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名人墓1——湯和墓
(2013-02-09 22:29:35)
轉載▼
標籤: 蚌埠名人墓湯和墓明代功臣墓東甌襄武王文化 | 分類: 陵墓 |
前言今天,已是壬辰年臘月二十九,除夕之夜,一邊看著春晚,一邊聽著炮竹,一邊寫下此篇。 馬上即將迎來癸巳年的大年初一,本文回顧的卻是2011年春節尋訪之旅的第一站。還記得2009年底,曹操墓被發現的爆炸性新聞嗎?對於其真實性所展開的一番全國性大討論,是年已基本塵埃落定。現在開來,當年質疑曹操墓真實性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其中,很多質疑,由於問題提地不專業,而顯得有些幼稚。以至於媒體在追蹤採訪劉慶柱先生時,劉先生會不耐煩的惱怒。因此,前年春節,本想一鼓作氣,奔向安陽,尋訪西高穴,也算嘗個鮮。結果,在即將出門前,遭遇了Rocky的臨時爽約,計劃被迫進行更改。浪費了前三天的時間,大年初四方才啟程,去安陽時間不夠了,退而求其次,轉向曹操老家——亳州。南京至亳州,400多公里,直接抵達略微有些遠,選擇途中駐一站,在哪裡停留呢?位於中途蚌埠的湯和墓,豁然進入視線,成為首當其衝的不二選擇。2011年2月6日,亳州走你。一、湯和墓簡介
大概是上小學高年級的時候,知道了湯和其人。記得那是在放暑假的一個陰天,我在家吃完午飯,抱著本縮印版的《辭海》,坐到陽台的涼床上,開始信手翻來。其中一個詞條吸引了我,即是「明初六王」: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黔寧王沐英、寧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為什麼印象會如此深刻?皆因書中誤將「東甌王」印成了「李甌王」,以至於我在日後長期認為湯和的王號為「李甌王」。後來,再沒找到過該條記載,難道是我的記憶出現了誤差?與前篇所記吳復墓相似,明史即南京舊有方誌,均有湯和墓位於鐘山之陰的記載。但南京,截至目前,尚未發現疑似湯和墓。湯和墓,今位於安徽省蚌埠市龍子湖區曹山街道龍子湖風景區湯和墓古迹園,曹山南麓,龍子湖東,曹山路西,門票10元(守墓老者認為我們是學生,主動給予了門票半價優惠),停車免費。清嘉慶《鳳陽縣誌》記載:「明湯和墓在鳳陽西北三十里」。1951年,蚌埠當地進行文物調查時,發現該墓,位於蚌埠市東郊,鳳陽縣西北,龍子湖東岸,曹山南坡,與之記載相符。當時,地面墳冢略有起伏,因受雨水沖襲,面積不能確定。1973年11月,蚌埠市因修建龍子河公路,路基經過該墓,文物部門上報後進行了發掘。《文物》1977年第2期,發表了《明湯和墓清理簡報》。1982年,蚌埠市人民政府、安徽省文物局撥專款,由蚌埠市博物館負責對湯和墓進行修繕。一期工程從1984年4月至12月底竣工,計修復殘裂石雕、石碑4件;複製望柱1對;使神道兩側石像生排列有序;修建了墓體承壓防水層及封土堆,墓室內按原狀修復;另從墓室前新建一石質台階至地面,以便參觀。1986年7月3日,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曹山西路的公路西側,進入湯和墓的入口處道邊,立有一巨石,上刻「湯和園」,作為入口處的提示標誌。該墓整體坐北朝南,略偏東南方向,墓園主要分布為:墓園西北角為入口,向南依次分布墓冢、享殿(通往地宮)、神道(兩側列石像生)、神道碑。
