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遊講解的語言藝術

一、講解的口語藝術

1.準確恰當

導遊人員的口語質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遣詞用語的準確性。講解的詞語必須以事實為依據,準確地反映客觀事實,做到就實論虛,入情入理,切忌空洞無物,或言過其實的詞語。如把二百年歷史的「古迹」 誇張為五百年的歷史,動不動就是「世界上」、「全中國最美的」、「 最高的」、「 最大的」、「獨一無二的」、「 甲天下的」等,這類沒有依據的信口開河會使稍有見識的遊客產生反感。這就要求導遊人員對講解要有嚴肅認真的態度,要講究斟詞酌句,要注意詞語的組合、搭配。只有恰當的措辭,相宜的搭配,才能準確地表達意思。要從紛繁富麗的辭彙海洋中選取恰當的詞語來準確地敘事、狀物、表情、達意、是件不容易的事。馬克思常常花很多時間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一絲不苟,「有時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憶馬克思》)。斯大林說,列寧也非常重視「文字上的修飾」,因此他的「每一句話都是一顆子彈」(《斯大林全集》)。偉人力求詞不虛發、表意準確的精神是我們運用語言時應當效法的榜樣。

2.鮮明生動

在講解內容準確、情感健康的前提下,語言還要求力求鮮明生動,言之有神,切忌死板、老套、平鋪直敘。一般地說,導遊人員要善於恰當地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如對比、誇張、比喻、借代、映襯、比擬等來「美化」自己的語言。只有「美化」了的語言,才能把導遊內容亦既故事傳說、名人軼事、自然風物等講得有聲有色,活靈活現,才能產生一種美感,勃發一種情趣,以強烈的藝術魅力吸引遊客去領會你所講解的內容,體驗你所創造的意境。

請看實例:

有位導遊員在帶遊客去蘇州城外時,這樣講解道:「蘇州城內園林美,城外青山更有趣。那一座座山頭活脫脫像一頭頭猛獸,靈岩山像伏地的大象;天平山像金錢豹;金山像卧龍;虎丘山猶如蹲伏地的猛虎;獅子山的模樣活似回頭望著虎丘的獅子,那是蘇州一景,名叫獅子回望看虎丘。」

另一位導遊員在帶遊客去蘇州城外時,是這樣講的:「那是靈岩山;那是天平山;那是金山;那是虎丘山;那就是獅子山。」

從上述兩例可看到,例1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把蘇州城外的青山講得活靈活現,用詞遺句富有文學色彩,具有較強的表現力。例2簡單抽象,僅僅向遊客們傳遞了一個信息,但枯燥乏味,乾巴,無法使人產生美感。

3.風趣活潑

風趣活潑是導遊語言生動性的一種表現。導遊人員要善於借題(景或事)發揮,用誇張、比喻、諷刺、雙關語等,活躍講解氣氛,增強藝術表現力。請看實例:

有位導遊員在講岳陽樓旁的「三醉亭」(傳說詩酒神仙呂洞賓曾三醉岳陽樓,故建此亭)時說:

「女士們,先生們!岳陽有句俗話,叫做三醉岳陽成仙人,各位是不是想成仙呢?」

「成仙?當然想啊!」幾個遊客高興地答道。

導遊員說:「大家若想成仙人,有兩個條件。一是醉酒;二是吟詩。」

客人們樂不可支,有的說會吟詩,可惜不會吟酒;有的說會飲酒,可又不會吟詩。氣氛十分活躍。

這位導遊員又推波助瀾地說:「如果誰又能飲酒,又會吟詩,而且到過岳陽三次,那麼就會想呂洞賓一樣成仙。如果只會飲酒,不會吟詩,或者只會吟詩,不會飲酒,那就只能半人半仙了。」

