永堅嫂為我們吃準備了許多家鄉的小吃,算盤子、鴨雙羹、筍粄、薄餅、老鼠粄等,父親望著這些家鄉的小吃,激動地說:「好久沒有吃到家鄉的小吃了,」我們慢慢的品嘗著,那又糯又香的美味令人回味無窮。  據說大埔的小吃有300多種,這些底蘊深厚的客家美食,每一道美味都有著美好的歷史傳說,讓您感受到客家人自中原一路篳路藍縷而來的那段遠古歲月。  中秋宴,我們幾家人圍坐在一起,歡聚一堂。大家都很激動喝了許多酒。自從母親去世後十幾年了,對中秋佳節,似乎沒有了過多的盼望與期許了。因為母親是在中秋節的第二天去世的,所以以後的每個中秋我們在父親面前都很少提起,更沒在一起共渡過,怕的是惹起對母親的思念。真沒想到,今年的中秋節能夠在自己的老家和這麼多親人一起團聚,共渡佳節。席間我說:「人生六十一甲子,我們姊妹四人能在近一甲子的年齡才回到了故鄉,又巧逢中秋這個團圓的節日,和家鄉的親人們在一起歡聚,心情十分激動。今年的中秋節,會讓我們終生難忘的。」  晚飯後,時間還早,阿嫂說帶我們到梅潭河邊,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來到河邊,這是一段寬闊而又無遮擋的地段,手扶護城河的欄杆望去,寬寬的河面,水靜靜地流淌著,湛藍的夜空,萬里無雲,清輝溢滿蒼穹,顯得格外寧靜和安祥。這時那輪圓圓的月亮已經慢慢的升起來了,清輝灑落在梅潭河上,顯得分外的親切和溫柔。  說不上有多少年沒有賞過月了,因為在城市林立的樓群中,很難捕捉月亮輕盈的倩影,她早已經成為了城市生活的配角。她悄悄地躲在天空的一角,看起來那麼遙遠,是那樣的孤獨和寂寞。在車水馬龍的喧囂中,在溢彩流光的燈火中,月亮已經失去應有的神采和風韻了。  今天,此時此刻,在家鄉的土地上,望著那輪明月,感覺她是那麼圓,那麼的明。望著老父和家鄉的親人們開懷暢飲,那份情,那份念,輕輕流淌在心田,植入心扉,掀起無數的暖。真是「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啊!  天上那輪明月又升高了,在毫無遮攔的河面上,天空顯得是那麼寬廣無垠,今晚的月亮是那麼的明亮,銀光灑落在梅潭河裡,河面被照亮了,流動的河水中,有千點萬點晶瑩閃爍的光斑在跳動。  天上一輪明月,水中一輪明月。極目凝望,依稀可見月影中嫦娥正輕盈曼舞,桂樹下,玉兔正凝神觀看仙子那優雅妙曼的舞姿。幾朵淡淡的雲,如飄渺的輕紗,時而追逐著明月,時而又遮掩著她。  時光靜靜流淌於這秋意漸濃的夜晚,故鄉的中秋夜,讓我今生難忘。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三、家是故鄉美    10月1日,阿嫂和家人開車帶我們回百候鎮—候南村,我們盼望已久的老家。  百侯鎮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古鎮,百侯舊稱「白侯」,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楊之徐(楊家十三世)倡將「白侯」的白字頭上加一橫,改為百字,意預「白侯轄地,出百位封侯」之吉意。從中可以看出先祖對這片土地的期望。  百候距大埔只有十幾公里的路,一路上風景秀麗,青山綠水下一座座灰牆黛瓦、重脊高檐的民宅,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你每隔不遠,就能看到依山而建、或大或小的客家古民居。這一座座家宅第院,或古樸大方,或威嚴挺立,或中西合璧,頓時將我們帶入了客家風情畫卷中。清清梅潭河水從東而來,流經廓嶺山麓,把百侯自然村分為侯南、侯北兩大塊肥田沃土。  眼前一座高大翹角式的石制牌樓,上面三個金色大字「百候鎮」。阿嫂告訴我們這裡就是百侯鎮了。