一進門,即可見園內東牆根前立有一通《湯和墓維修碑記》:「明朝開國元勛、抗倭英雄湯和之墓,位於城東曹山之陽,歷經600餘年。1973年搶救發掘時黃土一堆,雜草叢生,眾石像生殘缺不全。墓室中出土元青花瓷罐等一批珍貴文物。1982年,蚌埠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後省市兩級政府撥款近百萬,用於修復墓冢、墓體及神道等。1997年湯和墓初具規模,被譽「古冢松濤」,為龍湖八景之一。2000年初享堂建成,成為旅遊景點,遂被定為「蚌埠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4年至2006年市政府加大投入,撥款200餘萬建成湯和墓東西偏殿、兩座石亭及墓園北大門,辦《湯和史跡陳列》。2006年,隨湯和當年在浙江抗倭將士溫州寧村87姓後裔代表來蚌埠祭奠,出資10萬塑湯和銅像一座,安於墓園東門。淮水湯湯,龍湖茫茫;湯公功德,後人勿忘;撫古勵今,奮發圖強。今逢湯和誕辰680周年,立此碑,以志之。蚌埠市文化局二〇〇六年九月蚌埠市文物管理處立」明太祖對湯和的評價,正面略過,負面四字「於忠少欠」,故湯和被推遲了八年,才由中山侯進封信國公,但這並不影響湯和的歷史地位。時代不同了,社會在發展,過去對於湯和抗倭的歷史,並不重視,墓志銘中隻字不提,即可見一斑。如今,湯和墓園中隨處可見,介紹湯和,以及器物、雕像上,均在顯著位置,著明其為「抗倭英雄」。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巡按御史請於朝,於浙東要塞寧村所城內立廟以祀。該廟歷經擴建修繕,至今保存完好。二、湯和墓神道碑
由於佔地所限,湯和墓與吳復墓相同,從最墓園最北面的入口處進入後,又是直接來到了墓冢,再向南繞過享殿,穿過整條神道,才能來到墓園最南端的起點——神道碑。神道,長225米,前端有一座高6.35米的大型神道碑,碑額、碑座保存尚好,碑身斷為兩截,已修復。碑額篆書「敕賜故東甌襄武王神道碑銘」,十二字完好無損。該神道碑碑文,不知何時被人為鑿毀,每字鑿兩三刀,除個別字勉強可認外,其餘皆無法辨認。據蚌埠市博物館原館長王奎三撰文簡單考證,認為該碑文為建文帝賜,方孝孺撰,故推測當毀於靖難之役後。而碑額刻字,因為明太祖所賜,故得以保留。但是,方孝孺遭滅十族,其撰碑文,抹去落款即可,真有必要費那麼大勁,鑿去全文嗎?湯和這是招誰惹誰了!
前文,因回顧吳復墓,查閱了(明)程敏政編《明文衡》卷之七十四。其中,收錄的前兩篇分別為劉三吾撰《許國王襄簡公神道碑銘》、《陝國郭宣武公神道碑銘》,惜未收錄可能是其所撰《黔國吳威毅公神道碑銘》。接下來的第三篇,正是《東歐湯襄武王神道碑銘》,按該書記載,此碑建於洪武三十一年九月,作者方孝孺,全文如下:「大明左柱國信國公贈東甌王謚襄武神道碑銘 洪武三十一年九月壬辰,皇帝御奉天門。故東甌襄武王之孫昱,頓首言曰:『先臣和,沒已三年,墓道之碑已具,而未有刻文。惟陛下憫之,俾史臣有述焉。』 制曰:『可。』 臣昱至翰林,以文為請。臣謹以其事聞有詔,俾為之銘。臣乃言曰:昔元徳既衰,天下大亂。