客人們都興奮地笑了起來。

這種機智、風趣的講解語言,不僅能融洽感情,活躍氣氛,而且能增添客人們的遊興,獲得一種精神享受。

4.優雅文明

講解用語要注意講究優雅文明,切忌粗言俗語,切忌使用遊客忌諱的詞語。有的導遊員由於平時文明修養不夠,在講解時不知不覺「冒」出一些不文明的用語,如:「那個老傢伙」、「放屁」、「他*的」、「胖得像肥豬似的,」「老母豬打架——光使嘴」等等。如果改用文明詞語就幽雅得多。如:

那個老傢伙——那個老頭,那個老頭兒;

放屁——胡說,瞎說;

胖得像肥豬似的——胖得像彌勒佛似的;

老母豬打架——光使嘴——啄木鳥找吃——全憑一張嘴。

5.淺白易懂

導遊講解的內容重要靠口語來表達,口語聲過即逝,遊客不可能像看書面文字那樣可以反覆閱讀。當時聽得清楚,聽得明白才能理解,所以要根據口語「 有聲性」 的特點,採用淺白易懂的口語化講解。口語化的句子一般比較短小,雖然也有屬於長句的,但一般要在中間拉開距離,分出幾個小句子來,如:「這座大佛高17米,他的頭髮就有14米長, 10米寬,頭頂中心的螺善可以放一個大圓桌,大佛的腳背有8米多寬,站100個人,一點也不擁擠。」

句子多停頓幾次,說起來就毫不費勁,因為一口氣不可能說太多太長,不然,聽者也會因句子太長造成理解上的困難。現在有的導遊講解缺乏口語特點,聽起來就像背導遊詞,如:「各種質地的象,經常是皇帝的陳設品,象高大威嚴,體軀粗壯,性情溫柔,粗大的四蹄直立於地,穩如泰山,象徵著社會的安定和皇權的鞏固。這是一對銅胎法琅嵌料石太平有象,它能通四夷之語,身馱寶瓶而來,給皇帝帶來了農業的豐收和社會的太平,故御名曰『太平有象』 。」

這段講解的每句話經過細心雕琢的痕迹很重,詞語使用過於文縐縐的。如 「體軀粗壯」 、「 通四夷之語」「身馱寶瓶而來」 、「 故御名曰」等等,這都是書面語,而不是淺白的口語,遊客即使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也很難聽清聽懂。如「tIqa」(體軀) 就這麼聽確實令人費解。

導遊講解詞多源於書面語言,這就要求導遊人員在講解之前或講解之中把它改說成口頭語。其基本方法有兩種:

一是改變用詞,也就是用通俗的詞語,如:體軀一軀體、身體;然而一可是、但是;彷彿一好像、活像;秉性耿介—性格直率;蜿蜿逶逶—彎彎曲曲,等。

二是改變句式,如書面語:「閬中巴巴寺也叫久照寺,是伊斯蘭教嘎德勒葉教門中第一位來我國傳教的前清大老師祖穆罕默德教徒阿卜董喇希的墓地。」口頭語:「閬中巴巴寺,又叫久照寺,是一個穆罕默德教徒的墓地,他名叫阿卜董喇希,是伊斯蘭教嘎德勒葉教門中,第一個到我國傳教的前請大老師祖的教徒。」

6.清楚圓潤

導遊講解的口語要吐字(詞 )正確清楚,要正確運用自己的發音器官。發音器官是由呼吸喉頭聲帶、共鳴腔和咬字器官組成的。這些器官在發音過程中協調配合得好,才能形成正確清楚的語音,否則,就會含混不清。無論是普通話、粵語、閩南語,還是外國語都要力求發音準確,吐字(詞 )清楚。正確處理好字(詞 )和聲音的關係,是口語表情達意的基本要求。其次,要講究聲音的清亮圓潤,避免粗糙生硬,嘶啞的重喉音、鼻音和氣聲,正確運用呼吸器官和共鳴腔,使聲音和諧、純正、適度。

