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高山族-中華民族-中華傳統文化-中華五千年

中華民族—高山族中華五千年 2007年11月16日15:55 (來源:中華五千年)

  人口為40萬左右。   民族概況   高山族是居住在台灣省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台灣省台灣本島的山地和東部沿海縱谷平原以及蘭嶼上。台灣當局稱之「山地同胞」,簡稱「山胞」。因地區、語言的差異,內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賽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別。此外,尚有10多萬已被漢化的平埔人。平埔人歷史上包括10個族群。他們散居在台灣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與沿海,長期與漢族雜處、通婚,較早接受漢族文化,至19世紀以後已基本與漢族融為一體。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還有4461人散居祖國大陸。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無文字。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語言。   在台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與祖國大陸特別是福建的新石器文物關係密切,台灣人應是從祖國大陸遷移過去的。   高山族世代相承的傳統習俗中,有許多華南古文化的特質,諸如巢居、公廨、舟楫、杵臼、木鼓、生食海產、嗜檳榔、嚼米釀酒、竹筒飲酒、跣足、蹲踞、羽冠、卉服、珠貝、貫頭衣、筒裙、斷髮文身、鑿齒、涅齒、穿耳、琴簫挑逗、構屋笄居、崖葬、洗骨葬、歌舞、鞦韆、木雕、獵頭、祭祀、巫術、太陽與蛇和鳥崇拜、祖先崇拜、洪水神話、射日神話、連名制度,等等。其中巢居、舟楫、斷髮文身、鑿齒、穿耳、生食海產、崖葬、蛇崇拜等都是古越人典型的文化特質,印證了高山族與古越人;司氣共俗,源出一脈。   高山族過去長期處於原始社會發展階段。據史載,三國時期,高山族的先民分成若干部落,部落成員稱為「彌麟」,公共事務由部落成員共同管理。他們使用石斧、石錛、石環、用鹿角為矛,用青石為鏃,以採集、狩獵為主,畜牧業尚不發達。盛行男嫁女家的婚姻制度,大約尚處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至7世紀,已有了農耕、畜牧,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有少量鐵器。部落有酋長,無賦稅,公共事務仍由部落成員管理,有人犯罪,由部落成員根據習慣法共同議決制裁辦法,輕者仗責,重則處死。無文字,不知曆法,崇拜山神、海神。集會時多舉行歌舞。已有雕刻與繪畫。歷宋、元、明各代,台灣與內地的聯繫日益增多。據明代陳第《東番志》等書記載,當時高山族的農業、畜牧業和狩獵,雖較以前有了進一步發展,且已有部分特產與大陸沿海居民進行貿易,漢人以瑪瑙、瓷器、布、鹽、銅、簪環之類易高山族的鹿脯、鹿皮、鹿角等,但各部落之間依然「老死不與他夷相往來」,仍過著原始的生活。   17世紀以後,由於大量漢族遷居台灣,以及鄭氏政權採取有利於發展高山族經濟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加速了高山族社會經濟發展。居住在西南部平原的高山族,有一部分發展進入封建社會。   從16世紀開始,台灣高山族多次遭受外國侵略。1563年,倭寇侵入北部雞籠(基隆)一帶燒殺搶掠,當地高山族被迫遷居山區。以後又有荷蘭殖民者、西班牙殖民者、美日侵略者侵略台灣,高山族人民給予了堅決抵抗,開展了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鬥爭,表現出了誓死保衛家園的愛國主義情操。   社會經濟   17世紀漢族大批移民以前,台灣高山族處在原始社會階段。居住在山地的族群以狩獵為生。居住在平原的族群,從事燒墾農耕兼漁獵、採集,主要種植芋、薯、旱稻、穀子等。他們不知道犁耙鋤斧之工具,生產工具和農耕技術極為原始。   清代,隨著大規模的移民開拓,台灣的高山族普遍引進漢族先進生產技術。