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又一次在伊拉克動武
進入2013年,伊拉克國內安全局勢急轉直下,極端組織ISIS屢屢挑起禍端。而在今年6月份,「三萬政府軍被八百叛軍嚇退」這樣的事情發生後,ISIS越來越強勢,攻城拔寨後又實施極端統治,局勢就更不穩定了。6月下旬,根據新華社等媒體報道,伊拉克政府已向美國求援,希望美方動用空中力量打擊極端武裝。不過美國政壇本身就有分歧,而奧巴馬政府舉棋不定。
民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近年來,美國的主流民意是並不想被拖入到中東的戰爭泥潭中。在2011年,奧巴馬在強大的民意下,宣布從伊拉克撤軍。一如既往,縱然伊拉克的局勢非常嚴峻了,但是在民調中,反對干預仍然是主流。民調都呈現這個結論:路透/益普索(Ipsos)的民意調查顯示55%的受訪民眾反對美國在伊拉克進行任何形式的干預;只有20%的受訪民眾支持干預。CBS/紐約時報的民調中也是有55%的民眾認為美國不需要為伊拉克境內的暴力局面做什麼,少於42%的則認為美國該做點什麼。
自然,奧巴馬政府對於是否出兵也很謹慎,儘管在6月份表示不排除空襲,不過實際的措施就是派出了300名的軍事顧問。這樣的表態有些「面子工程」,不痛不癢。那麼,到底是什麼促使了奧巴馬改變主意?
美國的主流民意並不支持出兵伊拉克然而,比「基地」還危險的極端組織ISIS最終「逼回」美軍背景:有「理想」、有手腕的ISIS「橫空出世」,奧巴馬政府被認為早前低估了該組織
今年6月以前,聽說過ISIS的人恐怕不多。它儘管算是發起於伊拉克,不過卻是在敘利亞內戰中發展壯大的。其氣勢之凌厲,手段之毒辣,很罕見。
ISIS的前身是基地組織在伊拉克的分支,本身在伊拉克境內算不上強大。2006年,「伊拉克基地組織分支」無論是在對美軍還是在對當地部落中,都不斷吃敗仗,不足懼。隨後的幾年,關於該組織的資料不多。
蟄伏後,該組織遇到了敘利亞內戰這個「契機」。敘利亞內戰中,反對派的成分非常複雜,ISIS就是其中一支,從伊拉克進入到戰亂的敘利亞後,ISIS很快站穩腳跟,控制了一些地區,把握行政、財政大權。待到壯大之後,ISIS就又重新開啟在伊拉克的活動,甚至直接逼近巴格達。
ISIS的年報中對攻擊類型、次數都有詳細統計,完全「公司化」經營
ISIS不是個一般的極端組織,它有「理想」也有手段。所謂的「理想」,指的是ISIS早在7年前就提出獨立建國,有綱領,而現在一般都認為ISIS就是想要建立起一個超越現有國境的伊斯蘭國家;所謂手段,則是ISIS不比一般恐怖組織,訓練有素、懂得迂迴,實用主義至上,它甚至還發布自己幾百頁的年報,公司化經營。總之在行事上十分狠辣、老練。而它現在被國際社會看作是「國際聖戰的新堡壘」,事實上,ISIS的成員就是來自不同的地方,埃及、沙特、利比亞、突尼西亞等等國家都有。
而奧巴馬被一些輿論指責縱容了ISIS的壯大,沒將其扼殺搖籃里。因為之前在美國國內,一些專家就預測過,如果不把極端恐怖組織的「反對派」消滅,而扶持「溫和反對派」,會有非常嚴重的後果。因此,一些輿論認為,奧巴馬政府低估了ISIS太久,犯下了不可彌補的錯誤。
ISIS正在造成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讓美國出擊顯得非常迫切利用網路、新媒體,ISIS喜歡對自己的「功績」進行大肆宣傳、吹噓,例如斬首士兵後,將頭顱懸掛,並拍成視頻。相當暴力、血腥。而ISIS控制一地之後,就會展開對其他教派、宗派的行動,如果對方不順從皈依自己的教派,就或強迫皈依,或展開迫害。
雅茲迪人正遭遇著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
人道主義危機愈演愈烈。在上周日,ISIS奪取了辛賈爾市,這裡是雅茲迪人的家園。雅茲迪人信奉一種結合了伊斯蘭教和古代波斯宗教元素的宗教,因而被ISIS視為異端、惡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宣稱,由於收到ISIS極端組織的死亡威脅,約4萬名伊拉克宗教少數派民眾被迫藏身在北部辛賈爾山上,他們目前正面臨被渴死和熱死的風險。這將會是一場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
不過,美軍已經啟動了人道主義物資空投。