二、講解的態勢語藝術

導遊講解並不是單靠動口就可以圓滿完成的,必須用態勢語言來輔助導遊講解,如果把站姿、眼神、手勢、表情等處理得恰到好處,就會增加講解的效果和魅力。凡是不注意遊客視覺反應,完全憑自己的口才來進行導遊講解,是不會成功的。講解時的態勢語言藝術有站姿、目光、表情、手勢等。  1.站姿  站姿能顯示導遊員的風度。一般說來,導遊人員講解時,身體要挺胸立腰,端正莊重。所謂「 站如松,坐如鐘」 就是這個姿態。導遊人員若在車內講解,必須站立,面對客人,肩膀可適當倚靠車廂壁,也可用一隻手扶著椅背或扶手欄杆。在實地導遊時,一般不要邊走邊講。在講解時,應停止行走,面對客人,把全身重心平均放在腳上,上身要穩,要擺出一副安定的姿勢。要注意的是,不可搖搖擺擺,焦躁不安,直立不動,或把手插在褲兜里,更不要有怪異的動作,如抽肩、縮胸、亂搖頭、不停地擺手、舔嘴唇、掐鬍子、摒鼻子、擰領帶等等。  2.目光  導遊講解是導遊員與遊客之間的一種面對面的互動。這種面對面的互動,雙方可以進行「視覺交往」。遊客往往可以通過調動視覺器官一一眼睛,從導遊員的一個微笑,一種眼神,一個手勢中加強對講解內容的理解。講解時,運用目光的方法很多,介紹幾種如下:  一是目光的聯結。這是加強導遊員與遊客關係的重要因素。凡是一直低頭或望著毫不相干處,以及翻著眼睛只顧口若懸河的人,是無法與遊客產生溝通的。但目光不能老是盯著一個人,更不要老是盯著一個人的眼睛,尤其是異性,否則會使人反感或使人不自在。  二是目光的移動。導遊人員在講解某一景物時,首先要用目光把遊客的目光引過去,然後再及時收回目光,繼續投向遊客。  三是目光的分配。目光要注意統攝全部聽講解的遊客,即可把視線落點放在最後邊的遊客的頭部,也可不時環顧周圍的遊客,但切忌只用目光注視面前的一些遊客,不然就會冷落後邊的遊客,使他們產生遺棄感。  四是眼球的轉動。當你的視線朝向哪方,你的面孔就應正對著哪方,那種隻眼球滴溜溜轉動,而頭卻不隨著眼球轉動的人是令人生厭的。  五是講解與視線的統一。當講解內容中出現甲、乙兩人對話場面時,在說甲的話時,要把視線略微移向一方,在說乙的話時,要把視線略微移向另一方,如此可使聽眾產生一種逼真和臨場感。  3.表情  表情是指眉、眼、鼻、耳、口及面部肌肉運動所表達的情感,有關資料載,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首先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礎上得出了這麼個公式:  信息的總效果=7%言詞十38%語調 55%面部表情  由此可見,面部表情在導遊講解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前面談到的「目光」是面部表情的一個方面,下面再談談講解時的面部整體表情。  講解時的面部整體表情有助於講解內容的情感表達。如果講解時導遊員「鐵面元情」或麻木不仁,沒有必要的感情流露,那麼他只能是一部「 會說話的機器」 。比如,當講「現在,我們登上了天安門城樓,我想,此刻大家一定和我一樣,感到無比興奮,無上榮光和自豪!」這段話是表達喜悅心情的,如果導遊員的面部表情沒有喜悅興奮的神色,就難以使遊客感到你的真情實感,就激發不起遊客的感情波瀾。  但是,臉上有一定的表情,而缺乏足以表達內心豐富情感的變化,或面部表情過於做作,與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不一致,不協調,同樣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有的導遊員在講解時,努力做出過於誇張的各種「表情」,就像給小學生講課或話劇演員的表情一樣,就顯得矯揉造作,不自然。因為導遊講解既不同於給小學生講課, 也不同於藝術表演,面部表情要準確,又要適度。為此,面部整體表情必須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要有靈敏感。就是說,要比較迅速、敏捷地反映內心的情感。面部表情應該與口語所表達的情感同時產生並同時結束,在時間上要同步,表情時間過長或過短,稍前或稍後都不好。  第二,要有鮮明感。導遊員的面部表情要明朗化,即每一點細微的表情變化都能讓遊客覺察到,那種似笑非笑,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表情是不可能給人以美感的。  第三,要有真實感。導遊員的面部表情,要表裡如一,即要使遊客感到你的表情是真實的,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皮笑肉不笑或華而不實,嘩眾取寵的。  第四,要有分寸感。運用面部表情要把握一定的「 度」,做到不溫不火,適可而止。以「 笑」 為例,導遊員可根據講解情感的變化,有時可表現為「 朗笑」,有時只表現為「 莞爾一笑」,有時可表現為「 微笑」。講解時的表情,不可用藝術表演的「 表情」,「 藝術性」 太強的表情往往過於誇張,在導遊講解的情境中,會顯得不自然、不真實,有損於導遊講解的現實性。  總之,怎樣運用好講解的表情語,全在於導遊員自己的細心琢磨。  4.手勢

