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最後的羅馬

最後的羅馬

-

蒙古征服使阿拉伯帝國崩潰之後,阿拉伯世界群龍無首,一時湧現出許多新興的伊斯蘭教國家。這些國家儘管民族各不相同,或者突厥人、或者波斯人、或者阿拉伯人、或者非洲人,但其政治體制都是政教合一的軍事封建制度,只是名義上尊崇哈里發作為全體穆斯林的精神領袖。

進入14世紀以後,奧斯曼突厥人在與十字軍騎士和東羅馬帝國軍隊的長期戰鬥中逐漸崛起,成為伊斯蘭世界一股最充滿活力的軍事勢力。繼阿拉伯帝國之後,奧斯曼帝國的崛起,標誌著伊斯蘭教文明進入到一個新的繁盛時期。

-

僅僅一個世紀之前,奧斯曼土耳其還是一個不知名的半游牧部落。從某種意義上,所有的歷史都是世界史,正是唐太宗消滅西突厥,最後的後果導致了奧斯曼土耳其。這個叫做「卡伊」的突厥人部落,從中國唐朝時代的西域遷徙而來,最後皈依了伊斯蘭教。為了躲避塞爾柱突厥和蒙古人,他們逃到偏遠的安納托利亞高原。經過長期的養精蓄銳,到了奧斯曼時代,他們終於羽翼豐滿。1299年,奧斯曼率領土耳其人擺脫塞爾柱君主的統治,宣布成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奧斯曼帝國,並趁東羅馬帝國內亂逐步佔據了小亞細亞地區。1326年,又攻佔了重要商業中心布魯薩。奧斯曼死後,他的兩個兒子烏爾汗和阿拉?阿爾丁如宋襄公一般「兄弟讓國」,最後烏爾汗成為蘇丹,阿拉?阿爾丁為維齊爾(宰相),兄弟二人齊心共力發展商業和軍事,終於打造了一支紀律嚴明英勇頑強的戰爭機器。在接下來的一個多世紀中,雖然帖木兒的蒙古帝國一度打敗了奧斯曼,但帖木兒之後,奧斯曼帝國重新崛起,並繼續向羸弱的東羅馬帝國擴張。

-

-

固若金湯

-

東羅馬帝國就是中國古籍中的「大秦」或「海西國」。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位於馬爾馬拉海北岸,扼黑海出入門戶,為亞歐交通要衝。公元前660年,古希臘人在這裡始建拜占庭城。4世紀初,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重修舊拜占庭城,將它建成為一座三面環海,只有一面靠陸地的堅固堡壘,並更名為「君士坦丁堡」。以後,狄奧多西斯二世進一步加強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使得這座城市成為「野蠻人攻不破的城市」。5世紀中期,查士丁尼大帝開始修建浩大的聖索非亞大教堂。這座氣勢恢宏的教堂在一個世紀後完工,成為東正教的世界中心。

-

由於君士坦丁堡橫亘歐亞非三洲交界之處,既阻擋了阿拉伯帝國征服敘利亞、埃及,進入西歐的道路,也阻擋了西歐十字軍騎士進攻耶路撒冷和地中海中部沿岸地區,因此君士坦丁堡常常成為中世紀戰爭的風暴角。依靠城牆高聳的天險區位,和一支西方世界最為強大的軍隊,雖然東羅馬帝國幾經興衰沉浮,但依然奇蹟般的屹立千年不倒。無論波斯人、哥特人、斯拉夫人和阿拉伯人,無數次攻城都鎩羽而歸。

-

東羅馬帝國軍隊還有一種極具特色的殺手鐧,就是一種類似中國火藥的「希臘火」。據說是敘利亞人凱林尼科斯從西里西亞逃至君士坦丁堡,提供了「希臘火」的配方及製作方法。「希臘火」的主要成份包括硫磺、瀝青和松脂等易燃物,平時裝在有噴嘴的容器內,作戰時將水注入容器,容器內的易燃材料便燃燒起來,內部壓力使火焰從噴嘴射出,可燒毀敵方艦船和士兵,同時還會產生大量煙霧和聲響,極具震懾效果。674年,拜占庭首次使用「希臘火」,就成功地打敗敵人;717年,又用它擊退了龐大的阿拉伯艦隊,使「希臘火」一舉成名。詭異的是,這種「秘密武器」最後竟然在東羅馬帝國失傳了。

