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惟賢長老:從太虛大師志行講到如何學法和住持正法

惟賢長老:從太虛大師志行講到如何學法和住持正法

惟賢法師(2005年9月28日講於寧波七塔寺)

可祥大和尚介紹:

尊敬的惟公上人、尊敬的圓慈法師、寶慶寺的住持朗宇法師、寶慶寺的諸位法師、寧波佛教居士林的諸位居士、七塔寺的各位護法信徒、常住的各位法師: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們非常有福報,恭請到敬愛的惟公老和尚來七塔寺給大家作開示。惟老總共到過七塔寺六次,這次是第六次。

2002年,惟老曾到過七塔寺講經。這次來寧波,是在百忙之中應寧波奉化雪竇寺之邀,出席太虛大師誕辰一百一十五周年紀念法會和太虛塔院落成典禮。藉此機會,我們請老法師為大家慈悲開示,這個因緣很殊勝,希望大家好好珍惜,認真聽講。

惟老是當代中國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不但精通佛學,而且精通世間法、出世間法。老人家的一生當中,坎坷多、磨難多,但是他仍然以堅定的信仰、堅韌不拔的毅力,追隨太虛大師,追隨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數十年如一日,弘法不間斷。尤其近幾年來,儘管年高體弱,卻仍然弘法不懈,到處講經說法。前不久,還應邀到過我們國家最著名的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進行佛學講演。

今天,我們能夠有幸在這裡再次聆聽老法師的開示,猶如醍醐灌頂,這是我們多生累劫求來的福報啊!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珍惜這份求之不得的因緣,抓住機會,向長老學習,使我們在菩提道路上不斷精進。

下面,就讓我們以虔誠的心,用熱烈的掌聲,歡迎長老給我們開示!

惟賢長老講話:

尊敬的可祥大和尚、北京的圓慈法師、寶慶寺的朗宇法師、各位師父們、各位居士們:

今天,能夠有這個因緣與大家見面,很難得,很歡喜!在此我首先向大家問候,祝大家身體健康、智慧增長、一切吉祥!

我這一次是到奉化雪竇寺,參加雪竇寺恢復開放二十周年暨太虛大師誕辰一百一十五周年和太虛塔院落成法會,以及為彌勒菩薩聖像開光。由於這個因緣,先到了雪竇寺,參加了慶典以後,接著就來到七塔寺,還到了寧波居士林。我的感受是浙江寧波市的佛教很興旺,有一片新的氣象。

拿七塔寺來講,從八十年代至今,我已經來了六次了,這次是第六次。每次來變化都很大,感受也不一樣。七塔寺是一千一百多年的古寺,歷代高僧輩出,香火興旺。同時,由於朝代的變遷,歷經滄桑變化。比如,清代末年,洪楊之亂後,慈運老和尚,不辭千辛萬苦,把這個寺廟恢復。解放以後,經過文革,又被破壞,月西老和尚又在千辛萬苦之中,逐步把寺院修復。

自從可祥大和尚升座以來,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加以擴建。據說,最近把寺院原來失去的幾千平方米土地又收回來了,要建圖書館、建佛教文化研究所,這是很難得的事情啊!宗教政策的落實,得到地方領導的支持,得到居士們的擁護,所以面貌一新!因此,我深刻地感到,佛教弘揚的中心,主要是在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太虛大師講:「佛法弘揚本在僧。」

今天,我的講題是:從太虛大師志行講到學法與住持正法。

太虛大師

一、太虛大師的志行

太虛大師很有德行,知識廣博,佛學造詣很高,是我們近代僧伽領袖,是佛學的泰斗。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志行高潔,非三言兩語可以講完,限於時間關係,只能簡要地講。

我是太虛大師的學生,親自聽他講課,親近他將近十年,還讀了他的很多著作,因此很了解他。關於大師的志行,在這裡,我簡單介紹幾點。

(一)太虛大師的思想是適應時代的

太虛大師在普陀閉關時,讀《大般若經》開悟,接著又讀《法華》《華嚴》《涅槃》諸經,其中還泛覽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及中外名著,後提出改革佛教的志願。所以,一般人稱他為新僧。實際上,他的思想,他的所修所做,都是根據佛陀的言教,身體力行,結合時代,發揚出來的。學習他的思想,我們首先要了解這一點。

(二)太虛大師的思想是根據「信解行證」而來的

太虛大師整個思想是根據「信解行證」四個字而來的。

信就是要信仰佛的功德、信仰三寶、信仰因果。這種信就是真正能夠從自己內心生出,由了解佛的功德,而發起的正信。從內心深處來發心,發菩提心。信就是因,菩提就是果,「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生信之後,嚮往菩提,發菩提心。祖師講:「一經發心,即成正覺。」在心的正念中,就包括佛的功德,功德要貫通於這個信,這是因,因果相應,必然有果。