誰能想到,這隱藏在崇山峻岭中的一個小村莊,竟然有如此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百侯鎮自古崇文重教,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中進士舉人有139人,佔全縣開科考取進士舉人總數的40%。在清末民初,百侯鄉村各房姓均有學堂、私塾、書院。百侯鎮核心區域的侯南村,是「廣東省古村落」。清初以來,侯南村科舉興盛,全村先後考取進士17人,其中翰林3人,另有舉人110人,侯南村被稱為「進士村」。  候南村離百候鎮不遠,車子又走了一段鄉間土路停下了,我們跟隨著阿嫂後面來到我們的老家--候南村。  走過一段鵝卵石鋪砌成的小巷,前方立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古巷風韻——三十六巷,巷巷都一樣」。它記載了侯南村莊從起源到成形的歷史,向人們展現最原汁原味的客家傳統生活風情。最初的三十六巷,每條巷道都統一鋪築鵝卵石,兩旁牆體底層都是用鵝卵石砌成,規格統一,形狀相似,外地人走進去,仿如進入時光隧道,又或一座迷宮,很難走出去。不過,經過千百年的變遷,為了適應村民出行需要,不少巷道的鵝卵石路面被改成了水泥路。一些古屋舊巷中,參雜建起了許多新樓房,古巷的「舊韻」變得有些斑駁雜亂了。  在侯南村36條小巷子中,除了官宦富商的大宅外,各式各樣的大小祠堂星羅棋布,這些古祠堂外形各有講究。據統計,該村有大小祠堂90座,其中楊氏祠堂便有80座。祠堂多為九廳十八井官廳式大屋。家嫂指著前方一座宅子說:「這就是我們楊家的祠堂了。」  祠堂這個並不陌生的字眼,只是在電視劇里才看見過的地方。它的那種神聖、威嚴、讓人對它不容有一絲的不恭和不敬。還有這家族的長老至高無上的權利,還有讓人毛骨悚然的家法都讓人不能不對它敬而遠之。  我站在那裡仔仔細細地打量著這座--我們楊家的祠堂。只見門前不太大的一塊平地打掃的乾乾淨淨。那灰磚砌起的院牆,用白線勾勒出的線條,整齊、清新、明快。祠堂的大門保持著原古的摸樣。黛瓦翹腳,雕琢精美。黑褐色的大門緊閉著,兩扇大門上彩繪著手執刀斧的門神,神態威武莊嚴。大門的上方一塊牌匾用鎏金寫著「楊氏家廟」四個大字,大門上一副紅紙黑字的對聯,寫著「延瞻依百世;慶俎豆千秋」。大門口兩個巨型石門球鎮守在兩邊。大門的兩側另有兩扇小門,平時中間的大門是不開的,出入的人只許走旁門,只有最尊貴的客人和家族中地位顯赫的人才能從中門出入。  邁過高大的門檻,眼前又是一道屏風式的一道大門。上方掛著用紅布打出的「熱烈歡迎國內外鄉賢蒞臨指導」的巨大橫幅。硃紅色的門上用彩色描繪著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圖案,人物神態各異,形象生動,栩栩如生。精雕細刻鏤空的門窗,古香古色。門的上、中、下各自描繪著一條腳踏彩雲的祥龍。  跨過這道屏風式的大門,前方就是正廳了,大廳中間開著天井。正前方一塊黑色鎏金字的牌匾高高的懸掛在大廳的之上,上面寫著【延慶堂】三個大字,大廳的幾根粗粗的支柱塗著黑亮的油漆,上面用金字寫著一副楊之徐(楊家第十三世祖)作的楹聯「謂龜山後裔,我不敢知,陳俎豆而薦德馨,道脈遙通陟降;徒寧化始遷,今猶可考,篤本支以昭世守,宗功共瞻几筵」。一個寬大的香案擺放在中間,上面擺放著歷代列祖列宗的排位。兩支高腳香燭,燃著終日不滅的香火,中間一個高腳大香爐,插滿了前來為祭拜先祖而點燃的香火。  我們姐妹幾個在自家的祖廟前點燃了香火,祭拜我們的先祖,願他們的在天之靈,保佑楊氏一族永遠昌盛,人才輩出。  我環視著,大廳的兩面牆上,一面是始祖及部分列組的簡介,一面是為修繕祠堂出資捐款人的照片,上面寫著「捐資修祠流芳百世」。看到許多國內外族人為祠堂修繕出資,我們當即也出資1000元,為自己的祖廟出份力。  阿嫂說:「過年的時候,這裡可熱鬧了,大廳中擺放好幾排桌子,上面放著供奉祖先的貢品,族人們都到這裡來拜見祖先。