我太祖髙皇帝,以神武明聖之資,哀生民之無辜。奮袂一麾,四方響應。芟夷僭盜,蕩滌凶奸。十餘年間,遂濟大業。雖曰天命所屬,不以智力。然猛將名臣之勛,著於王室,有可徴者。昔王之歸鳳陽新第也,髙皇帝有餞賜之勅;其薨也,有祭誄之文。帝自謂與王同受知滁陽,稱其智勇過人,命勒石以紀勞績,聖情深厚矣。今陛下不遺舊,而賜銘其碑,以寵綏湯氏,實行髙皇帝之遺志。臣執筆從太史後,何敢卒讓。謹按故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都督、左柱國、議軍國事、信國公、追謚襄武、封東甌王,姓湯氏,諱和,字鼎臣,世居鳳陽縣之東湖裡。曾祖五一府君,祖六一府君,皆以王貴,追封信國公。考七一府君,贈特進光祿大夫、右都督、左柱國、追封信國公。曾祖妣某氏、祖妣周氏、妣謝氏俱封信國夫人。王幼喪二親,卓越有奇志,嬉戲常習騎射,指使群兒,父老異之。及長,身長七尺,倜儻饒智略。元至正間,豪傑多起兵,據郡縣。王亦思自奮拔,以取富貴。壬辰歲,聞滁陽王據濠,兵勢強。率所厚壯士千餘人,仗劍從之。滁陽王奇王驍勇,置之麾下,使從諸將略地,每在前行,命為百戸;取九灣,攻濠之定遠,得兵千五百人,擢為千戸;時髙皇帝處滁陽王甥館,王委心推奉,率兵從大洪山寨,得兵八百,升長萬夫。復從攻滁州,其守帥以功多,授管軍總管,招集士卒益眾。又明年甲午,帝自取和州,諸將多滁陽王舊部曲,顧望未盡効臣禮。惟王以所領兵,聽命甚謹,帝心嘉焉。會義兵元帥陳也先,復攻和州,王與將士擊走之。乙未六月,帝渡江,下採石、定太平,王獲敵馬三百,士卒稱是。既而,也先與其將康將軍,水陸分道冦城。王擊其水軍,矢中左臂,怒氣益奮。中山王徐公達、寧河王鄧公愈,帥師由東門轉戰城北,破其步軍,遂生擒也先以獻。王分兵取溧水、句容,克而守之。丙申,帝定建業。三月,王偕中山王取鎮江,一日克其城,兵不血刃,升統兵元帥。復同中山王取金壇及富庄。七月,轉同僉樞密院事。丁酉三月,克常州,奉命鎮守其地。攻取江陰。明年,偽吳張士誠兵冦常州,王力戰卻之,擒其卒三百。十月,復來寇,俘甲士千餘,舟數十艘,馬數十匹,賊勢為之少沮。壬寅,偕中山王攻無錫。癸卯,大破士誠兵於楊山,斬其梟將,獲甲首五百級,逐其別將莫將軍,虜其妻子以還,拜中書左丞。甲辰,士誠弟偽丞相士信,寇圍長興。王率歩將吳福興,會開平王常公遇春軍合戰,士信大敗而退,超遷中書平章。乙巳,擊江西劇盜姚大膽,斬之,遂取永新州,戮偽左丞周安等,籍士馬歸於京師,仍出守常州。丙午,帝命諸將伐士誠,略太湖,營於舊館,降偽將呂左丞等,虜其兵二千、馬八十匹。轉戰湖州,守將張右丞降。進擊吳江州,將不能格,亦降。遂薄姑蘇,圍之。明年丁未,為吳元年,九月,中山、開平與王益督兵力戰,卒平姑蘇,縛士誠以歸,三吳悉定。除御史大夫兼太子諭徳,階榮祿大夫。時方谷珍據溫、台、慶元三郡,與士誠比境。聞士誠敗,固已震恐。王督諸軍征之,谷珍懼,乘大舶逃匿海島中。王遣人持書,諭以國家威德,谷珍即率昆弟子侄待罪軍門,得兵械舟楫以萬計。所至不擾,王之功居多。乘勝下福州。戊申,帝即大位,改元洪武。王略定閩中諸郡,至延平,主帥陳友定怙險橫甚,令其副出城降,觀望持兩端。王虜之以歸,東南海上晏然。是歲九月,帝幸汴梁,王實扈從。既而與宋國公馮勝,取懷慶、澤、潞,晉、絳。二年,同中山王抜河中,渡河入潼關。趨鳳翔、越六盤,關隴皆平。明年,與中山王、宋國公至定西,襲元將擴闊帖木兒營。