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腸病(IBD)知多少?
什麼是炎症性腸病(IBD)?
炎症性腸病( IBD) 是一組不明原因的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因發病率逐漸升高,已成為我國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
主要表現為腹脹、腹痛、腹瀉、粘液血便、粘膜膿便。
炎症性腸病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廣義的,一個是狹義的。
各種炎性腸病都可以叫廣義炎性腸病。
但是狹義的就是指兩個病,一個是潰瘍性結腸炎(UC),一個是克羅恩病(CD)。
以往的炎症性腸病多見於西方發達國家,在中國被認為是很少見的,但近年來在中國的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
這種疾病通常反覆發作,遷延不愈,可有腹痛、腹瀉、體重減輕、便血等表現。
在我國,總的來說,潰瘍性結腸炎較歐美少見,病情一般較輕,但近年患病率亦有所增加,重症也迭有報道,克羅恩病則相對較少見。炎症性腸病的發病高峰年齡為15~25歲,亦可見於兒童或老年,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
從1991年1月至2010年12月,20年間報道的中國IBD總病例數為342,924例,與前10年相比,後10年的總病例數增長2.4倍多,其中潰瘍性結腸炎增長2.3倍多,克羅恩病增長甚至達到15倍多。
當然,新發病例增加與結腸鏡的推廣也有關係。
什麼是潰瘍性結腸炎(UC)?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簡稱潰結,1875年首先由Willks和Moxon描述,1903年Willks和Boas將其命名為潰瘍性結腸炎,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醫學科學國際組織委員會正式命名為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病因尚未完全闡明,主要是侵及結腸黏膜的慢性非特異性炎性疾病,常始自左半結腸,可向結腸近端乃至全結腸,以連續方式逐漸進展。
臨床癥狀主要以腹瀉、粘液便、膿血便、腹痛為主,輕重不一,可有緩解與發作相交替,患者可僅有結腸癥狀,也可伴發全身癥狀。
上圖:潰結的內鏡下圖像
什麼是克羅恩病(CD)?
克羅恩病(crohn disease,CD),又稱局限性迴腸炎、局限性腸炎、節段性腸炎和肉芽腫性腸炎、也譯為克隆氏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腸道炎症性疾病。
克羅恩病在整個胃腸道的任何部位均可發生,但好發於末端迴腸和右半結腸。以腹痛、腹瀉、腸梗阻為主要癥狀,且有發熱、營養障礙等腸外表現。
病程多遷延,常有反覆,不易根治。
上圖:克羅恩鏡下表現
潰結和克羅恩病的鑒別
炎症性腸病與缺血性腸病
缺血性腸病(ischemicboweldisease)是因腸壁缺血、乏氧,最終發生梗死的疾病。
病變多以結腸脾曲為中心呈節段性發生。造成結腸缺血的直接原因多為腸系膜動、靜脈,特別是腸系膜上動脈因粥樣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閉塞及狹窄。心力衰竭、休克引起血壓降低,腸局部供血不足也可成為發病原因。
本病多見於患動脈硬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常有腹痛、腹瀉、便血、吸收不良等癥狀。如果對缺血性腸病患者進行對症治療,或者一些疏通血管的治療是有效果的,病情往往會很快得到恢復。
腸鏡下的這潰瘍或者出血,都會在短期內恢復。
如果這類治療無效,就需要考慮其他疾病,通過相應的其他檢查,再結合多方面的癥狀來確診是否患上炎症性腸病。
為什麼會發生炎症性腸病?
迄今為止,炎症性腸病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確。某些研究者認為這種疾病可能與微生物感染或自身免疫因素有關,並發現這種疾病具有家族遺傳傾向,但無傳染性。
目前認為這種病有遺傳易感性,在不明原因的作用下導致免疫失調,最終導致腸道出現一系列的炎症病變,以目前的醫療技術水平無法治癒。
許多病人在拿到診斷書時感覺痛不欲生,看不到希望。以前認為炎症性腸病好比是「綠色癌症」,無法根治,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新的療法不斷出現,比如糞菌移植技術,在臨床實踐中對潰瘍性結腸炎療效十分樂觀。
如何診斷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常有腹痛、腹瀉、便血、發熱、消瘦等臨床表現,根據這些臨床表現,結合各種血液檢查、糞便檢查及結腸鏡和X線鋇劑灌腸檢查等,可作出診斷。
尤其是結腸鏡檢查,在對炎症性腸病的診斷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何治療炎症性腸病?