-

7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東羅馬帝國雖然在抵抗阿拉伯人的侵略中保住了君士坦丁堡,但卻失去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等大片領土。阿拉伯帝國的崛起使連接中國的古老絲綢之路從此斷絕。貿易的衰落使東羅馬帝國經濟備受打擊。到11世紀時,中國貿易完全被印度洋上的阿拉伯人壟斷。黑海沿岸的商業據點也被奧斯曼人奪去。東羅馬帝國進一步走向衰敗,在93個皇帝中,有40人屬非正常死亡,其中被處決和暗殺的皇帝多達34個,有51人通過軍事政變成為皇帝,有42個皇帝在鬥爭中失利,被流放、監禁或迫害。頻繁的宮廷鬥爭,導致帝國從內部腐爛。

-

1204年,第四次東征的十字軍騎士團落井下石,卑鄙地洗劫了君士坦丁堡,使這個「希臘帝國」一度變成「拉丁帝國」。1261年,拜占庭復建,但其領土只包括小亞細亞西北部、色雷斯、馬其頓、愛琴海北部一些島,和伯羅奔尼撒的幾個據點。

-

14世紀後,新興的奧斯曼帝國開始了對拜占庭的蠶食侵略。重要的馬匹盛產地安納托利亞丟失以後,東羅馬帝國最重要的重騎兵力量遭到致命打擊,帝國軍隊徹底喪失了主動攻擊能力,只能以步兵進行被動的防守。在此消彼長的過程中,如日中天的奧斯曼軍隊攻入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將君士坦丁堡以西的整個色雷斯地區據為己有。

-

除過13世紀的蒙古人以外,奧斯曼土耳其人是這1000年當中惟一在歐洲建立帝國的亞洲民族。

1354年,奧斯曼土耳其攻佔了拜占庭帝國的加利波里,成為他們在歐洲的第一個落腳點;1396年,奧斯曼輕騎兵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大敗歐洲十字軍騎士團,完成了對於巴爾幹半島的征服。從亞得里亞海和匈牙利平原,直到到幼發拉底河的廣大地區都成為奧斯曼帝國的版圖。至此,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已經成為孤懸於伊斯蘭世界的一座孤城。

-

斯塔夫理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沒有一個西方國家的首都,在帝國統治的連續性和範圍方面,能與拜占廷首都君主坦丁堡的輝煌歷史相媲美。」奪取君士坦丁堡也是歷代穆斯林統治者的夙願。

1421年,奧斯曼帝國的穆拉德二世進攻君士坦丁堡,迫使拜占廷皇帝割讓君士坦丁堡城外除供水區外的所有土地,並以每年3萬杜卡特作為歲貢。1451年,19歲的穆罕默德殺掉其他兄弟後,成為奧斯曼帝國的新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當時偌大的東羅馬帝國已經領土喪失殆盡,僅剩下一個山窮水盡、財源枯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

-

可怕的火藥

-

面對虎視眈眈的奧斯曼突厥人,拜占庭人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險要的地勢和堅固城牆,畢竟君士坦丁堡是最擅長軍事和工程的羅馬帝國的巔峰之作。在冷兵器時代,城堡成為無數強悍軍隊折戟沉沙之地。為了抵禦土耳其人的進攻,君士坦丁堡進一步加高加固了城牆。熱那亞名將吉斯提尼率領700名軍人前來增援,同行的還有日耳曼炮兵專家兼軍事工程師格蘭特。

「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為了確保征服君士坦丁堡,在君士坦丁堡對岸建立了魯美利希薩要塞,作為進攻君士坦丁堡的基地,完全切斷了君士坦丁堡的供給通道。

-

穆罕默德二世推崇以多取勝的人海戰術,儘管君士坦丁堡的守軍不足8000人,穆罕默德二世的攻擊部隊卻達到15萬,幾乎是對手的20倍。同時,默罕默德二世也是一位狂熱的火炮愛好者,他不僅精通火器技術,甚至還是一個真正的炮手。