居於平原和沿海的高山族生產和生活發生了顯著變化,開始種植稻、麥、黍、稷、芝麻、豆類等,而巢居穴處和深山老林之中的高山族仍以狩獵為主,兼事採集、種植。狩獵稱為「出草」,以捕鹿為主,兼獵野豬、野牛、熊、豹、兔、雉等。狩獵工具主要有弓、箭、矛、刀、火銃等,狩獵方法一般是焚獵、陷獵、射獵等,圍獵的場面十分壯觀。到了近代,狩獵已變為高山族的副業。在阿美人、卑南人習俗中,團體出獵是重大祭祀的宗教儀式前後必須進行的活動。蘭嶼的雅美人和海岸阿美人及日月潭邵人還從事漁業。通常用魚刺、魚叉、弓矢、魚網、魚筌、魚籠、竹罩、竹筏、魚船等工具捕魚。採用射魚、網撈、垂釣、築堰、毒魚、涸魚、簾魚、誘魚等方法。雅美人在每年3至6月是獵捕飛魚的旺季。他們以父繫世系群為單位組建船隊,夜間網撈。卑南人、排灣人、魯凱人等雖近海而居,卻不務漁業,仍以農業兼狩獵為基本生產形態。至1949年以前,高山族布農人和泰雅人的一部分仍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殘餘,平埔人、排灣入、泰雅人、魯凱人、阿美人等已超越奴隸制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階段。平埔人、排灣人還出現租佃關係和貧富分化。   1949年以來,台灣省在國民黨的控制下,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達到了比較發達的階段,台灣經濟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發達的商品經濟的影響和推動下,高山族的農耕兼漁獵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高山族居住的地區,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生長起來,高山族人民,特別是居於沿海和平原的高山族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各地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發展程度差距很大。居住在山區的高山族經濟發展依然緩慢,生活水平相對較低。   語言   高山族九族都屬於馬來、波利尼西亞種族,但各地的言語、社會組織及物質生活等都很不一樣。例如布農族保持嚴格的父系社會,阿美族是典型的母系社會。   一、阿美族   人口11.37萬人,占高山族全部人數的37.9%,是高山族中人數最多的一個族群。居住於109個村落,分布於中央山脈以東,北起花蓮港,南至台東沿海及台東縱谷平原一帶。總族下分3個小族群:北阿美族居住在花蓮縣的花蓮市、新城、吉安、壽豐、光復、鳳林等鄉鎮。中阿美族居住在花蓮縣的瑞穗、富里、玉里及台東縣的東河、池上、長濱、關山、台東、成功等鄉鎮。南阿美族居住在台東縣的卑南及屏東縣之牡丹、滿州等鄉鎮。社會生活的顯著特徵為母系制度、婚姻為人贅制,家長權在女子手中。文化習俗受漢人及泰雅、布農、卑南族的影響,因而生活水平比其它少數民族高。   二、泰雅族   人口6.4萬多,占高山族全部人口的23.5%,是高山族中第二個大族群。居住地有120個村落,原先居住在台灣西部平原,後因環境壓力,逐步移居山區,主要分布於台灣北半部,如台北縣的烏來鄉,桃園縣的復興鄉,新竹縣的尖石鄉、五鋒鄉,苗栗縣的泰安鄉,台中縣的和平鄉,南投縣的仁愛鄉、信義鄉,花蓮縣的秀林鄉,宜蘭縣的大同鄉、南澳鄉等。該族群下分泰雅和賽德克兩個亞族群。泰雅亞族又分西住堡群、大科崁群、大湖群、西開利克群;賽德克亞族也分東、西兩個群落。該族有京面、紋身的風俗。男善狩獵,女善紡織,行從夫居。   三、排灣族   人口約5.5萬多,居住於160個村落,原多生活于山麓一帶,後移住山地。其分布區域,北起大武山,南達恆春,西起隘寮、坊寮一線,東至大麻里以南的三角地區,分別散居於屏東縣的三地、瑪家、泰武、來義、春日、獅子、牡丹和台東縣的金峰、達仁、大麻里、大武等鄉。該族分為排灣和塔羅塔羅兩個亞族,前者居於該族分布區的中央部分,有濃厚的民族特性。以中央山脈為界,又分為東西兩個小族,後者居於東海岸一帶,也分為東海岸和巴里拉利奧兩個小族。該族群有平民、貴族等階級之分。子女中居長者繼承權力。手工藝較發達。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   四、布農族   人口3萬多,分布於60個村落,原始居住地在玉山以北、中央山脈以西的高峻山地,後向台東、高雄方向遷徙。