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經常問孩子這三句話,培養出來的能力孩子受益終身
有一種能力,孩子有了,會受益終身。
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只需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三句話: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聽起來,是不是很簡單?
的確很簡單。
但這三句話的用途,卻是非常廣泛而重要。
它可以用在一場普通的聊天中、用於一篇文章里,也可以用於回答上司的提問,或者向上司作彙報。
甚至,不僅僅於此,它還可能促成一個點子的產生,一個公司的建立,一個商業帝國的打造。
傳說中的大道至簡,大概如此。
僅僅三句話,培養孩子什麼能力?
答案是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是指面對一件事情,孩子會自己思考,而不是不加思索接受現成答案。
並且,孩子不但會思考,還會思考出一個自己能夠接受的觀點、答案,這就是思考力。
比如,狗和貓哪裡不一樣?答案一定不只一種。它包括外貌、叫聲、食物、偏好等等方面。如果標準答案以外貌為準,不以食物、偏好等等,這就是接受標準答案的典型想法,放棄了進一步思考。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放棄主動思考,明明有各種答案,卻只接受標準答案。
類似情況,隨處可見。
真正的自主思考,是有了標準答案,還要想一想,為什麼這才是標準答案。
需要提醒的是,自主思考不是與人抬杠,處處與人不同。
自主思考,是提出自己可以接受的答案,而不是自己原創的答案。
孩子擁有思考能力,家長是關鍵。
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對孩子說這三句話。
是什麼?
問孩子什麼是什麼?實質是幫助孩子理清講述的話題是什麼,只有真正理解了話題的本質,才能開始後面的問話。
比如孩子說《熊出沒》真好看。你就問他,《熊出沒》講的是什麼故事?如果孩子看過,自然會跟你講熊大怎麼怎麼樣,光頭強怎麼怎麼樣。如果孩子沒看過,只是聽別人講過,就無法真正說出來。
生活中很多人,對某個人某些事全然沒有自己的思考,僅憑有限的訊息,就斷章取義、人云亦云,是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表現。
所以,思考力的第一步,一定要理解,這是基礎中的基礎。
為什麼?
當發生一件事情,我們知道那件事情是什麼之後,第二個要想的,是為什麼?為什麼這麼說?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
比如,為什麼《熊出沒》好看?
再比如,別人幫了你,為什麼要說謝謝?
如果回答是因為媽媽讓我說的,這樣就不是主動思考, 是被動接受。
如果能夠換位思考,如果我幫別人拿東西,對方不說謝謝,轉身就走,會覺得非常難過。因為不想讓幫助的人難過,所以我要說聲謝謝。想明白事情背後的原因,這就是自主思考。
很多父母有時會說:「不行就是不行,這是咱們家的規矩」,這樣的回答不會讓孩子理解,反而產生更大的疑問。父母要說明白前因後果,比如因為某某事情導致什麼衝突,我們不想再發生類似衝突,所以不能這麼做。
如果這麼說,孩子會明白,認為父母是講道理人,孩子自己也會成為講道理的人。
怎麼辦?
怎麼辦是一個開放性問題。開放性問題,允許答案不只有一個。
事實上,是什麼,為什麼都是開放性問題。
開放性問題好處是,發展孩子思考能力、判斷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主動性。
小明和爸爸約好星期六露營。不巧的是,這天下雨了。如果因為下雨就不能去玩了,野外露營就成了唯一答案。
這時候爸爸問小明:「下雨了,我們的露營怎麼辦?」小明可能會說不知道,也可能說,就在家玩下棋吧。
不管答案是什麼,爸爸把選擇權、主動權交給了孩子。
把問題交給孩子,讓孩子去思考,去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教出來的孩子,才有能力去應付和適應,走上社會之後,各種層出不窮的問題。
我朋友圈(xueba018)還有很多好的學習方法,提分技巧、記憶訣竅、各年級的學習資料等。解決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推薦閱讀:
※如何跟更年期的父母相處?
※子女的命中「克」父母該怎麼辦?
※發揮父母對女兒不同影響力
※那些父母裝修的房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大學想出去住很久了 但是父母就是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