對於炎症性腸病的患者而言,休息、飲食和營養是非常重要的。
醫師會根據癥狀要求患者限制膳食纖維或乳製品的攝入,並注意補充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
患者還應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減少精神負擔。
治療炎症性腸病的藥物主要有氨基水楊酸製劑、糖皮質激素、免疫抑製劑、抗生素等。
目前常用的氨基水楊酸製劑有柳氮磺胺吡啶、奧沙拉嗪、美沙拉嗪等。
對於氨基水楊酸製劑療效不佳的患者,還需加用糖皮質激素(如強的松等),必要時可應用免疫抑製劑。
某些抗生素如甲硝唑等對於控制克羅恩病的病情活動有一定療效。
合併嚴重併發症(如腸穿孔、大出血、腸梗阻等)的重症患者經積極內科治療無效者,需進行手術治療。
由於炎症性腸病的病程長,呈反覆發作、遷延不愈,患者通常多伴有抑鬱情緒,因此必要時可服用抗抑鬱藥物。
需要注意的問題:炎症性腸病與大腸癌!
潰瘍性結腸炎可增加大腸發生癌變的危險性。
國外的一項統計顯示,左半結腸炎患者的癌變率是正常人的2.8倍,全結腸炎患者的癌變率是正常人的15倍,而幼年起病的全結腸炎患者的癌變率甚至是非患者的162倍!定期進行結腸鏡檢查及腸鏡下活檢是早期發現癌變病灶的有效方法。由於發生癌變的危險性與炎症的程度與持續時間有關,而並非炎症的活動性,因此,對於處於緩解期的患者而言,定期進行結腸鏡複查也是必需的。
大腸癌與克羅恩病的關係目前還存在爭議,一般認為本病不會癌變。
據統計,克羅恩病患者發生大腸癌的危險性明顯低於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這可能與大部分克羅恩病患者由於病程較長、出現併發症而進行了部分腸段切除術有關。
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炎症性腸病發病率已達到萬分之三!
由於炎症性腸病是一種終身疾病,隨著每年都有新增病人,整個患病人群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拿到診斷書,許多患者都感覺痛不欲生。炎症性腸病好比是「綠色癌症」,雖然無法根治,患者卻可以在生命的大部分時間過正常的生活,當然前提是配合醫生的治療,特別是不可忽視在非發病期的維持治療。
非發病期不可忽視維持治療!
炎症性腸病的治療是漫長的、持續終生的。患者是否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直接決定了治療的效果和病人的生活質量。
該病最高發的年齡是30到40歲,主要的臨床癥狀是反覆腹瀉、便血,在中國病例以輕度、中度最為多見,治療預後好,用藥不複雜。
治療以調節免疫反應、抑制炎症為主要原則,並可配合局部用藥。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大多數病人的癥狀均可消失。
在非發病期,仍應當堅持吃藥,這被稱作「維持治療」,可以大大降低複發的頻率。
由於病人以年輕人居多,因工作忙碌等原因,許多人「好了傷疤忘了痛」,癥狀一消失就自行停葯了。結果,過不了多久,腹瀉、便血癥狀可能便會再次出現。
至於克羅恩病,它是以腹瀉、腹痛和體重下降為主要癥狀,多數人的治療需用到免疫抑製劑和激素,即使在病情緩解時仍需要用免疫抑製劑來維持。
規範、持續地治療是可以降低發作的頻率,從而降低因反覆發作而出現各種併發症的幾率,如腸梗阻、膿腫、瘺管等。
如何預防?
儘管IBD的病因還不十分清楚,但是有證據表明,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與發病率相關。
日常食物中食品添加劑(如各式乳化劑,常用於飲料、冰淇淋、烘培食品、巧克力等)的濃度很低,但長期食用可以在腸道內的集合淋巴結內聚集,同樣引起菌群的改變,而菌群變化和炎症性腸病的發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不難發現,在人均食品乳化劑消耗大的國家,也是炎症性腸病發病率高的國家。
除了飲食、衛生條件等環境因素,也有遺傳的因素,有5%的患者直系親屬(如父母/孩子,兄弟姐妹)患有炎症性腸病。
1.預防炎症性腸病,首先要預防很多與「吃」有關的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都要從愛護我們的腸道菌群開始。
對健康有益的菌群喜歡 「兩多兩少加一低」的飲食結構,即多蔬果、多高纖、少調味、少加工、低油脂。
2.愛護我們的腸道要從保持健康穩定的情緒開始。
消化道受大腦司令的支配,精神緊張、焦慮、鬱悶都會引起腸道的不適,甚至改變菌群的構成。穩定的情緒可以讓我們的消化道充滿快樂積極的細菌。
3.愛護我們的腸道要從運動開始。
規律的運動,健康的飲食結構、愉悅的情緒都是我們腸道萬億有益細菌的最愛。
來源:胃腸病 作者:劉兵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