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歷代著名道觀、道長簡介(三)2

中國歷代著名道觀、道長簡介(三)2

(轉載)中國歷代著名道觀、道長簡介(三)2

 安徽齊雲山

  齊雲山古稱白岳,位於安徽休寧縣城西十五公里處。由齊雲、白岳、歧山、萬壽等9座山峰組成。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與雲並齊」而得名。其實山不甚高,最高峰海拔只有585米,但卻崖壁直削、谷地幽深、群峰競秀,愈見其高聳巍峨,深不可測,蹊蹺多姿的峰巒洞岩散發著神秘的氣息。境內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著稱。共分月華街、雲岩湖、樓上樓三個景區。有奇峰36座,怪岩44處,幽洞18個,飛泉洞27條,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銘石刻537處,石坊3個,石橋5座,庵堂祠廟33處。全山為典型丹霞地貌,地質構成為層積砂岩,赤如硃砂,燦若紅霞,崖洞石壁全是如景似霞的紫紅和棕紅,在綠色波濤般樹林的掩映下,整整座齊雲山紫衣赭裳,顯得生動而鮮明。加之境內河、湖、泉、潭、瀑、構成了一幅山清水秀、喬喬巴名利的自然圖峭拔明麗的自然圖畫。徐霞客、唐寅、海瑞、戚繼光等歷代名人在此留有佳句墨寶。齊雲山海拔585米,方圓一百平方公里。與黃山南北相望,風景綺麗,素有「黃山白岳甲江南」之譽,乾隆稱之為「天下無雙勝景,江南第一名山」。1981年列為安徽省重點保護單位,1994年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安徽齊雲山

  齊雲山是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與武當山均供奉真武大帝,故有「江南小武當」之稱。唐代宗乾元年間(758—760),道士龔棲霞雲遊至此,隱居山中天門岩。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道士余道元入山修鍊,並於齊雲岩創建佑聖真武祠,此後雲遊道士紛紛而來,道教建築規模日益。明代嘉靖和萬曆間,江西龍虎山嗣天師正一派張真人祖師三代奉旨駐留齊雲山,建醮祈禱、完善道規、修建道院,香火日盛,漸漸成為江南道教活動中心。據《齊雲山志》記載時有宮、觀、殿、院、館、樓、閣、亭、台等大小道教建築108處,仿湖北武當山建制,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其中以嘉靖皇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宮」為主體的月華街一帶是道士和香客嚮往聖地。明末齊雲山諸道觀均毀於兵燹,現存宮觀殿宇及亭台樓閣十餘處,均為近年重修,主要宮觀和名勝有月華街、樓上樓下和方臘寨:月華街是齊雲山中道觀集中的地方,有入仙洞、羅漢洞、老君洞、文昌洞、珠簾洞、玉虔宮等。諸道觀均開鑿於數百丈高的懸崖底部。崖頂無論晴雨,總有泉珠散落,形成薄薄水簾,世人稱「珍珠簾」,十分壯觀。諸觀以新修復的天宮府最為顯眼,山中道場多數在此府舉行。洞前為碧蓮池塘,池水清碧,隔池可見對面的香爐峰。峰頂有一涼亭,人入亭中,大有凌空欲飛之感。洞旁數百方古代碑碣、摩崖石刻依次排列,形成碑道長廊。齊雲山自晉朝至今千餘年來,歷代文人墨客、顯官巨賈紛至沓來,李白、朱熹、朱升、唐寅、海瑞、戚繼光、徐霞客、郁達夫等人均曾來過此山,或吟詠賦詩,或樹碑題詞,全山有摩崖石刻和碑刻537處,主要分布於真仙洞府、石橋岩和紫霄崖一帶。其中,紫霄崖下明代江南大才子唐寅所書的《紫霄宮玄帝碑銘》,高二丈四,字跡工整,風格蒼勁,氣勢雄偉,堪稱古碑精品。

道教聖地齊雲山

月華街一帶摩崖石刻長廊

  樓上樓

  所謂樓上樓下即懸崖底部鑿有上下兩洞,當年有8個道士住在洞內避世修鍊。。距樓上樓不遠處有「仙人掛畫」一景。它是一塊平展的崖壁,高約2米,壁面色彩斑斕,溪水成瀑自壁兩邊流過,形成天然石畫。

齊雲山樓上樓道觀

  方臘寨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方臘發動起義,殺富濟貧,不到半年時間,就攻佔了歙縣等六州五十二縣,威震東南。宋徽宗曾下令童貫率軍十五萬鎮壓,沒有取勝。朝廷又三次下詔「招撫」,均遭方臘嚴詞拒絕。方臘義軍在齊雲山的獨聳峰上屯兵,抗擊宋王朝官兵的圍剿,憑藉險要的崖澗和天生的雲霧,把守要隘,居高臨下,用刀劍和滾石把宋朝官兵打得落花流水。齊雲山上,糧草豐盈,池塘滿溢,方臘依岩洞建寨,本可以固守,但被叛徒出賣,退出齊雲山後,在浙江幫源洞被捕押往汴京遇害。