西北取寧夏,至察罕腦兒,獲其猛將虎陳。定東勝、大同、宣府,皆以勞先諸將。九月,還京師,論功行賞,錫以鐵劵,封中山侯、號開國輔運宣力武臣、階榮祿大夫、勛柱國、祿一千五百石。明玉珍乘中國亂,僭號四川,以重慶為都。玉珍死,其子升立。四年,詔王及德慶侯廖永忠,統諸將征之。升鎖瞿塘峽,以遏舟師。王以計敗之,水陸並進,直搗偽都。升不能支,率其臣屬,奉金寶以降。五年,同中山王北征,窮追和林。明年,甓通州外郛。八年,移鎮彰徳,甓其城。是冬,追元逋臣伯顏帖木兒於察罕腦兒,獲馬牛羊無算。十年正月元日,帝念王之功,加號推誠,位特進,階為光祿大夫,職為左都督,勛為左柱國,爵為公,國於信,俾議軍國事,加祿至三千石,仍賜鐵劵。王益恭畏,不自驕盈。繼與岐陽王李公文忠,練卒於鳳陽。鳳陽,濠之賜名也。明年,巡撫西河州,繕完其城郭營舍。十四年,偕中山王北伐,下灰山,擒其平章別里哥及樞密副使久通。又明年,詔至四川永寧,治墉濠、飭士馬。十八年,五開山獠為亂,王帥師討之,夷其窟穴,俘戮四萬人。及入朝,王以春秋髙,思歸故鄉,從容乞骸骨。群公次第以為言,帝喜之,賜寶鈔五萬,俾造第宅於鳳陽,而謂王曰:『日本小夷,屢擾東海上。卿雖老,強為朕行。視要割地築城、增戍以固守備。』王築海上數十城,民四丁取其一為兵,以守之。二十一年,新第以成,告率妻子陛辭,賜白金以兩計者二千,黃金以兩計者三百,鈔以緡計者一萬五千,文綺四十端;信國夫人胡氏,亦賜金錢文綺甚厚。俱降手敕褒嘉之。二十三年元旦,朝於京師,忽被末疾,且失音不能言。帝聞之,大驚。即命駕臨視,嘆惋久之,遣歸故里。十月,詔王之子,將命召至邸,賜以安車入殿廷,燕勞備至。復厚齎俾歸,以俟有瘳。二十七年,王疾彌甚,不能興。帝思見之,特詔輿入覲,手為摩撫,語及舊勞,對之雪涕。賜鈔六百五十緡,預為塋葬之資。二十八年八月七日,薨於里第之正寢,至是年七十矣。訃聞,帝感悼,為之不御朝者三日。追封定謚,親為文,授使者以祭,命親王咸遣祭於其家。棺槨、明器、冢壙,皆官為之。以是年十一月十二日,葬於縣曹山之原。詔肖像於功臣祠,配饗於太廟,祥禫必賜祭。髙皇帝禮遇功臣,加恩於王,恩禮之隆,時莫與比。夫人有婦德,明詔稱其賢。子五人:曰鼎,署前軍都督府僉事;曰軏,太原中護衛鎮撫;曰鼐,曰爕,皆早卒;曰醴,同知左軍都督府,階榮祿大夫,將兵征五開,卒于軍。女五人:長適德慶侯廖權;次為魯王妃;次適萬泉衛指揮俞鼎,次適景東衛指揮賴鎮之子溶,次適楚雄衛指揮袁義之子興。孫男十一人,曰昱、暹、昇、晟、勗、景、昪、昺、旻、昊、曅。晟,其嫡也。孫女四人。曾孫男一人,女二人,皆幼。王沉毅質直,勇而善斷,不妄發言,入聞國論,一語不泄於左右。行師受任,有詔即行,不少顧家。臨敵果敢,堅忍未嘗挫衄。有語及兵書者,輒笑曰:『臨陣決機,在智識敏達耳,何以泥古為!』家蓄妾媵百餘,暮年皆資遣寧家。得賞賜,多惠鄉黨父老及孤貧無告者。貴任公宰,及歸田裡,見故交遺民,意歡如也。厥後群公多先物故,而王獨享壽考,以令名終。斯固保身之有道,而始終不倦,可謂盛也已。今陛下追惟創業之艱,顯揚刻銘,使播不朽,豈獨蓋覆湯氏之子孫,蓋以昭揚先帝之功徳,而垂萬世也。是用備著其事,而獻銘曰:於昭上帝,視下孔仁。降聖儲才,相慈世民。民之顛隮,俾聖康之。復俾賢臣,佐而襄之。有元既衰,天厭其亂。督生髙皇,拯綏大難。龍奮於潛,八極晦冥。英傑如雲,翼之以升。惟東甌王,既智且武。灼知天命,早識真主。