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連庫爾德人也拿ISIS沒有辦法了,美國無法坐視不理這場「人道主義危機」儘管促使了美軍出兵,但是仍然不是決定性的。根據央視的報道,美軍向ISIS動武的地方在埃爾比勒。這個地方就是庫爾德地區的首府,有大約150萬居民。庫爾德人所在地區一直以來都比較安定、繁榮,有個獨立夢。庫爾德人的「自由衛士」安全部隊,也被認為比伊拉克政府軍能幹、可靠得多,武器裝備也更為精良。而在6月份,政府軍因為ISIS的威脅,退守石油城市基爾庫克之後,庫爾德人的軍隊接管了那裡。
庫爾德人被寄予厚望,認為能夠抵擋住ISIS,之前的輿論也認為,ISIS不太會侵犯到庫爾德人的地盤上去,無意與之而戰。結果,這幾天,情勢急轉直下,令人驚訝是庫爾德「自由衛士」竟然也抵擋不住ISIS了。不僅丟了城鎮,讓ISIS徑直威脅到自己的大本營埃爾比勒,甚至還丟了伊拉克最大的水庫。分析稱,若利用該水庫製造洪災,將可同時對南邊50公里的伊國第2大城摩蘇爾,及450公里外的首都巴格達帶來死傷、毀滅與混亂。
伊拉克政府軍在基爾庫克等地落荒而逃,庫爾德「自由衛士」就去收編。所以,一些輿論認為,庫爾德「自由衛士」是因為一邊要鞏固新地盤牽扯了精力,所以才在與ISIS的交戰中落敗。不過無論此事論斷如何,都足以說明ISIS絕對不是什麼一遇到正規軍就會現原形的雜牌組織,不容輕視。
而一個現實就是埃爾比勒被威脅了,在這個地方設有美國領事館,駐有美國外交官和文職人員,以及協助伊拉克軍隊的美軍顧問。所以,奧巴馬的行動也是要保護美國人的安全。另外,倘若連庫爾德人的首府也失守,對整個伊拉克抗擊ISIS來說,打擊都是巨大的。奧巴馬在昨天的聲明中就說,美國「能夠而且應該支持把穩定帶給伊拉克的溫和力量。」
不過,縱然又動武,美軍深度介入的可能性還是微乎其微「必須做點什麼」,所以要動武;害怕陷入泥潭,所以只是「做一點」除了空襲,美國不會派出地面部隊。這也是美國現在在軍事行動的一個普遍準則。因為一旦地面部隊被介入,就意味著被拖入「動武泥潭」的可能性,要投入巨大的精力、財力。實際上,在空襲之後,美國政府內部也對下一步怎麼做有分歧。
專題《打敘利亞,美國還在猶豫什麼》也指出過,美國人也開始接受本國「能力有限」,不能再做「世界警察」。有專家就撰文分析過,「首先,在某個地方有些很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例如敘利亞政府軍使用了化學武器;然後,美國人很自然地想要『做點什麼』;為了確保美國人和美國軍隊的安全,干預最好要遠程進行,因此首選的方式是精確轟炸、巡航導彈和無人機襲擊;但在沒有完整方案的情況下,這些打擊方式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但軍費卻消耗得飛快,總統為了國家安全無限制地繼續空襲,而國內民眾卻發現對這種支出無能為力;於是,為了『必須做點什麼』,使用了精確炸彈和無人機,同時陷入了軍事和財政上的巨大泥潭,而沒有人能預料到這種後果。」這次的美軍對伊拉克恐怖組織定點空襲也逃不脫這樣的模式。
ISIS非常殘暴,美國「必須得做點什麼」當然,在伊拉克問題上,美國還有比較全面的政治介入,只是收效存疑
軍事上的保守不代表政治上的不介入。伊拉克內部派別紛爭嚴重,如專題《武裝分子何以能直逼伊拉克首都》所分析,什葉派總理馬利基的「威權」路線並不奏效,還得罪了少數派。而伊拉克戰爭結束之後,其實各個派別之間也只是維持著脆弱的平衡。ISIS正是利用了馬利基的「多數派」對少數的遜尼派的施壓。有的分析就認為,ISIS之所以得到很多遜尼派民眾的支持,其實就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外部環境當然也在推波助瀾。ISIS被指得到了一些中東富國的金援。另一方面,馬利基背後也有伊朗政府的影子。所以,美國政府多次批評馬利基政府,希望找到一個能夠讓幾派人和解的辦法,另一方面,早前有報道指出,美國也對向ISIS提供資金援助的國家提出了交涉。只不過,伊拉克的局勢至此,要破解困局很難,需要的是多方的和解,這又何其困難。
推薦閱讀:
※伊拉克足球長時間屹立於亞洲之巔,離不開他的功勞!
※美國在伊拉克哭了:俄突然進入中國笑了
※中國現在具備出兵干涉伊拉克的實力嗎?
※伊拉克庫區公投風波過去了嗎?事情遠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
※社論 | 從伊拉克三歲小孩畫媽媽看戰爭的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