目前主要居住在南投縣的仁愛、信義鄉,高雄縣三民、桃源、茂林鄉、台東縣的海端、延平鄉、關山鎮,花蓮縣的萬榮、卓溪鄉、玉里鎮等。總族群下分三個小群:北布農族分布於中央山脈西麓。中布農族分布於高雄縣境內。南布農族散居於台東花蓮一帶。織布、編籃、製革、制陶技術比較發達。社會生活是父系氏族制,婚後妻從夫、子從父,女子在家中有一定地位。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   五、卑南族   人口約7千多,分居於8個村落,傳說本族發源於台東附近的巴納巴納圖。曾為台東平原主人。主要分布於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之海岸地區,居住地是台東縣的卑南、金峰、達仁等鄉。過去曾與魯凱、排灣列為一族,1954年確認為一個獨立的族群。族權是由長女繼承,家庭生活偏重於母方,是高山族中一個族群。   六、魯凱族   高山族的一個族群。人口6,300多,居住於20個村落,分布在阿里山、新高山以南,大武山以北的山地,包括高屏溪上游的濁水溪、隘寮溪和中央山脈東側的大南溪流域,現居屏東縣三地、霧台,高雄縣茂林、台東縣卑南等鄉,其中以霧台鄉最為集中。該族生活習慣與排灣族相同,他們住石板房,以陶壺、料珠、雕刻、紋身聞名。社會生活方面已有階級出現。每代成員中只允許一對配偶存在,權力由長男繼承,死後採用側身葬、直肢葬。語言、文化受布農族影響較大。   七、鄒族   高山族的族群之一。鄒族又稱「曹族」,人口3,000多人,居住於12個村落。原分布於桃園縣大溪至大安溪一帶,現定居在新竹縣五峰鄉、苗栗縣南庄、獅潭鄉等地。該族下分北賽夏和南賽夏兩個小族群,族群內部,行從父居、妻隨夫行,常數代同居,同代中不以一對配偶為限。每兩年舉行一次矮人祭。   八、雅美族   高山族族群之一,人口2,500人,居住在6個村落;分布於台東縣蘭嶼島濱海地帶,是高山族中唯一的漁獵民族,語言幾乎與菲律賓北部的巴丹群眾居民一致。農業以種植水芋為主,工藝以制陶、造船、制銀較為著名。社會生活以核心家庭為主,該民族愛好和平,沒有獵頭等習慣。   九、賽夏族   賽夏族原住民在台灣九大族群中是人口較少的一族,只有4500人,人口雖少,但族群的禮儀規範與敬老尊長的觀念仍然十分濃厚,尤其是每兩年一次的矮靈祭,延續至今,數百年來沒有中輟,傳承矮靈祭儀的原始文化。灣的少數民族同胞因受歷代統治階級的歧視和壓迫,其經濟、文化的發展,長期受到阻滯。迄今有些地區的高山族同胞仍過著半耕半獵的生活。高山族同胞勤勞、豪放,能歌善舞。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杵舞」,音節鏗鏘,優美動人。   文化藝術   高山族的民間文學包括歌謠、神話、傳說以及故事等,豐富多采,古拙質樸。歌謠既有反映農耕、漁獵、採集等各種生產活動,又有記載部落征戰、抗擊外侮、捍衛疆土的打仗歌。還有習俗歌,累如貫珠;時政歌,抨擊時弊、鏗鏘有力。歌謠格調清新,音樂優美。高山族的神話內涵豐富,在傳承過程中形成了以人祖溯源、洪水與同胞婚配、征服太陽等為核心的神話體系。反映了高山族同胞的信仰、願望、價值觀念和藝術修養。此外,還有許多以習俗、傑出人物、「小黑人」、動植物等為題材的傳說、故事。   高山族是富有藝術天才的民族。歌舞、音樂、雕刻等民族藝術馳名於世。史載高山族無論是勞動、戀愛、婚宴、祭祀等,均有歌舞表演,挽手合圍,頓足踏歌,搖頭閉目,極備媚態。雅美人的甩髮舞、賽夏人的矮靈祭舞、阿美人的豐收舞等,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高山族歷史上有構屋笄居、琴簫挑逗的婚俗,因而常用口琴、鼻簫等吹奏悅耳的旋律。此外還有鼻笛、鼻哨等管樂器;木鼓、木琴、杵臼等打擊樂器和弓琴等弦樂器,演奏出來的音樂悅耳動聽。   木雕藝術具有太平洋地區原始藝術的獨特風格,其中排灣人的木雕最為突出。無論住宅、武器與生活器皿均雕飾,刀法粗獷,造型古樸。圖飾以蹲踞狀人像為主題,還有圖騰特徵的人頭、蛇、鹿及幾何形紋的組合,追求強烈的色彩對比和誇張的寫實手法,藏魂魄於天然,納靈秀於朴絀。排灣人的木雕飾品為海內外樂於收藏。此外,雅美人的魚船也有別具一格的雕飾,其藝術境界為世人稱讚叫絕。   風俗習慣與重要節日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為美。僅以幅布遮陰,毛皮圍腰。但接觸漢文化以後,逐步形成男穿長衫女著裙,講究服飾美。衣服除獸皮、樹皮外,多用自織麻布並加彩紋裝飾。