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經濟學原理

通俗經濟學原理

有一個笑話:在異國,空中一個坐熱氣球而迷路的旅行者,問一個路上的行人說:「你能告訴我我現在所處的位置嘛?」行人仰望了熱氣球一眼答道:「你現在在天上。」旅行者聽後便十分肯定地說:「你一定是個經濟學家!」走路者聽罷大吃一驚:「你是怎麼知道的?」旅行者說:「因為你的答案無懈可擊,但毫無用處。」這當然只是個笑話。我借用這個笑話,只是為了引出本篇的話題:「經濟學家是如何思考的。」經濟學家的思考,比一般人更為理性,其目的是為了得知現象的本質及規律。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有助於你更好的分析各種與經濟有關的問題,也有助於你做出作用更有效的選擇和決策。那麼,經濟學家的思考過程與普通人有什麼不同?我們又如何做到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呢?上面那則笑話中的經濟學家,做出了「你現在在天上」的結論,這個結論是通過他「仰望了一眼」,既通過關產所得到的。我們就由經濟學家的觀察說起。(1)蘋果到萬有引力定律------「觀察與理論」想必大家都知道一個故事。著名物理學家牛頓一次在花園中看報。誰知「禍從天降」,一個熟透了的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砸中了牛頓的腦袋。牛頓好奇心頓生,產生了「蘋果為什麼掉下來而不是飛上去」的疑問(私下認為,如果是上去,將節省不少的航空航天科研經費。^-^),從而發現了具有跨時代意義的萬有引力定律。觀察到理論的升華,同樣適用於經濟學。先讓我們看看經濟學家是如何觀察的。如果讓我們觀察幼兒園小朋友中擁有蘋果的情況,我們可能得出以下三種結論(我們稱之為事實):1.一個漂亮的小女孩擁有2個蘋果。[直接觀察的出]2.每個小朋友都至少有一個蘋果,總數是126個蘋果。[通過統計得出]3.這個幼兒園發放給每個小朋友蘋果來做早餐。[大家都普遍認同的觀點]經濟學一樣,經濟學家的觀察結果也大致為三種:1.直觀性事實和「一個漂亮的小女孩擁有2個蘋果。」這個事實一樣,直觀性事實是指可以直接觀察到的經濟現象。例如:樓下的小店食鹽供應不足;寄國內平信的費用漲到了8毛錢;中國三大門戶網站在美國「那死搭客」上市;國家投放新的債券等等。這一類事實,均可由人們不加以整理或分析即可感知的事實。2.整理性事實類似於「每個小朋友至少有一個蘋果」的事實是整理性事實,它是指通過統計方法整理大量的個體觀察材料或個體數據而得出的總體性數據或結論。例如:某年度廣東省汽車消費增長30%;某地「小靈通」業務收入佔到當地通訊收入的1/5;今年來我國GDP以每年8%左右的升幅增長;我國人均GDP達到800美金而達到小康水平等等。這一類觀察事實的特點是通過對大量的數據和資料的整理,從而了解整一類現象的事實。3.標準性事實「這個幼兒園發放給每個小朋友蘋果來做早餐。」這一類事實,我們稱之為標準性事實,它是指通過分析,整理而得到的某些典型的關係,且長期得到事實證據的支持而不經濟學家廣泛接受的事實。這一類事實,常常被經濟學家利用,從而對經濟現象做出結實。在觀察之後,經濟學家就會受到觀察事實的刺激,從而提出理論。雖然經濟學與物理等學科一樣運用觀察和理論,但物理學家所的出的理論,可以從實驗室中通過實驗來得到驗證。而經濟學運用實驗方法是非常困難的。首先,經濟學家不能想物理學家那樣運用天平或直尺一類的測量工具精確測量經濟變數。例如:我們可以用天平測出物體的重量,卻不能測量出一年內GDP的變化量。其次,在實驗室中,我們可以製造出一個磁場,卻不能複製出一個顯示中的經濟現象。這就是經濟方法的「非實驗性」。所以,為了達到和實驗一樣的效果,經濟學家便把目光投向歷史中出現過的自然實例。例如:建國前國民黨瘋狂加印當時所謂的「法幣」,從而導致了物價飛漲等經濟現象。這就給經濟學家的研究提供了一系列真實的事例。(2)「虛假」卻有用的工具------「假設」再給大家講一個笑話。說一個年輕人問猶太法師,怎樣和年輕女子交談。猶太法師答到,最好的話題是食物、家庭和經濟學。這個年輕人於是馬上打電話給某年輕女子,並且一上來就問,你喜歡吃麵條嗎?不,她說。