齊雲山獨聳峰上方臘寨

二、兩大道派祖庭 

  1、正一道祖庭——龍虎山嗣漢天師府

  龍虎山在江西省鷹潭市東南20公里處貴溪市境內。有關龍虎山和天師府的介紹見《道教四大名山:江西龍虎山》。

  東漢年間,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張陵(道教徒稱他為張道陵)在江西貴溪縣雲錦山修道,據傳經過三年而九天神丹煉成,龍虎出現,所以,此山又稱龍虎山。張陵後來到今四川大足縣境內的鶴鳴山招徒傳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奉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為道教的最高主神。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及其孫張魯在漢中地區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稱其道為「天師道」,第四代天師張盛將天師法裔由陝西漢中遷往張陵原先的得道處:江西省龍虎山。所以龍虎山被視為天師道祖庭,一直延至今日。南北朝時期,道教理論進一步豐富完備,其組織隊伍也在擴大發展,出現了北方和南方兩派天師道,代表人物分別是寇謙之和陸修靜。到了北宋,由於道君皇帝趙佶等帝王的尊崇,道教流派眾多。其中以龍虎山龍虎宗、上清派茅山宗和閣皂山影響最大。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朝廷命龍虎山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提舉三山符籙,龍虎宗正式成為江南諸道派統領,且影響大增。到了元代,元廷對龍虎山天師的禮遇、優待更遠遠超過其它兩山。據《元史·釋老傳》,至元十三年(1276)忽必烈剛平定江南,就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赴闕,賜宴,賜玉芙蓉冠、組金無縫服、銀印,命主管江南道教。第二年,又賜號「演道靈應沖和真人,給二品銀印」並規定路設道錄司,州設道正司,縣設威儀司,皆歸張宗演領屬。元世祖授張宗演天師頭銜,這是道教的天師頭銜首次獲得朝廷認可,過去只是道教自身自說自話,從未獲得官方認可。另外由龍虎宗主管江南道教也屬首次,南宋理宗時也只是提舉三山符籙。自元世祖後,這兩項成為定製,為元歷代諸帝所承襲。南北朝時,南方天師道徒造作《正一經》和《正一法文》,後編入《道藏》,列為三洞四輔七部經典之一。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張陵第三十八代孫張與材管領江南諸路道教,又加授其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從此,龍虎宗逐漸成為南方道教的核心,江南道教符籙各派,如三山中的茅山宗、閣皂宗,凈明道,以及神霄、清微、東華、天心等新舊符籙派漸漸集合到它的周圍,最後形成道教後期兩大道派之一的「正一派」。北方的太一道在元以後也歸於正一道,皆以江西龍虎山為祖庭。

  2、全真道祖庭之一:陝西戶縣「重陽宮」

  全真道是金元時代流行於北方的一大道教流派,創始人為金代初年的王重(1112~1170)。王出身地方豪門,早年曾應金朝武舉,為小吏,後辭職還家。金主完顏亮正隆四年(1159),自稱在甘河鎮遇仙,得授金丹口訣。遂隱居終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間出關去山東傳教。招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大弟子,號稱全真七子。全真道至此正式成立。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王重陽留王處一、郝大通二徒在昆崳修鍊,自己攜丘處機等西歸。一行到達開封第二年。王重陽即辭世。此後大弟子馬鈺掌教,其餘六真便各自在山東、河北、陝西、河南一帶修鍊傳教,王處一曾應金世宗的邀請進宮講授道學。

  在修鍊方法上,全真道不同於正一道的外丹派。所謂外丹,是指用鼎爐燒煉鉛汞等藥物製成一種稱說可以使人長生不老的丹丸,道教的創始人張陵、東晉的葛洪、陸探微等都是著名的煉丹家。到了唐代趨於極盛,許多著名道士孫思邈、陳少微、楚澤等都以煉丹著名。唐代許多皇帝如德宗、武宗以及名士李白等也都熱衷此道。內丹是與外丹相對的一種修鍊方法,源於行氣、導引、胎息等術。他不是藉助於外界的鼎爐鉛汞,而是以人的身體為鼎爐,以體內的精氣神為藥物,通過一定的方法使體內結丹,從而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內丹之術,始於隋代道士蘇元朗,他最早將魏伯陽《參同契》發掘出來,用以指導內丹實踐。經過唐代的崔希范、劉知古、施肩吾、彭曉等,內丹派已成為一個重要的道教修鍊流派。崔希范的《入葯鏡》對後世產生了較大影響。到了宋代外丹派逐漸衰落,內丹派則成為主要流派。陳摶、張伯端等著名道士皆是內丹派,他們所闡述的「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功法才成為道教內丹派主要的修鍊方法。林靈素和王文卿等符籙派代表人物也將符籙與內丹修鍊結合起來形成金丹派,內丹也成為道教主要修鍊術的道教理論闡發的核心。主內丹修鍊,不尚符籙,形成獨具特色的內丹理論。

  全真道的教義,總體上仍是繼承鍾離權、呂洞賓的內丹思想,但又富有創新和時代特色。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主張「合一三教」認為儒釋道三教的核心都是「道」,並無差別。王重陽說自己所創的全真道是「太上為祖,釋迦為宗,(孔)夫子為科牌」,「三教者,不離真道也,猶一樹之三枝也」。(《金關玉鎖訣》)。其次,以「全精、全氣、全神」所謂「全真」為成仙證真的最高境界。而要達到這種「全真」境界,就要通過對性的修鍊。全真道的修鍊之道,即是以降伏心意,明心見性為要旨,是內煉成丹的前提;第三,「苦己利人」的宗教原則。要求修持者把物質生活需求降低到最小程度,擯棄一切物質追求:「飢則餐一缽粥,睡來鋪一束草,襤襤褸褸,以度朝夕,正是道人活計」。(馬鈺《丹陽真語錄》)