男子衣飾類型,北部常見無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帶;中部常見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見對襟長袖上衣、腰裙、套褲、黑頭巾等。女子衣飾類型包括短衣長裙和長衣短裳。雅美人服飾簡單,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著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高山族的飲食以穀類和根莖類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為常吃食物,配以雜糧、野菜、獵物。山區以粟、旱稻為主糧、平原以水稻為主糧。平埔人還特產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腸內草漿伴上鹽即是)。昔日飲食皆蹲踞生食,現在飲食、烹飪、享用十分考究。高山族嗜煙酒、食嚼檳榔. 高山族過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處,或辟竹編茅,架木為屋。現在住宅類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頂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講究造型和實用相結合。大都呈長方形或四方形,有門無窗。 高山族還有黥面、文身、鑿齒、涅齒、穿耳、除毛、束腹等身體裝飾習俗、身體裝飾一般出於成年、美觀、聯姻、紀功、尊貴等目的。   高山族的婚姻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親結婚。男女大多自由戀愛結合,如泰雅人以吹口哨表示愛情,有的阿美婦女到男方家贈物表示相思。喪葬形式,泰雅人、布農人、曹人多行屋內葬,埋屍於死者床下。排灣人、雅美人行野外墓葬,阿美人將死者埋葬在屋前後空地,對惡死者,一律就地埋葬。   高山族有許多禁忌:婦女懷孕後,禁忌用刀斧,不能吃猿、山貓、穿山甲和並蒂果實等,忌生雙胞胎;忌見蛇、山貓、鼠、橫死者及其葬地;忌見動物交尾;嚴禁放屁、噴嚏、同族相奸;禁忌吃動物頭尾;禁忌男人接觸女人專用的機織、麻織品、小鋤及豬圈;禁止女性接觸男人專用的武器、獵具、會所等等。   高山族的重要節日有:播種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結束之日)、平安祭(布農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豐年祭(曹人、魯凱人、阿美人等,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灣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與大獵祭(卑南人,十一月)、矮靈祭(賽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雅美人的飛魚祭,等等。高山族的傳統節慶通常與祭祀合一。紛繁複雜,台灣當局倡導因繁就簡,調整合併,以上列舉的是現在流行的主要節慶。在節慶期間,除歌舞聚宴外,還增添了體育比賽、文化展覽、遊藝活動等。   宗教信仰   高山族還保留有原始宗教的信仰和儀式。他們崇拜精靈,各地信仰的神不一,有天神、創造宇宙之神、自然神、司理神和其他精靈妖怪。祭儀有農事祭(包括開墾祭、播種祭、除草祭、收刈祭、新谷入倉祭等,主要的是粟祭)、狩獵祭、漁祭、祖靈祭等。盛行巫術,其中卜占方法有鳥卜、夢卜、水占、竹占、瓢占、飯占等,並有多種形式的巫書。由於漢族移民和荷蘭、西班牙殖民者的影響,高山族宗教信仰複雜。漢族帶去了佛教、西方侵略者帶去了基督教、天主教等。這幾種宗教都在高山族群眾中生根,現在,高山族宗教生活中形成原始宗教信仰、佛教和西方宗教等交錯並立的局面。


推薦閱讀:

在《開學第一課》的煽情中,究竟還有什麼傳統文化?
印尼黃氏宗親在棉蘭江夏義山作春季祭拜
冬至大如年,你今天和誰吃餃子呢?
常有師祖親傳弟子心意六合拳大師武玉珊論心意拳練法及用法淺解
映客直播傳統文化奇門遁甲算命

TAG:民族 | 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 中華 | 中華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