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楓:美「重返亞洲」戰略與中美關係走向
06-25
進入專題:美國重返亞洲中美關係● 肖楓摘要:對美國「重返亞洲」中國要有憂患意識,但也不值得過慮。美「重返亞洲」本質上是「戰略焦慮」,「以攻為守」,再加幾分「神經過敏」,而且是「戰略預警」的因素大於現實軍事部署的成分。因此中國應胸中有數,從容淡定。他挖他的戰壕,我搞我的發展,不要讓美國的行動攪亂了中國和平發展的大局,經濟發展這個主軸決不能動搖。近年美國高調「重返亞洲」,中國周邊熱點迭出,和平發展的周邊環境受到嚴重挑戰,中美關係走向引人關注。有人認為,美國對中國已轉向「戰略遏制」,正在竭力「圍堵」中國,中美關係正在發生轉折性變化。筆者認為,中美關係很複雜,決不能將複雜的中美關係簡單化。美對華「牽制」和「遏制」的一手在上升,但其「接觸」、「合作」、「對話」等其他手段並未放棄。總體看,中美關係雖走到了一個岔路口,但既合作又競爭的「夥伴」關係沒有改變,甚至是難以改變的。中國對此要有憂患意識並積極應對,但也不值得過慮。美「重返亞洲」本身對中國本不是問題奧巴馬剛上台時曾提出「G2」設想,企圖拉攏中國合作治理世界,但中國沒有接招。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而美國經濟乏力國內問題突出,在「美國衰落」、「中國將超美」的聲浪剌激下,奧巴馬高喊美「決不當世界老二」,接著美政府轉向另一極端,提出要「重返亞洲」,加強了對中國的「牽制」和「遏制」。美「重返亞洲」本身對中國本不是問題,因為美本來就沒離開過亞洲,中國也無意將美國「擠」出亞洲。中國在亞洲地位和影響迅速上升,而美國的地位和影響卻相對下降,這不是中國存心「排擠」美國,而是美國忙於在世界其他地區「當警察」,而忽略並「主動退出」亞洲的結果。中國地位和影響的上升,也不是美國忽略亞洲給中國的「恩賜」,而是中國一心一意謀發展,並帶動周邊國家搭上了「中國快車」,促進了該地區的穩定和繁榮,從而使東亞成為世界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因而贏得了周邊國家尊重的結果。美國要重返亞洲,筆者認為,中國會真誠歡迎,並希望美國在該地區積極發揮正面作用,促進該地區和平安定和繁榮發展;而且中國深信,中美兩國在該地區與在世界其他地區一樣,是可以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然而從美近年「重返亞洲」的實際情況看,奧巴馬政府的「重返亞洲」並沒有促進亞洲的穩定,而是使該地區更加緊張和更易產生衝突了。近年中國周邊熱點迭出,幾乎都有美國的影子。從美日、美韓同盟加強,各種名目的軍演不斷,到美越軍事關係萌生、美菲軍事關係恢復;從釣魚島問題到南海問題莫不如此。事實表明,美國所謂重返,攪亂了中國周邊和平安定的環境,加重了中國周邊環境的危險性和不確定性,給中國和平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從而也給中美關係增添了變數。這不僅會嚴重影響中美關係走向,而且會直接關係到美「重返亞洲」戰略的成敗得失。美意圖不正方式不當是問題的關鍵美國重返亞洲本身沒問題,但為何如何重返是關鍵。美想繼續參與和介入亞洲是可以理解並會受到歡迎的,但美重返亞洲是為了遏制中國,並採取了不當的方式,必然會帶來一系列嚴重問題。近年的事態表明,美國「重返亞洲」的鋒芒顯然是針對中國的。所謂「重返」,也叫 「戰略再平衡」。美國要對誰「再平衡」?--顯然是要平衡中國上升的影響力。如何「再平衡」?--主要靠軍事上長期存在,政治外交上挑撥離間。為誰「再平衡」?--美公開標榜主權問題上「不持立場」,實則「拉偏架」,慫恿偏袒對方而與中國對抗。最近美參議院通過決議公然將釣魚島拉入《美日安保條約》適用範圍就是其自相矛盾的例證。美國的所謂「再平衡」,自認為可贏得東亞國家普遍歡迎,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為中國周邊國家已從中國發展中得到實惠,實踐使他們明白中國的發展對他們不是威脅而是機遇,中國與他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決不是任人挑撥就會「翻盤」的。雖然個別與中國有領土爭端的國家,可能對中國發展有所「防範」, 但「防華不是反華」,如果要它們全面與中國對抗,也並不符合他們自身的利益,美國能鑽的空子是有限的。外來的干擾一時可能造成破壞,但要中國周邊國家一致對抗中國,形成對中國的包圍,那是不現實的。其次,美「重返亞洲」的方式突出的是軍事。這幾年美國在東亞軍艦來回穿梭,與盟國軍演不斷,到處炫耀武力,干擾和攪亂該地區和平發展的氛圍。美國在東亞的軍事行動,可能使個別與中國有領土爭端的國家「感到興奮」,但大炮不能當飯吃,亞洲多數國家最關心的還是經濟發展,美國靠軍事重返能贏得亞洲的人心嗎,人們拭目以待。