  重陽宮

  又稱為重陽萬壽宮、祖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區西南戶縣祖庵鎮處。是全真教祖師王重陽修道創立全真教與「仙蛻」歸葬之地,故素有「天下祖庭」、「全真聖地」之尊稱,我國道教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首。王重陽辭世後,道徒們在其葬骨之地建「靈虛觀」,丘處機又請元廷改名「重陽宮」。元世祖時乃更名「重陽萬壽宮」。元代時,重陽宮殿堂建築共計約5048間,東至東甘河,西達西甘河,南抵終南山,北近渭河,全真道徒往往雲集於此,最盛時近萬人。明清以後,屢遭破壞,宮院逐步縮小。明代以後,重陽宮開始衰落,規模逐漸縮小。現存的靈官殿、七真殿均為清同治十三年重建,建制和規模遠非元代可比。

  重陽宮的歷史,可以概括為:起於金,興盛於元,衰於明,毀於清末。今日的重陽宮(太清院),奇秀十九峰遙拱於院前。整個建築依山就勢,質樸而精巧。在中軸線上依次為靈官殿、三清殿、三皇殿、升仙台。西側配殿為三官殿、慈航殿和三陽殿,其前配設鼓樓;東側配殿為財神殿、天醫殿和轉運堂,其前配設鐘樓。另有一些關於王重陽傳說的遺迹如「活死人墓」、「腳印石」、「遇仙橋」等。院前廣場東側之樓閣擬建醮壇,以作齋醮祭禱。

全真教祖庭陝西戶縣重陽宮

  王重陽遺迹作為王重陽修道創立全真教與「仙蛻」歸葬之地,這裡留下不少關於王重陽的遺迹和傳說,主要有腳印石、遇仙橋和活死人墓。

  腳印石傳說當年王重陽祖師在練功時,鞋中的一粒沙子因為浸染了祖師的仙氣,見風就長,虎虎生威,後被祖師蹋了一腳擊了一掌,就再也不長了。如今,巨石上幾個碩大的祖師腳印依稀可辨,被稱作祖師腳印石,而巨石突兀的頂部仍是祖師擊了一掌的印記。腳印石出現五種顏色,代表祖師練功所採的五行之氣。

  遇仙橋在北距重陽官15華里的甘河鎮,有一處始建於元初的石拱橋,相傳為王重陽早年遇鍾呂二仙並受點化而得道之地。遇仙橋是陝西省現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元代石拱橋,歷史的滄桑幾乎讓遇仙橋湮沒於地下,只有供石上精美的龍頭浮雕還向人們訴說著昔日的輝煌。1987年在遏仙橋旁重藉挖掘出土的王重陽明代石雕像,村民供奉在橋畔的小廟中。石雕像栩栩如生,重陽祖師端坐正中,氣宇軒昂,頗有大家風範:兩個書童站立兩旁,形象逼真,妙趣油然而生。

  活死人墓位於距重陽宮約的成道宮中,是王重陽修道練功的地方。王重陽抗金失敗後,掘地穴居,稱之「活死人墓」,以方牌掛其上。書云:王害瘋(王自稱瘋子)靈位。七年後,王重陽走出活死人墓,開始以另一種方式實現自己的理想。如今還有墓堆,前面有碑石上刻著「活死人墓」幾個大字。據當地專家講以前曾經開過墓道,發現裡面確有地下室,看下去深不見底,為了保護起見,沒有讓人進去,就用土封住了。據記載,王重陽早期曾經在活死人墓中修鍊兩年,還寫了一首《活死人墓贈寧伯功》的七絕詩,描繪了這種特殊的修鍊方法。詩中說「活死人兮活死人,風火地水要只因。墓中日服真丹藥,換了凡軀一點塵。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閑寂真虛靜,隔斷凡間世上塵」等句。

「重陽成道宮」和「活死人碑」

  祖庵碑林重陽宮最富盛名的應屬「祖庵碑林」。其中收集陳列元時道教全真振石刻文物80餘通(件)。其中碑石55通,另有畫像二幅、題字兩帖、圖一面。石碑大多數為螭首龜跌或方趺。尤以31通巨型元碑最為著名許多碑文由趙孟頫、韓沖、姚燧、王重陽、尹志平、商挺、楊奐、姚遂、宋勃、王磐、李道謙、孫德烴等名家高道所書,多用蒙漢兩種文字刻成。此外還有少量金代及明清碑石。經陝西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一級文物的12通,二級10通,三級4通。這些碑石記載著道教全真派的歷史、教義、修鍊要旨等。按內容可分為宗教歷史類、書法名碑類、八思巴文類、內丹功法類四種,其中以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立的《敕藏御服碑》和元順帝元統二年(1334)立的《孫真人道行碑》最值得稱道。另有7通元代聖旨碑,其中5通是蒙漢文合刻碑,為全國唯一。此外還有王重陽及七真畫像碑,王重陽手書的《無夢令》詞碑;元書法家趙孟頫書丹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和《皇元孫真人道行碑》;蒙漢文合壁的元五代皇帝聖旨碑;明正一教天師張與村題額「天下祖庭」碑;唐吳道子《鍾馗戲鬼圖》畫碑。這些碑石文墨多出自名家之手。其撰書者聲名顯赫,在《二十五史》中有傳的竟達17人之多,這些碑石是研究中國道教發展史的珍貴資料。如王重陽《無夢令》碑關於長生之道云:「大道長生門戶,幾個惺惺覺悟。鉛汞緊收藏,方始澄神絕慮。心慕心慕,便趨蓬萊仙路。」《全真開教秘語之碑》關於煉功的方法云:「莫獎樽酒戀浮器,每向廛中作系腰,龍虎動時拋雪浪,水聲澄處碧塵消。自從有悟途中色,述意蹉跎不計聊,有朝九轉神丹就,同奔蓬島去一遭。」