-

與成吉思汗的炮兵都是中國人一樣,穆罕默德二世的炮兵也都不是伊斯蘭教徒,而是擅長技術的基督徒。穆罕默德擁有400多個大炮和56個小炮。土耳其工兵對進攻君士坦丁堡起到破天荒的作用,他們在城牆下挖掘坑道,埋設火藥地雷,對堅固的城牆進行定向爆破。這是世界軍事史上,首次把火藥用於坑道爆破。

-

從中國火藥傳入歐洲以後,經過蒙古人、突厥人和歐洲人的改進,大型火炮已經具有相當可怕的毀城能力。但對君士坦丁堡那樣超級堅厚的全石城牆來說,一般大炮仍然無能為力。正因為這個原因,奧斯曼7代君主儘管縱橫歐亞大陸,卻始終下不了攻打君堡的決心。

-

21歲的土耳其蘇丹默罕默德二世,為了君士坦丁堡厲兵秣馬,不遺餘力地發展火炮力量。為了攻克君堡的城牆,默罕默德特意聘請匈牙利鑄炮大師烏爾班鑄造了12門超級巨炮。其中最大的火炮「達達尼爾」為巨型臼炮,青銅鑄造,長達5米,口徑達762毫米,炮身重17噸,發射的石彈重達660公斤,射程超過1英里。這個「恐怖而非凡的怪獸」用400個人和60頭牛,花了6個星期才運到君堡城下。

-

對一個武器專家來說,只有戰爭可以讓他有用武之地。烏爾班(Urban)是當時全歐洲技藝最高超的鑄炮大師。他先是受雇於拜占庭皇帝,後來因為拜占庭無力製造巨型火炮,烏爾班悄然出走,投奔了財大氣粗的奧斯曼帝國。他對默罕默德說:「我已經仔細研究過,我有信心製造這樣的重炮——它不僅能擊碎君士坦丁堡的城牆,甚至傳說中巴比倫的城牆也不是對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烏爾班的投誠,才奠定了默罕默德攻取君堡的決心。

-

1453年4月12日,穆罕默德二世和他浩浩蕩蕩的土耳其軍隊,通過僅有的陸路來到君士坦丁堡城下。在另外三面,數百艘土耳其軍艦已經展開炮擊。土軍的大炮一起推到護城河邊,開始了火器時代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炮擊。此起彼伏的巨型火炮驚天動地,震耳欲聾;城上的拜占庭人也毫不示弱,以弓箭和火炮還擊。

-

可以想像,當時的君士坦丁堡戰場,或許是戰爭史上對火藥威力的最直觀展示場所。萬炮齊射,地動山搖,這對冷兵器時代的人們將是怎樣的震撼。一位當時的目擊者留下這樣的記錄:「有時炮彈摧毀了整段的城牆,有時候是城牆的一部分,有時是一座塔樓,或一段胸牆——沒有哪座城牆足夠堅固,可以抵禦這樣迅雷不及掩耳的攻擊。」

-

-

歐洲的陷落

-

中國火藥使羅馬最堅固的城堡搖搖欲墜,歷史將從此改變。

拜占庭守軍也試圖用他們微不足道的小型火炮還擊,但他們卻沒有多少火藥。事實上,城牆和塔樓並不適合架設火炮,否則火炮巨大的後坐力及震動,很快就會使城牆損毀,這與遭受敵軍炮擊毫無二致。他們只能將一些單兵操作的小型火炮當作「手炮」使用。當奧斯曼人蜂擁而上時,守城者點火發射,火藥使鉛彈產生可怕的殺傷力;甚至一顆鉛彈可以擊穿3名敵兵,即使甲胄也難以阻擋。

-

與拜占庭人的小火炮相比,「達達尼爾」巨炮極大地鼓舞了土耳其人的士氣,也使拜占庭人又恨又怕。他們對「忘恩負義」的烏爾班充滿詛咒。巨炮射入城內的巨大石彈擊毀教堂和民房,很多人悲慘地死去。巨炮發射時震耳欲聾,以至於一些孕婦因它的轟鳴聲而流產。