信以後,就是解。了解以後,要有實際行動,不要空談,從行持中才會得到受用,才有果。所以太虛大師的思想,他對佛教的信仰,他所發之廣大菩提心弘法利生的志願,自始至終堅固不移。趙朴初老居士曾提出五個建設,第一個就是信仰建設,教導我們學佛,不管出家在家,若信心沒有,或者信心不堅定,那麼就談不上是真正信佛,那就只有退墮,信為第一!在太虛大師的論述中,處處都貫穿這一思想。

(三)反對大乘非佛說

太虛大師讀《般若》參悟後,能夠耳根圓通,二諦圓融,善於用慧眼觀察一切,了解世間、出世間法的真諦。

他談到:「佛說的法,大乘法門,包括《般若經》《華嚴經》《法華經》《涅槃經》等,這都是佛的自證境界。比如說《華嚴經》,內容講的是:一真法界、法界觀、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等,那個境界是佛菩薩的境界,也是佛的自證境界!因此,對於佛法,不能以世間上的觀點,特別是進化論的觀點、考證學的觀點來對待。佛法、佛的自證境界超越時空,不是世間上的那種思維可以語言、可以表達出來和了解的!」

太虛大師當時說這個話,是有歷史背景的。民國以後,我們國家有些人、有些學者,學習當時日本人研究佛法的觀點,就是根據考證、進化論的觀點,提出大乘非佛說。他們認為:大乘不是佛說的,大乘經典不是佛說的,特別是《楞嚴經》不是佛說的,《起信論》也不是馬鳴菩薩造的!太虛大師當時就站出來,提出:要相信佛菩薩的境界、大乘經典是佛說的!要相信《華嚴經》講的宇宙觀有聖者世界、器世界、眾生世界!這樣才能保持正信正見!大師在當時堅持了正義,維護了正法。

(四)尊重中國傳統,倡導「八宗平等」

當時有一部分人詆毀中國佛教,鄙視中國歷代祖師,認為學習佛教應該直接學習印度,像龍樹、無著、世親等學派,這樣無形中否定了中國佛教的傳統。太虛大師在這種情況之下,針鋒相對地提出:要尊重中國的傳統,中國佛教的傳統並不是與印度割開的,並不是非佛說的。因此糾正了那部分人的錯誤觀點。

中國佛教,不管小乘或是大乘都源自於印度,源自於佛陀的本懷。中國的歷代祖師,從東漢以後,歷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建立了八個大乘宗派、兩個小乘宗派。這些宗派的建立,顯出了中國佛教的特色,並不是與佛的本懷相違背、與印度佛教割斷了。

中國是佛教的第二個祖庭,我們應該從中國大乘佛學、各個宗派裡面,學習佛法的真理。各位祖師建立宗派都是在學習佛說的某部經典後,根據他自己的心得,並結合中國的國情而發揚出來的。八個大乘宗派:三論宗、慈恩宗、賢首宗、天台宗、禪宗、律宗、凈土宗、密宗都是這樣而建立的,具有中國佛教的特色。這是我們中國佛教優良的傳統,不能反對。兩千年來,中國佛法,就以這個為中心。

太虛大師因此提出「八宗平等」的思想,指出八宗各有各的習慣,適用於各個地區,不能混淆。漢語系尊重漢文的系統,藏區要尊重藏語的系統,雲南邊境要尊重巴利語的系統。中國漢地的大乘佛教既不是藏語系統,也不是巴利語系統,更不是日本人那個系統。因為日本的佛教已經變質了,更不能學。中國的佛教、漢語系佛教,就要繼承和發揚這個系統,八宗平等,相依相存,不能脫離實際。

(五)整理僧伽制度

佛教的弘揚既要繼承優良的傳統,發揚佛教教義,還要對眾生進行方便接引,太虛大師講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機制宜,提出三個「因」。就是說由於時間、地點、人的根性不同,而施以適當的方法加以方便攝受,就像釋迦牟尼佛現千百億化身、觀音菩薩現三十二應身一樣。所以,佛教的傳統要保持,佛教的特點要宣揚、發揚,而佛教能夠適應眾生必須要與時俱進。作為佛教徒、作為一個菩薩,不能脫離群眾,在群眾中攝化群眾,這是走菩提道的一個大方向,菩提不離眾生啊!