  祖庵碑林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陽宮祖庵碑林

  重陽宮內道教建築還有三清殿、三皇殿、靈官殿、文昌閣、兩聖殿、月老祠、三官殿等。三清殿祭奉道教最高神祗「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旁列元始天尊十二大弟子。文昌閣一樓供奉文昌帝君,文昌亦稱梓童帝君或文曲星,是中國古代總領功名、學問、文章及保護科舉士子的神,在道教諸神中有很高的地位。兩聖殿供奉著「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和「集儒家學說之大成者「朱熹」。靈官殿內靈官王善為道教護法神將,鎮守道觀,主持人間善惡,專管天下不平之事,其地位相當於佛教中的韋陀。旁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亦為道教四大護法之神。三皇殿奉祀上古之時,中華民族三位祖先,中間供伏羲先帝修文,左供神農炎帝治稼,右供軒轅黃帝崇武。伏羲氏教民漁獵畜牧,炎帝神農氏教民農耕,;軒轅黃帝奠基華夏文明,被尊為「人文初祖」和「大道之源」。三官殿三官是道教最早敬奉的神靈,亦稱「三官大帝」。三官的信仰淵源於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崇拜。上元天官賜福降祥,中元地官赦除罪孽,下元水官消解災厄。現多以堯為天官,舜為地官,禹為水官。月老祠由鴻禧堂、三霄殿、法物流通處與桂竹小簃組成。三霄殿供奉「送子娘娘、催生娘娘、接生娘娘」。鴻禧堂供奉可親可敬的月下老人。

重陽宮大殿

3、全真道祖庭之二:山西芮城縣「永樂宮」

  是我國道教三大祖庭之一,是現存最大的元代道教宮觀。它以建築藝術及壁畫藝術而馳名中外,佔地面積248000平方米。地處山西省芮城縣北郊的古魏城遺址上,南臨黃河、北依條山,氣勢雄偉,風景秀麗。

  永樂宮原名「大純陽萬壽宮」,為奉祀中國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始建於元代,定宗貴由二年(1247)動工興建,包括彩繪壁畫在內,到順帝至正十八年(1358)竣工,施工期長達110多年。原建在芮城縣西40華里的永樂鎮。因此被稱為永樂宮。因永樂鎮屬於黃河三門峽工程庫區,由周恩來總理下令,投資220萬元,於1959年至1964年原物原貌遷到芮城縣城北新址保存,歷時六年完成,是我國文物保護遷建古建築較成功的一例。日本的村山孚稱永樂宮的搬遷:「不亞於埃及古代神壁的移築」。

  永樂宮建築規模宏大,建築面積8000餘平方米,在南北長1000米的中軸線上聳立著六座古建築:山門、文瀛湖、遇仙橋、宮門、無極段、純陽段、重陽段,西部為民俗博物館、服務區、假山、涼亭、呂公祠、王母娘娘殿、東部為停車場、商肆區、午台、長廊、真武廟、石牌坊及後園的聚仙園、呂祖墳。1961年永樂宮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這些元代建築,是中國古建築中的優秀遺產。在建築總體布局上風格獨特,東西兩面不設配殿等附屬建築物,在建築結構上,吸收了宋代「營造法式」和遼、金時期的「減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

永樂宮楹棟和題額

  永樂宮不僅是全真教祖庭,更以宮內壁畫聞名於世。其藝術價值之高,數量之多,實屬世上罕見。是中國現存壁畫藝術的瑰寶,可與敦煌壁畫媲美。永樂宮現存元代壁畫1005.28平方米,分布在無極門,無極殿,純陽殿、重陽段四座大殿內,以無極殿的《朝元圖》為代表。永樂宮壁畫題材豐富,畫技高超,它繼承了唐、宋以來優秀的繪畫技法,又融匯了元代的繪畫特點,形成了永樂宮壁畫的可貴風格,成為元代寺觀壁畫中最為引人的一章。著名戲劇家馬少有詩讚曰:「永樂三清鐵畫鉤,曹衣吳帶兼剛柔。唐宋遺風滿壁是,堪稱天下第一流」。

  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供「太清、玉屬、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為永樂宮的主殿。其壁畫《朝元圖》是永樂宮壁畫代表之作,也是現存元代壁畫的傑作。在殿內四壁402平方米的畫面上,畫面上共有人物286個。這些人物高達220公分,肩並踵接,共分四層。其中女象二十四身,老人象五身,獸面者八身。畫面按對稱形式排列,以南牆兩側的青龍、白虎二星君為先導,神龕背後的三十二天地帝君為後衛,分別畫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圍繞主神,28宿、12宮辰等「天兵天將」在畫面上徐徐展開。畫面上的武將驍勇驃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整個畫面,氣勢不凡,場面浩大,人物衣飾富子變化而線條流暢精美。這人物繁雜的場面,神彩又都集中在近300個「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禮儀中,因此被稱為《朝元圖》。畫面上八位主像3米以上,玉女像1.9米以上。畫面按對稱美的儀仗形勢排列,以青龍,白虎為先導;32位天帝君為後衛.八位主神為領班展開浩大的朝拜儀式。畫面和協自然.主次分明,表情逼真,色調優雅;衣飾千變萬化;場面波瀾壯闊,氣勢雄偉。《朝元圖》構圖恢宏,大氣磅礴。人物造型飽滿,面貌各異,神情生動。肅穆莊嚴的帝君,威武驃悍的天將,優雅美麗的玉女,翩翩欲仙的真人,千姿百態。他們有的對語,有的沈思,有的傾聽,有的注視,表情姿態彼此呼應,成為有機的整體,將如此眾多而巨大的人物形象組織在一個構圖中,構思極為精到。其用筆勁健而流暢,衣紋渾勁緊嚴謹,顯得安穩泰然;衣帶飛舞、飄逸,似滿牆風動,充分發揮了線條的高度表現力。色彩厚重而豐富,絢爛而協調。道具和背景都有裝飾性,在元代畫壇上獨樹一幟。