再次,美「重返亞洲」靠在東亞國家間挑撥離間、拉幫結派,這直接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也「撕裂」了東盟的團結,並使有些國家產生在中美間「選邊站」的為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美支持下日本全面右傾化,正加速向軍國主義發展,右翼聲言要「擁核」,改自衛隊為國防軍,成為「正常國家」。對此,美若熟視無睹,甚至加以助長,很可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美「重返亞洲」戰略推行不久,已在國內遭到嚴厲批評。最近一期美國《外交季刊》刊文指出,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美國的新政策毫無必要地加深了北京的不安全感,只會激發中國的攻擊性,破壞地區穩定,並降低中美合作的可能性。正確的對華政策應在保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的同時,緩和而不是刺激北京的憂慮。」文章認為「奧巴馬亞洲新政毫無必要且得不償失」。中國要有憂患意識但也不值得過慮美國對中國加強了「戰略遏制」,並不斷在中國家門口炫耀武力,對此中國必須認真對付,決不能掉以輕心。除進行必要的外交鬥爭,還必須增強國防實力,有相應的軍事準備。中國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永不稱霸決不擴張,但也決不能在軍事威脅面前示弱,決不能在維護領土主權問題上妥協退讓,否則即使中國經濟總量再強大,也沒有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同時必須考慮到美國不僅府院媒體的對華態度是不一致,而且其內部各種勢力的對華態度差別很大,美國總有一般人對華持「冷戰思維」。對這般仇視中國的鷹派勢力,中國必須有實力,「以硬對硬」。只有當他們認識到無法壓服消滅你的時候,才會反過來願意同你交朋友。所以中國要想讓美國心甘情願平等地與中國交朋友也是不容易的事,實際上要準備「條件」,要夠「資格」才行。當然,增強國防也是中國和平發展所必需付出的「成本」,否則既無「和平」,也無「發展」可言。另一方面,又必須從總體上看到中美關係的複雜性,決不能簡單地看待和對待複雜的中美關係。美對華「牽制」和「遏制」的一手上升了,但還沒到「全面遏制」並對中國實施軍事包圍的程度。脫離實際的過份警覺並非總是好事,總喊「狼來了」可能貽誤我們難得的發展機遇。中國在「戰爭與和平」的估計上是有歷史教訓的,這值得記取。更重要的是,國與國的關係是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的,國家戰略利益往往可超越一切價值理念上的差異和分歧。40年前尼克松不顧與中國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上的差異而跨洋來與中國「握手」,他下飛機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是為美國的利益而來的」。20年前蘇聯解體改旗易幟之後,按說美俄之間原有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分歧消彌了,彼此關係應當沒有障礙了,但美俄間仍存在國家民族利益問題。正反事實都說明,「國家民族利益」比什麼都重要。中美之間存在分歧和矛盾,有時還會發生摩擦甚至小的衝突,這應當說是難以完全避免的。但是決定中美關係基礎和未來的是彼此間的「共同利益」,以及對它的認識、發現和把握。歷史上沒有出現過一個現存霸權國家與一個崛起大國之間有像中美之間這麼難分難解的、密不可分的利益關係。有人說中美好似「連體嬰兒」,誰也離不開誰,這種情況就決定了「不發生大的對抗」是雙方的戰略底線。這是中美關係重要的一個特點,也是一個穩定器。只要「共同利益」這一彼此合作共贏的基礎仍然存在,中美既合作又競爭的「夥伴」關係就難以逆轉。總之,對美國「重返亞洲」中國要有憂患意識,但也不值得過慮。美「重返亞洲」本質上是「戰略焦慮」,「以攻為守」,再加幾分「神經過敏」,而且是「戰略預警」的因素大於現實軍事部署的成分。因此中國應胸中有數,從容淡定。他挖他的戰壕,我搞我的發展,不要讓美國的行動攪亂了中國和平發展的大局,經濟發展這個主軸決不能動搖。作者系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來源: 《當代世界》2013年第1期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每日一圖:李娜法網奪冠 成為亞洲首位大滿貫單打冠軍
※盤點:亞洲的王妃們
※亞洲國寶級傳奇天后 張惠妹2014《偏執面》
※我的「世博」情(六, 亞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