他跟著問,你有兄弟嗎?她說,沒有。然後他問,假設你有一個兄弟,他會喜歡吃麵條嗎?這個笑話大家可能覺的並不好笑,甚至可能會覺的莫名其妙。但是,它卻揭示了經濟學家另外一種思維工具:假設。假如讓物理學家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從深圳帝王大廈樓頂上丟下一塊石頭(動作危險,請未成年觀眾切勿模仿),從放手到落地要多長時間?物理學家就會先假設空氣不會對石頭有任何阻力,然後直接用簡單的公式得出。當然,這種假設是與事實不符的。帝王大廈周圍都是空氣,石頭在下落中必定會與空氣摩擦,因而產生阻力,使下落時間增長。那為什麼還要這樣假設呢?原因很明顯:空氣對石頭的阻力微乎其微,不會對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在忽視這種因素,從而做出假設的情況下,可以使解決問題變的更簡單。假設使研究對象更為簡化。經濟學家因為同樣的原因而假設。例如:在研究個人消費決策的時候,經濟學家會假設其的目標是儘可能的更大滿足自己的需求。就好比買餅。這種餅如果要吃5個才能飽的話,經濟學家就會假設消費者會買5個餅。儘管小部分消費者會只買3個或者4個。這種假設簡化了我們對消費者消費行為的研究。再比如研究國際貿易問題的時候。實際世界中,有兩百多個國家和成千上萬種產品。經濟學家就會假設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兩種商品。這種假設,就可以讓我們從簡單的兩國關係,擴展到多國多產品之間的關係,這就比直接研究龐大的貿易體系要容易的多。本書後面幾個章節將講述「行為理性化」等多個經濟學假設。(3)為了更為直觀和簡化------「模型」經濟學研究中,假設的表達形式一般是模型(model)。模型一般是幾個假說或推論的結合。大部分是由圖形或者方程式組成的。就像生物學家運用人體骨骼模型來作為研究工具一樣,經濟學家也同樣運用模型。分別就是:生物學家運用模型來了解生物體,經濟學家用模型來了解經濟現象。模型在經濟學中的作用是:直觀和簡化的讓我們了解事實。正如曼昆(N.Gregory Mankiw,美國著名經濟學教授)所言:「所有模型------物理學的,生物學的,或經濟學的------都是為了增進我們對現實的理解而簡化了的事實。」本書將在後面幾個章節運用各種經濟學模型來解決問題,相信讀者在那時會更進一步地了解模型。(4)Be 和 Should Be------實證與規範假如兩個經濟學家在討論加入WTO對中國汽車工業的影響的問題時,你可能會聽到兩種說法:1.加入WTO會引起國內汽車市場的降價行動。2.中國應該加入WTO以推動國內汽車工業的發展。這兩種意見中,第一種是對一種現象的描述,而第二種是一種價值上的判斷。確實,經濟學家經常會解決兩種問題:1.是什麼(Be)。2.應該是什麼(Should Be)。「是什麼(Be)」一類的問題一般是:汽油漲價是否會導致汽車的消費量減少?利率市場化對國內個人存款有什麼影響?手機單向受費會不會減少電信部門的收入?……研究這一類「是什麼」問題的經濟學,我們稱之為實證經濟學。「應該是什麼(Should Be)」一類的問題一般是:我們應該增加今年的汽車產量嘛?我們應當實行利率市場化嘛?電信部門是否應當實行單向收費?……研究這些「應該是什麼」的經濟學,我們稱之為規範經濟學。實證經濟學(Positive Economics)企圖描述「是什麼」的觀點。它超越了一切價值判斷,只對現象做客觀的描述,分析和預測。它的論證是以事實為基礎的。且可通過事實來檢驗。它對一種行為的對錯與否不加以判斷。規範經濟學(Normative Economics)企圖描述「如何運行」的觀點。它依據經濟學家本人的價值判斷,提出某些規範性的標準。但是,它研究的內容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且結論無法用經驗來進行檢驗。


推薦閱讀:

學習力、學習過程的本質
什麼是歲破日?歲破日的危害性與風水原理
陰宅原理(3)
丹道實修:論修鍊的原理
蔣春暄:光速不變性原理是正確的

TAG:經濟學 | 經濟 | 原理 | 經濟學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