好在這個巨炮操作極為繁瑣,發射一次直到冷卻,需要至少2小時。即使這樣,在反覆熱脹冷縮中,它還是出現了裂紋。一周後,「達達尼爾」還沒把君堡轟塌,就自己爆炸了,連那位造炮的烏爾班也一起成為「達達尼爾」的陪葬品。

-

拜占庭人幾乎看到了上帝的靈光。土耳其人的炮擊一天勝似一天,孤立無援的君士坦丁堡城內傷亡與日俱增。一位拜占庭士兵在日記中寫道:

5月11日,除了猛烈炮擊,無事可記……5月13日,土耳其人發動了一次小的突襲,但並沒有造成什麼影響,唯一值得一提的,仍然是敵人持續不斷的炮擊和我們可憐的城牆。……炮擊不分晝夜地進行著,衝擊與爆炸讓我們一刻都無法放鬆,炮彈隨時都有可能落在頭上。穆罕穆德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輕易地奪取這座城市,他想要用重炮的轟擊來炸死我們,讓我們精疲力竭,讓我們在這種猛烈的攻擊下沒有喘息的時間。

-

隨著戰火的持續,穆罕默德的人海戰術,已經將拜占庭守軍的兵力和彈藥幾乎消耗殆盡。到了5月28日,默罕默德的炮擊已經持續了47天,總計已經消耗了55000磅火藥,發射了大約5000發炮彈,城牆上已經出現了9個缺口。默罕默德認為時機已經成熟,遂下令全面總攻。

凌晨1點30分,火炮齊鳴,10多萬土耳其軍隊在約4英里寬的戰線上發起衝擊。當時戰場是如此震撼,以至於一位拜占庭人這樣記載:「空氣似乎也被撕裂了,君士坦丁堡的一切看起來就像是另一個世界。」城內人心惶惶,紛紛湧向索菲婭教堂,向上帝進行最後一次祈禱,因為末日即將來臨。城內響成一片的教堂鐘聲,被城外幾百門火炮響徹雲霄的轟鳴聲淹沒。城牆在火炮的轟擊下出現了缺口,10000名手持火槍的土耳其新軍蜂擁而上。

-

新軍即「改宗兵」,他們都是蘇丹從希臘和安納托利亞等地的非伊斯蘭教家庭搜羅來的幼童,改宗伊斯蘭教後,再經過長期封閉的嚴格教義與軍事訓練,灌輸以狂熱的宗教思想,堪稱蘇丹最為得力的戰爭機器。在這台高效率的戰爭機器面前,拜占庭末代皇帝康斯坦丁和他的皇家衛隊全部英勇戰死。

在東羅馬帝國1000年的歷史中,君士坦丁堡總共遭遇過23次圍攻,除過1204年十字軍卑鄙地偷襲,從來沒有一個敵人可以突破它偉岸的城牆。但時過境遷,君士坦丁堡終於在火藥時代被攻克了,羅馬帝國的落日餘暉徹底熄滅。火炮改寫了這一段歐洲歷史。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標誌著歐洲傳統的要塞防禦已經不再有任何意義,人類軍事史打開了新的一頁。

-

-

伊斯坦布爾

默罕默德二世用火藥摧毀了固若金湯的君士坦丁堡——這個基督世界的象徵;從此以後的歐洲,將不再有任何貴族的城堡或傲慢的騎士,能夠阻擋火藥的殺戮。一個月後,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消息,經逃回來的熱那亞軍人傳到威尼斯,然後從這裡傳遍整個歐洲。整個西方世界都在為君堡的倒坍而震顫。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與其代表了一個結束,不如說它宣告了一個開始,面對可怕的奧斯曼土耳其人,教皇開始擔心羅馬是否會成為下一個君士坦丁堡。

-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前所未有的巨炮,深深震撼了歐陸諸國的君主們。繼13世紀蒙古鐵騎蹂躪東歐之後,歐洲的基督教世界再一次面臨蒙古化的穆斯林入侵者威脅。這種恐懼加上其他諸多因素,逼迫歐洲整體加快步伐走向現代化。