講解時的手勢,不僅能強調或解釋講解的內容,而且能生動地表達講解語言所無法表達的內容,使講解生動形象,為遊客看得見悟得著。手勢在講解中的作用有以下三種:

第一,用來表達導遊講解的情感,使之形象化,具體化,即所謂「 情意手勢」。在說「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定會取得成功」時,可用握拳的手有力地揮動一下,既可渲染氣氛,也有助於情感的表達。

第二,用來指示具體的對象,即 「指示手勢」。如 「現在我們來到了王府井大街,這裡是北京最繁華的商業街。東邊的(用手指東邊)是東安市場,西邊的(用手指西邊)是百貨大樓, 這是王府井大街的心臟部分。"

第三,用來模擬狀物,即 「象形手勢」。如:當講「有這麼大的魚」時,就要用兩手食指比一比。當講到「五公斤重的西瓜」時,就要用於比成一個球形狀。

在哪種情況下用哪種手勢,都應視講解的內容而定。在手勢的運用上必須注意:一要簡潔,易懂;二要協調合拍;三要富有變化;四要節制使用;五不要使用對方忌諱的手勢。

三、講解的時間藝術

講解的時間語藝術,是指導遊講解時間安排上的有效性。心理學研究表明,在45分鐘的獨白式講解中,聽者最有效的時間是前面的15分鐘,而之後的30分鐘則收益較淺。因此,要把握講解的時間藝術。

一是講解時間不宜太長太久,因為講的時間太長太久,顯得過於單調,難以集中遊客的注意力。需要進行較長的講解時,中間最好穿插一些適當的對話形式,以設問、答問等形式來傳達所要講解的內容,要比導遊員搞「 一言堂」似的講解生動潑。

二是講解的時間要與遊客的觀賞時間相交叉,即講一段時間,再讓遊客自己觀賞一段時間,或又講一段時間,如此反覆。比如帶遊客游三峽,當船快到巫峽的神女峰時,有經驗的導遊員往往只用不過5 分鐘的時間把巫峽神女峰美麗的傳說講一講,傳說故事一講完,神女峰就出現在遊客的前方。這時,導遊員一般不再講解,而是讓遊客們自己觀賞。如果不知趣的導遊員生怕遊客不清楚明白,而一個勁地嘮叨,遊客則不可能一心二用,因為一聽就會影響對神女峰的觀賞。

三是講解時間的長短,一般視遊客的興趣而定,發現遊客有興趣,講的時間長一點,不然就要適當減少講解的內容。


推薦閱讀:

2分鐘告訴你使用魅族Pro7畫屏拍照的3種方式
女人出軌是一門藝術
「抓與放」的藝術 -
找到有夢想的人,一起

TAG:藝術 | 語言 | 語言藝術 | 導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