眾方夢夢,未決所從。獨斷不疑,委身效忠。臣或擇君,杖策千里。生於帝鄉,其祉孰似。寶劍雕戈,折衝四方。如虎如貔,驅彼犬羊。披淮濟江,以作京邑。京邑既成,皇業乃集。東遏偽吳,坐鎮毗陵。不騫不傾,仗義為城。帝德日宣,遠懷邇服。王率之行,勢若破竹。既平姑蘇,元惡就誅。威鎮東南,暨于海隅。乃清關隴,乃平幽冀。萬邦來同,獻其琛貝。帝曰念哉,劬我元勛。爰啟土疆,流慶後昆。中山建侯,遂公大國。貂冠金劵,綉裳赤舄。海宇晏寧,變夷為華。民休田閭,谷粟絲麻。王亦白髮,燕嬉甲第。伊誰致之,天子之賜。天子有詔,共樂太平。文錦兼金,侑以百朋。內暨夫人,亦受寵錫。璽書爛然,觀者動色。天實生才,股肱聖皇。豐其茀祿,俾之壽康。壽考令終,孰與之同。天子之門,式勸有功。沒登王封,從饗宗廟。始卒無瑕,其忠有耀。昭哉大明,如日麗天。載焯鴻勛,以訓萬年。」註:該版碑文,與湯氏宗親所錄版本,對比後發現,略有區別,主要體現在蒙古將領名字上。因該版為任繼愈先生掛名主編,故暫採用該版。但該版在編印時,仍有部分別字產生,已直接修正。與後文摘錄其墓誌中,措辭用字不同處,均按墓誌。三、神道石像生神道碑後,神道東西兩側由南向北依次分列:石望柱、石控馬俑、石羊、石虎、石武將、石文臣各一對。
1、望柱殘留望柱柱礎件,當為舊物,方形,邊長0.75米。神道碑北,為一對石望柱,從前文摘錄的湯和墓修復歷史看,該對望柱當為上世紀80年代初複製,並未記載其複製依據。根據常遇春墓、李文忠墓現存望柱,及鄧愈墓老照片中所示望柱,沒有這麼粗,柱徑應明顯小於柱礎鼓面徑。
2、控馬俑望柱北,為一對石控馬俑,馬高1.5米,長2.7米,側立馭手,均面朝墓冢方向。3、石羊控馬俑北,為一對石羊,跪立,高1米,長1.7米。註:上圖,由於不慎漏拍東側石羊,為求圖片對稱,是將西側石羊做了鏡像處理。
4、石虎石羊北,為石虎一對,蹲立,高1.2米,長1.7米。
5、文臣石虎北,為石武將一對,站立,高3米,雙手按劍拄地。6、武將武將北,為文臣一對,站立,高3米,拱手執圭。四、地宮
1、享殿神道盡頭,即是2000年所建享殿,殿內中央供奉著湯和的神位,上刻「明東甌襄武王湯和靈位」,後方供有湯和畫像,只是不知該形象果然為湯和本尊。殿內一側有地宮入口,守墓老人在檢票後,會推上電閘,放行入內參觀。2、地宮前室該墓室為大型單券式磚石結構,分前後二室並附一側室,面積約40平米。前原有斜坡土墓道,長約5.2米,寬約4.1米。前室,內寬3.87米,進深2.59米,高3.6米,較後室小。3、墓誌前室為墓誌室,壙志在發掘時發現於墓壙之中,石門之外,斜置於門外中央。墓誌石質,方形,分志蓋和志銘兩部分,蓋和底用兩道鐵箍封合。志蓋頂篆書:「東歐襄武王湯公壙誌」,分三列,每列三字,共九字;志銘全文正書:「大明推誠輔運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大都督府左都督左柱國信國公贈/東歐王謚武湯公壙誌/顯考諱和,字鼎臣,鳳陽東湖村人,少倜儻有大志。元季四方兵興,徒步起草萊,從滁陽王,屢立戰功。歲乙未六月,以兵屬/皇上,渡江定採石,入太平。丙申,從取集慶,以功升統兵元帥,下鎮江,陞同僉元帥。丁酉,下江陰、常州。已亥,升中書左丞,積功升中書平章。辛丑,從取江西,還守常州。吳元年,下湖州,復從攻蘇州,升御史大夫。十月,取浙東、慶元。十二月,以舟師南攻福州,下之。