也有不少海內外的歸家遊子前來祭祖。希望你們下一次能在春節的時候回來」。  從祠堂出來,前方几十米的地方就是楊家十三世祖楊之徐的故居—谷詒堂。(也是父親從小生活過的地方)楊之徐就是把「白侯鎮」改為「百侯鎮」的那位,他也是有名的「一腹三翰林」的父親。  走近谷詒堂,這也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大院,灰磚青瓦,大牆上一塊黑底金字牌匾上面介紹著楊之徐的一生。楊之徐的一生,廣泛集資修縣孔廟,設置義學,培育人才,為教全族青少年就讀,在下祠堂(延慶堂)設立學堂。故清代百候楊族,人才輩出。楊之徐,文學世家,有「一母三翰林」「父子進士」「子孫進士」「公孫進士」「同堂七魁」「七代舉人」之稱居埔邑之首  院子大門上一副巨大的對聯寫著「三朝甲第;七代科名。」走進大院,一口古井曾現在我們面前,父親對我們說,他小的時候曾在這裡住過,就喝的是這口井裡的水。我們圍在這井口旁,只見井裡面已經長滿了青草,已經乾涸了。  進入大廳,從斑駁的牆壁上能看出幾百年的風雨侵蝕,它沒有楊家祠堂的華貴,氣魄宏偉。它顯示的是一個簡潔、樸實的客家人的民居,沒有雕樑畫棟,正廳上方一塊掉了漆的牌匾上面寫著「轂詒堂」三個字,大廳旁閑置這一台脫穀機,上面有幾個字「五一隊」,我想應該是文革時的物品了。父親說這裡就是自家的老宅子了。他領我們來到右側橫屋,(客家老式民居大多是幾廳幾井的大院,中間為上、中、下三堂,左右為幾橫幾列的橫屋)他指著一間屋子說:「這就是我的房間,小的時候我就是在這裡長大,在這裡學習的」。我們姊妹幾個伸頭向裡面看了看,屋裡光線很暗,幾平米大的地方只能擺下一張單人床。  望著這個老屋,想著父親曾在這裡生活了多年,它裝載著父親童年的幸福和少年的驕傲。雖然它現在已經破舊不堪,但在父親的眼裡,它還是從前的模樣,彷彿又看見當年老宅院里的溫馨和歡笑。  家鄉的老宅是連接著我們生命的臍帶,是人一生都割捨不了的念想,也是人葉落歸根的當然的歸宿;無論飄泊多久飄泊多遠,家鄉總是人們生活中難以淡卻、難以割捨的情緣……    接著我們又來到聞名遐邇的「一腹三翰林」之一陝西按察使楊纘緒的故居—通議大夫第。(父親也曾在這裡生活過)  楊纘緒為百候楊姓十四世,生於康熙丁丑年(1697),他的父親就是把「白侯鎮」改為「百侯鎮」的楊之徐。楊纘緒10歲能文,25歲舉進士,殿試二甲46名,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改吏部員外郎,浙江道監御史,協理陝西道事。他的兩個弟弟,一位叫楊黼時,一位叫楊演時,都是進士。  在這裡不能不提的是「一腹三翰林」的父母。在當地有關他們軼事到處流傳。清朝康熙年間,百侯村有個文人楊之徐,中舉前常往茶陽城裡樹玉堂書院訪師會友。一天,一個姑娘來書院摘荔枝,,當姑娘爬上樹忙於採摘時,楊之徐來到樹下,先看到一雙繡鞋,便認真往樹上看,這便是饒氏女了。他沒嫌饒氏醜陋,娶她為妻。饒氏賢淑無貌,生了三個兒子都高中翰林,「一腹三翰林」成為千古佳話。  母親饒氏,是位知書達理的人,給楊纘緒的教益很大。傳說,一年按察母回鄉探望,取道江西盧陵,途至吉水地帶。忽報前面有一群人列隊攔路,當頭一個,擎起「天下第一」大牌,高喊「來往人等,過此境地,文官下轎,武將下馬。」按察母令停轎,傳話問道:「何以擋道?」此時有個紳士摸樣的頭人十分神氣,傲慢地打著官腔說:「此乃貴地,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十里九進士,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理所當然。」按擦母聽後一笑,傳話回答:「隔河兩岸各一天,十里闊地無關;各鄉各姓不同祖,怎比我一腹三翰林!」攔路之眾聽後嚇得立即讓路,列隊送行。