永樂宮無極殿

  《朝元圖》不僅反映了道教的完整體系,而近三百身群像,男女老少,壯弱肥瘦,動靜相參,疏密有致,在變化中達到統一,在多樣中取得和諧。三清殿繪畫用筆十分講究。

  他繼承了唐宋繪畫風格,在衣紋用筆方面,是用豬特製的捻子所繪,從唐代的細密和宋代的頓挫變為圓渾,沉著而有力;不強調吳道子蒓條指法的壓提變化,而吸收了「吳帶當風」的神情。勾勒器物根據不同對象表達了不同的質感。勾畫的金鼎、銅爐好似用手可以敲打出聲;牡丹、荷花則表現出含露待放的質感;畫人物鬚眉則根根見肉,勾衣帶則飛舞臨風。在色彩方面作者採用富於裝飾性的重彩勾鎮的畫法增加壁畫內容的氣氛,有計劃的分散使用青綠、石黃、硃砂等石色,用白色或其它單純的色調間隔起來,重點加工細部紋樣,用堆金瀝粉來突出衣袖、纓絡、服飾、花鈿,使觀者遠望感到有氣勢,近睹則看到線條及衣飾飛舞臨風。壁畫上祥雲環繞,雲氣用筆奔放,描繪出了風雲變幻的景象,有隨風飄蕩的行雲,有裊裊上升的煙霧,雲霞掩映五彩繽紛。

  《朝元圖》壁畫藝術畫技精湛,令眾多中外學者和遊人嘆為觀止。鄭振鐸稱《朝元圖》是大規模的「漢官威儀」的展覽,是大組織的人物畫的彙集。1963年9月,永樂宮壁畫摹本及建築模型赴日本東京展出,壁畫藝術受到各國藝術人士的高度讚揚和青睞。永樂宮壁畫也從那時起蜚聲中外。日本友人古建專家村山孚先生觀看永樂宮元代建筑後,在《永樂宮壁畫移始末》一文中說,《朝元圖》壁畫「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個性,個個活靈活現」,「特別是十幾位公主,更令人喜愛,個個體態豐滿的妖嬈女子」。

永樂宮無極殿東壁:南極大帝與玄元十子中的5人

無極殿西壁:以東華木公和金母元君(西王母)為主神的神祗隊伍

無極殿北壁:以紫微大帝為主神的神祗隊伍

《朝元圖》細部:四真人像

《朝元圖》細部:飛天元帥

《朝元圖》細部:風伯、雨師、雷公

  純陽殿亦名混成殿,俗稱呂祖殿,是為奉祀呂洞賓而建。純陽殿內有壁畫203平方米,遍在東西北三面牆壁上。壁畫繪製了呂洞賓從誕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眾生遊戲人間」的神話連環畫故事,名為《純陽帝君神遊顯化圖》,繪成組畫52幅,合起來構成一部呂純陽畫傳。壁畫幅高3.5米,面積為203平方米,分作上下兩欄,幅與幅間用山石雲樹連接,每一事件既單獨成章,而又能通過景色相互銜接,不知不覺地由一幅過渡到另一幅,是上面一幅的近景又似下面一幅的遠景,有一方榜題,是畫傳的文字說明。從總體看,全畫是一個完整的青綠山水通景,描繪了呂洞賓從降生到得道的種種神靈事迹。從局部看,則是各自獨立表現一定具體情節的畫面。畫中有宮廷、殿宇、廬舍、茶肆、酒樓、村塾、醫館、舟車、田野、山川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且不少的畫幅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描繪了宋元時代的社會風貌,如生活習俗、建築形態,農夫、乞丐等各色人物,卻畫得真實具體,成為了解宋元社會的形象材料,這在道教壁畫上是具有創造性的構想。

  純陽殿內對扇後壁的《鍾、呂談道圖》,是一幅極為珍貴、人物描寫極為成功、情景相融得非常好的一幅壁畫。壁畫高3.7米,面積16平方米,是純陽殿壁畫的精華所在。畫中的呂洞賓和鍾離漢坐在深山磐石上,背景是一棵蒼勁老松,左右兩旁流淌著山中泉水。背松而坐的鐘離權,體態壯健,袒胸露腹,赤腳穿著麻鞋。他雙目炯炯有神,臉上帶著慈祥、親切的笑容,正注視著呂洞賓。呂洞賓則拱手端坐,神態謙恭的靜聽,但其兩手籠袖、左手輕捻右衣袖的細節,卻暴露出內心處在不知何去何從的矛盾之中。畫面環境處理巧妙,用筆簡練,技法精湛,代表了元代高超的繪畫水平。扇面牆相對的北門門額上為《八仙過海圖》,南壁東西兩側為《道觀齋供圖》和《道觀醮樂圖》。