洪武元年,取延平、興化、漳、泉、潮等州;七月,還師;九月,扈/駕至汴梁;十一月,從取山西,下澤、潞。二年二月,從攻河中府;三月,從攻鳳翔、六盤、涇州、慶陽。三年四月,取靈夏、東勝、大同、宣府,還封中山侯。四年,奉/旨總兵入四川,成都平之。五年正月,班師,命從征和林沙漠。六年二月,奉/旨還臨清。七年,守彰德。八年,從攻察罕腦兒。九年,回京。/十年正月,改封信國公。自始從軍,劬躬盡瘁,以輔成/帝業。上念其老,而懃賜鐵券徵其勞,封推誠輔運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大督都府左都督左柱國信國公。俾歸老里第,以榮名終養。洪武二十八年八月七日午時,薨於正寢。訃至/天子聞而憐之,輟視朝一日,譴人弔祭,贈東甌王,謚襄武。王生於元泰定丙寅八月二十四日,以今年十一月壬申日,奉/敕塋葬曹山之原。曾祖湯五一公、祖湯六一公、父七一公,並追封信國公。配胡氏封信國夫人。子男五人:長曰鼎,署前軍都督府僉事,謚信世子;次曰軏,太原中護衛鎮撫;次曰鼐;次曰爕,皆早世。今唯醴散騎舍人,奉/敕魯府操軍,弗能具湯藥之奉,唯哀痛自傷。嗣孫男十一人,昱、暹、昇、晟、勗、景、昪,餘四人幼未名。女五人,長適德慶侯廖權;次/魯王妃;次適俞鼎;次適賴溍;次幼在室。孫女四人。曾孫女一人。王勤勞在王家,勲名在策府,日薄事嚴,未暇有請名公鉅人論次,以傳不朽。姑敘爵里、歲月納諸壙。孤子醴泣血謹誌。/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壬申 承務郎右春坊右贊善王俊華填諱題/ 監造官奉訓大夫工部員/外郎王端篆蓋/ 直隸鳳陽府儒學訓/道年粹書丹」該志文以湯和之子湯醴的語氣撰寫,撰於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距湯和逝世僅三個月。
4、地宮後室前壁中部建方形石門,通往後室。前面拱門兩側用長方形青磚平砌門垛,寬0.88米,厚0.42米,方形鋪地磚平排。門高2.8米,寬1.9米,兩扇石門,上下有樞紐,包銅環,門上安裝銅鋪首,橫串一把銀鎖。後室,為主棺室,較前室寬大,內寬寬3.96米,進深6.2米,高3.6米。左、右、後壁,各砌壁龕一個。左右壁為壼門式,高0.56米,寬0.68米,進深0.54米;後壁龕較大,為拱券式,高1.20米,寬0.94米,進深0.78米。室中間用方條石砌成長方形棺池,長3.14米,寬1.37米,上面鋪蓋木板,板上置棺,鋪地磚與前室相同。該室發掘前已被擾亂,券頂的後部有兩個方形盜洞,由此看來,該墓墓室早期至少兩次被盜。在亂土中還發現盜墓工具,鐵斧1,鐵鐫2。棺已被推倒,棺壁有斧砍圓洞,棺蓋被撬開,搬到盜洞旁,作上下階梯用。棺身長2.41米,前高0.95米,前寬0.95米,後高0.80米,後寬0.80米,板厚6.15厘米。骨架置於棺外,估計大部分隨葬品被盜。5、地宮右側室墓室後室右有一側室,依山開鑿,營建草率,左右壁部分用長方形青磚平砌,寬1.62米,進深2.4米,高1.78米。有一方形門從後室連通右側室,僅建造石門頰和門額,無門扇,門框高1.42米,寬1.24米。室內置一女棺,已腐朽殘破,壙志未記,不清楚其與墓主關係。6、墓冢