奧斯曼帝國的火炮使東方貿易徹底被阿拉伯人和突厥人所壟斷,西方基督徒被擠出由東方主導的世界貿易。對財富和權力充滿渴望的歐洲君主們不得不另闢蹊徑,去尋找一條沒有穆斯林的東方之路。

-

君士坦丁堡失陷3年之後,即1456年,被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們視為心中聖地雅典也落入穆斯林之手,這進一步加劇了基督教的身份危機。在15世紀下半葉,組織並指揮一場規模龐大的十字軍東侵,已經成為羅馬教皇宗教改革計劃的一部分。默罕默德二世死後的第10個年頭,一位貧困潦倒的熱那亞冒險家被西班牙君主僱用,他帶著歐洲基督徒的夢想,從西班牙出發,駛向茫茫的大西洋,從此揭開了「世界」的面紗,他的名字叫克里斯托弗?哥倫布。

-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類星光閃耀時》一書中寫道:「歷史如同一場詭異的數字遊戲,在汪達爾人洗劫羅馬1000年之後,又一場浩劫降臨到拜占庭。」與大多數戰爭一樣,獲勝的土耳其人在城內大肆燒殺搶掠。這座保存著無數古典文化的歷史名城慘遭塗炭,曾經富庶輝煌的「世界之都」幾乎化為灰燼,城中居民大多填屍溝壑,或淪為奴隸。狂熱的穆斯林爬上聖索菲亞大教堂黃金的圓頂,將巨大的石制十字架換成鐵制月牙標誌,這座古老而又雄偉的教堂轉眼就變成了一座巨大的清真寺。穆斯林終於佔有了這座上帝的城市,默罕默德蘇丹終於實現了前輩們的夙願。在這次浩劫中,大批藝術家從東羅馬逃亡義大利。政教合一的中世紀結束了,古希臘文明的魅力席捲西歐,引發了一場文藝復興運動。

-

歷時千年之久的基督教的東羅馬帝國最終滅亡。默罕默德二世將君士坦丁堡改稱伊斯坦布爾,意為「伊斯蘭教的城市」;他娶了東羅馬帝國的公主為妻,將自己視為天下之主。羅馬帝國傳統與伊斯蘭文明在奧斯曼帝國交匯並存,深深地影響了東方與西方兩種文明的發展進程。古老的拜占庭成為一個新帝國的首都,以新的伊斯坦布爾城為中心,擴張成性的奧斯曼帝國建立了橫跨亞非歐的龐大伊斯蘭帝國,並在以後長達3個多世紀中成為伊斯蘭世界的盟主,奧斯曼蘇丹享有「哈里發」的稱號。到15世紀末,除幾座由威尼斯控制的沿海堡壘外,這個叫做奧斯曼土耳其的古老突厥部落已經征服了多瑙河以南的整個巴爾幹半島,將地中海變成為土耳其的內湖。「他們的馬尾旗插到了維也納的城門上,也使Turk(突厥)這個詞永遠成為了兇殘和勇敢的代名詞」(房龍)。

-

君士坦丁堡易名伊斯坦布爾,標誌著伊斯蘭世界的第三次崛起。10年後,莫斯科大公伊萬三世向西方世界宣告,曾經作為歐洲奴隸的斯拉夫民族是羅馬帝國的精神繼承者。伊萬四世進一步自封為沙皇(俄語凱撒),對東方則稱札根汗(白色可汗),以顯示其蒙古血統。在遙遠的東方,另一個也叫穆罕默德的突厥人,率領一支火器裝備的12000人的穆斯林軍隊,攻入富饒的恆河流域。印度洛提王朝國王易卜拉辛·洛提親自率領的5萬多名冷兵器時代的步兵和1000多頭戰象迎戰。在炮聲和硝煙中,印度國王戰死,印度軍隊大敗,巴布爾用火器和《古蘭經》建立了一個從喀布爾到德里、時間長達三個多世紀莫卧兒帝國。「莫卧兒」乃「蒙古」的變音。

推薦閱讀:

羅馬景點攻略:羅馬競技場 (Rome Colosseo)
唐崇榮牧師 羅馬書查經 第九十三講
羅馬百夫長和日本武士干架誰會贏
羅馬鼻
中國古代民事法例與羅馬私法之若干比較

TAG:羅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