永樂宮純陽殿

純陽殿壁畫:渡何仙姑

純陽殿壁畫:八仙過海

  重陽殿亦名七真殿、襲明殿,是祀奉「全真教」的創始人王重陽和他的七個弟子的殿宇。殿內出採用連環畫形式描述了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殿內共有壁畫157平方米,分布在東、西、北三面牆上,扇面牆後面繪有三清像。前面為七真塑像(已毀)。壁畫內容為王重陽畫傳,共49幅,繪述了他的一生。形式和純陽殿相似,分幅而兼通景的處理方法。每幅畫上留有榜題,也是以重陽降生開始,只是不象純陽殿嚴密規整。

永樂宮重陽殿

  重陽殿壁畫基本上繼承了純陽殿的表現方法,用49幅畫面來描述王重陽一生經歷。雖然時代稍晚(東壁畫中石碑上有洪武元年字樣,可知壁畫當完成於明洪武元年1368以後),破損亦較嚴重,但是從其反映道教有關事迹及社會生活的某些側面來說,仍具一定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從其繪畫風格看,仍與純陽殿相近。其連環畫雖是敘述呂洞賓、王重陽的故事,但卻展示了當時社會人們的活動,幾乎是一幅幅活生生社會生活的縮影。平民百姓的梳洗、打扮、吃茶、煮飯、種田、打魚、砍柴、教書、採藥、閑談;流離失所的饑民、鬱鬱寡歡的廚夫;王公貴族、達官貴人的宮中朝拜、君臣對話、開道鳴鑼;道士設壇、念經等各式各樣的社會生活真實記錄,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重陽宮主牆壁畫

  全真道祖庭之一:北京白雲觀

  位於北京西便門外濱河路白雲觀街,是道教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一,也是道教全真教派的天下第一叢林。為元代全真教發展興盛的兩大重要人物之一丘處機(另一位是他的老師、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晚年修鍊和仙蛻之處。

  白雲觀始建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名「天長觀」。金海陵王正隆五年(1160)毀於戰火。大定七年(1167)重建,1174年竣工,金世宗賜名「十方大天長觀」。是當時北方道教的最大叢林,並藏有《大金玄都寶藏》。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毀於火災。第二年重建後,賜名「太極宮」。元太祖十九年(1224),全真派的祖師邱長春被賜居於此。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邱長春仙化於太極宮,其弟子伊志平購長春宮東院建道院,名「白雲觀」。翌年春建「處順堂」於觀中,埋葬邱處機遺骨,成吉思汗賜名「長春宮」。元末長春宮毀於戰火。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重建,更名為「白雲觀」。明正統三至八年(1438-1443)大規模修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再次重修,形成現在的格局。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道教協會、中國道教學院和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國性道教組織、院校和研究機構先後設在這裡。

丘處機修道的北京白雲觀:全真道祖庭之一

  白雲觀坐北朝南,由層層遞進的四合院組成,規模宏大、氣勢非凡。建築主要分三路,中路主要建築有影壁、欞星門、山門、鐘鼓樓、靈宮殿、玉皇殿、老律堂、邱祖殿、三清閣四御殿,東西配殿分別為三官殿、財神殿、救苦殿、藥王殿,西路為祠堂、元君殿、文昌殿、元辰殿、呂祖殿、雲集園;東路有南極殿、斗姥閣、真武廟、火神殿、齋堂、羅公塔。

  其間還有24孝圖、12生肖影壁和迴廊中的名人題刻,第一層院子里有座石橋,名為窩風橋。橋下沒有流水,只有一個石頭砌成的長方形大坑,這就是春節期間香客們打「金錢眼」祈求財運的地方。白雲觀主要殿堂均在南北中軸線上。

  玉皇殿在中路靈官殿北,是白雲觀第一道正殿,供奉玉皇大帝,是為玉皇殿。道教認為玉皇為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修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權最大。《道經》中稱其居住昊天金閥彌羅天宮,妙相莊嚴,法身無上,統御諸天,綜領萬聖,總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間),十方(四方、四維、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獄、畜生、餓鬼)的一切陰陽禍福。    每年的臘月廿五,玉皇要親自陣聖下界,親自巡視察看各方情況。依據眾生道俗的菩惡良莠來賞善罰惡。正月初九為玉皇聖誕,俗稱「玉皇會」,傳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這一天都要隆重慶賀,玉皇在其誕辰日的下午回鸞返回天宮。是時道教宮觀內均要舉行隆重的慶賀科儀。    殿內設神龕供奉「昊天金闕至尊玉帝」。原殿內塑有4聖和其它神像,均已無存。現兩側銅像是明萬曆年年間鑄造。殿內懸有紅色幡幢,綉有不同形狀的「壽」字,因名「百壽幡」,傳說是清末慈禧太后60歲壽辰的祝壽之物,後敕賜白雲觀而懸掛於此。

白雲觀玉皇殿

  老律堂在中路玉皇殿北,原稱「七真殿」,內奉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的七大弟子。七真塑像並排而列,中座者即長春真人邱處機。左座依次為長生輔化宗元明德真君劉長生、長真凝神玄精蘊德真君譚處端、丹陽抱一無為普化真君馬丹陽,右座依次為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王處一、廣寧通玄妙極太古真君郝大通、清靜淵真玄虛化元君孫不二。他們是全真教鼻祖王重陽祖師的七位高徒,活動於金元年代。在重陽祖師羽化後,他們繼承其教業,竭力闡道弘教,並分別創立了龍門、隨山、遇仙、嵛山、華山、清靜等教派,對全真道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道教史上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後來,他們全都功行圓滿名列仙班,被後世尊為「北宗七真」。是故,全國許多全真宮觀都建有奉祀七真的殿堂。