享殿北,地宮上部,即為墓冢。當年發掘時,封土殘存七層,一層碎石加沙,二層黃土,三層碎石加沙,四層黃土,五層碎石加沙,六層黃土,七層白灰泥。封土下即為墓坑,按墓室形狀,開掘于山石中。雖然大部分隨葬品已失,但還是出土了墓誌和一批金銀器、銅鏡、玉佩件、白瓷罐、陶瓶、木俑等珍貴文物。書中記載,出土文物收藏於蚌埠市博物館,但據守墓老者告知,所出部分後被定為國家一級的文物,現在市內科學宮展出。五、結語該墓的石像生,尋訪時Q兄發現存在一奇特現象,特提醒我注意。原來,石像生身體上的各個位置(臉除外),無規律地分布有較規則的圓形凹槽,均一其中一圓為中心,其餘圓形成周圍環繞的一圈,如太陽狀。(神道碑未注意,望柱為新物,自然不存在該現象。)細分的化,還可以分成多種不同組成方式。類似現象,在明孝陵石像生中個別亦存在相似圓形凹槽分布,但無該組石像生上之規則。對此,尚未在書中找到蛛絲馬跡,百思不得其解,但還是作出了一些推測。這裡篇幅有限,需另文展開詳述。
為此,專門檢索資料,以期獲得一些答案、線索或依據。誰知,意外地檢索到了《東甌襄武王湯和墓石像生藝術研究》一文,作者陳曉羽(安徽省蚌埠學院),發表在2011年第3期《佳木斯教育學報》。該文註明基金項目:為2010年蚌埠學院人文社科項目《皖北明代石像生藝術研究》成果。看了這些介紹,自然對此文非常期待。結果,令人無比失望,失望之餘,更是氣憤!此文開宗明義,要從德國建築家、理論家森珀的理論觀點來分析湯和墓石像生。不了解森珀,但是研究明初石像生,難道不應首先站在當年石匠的角度去分析嗎?明初石匠們難道會知道德國、知道森珀是何許人也?文末所列參考文獻中,卻沒引用森珀的任何資料。該文篇幅不長,參考資料僅有4篇,其中一篇還是寫古今中外任何墓葬,均可引用的楊寬先生的《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該文最後倒是提出一個新穎觀點,認為明初這類風格的石馬,符合如今廣西地區馬的形象?!文中其餘部分,皆為毫無依據的假話、大話、空話。此文漏洞百出,硬傷、錯誤連篇,編印的成文中還有別字,真不知道其指導老師是誰。這算是什麼成果,蒙誰呢!學術造假、濫竽充數,不會流芳百世,就等著遺臭萬年吧。
PS:在湯和墓園門口,還發生了一樁靈異事件。從湯和墓出來,回到車上,倒車時,在事先觀察了後方為空地的情況下,想如此清凈之地,無人干擾,總可以肆意踩著油門倒回車吧。誰料,一腳油門剛加下去,後面倒車雷達立刻急促作響。趕緊鬆掉油門踩剎車,為時已晚,只聽砰的一聲巨響,車尾重重與什麼物體發生了碰撞。驚魂未定,從後視鏡中一看,車後不知從哪突然冒出一顆大樹。下車一看,愛車的後保到後蓋上,被筆直地撞出一道樹的印子。心疼死了,用手擦拭,「傷痕」實為撞落或粘上地樹皮,擦幾下就全抹去了,後保居然完好無損。萬幸啊萬幸,東甌王在天之靈提醒,出行一定要小心駕駛,切勿大義。後面的行程,自然進行地十分順利,計劃中的商湯陵、董園二號墓、張園漢墓、花木蘭墓、聖母墓、廉頗墓、淮南王墓、春申君墓、嚴氏孤堆,全部尋訪成功。下一處,商湯陵。
推薦閱讀:
※棲霞嶺上看雲捲雲舒(名人故居)
※中華武林著名人物傳——黃萬祥 | 孫祿堂武學文化網
※墨香集—名人佳作.真友書法.抄寫《增廣賢文》(001—050)
※100位世界名人(21)——哥倫布
※[名人星座賞析]為什麼他是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