從此「一腹三翰林」在當地廣為流傳。  眼前的「通議大夫第」已擁有250多年歷史了,(現已列入縣文物保護單位)它座落在梅潭河畔百候鎮候南村,前面是平疇倚望青青色的三百坵農田,遠眺是巍巍的西岩山。這座九廳十八井的官廳式大院,磚木結構,中間為上、中、下三堂,左右共四橫另兩列副橫屋。大門外有開闊的門坪。大門兩側兩隻巨型石門球鎮守在兩旁。屋內天頂屋脊用沙灰雕塑成鯉魚高翹狀,屋內抬梁斗拱,木瓜墩均雕有各式花草圖案,工藝非常巧究精美。  站在開闊的門坪前,抬眼看去,通議第大門額書上灰底黑字「通議大夫第」五個大字,剛勁有力。兩面貼著傳統楹聯「天朝書宦跡;家廟薦蘋香」。進入這令人仰慕的大門後,只見大廳(下廳)的幾根粗粗的支柱上都貼滿了柱聯「入門猶見大夫家禮器;登堂莫慚清白吏子孫」。牆上掛著楊之徐和楊纘緒父子的平生簡介。中堂(中廳)的牆上一面是掛著楊之徐家族的故事「饒氏對詩退擋橋」「楊按察廢「錫蛇」「借書種的故事」和「明清科舉進程圖」另一面牆上,掛著是新加坡楊氏工會為通議第捐資的牌匾。  進入後堂(上廳)懸掛著楊纘緒及夫人藍氏的遺像,古老的神座頂方木牌匾為清乾隆年間古物,上書「閑慶堂」三個大字,遒勁蒼健。為乾隆三十八年通議第座落時,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鍾音題寫。遺像的上方另外掛著一塊牌匾,上面寫著「七葉衍祥」是楊纘緒的夫人藍氏在百歲壽慶時,由時任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廣東巡撫朱圭,上奏乾隆皇上,稱楊妻上事祖姑,下逮元孫共七代,其家族有父子七進士、兄弟進士、子孫進士、同堂七魁、七代舉人,實屬少見。後得乾隆皇帝讚許,特御賜「七葉衍祥」金匾一塊,以資表彰,啟迪後人尊老愛幼,好學上進。  仰望著祖先的宅第,心潮起伏跌宕。歲月滄桑,山河易貌。一眨眼,過去了幾百年,在斑駁的時光中,通議第已經褪去原來鮮亮的榮耀,靜靜的如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沉默的渡過民國的戰火,迎來共和國的榮光,又經歷了文革時的動亂。現如今在海內外族人的捐資修繕後,依然已嶄新的面容繼續為教育後人做著貢獻。    在「通議大夫第」左側三十米處的「蘭台書室」,是通議大夫第原主人楊纘緒供其子孫讀書的地方。楊纘緒之父楊之徐特別重視培養後代,乾隆十二年八月,他的七個孫子同榜登科,整個府衙一片慶賀之聲。楊家的顯赫,在當地讓人無法望其項背。父親告訴我們。他小時候就曾在這裡讀書。    站在故鄉的土地上,胸中一股親切、自豪感油然而生。處處書香瀰漫的侯南村,你過去是那麼的輝煌,在近代也是精英萃燦,文官武將,屢為顯赫。軍界將領、政界人物、商界巨子、學界名流、英才傑士,燦若群星。真是一方水土自生才。  故鄉,自從踏上你的土地,我的心就一直為你激動。故鄉的10月,扶桑花在鳥兒啼鳴聲中綻放出火紅的花朵,散發出一陣陣醉人的清香,彷彿綻放著成長的希望。故鄉的一草一木都是一首詩,故鄉的一磚一瓦都是一首歌,故鄉的一山一水都是一幅畫。「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  古往今來,每一個他鄉的遊子,都有著自己思鄉的情結;每一個遠方的離人,都有著自己朝思暮想的故土。不管我們離家有多遠,不管我們在外有多麼的飛黃騰達,心中唯有故鄉的那個老宅最溫暖。故鄉,永遠是我們心中最溫暖的熱土,。故鄉,你是我今後心中永遠最難以割捨的牽掛。
推薦閱讀:

人是故鄉親,月是中秋明
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
故鄉瑣記
故鄉的回憶
我羨慕那些來自鄉村的人

TAG:故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