  清代改稱老律堂。因清代高道王常月祖師曾奉旨在此主講道法開壇傳戒,求戒弟子遍及大江南北,道門玄風為之一振。後世為紀念道教史上這一中興時期,便改名為「老律堂」。「律堂」即傳授戒律之殿堂。

白雲觀後的戒壇

  殿內上懸清康熙帝御書「琅簡真庭」橫匾。殿前月台右方有康熙四十七年鑄造銅騾一騎,鞍橋刻有「康熙歲戊子」字樣。此物原在朝陽門外東嶽廟,後輾轉移此。

  老律堂殿內正中懸掛一塊金匾,上題「琅簡真庭」四字,為康熙帝御筆,其意指在這裡是誦經演教供奉真人的祖庭。

  老律堂為中路第三進殿堂,建築面積較大,是觀內道士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每天早晚道士都要到這裡上殿誦經,逢道教節日或祖師聖誕,將在這裡設壇舉行齋醮法會。

白雲觀老律堂

  邱祖殿在中路老律堂北,是觀內主要殿堂之一,位於白雲觀建築群之中心,自成院落。此殿原為長春宮下院,始建於元朝托雷監國時(1228),原名「處順堂」。一說始建於明英宗正統八年(1443),因丘處機遺骨埋葬於此,明代全真龍門派後裔改為專祀邱處機祖師,稱「長春殿」,清初稱「貞寂堂」,至清初乾隆年間稱「邱祖殿」,相延至今。

  邱處機(1148-1227)字通密,號長春子,世稱長春真人。為全真教始祖王重陽七大弟子(北七真)中年齡最小。金朝登州棲霞(今屬山東省)人,世為顯族,敏而強記。十九歲出家於寧海昆嵛山(今牟平東南),次年拜道教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為師,追隨左右,甚契玄機。王重陽羽化後,他在陝西磻溪洞穴中住了六年,潛心修道。行攜蓑笠,人稱「蓑衣先生」。後又赴隴州龍門山(今寶雞市東南)隱居潛修七年,成為全真龍門派創始人。大定二十八年(1188)世宗詔至燕京(今北京)問以至道,並主持「萬春節」醮事。泰和七年(1207年)章宗元妃贈給《大金玄都寶藏》一部。興定三年(1219年)居山東萊州昊天觀。金朝後期,金、南宋和元都曾派使臣徵召,希望能為己所用。丘處機審時度勢,作出自己的政治選擇。當成吉思汗鐵木真於1219年十二月派使臣達萊州徵召他時,他剛拒絕南宋的召請。第二年正月便率領弟子十八人啟程北上,經過兩年多跋涉,行程萬餘里,於鐵木真太祖十七年(1222)到達阿姆罕河南岸(今阿富汗北境)成吉思汗軍營,這時他已七十三歲高齡。因此使成吉思汗極為感動,對丘處機說:「他國徵聘皆不應,今遠逾萬里而來,朕甚嘉焉」詢問治國和養生的方法,丘處機以」敬天愛民」、減少殺戮、清心寡欲等為回應。成吉思汗又很讚賞,稱丘處機為神仙:「神仙前後之語,悉合朕心」,並要群臣銘記:「天俾神仙為朕言此,汝輩各銘諸心」(陳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636頁)。丘處機還為成吉思汗征服山東、河南出謀劃策,因此深得成吉思汗信任優寵。後來其弟子李志常作《長春真人西遊記》,詳細記述了西遊經歷。此書不僅在歷史、地理、宗教、民俗、旅遊等方面有引人入勝之處,還在天文、生物學方面亦甚有參考價值,尤其在中世紀的地理遊記中,佔有相當重要地地位,亦引起西方學者的高度重視。作為宗教方面的典籍,可與唐代玄裝《大唐西域記》相媲美。

  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邱祖返回燕京,太祖賜以虎符、璽書,命他掌管天下道教。詔免道院和道眾一切賦稅差役。蒙古達官顯貴爭著與之交往懇請駐大天長觀(今北京白雲觀),從此該觀成為全真道祖庭之一。丘處機也不失時機,抓住這個機會,大力發展全真道。他一到燕京,就著手「立觀度人」計劃,發展道徒。所謂「立觀度人」,就是將那些戰爭中被蒙古人虜為奴隸的,失去生計無法度日的人持牒度為全真道士。據《元史》記載,通過這種方式成為全真道士的,「毋慮二三萬人」。丘處機本人則在白雲觀開壇說戒,弟子們則四處建立宮觀,使全真道組織發展到鼎盛時期。據《盤山棲觀碑》記載當時全真道盛況是:「由是玄風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學徒雲集」甚至「旁門異戶,靡不向風」(《道藏》25冊,414頁)。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詔改太極宮為長春宮,賜邱祖金虎牌,主領道教。同年七月,羽化於寶玄堂,年八十歲。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詔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加封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邱處機繼承全真道法,開創龍門派。主張清心寡欲,即為修道成仙之本根。著有養生著作《攝生消息論》、丹書《大丹直指》及《鳴道集》、《磻溪集》等。由於龍門派祖師邱長春在元代住持本觀。他羽化後又藏仙蛻(遺體)於這裡,故後世全真派道徒便尊白雲觀為龍門祖庭。

  今日邱祖殿大殿殿內保存有邱處機塑像。殿中間擺放的巨瓢名曰「癭缽」,系一古樹根雕制面成。缽口上鑲有金邊,且刻有十八個字「大清乾隆二十一年奉旨重修髹金仍供本觀」。此為清朝乾隆皇帝所賜,言觀內道士可用此缽到皇宮募化,宮中必有施捨。邱處機祖師之遺蛻就埋藏於此「癭缽」之下。殿左右兩壁所掛書法作品系梅花篆字《道德經》碑貼,為元代大書法家高文舉手書。勁力蒼古,風韻獨特。該碑現在存於陝西省周至縣樓觀台。殿外柱上對聯為:悟道藏玄機四海馳名聯信寵,見君禮稽首一言止殺救蒼生。原來柱上掛有乾隆皇帝御筆對聯「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今存於東陳列室內)。

白雲觀邱祖殿

  呂祖殿在西路元君殿西側,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分前後兩殿,前殿為八仙殿,殿內東西相向塑有民間傳說的八仙神像。後殿即呂祖殿,是呂洞賓專殿,此殿是觀內唯一的琉璃瓦頂建築。始建於清德宗光緒十三年(1887),殿內奉祀呂洞賓祖師。

  呂洞賓是八仙中影響最大,傳聞最廣的一位仙人。關於他的介紹很多。一說他姓呂,名岩,字洞賓,號純陽子,蒲州蒲坂縣永樂鎮招賢里人。生於唐德宗貞元年間,原為唐朝宗室,姓李,武則天時盡殲唐室子孫,於是攜妻隱居碧水丹山之間,改為呂姓。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因常居洞中,故字洞賓;妻子死之後,號純陽子。一說他原是唐朝禮部侍郎呂渭的孫子,因仁途不順,轉而學道。

  傳說他得道成仙之前,曾流落風塵,在長安酒肆中遇鍾離權。鍾離正在熬黃梁粥,見洞賓有睡意,即授一枕。洞賓醋睡,睡中夢盡生平興衰:先是中了狀元,歷翰林際,秘閣學士,學宰相十年,夫妻恩愛,子孫滿堂,權勢富貴,無與倫比。忽被重罪,籍沒家財,妻離子散,流放嶺南,窮苦之間,恍然夢覺。醒來米粥尚未熟。於是洞賓被「黃粱一夢」所感化,欲拜鍾離求其超度,鍾離權又以生、死、財、氣十試考驗,都心無所動,於量授以金液大丹與靈寶畢法。後又遇火龍真君傳以日月交拜之法和天遁劍法。他感司修道要:一斷貪嗔;二斷受欲;三斷煩惱。他以慈悲度世為修道目的,誓願潛心修道,度盡天下眾生。初居終南山,又親受鍾離祖師上真秘訣,修鍊成仙。於是周遊天下,化度世人,或隱或現,世莫能測。民間淬有呂洞賓三醉邱陽樓度鐵拐李、飛劍斬黃龍等故事,形象生動。因呂洞賓既精劍術,又能飲酒,善於詩文,故又被稱為「劍仙」、「酒仙」、「詩仙」。

  宋代,呂洞賓被封為「妙通真人」。元代封為「純陽演政警托孚佑帝君」。又曾傳度劉海蟾、王重陽,開道教北宗。王重陽創立全真道後,又奉他為「北五祖」之一,故尊稱為「呂祖」。

  殿外柱子上的對聯是:一枕黃粱點破千秋大夢,九轉丹訣練就萬動真仙。這正是對呂洞賓祖師從感道、悟道、修道、得道而至成仙整個過程概括而又真實的寫照。

  呂祖誕辰為農曆四月十四日。相傳他的出生很神異。貞觀丙午年四月十四日已時,天樂浮空,突然一似鶴之白鴻從天而降,飛入他母親王夫人懷中,既而降生了他。呂祖聖誕良辰,白雲觀要舉行儀式隆重的慶祝道場。

白雲觀呂祖殿

  文昌殿位於西路元君殿後面,是供奉文昌梓潼帝君的殿。大殿中間供奉時文昌帝君,左邊供奉著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道教奉他為「大成至勝先師」,右側供奉的是宋代理學大師朱熹。門前是「魁星」,主宰文章興衰的神,魁星的造型一般是左手拿斗,右手拿筆,所謂「魁星點斗」,民間俗稱「魁星點狀元」。可是,白雲觀文昌殿前這位魁星卻兩手空空,造型很很很是獨特。

白雲觀文昌殿

  白雲觀還保存了大量的碑刻,有重修碑記、捐產碑記、畝產碑記、香火碑記,如明英宗正統九年(1444)胡瀠撰《白雲觀重修記》,正統十三年許彬撰《賜經碑》;明嘉靖年間顧頤壽撰《白雲觀重修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御制《重修碑記》及御筆詩碑,光緒十二年重勒明正德年趙士賢撰《白雲觀重修》、記載了白雲觀建築、發展、變遷的歷史情況。觀內保存有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行書《老子道德經》刻石,為刻石中的佳品。另有老子石雕座像,傳說是唐代的石刻作品。

陳友冰編寫

參考資料: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卿聖泰《中國道教》、鍾兆鵬《道教小詞典》、趙道一修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陳垣《道家金石略》《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二十五史「釋老傳」,「中國丹道網」等互聯網,《道德真經義疏》、《莊子注》、《重陽立教十五論》等《道藏》典籍。


推薦閱讀:

春秋三傑是哪三個?春秋三傑簡介
踢拳簡介
歐陽修簡介
自我按摩保健康復法簡介
哈佛大學簡介?

TAG:中國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