但是從僧伽本身來講,必須要整頓僧伽制度,因為舊的僧伽制度已經名不符實,內部腐朽,只是一種受人崇拜、受人恭敬的外表形式,不能真正地發揚佛教,因此必須要整頓。大師前後寫了針對僧伽制度的《僧制今論》《建僧大綱》《菩薩學處》。

在《建僧大綱》里,他把寺廟的僧人分為三級制:一是學僧,二是職僧,三是德僧。學僧就是要學法,律儀班兩年,普通教理班四年,高級班、研究班三年。在這九年學完以後,接著還有個觀行班三年,觀行就是修觀、修禪,前後總共十二年。這種僧人鍛鍊出來就可以住持正法。

職僧就是在寺廟做各項工作,維持寺廟的寺務,舉辦各種活動。同時職僧還要辦文化、辦教育、辦慈善,所以職僧又叫菩薩僧。

德僧就是長老,修行好,專門念佛、坐禪、領眾。這是三級僧制。

除此以外,老弱病殘的僧人,用一部分財產供養起來,建立「凈苑」。另外還有一部分沒有信仰的、不守紀律的,就勸他還俗;無家可歸的,就安置他參加佛教辦的農場、工廠。這些就是《建僧大綱》的內容。大師思想在那個時候是很先進的。

(六)建立人生佛教

大師還認為,人生完成道德,提高人格,自利利他,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與大乘菩薩行相應,因此建立人生佛教。大師有一首詩:

仰止唯佛陀,

完就在人格。

人圓佛即成,

是名真現實。

這是他基於人成即佛成的真現實論寫的。佛法不離人間,度眾生首先以人為主,這個人是什麼人呢?就是要有道德,奉行五戒十善,明因識果,止惡揚善。以後趙朴初老居士提出的「人間佛教」,就是在「人生佛教」的基礎上發揚出來的,是一脈相承的。

趙朴初先生

有個別的人不理解,片面認為只講人生佛教或者人間佛教,其他的佛教教義都不講了。殊不知大師所講的人生佛教有四個內容:人生改善、後世增勝、生死解脫、法界圓明。

第一,人生改善。就是把醜惡的、腐朽的、齷齪的這種人改為善良的、光明正大的、有道德的,以此凈化人生,叫人生改善。

第二,後世增勝。何謂後世增勝?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講「人是增上生」,就是說這一世作為一個人,能夠奉行五戒十善,那麼下世你就是不生極樂國、不生凈土,也仍然是人,保持人身不墮惡道可以上進,未解脫成佛的人,也仍然是人,這叫後世增勝。

第三,生死解脫。在這個基礎上,就要講生死解脫,清凈三業,達到消除三障:業障、煩惱障、異熟障,你就可以解脫。

第四,法界圓明。法界圓明就是佛的境界,你經過以上階段以後,超出三界,功德圓滿,最後達到法界圓明。法界圓明是一真法界,恢復真心,福慧圓滿,圓滿而光明叫法界圓明。

人生佛教的內容很多,但其中心就包括這四項內容。佛法是這樣子的,大師的心懷也是這樣子的。

(七)對學生進行「淡寧明敏」的教育

大師在治學方面很認真,採取各種方法,讓學生認真學習。學生在聽課時,他還時常在旁邊看。記得有一次我正在寫筆記,他就悄悄站在我身邊很認真地看,我一抬頭髮現是大師,驚我一跳。我還去過他的精舍二三次,接受大師單獨教育。大師對學生的關懷是無微不致的,對我的教育更是令我終生受益,永遠不會忘懷。

總的說來,他對學生的教育有四個字:「淡寧明敏」,這四個字同時也是漢藏教理院的院訓。淡是什麼呢?淡就是淡泊,要人們不為外境所轉,淡於物質,學佛的人不能淡泊就不能守戒,這個淡字就是用來守戒的。首先要淡於物質,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不要為金錢等物慾所動。

第二是寧,寧就是寧靜,要有定力,保持身心的寧靜,寧靜下來才能夠消滅妄想,消除煩惱,達到明心見性。我在漢藏教理學院讀書的時候,早上念《彌勒上生經》,念彌勒菩薩,晚上《蒙山施食》。除此以外,還要坐香,有時候坐半支香,有時候坐一支香,坐香完了才回寮房,這是我當學生時的生活。大師說,如果不這樣,身心就浮躁、散漫,聽課也不專心,身心不寧靜就無法了解佛法的深義。關於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不管出家人、在家人,身心一定要寧、要靜,每天拿一部分時間坐禪,你的身心就不同,身體也好。

第三是明,明就是明因識果,分別善惡、邪正、是非,不迷於主觀、客觀,一切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才具有智慧,這叫明。

什麼叫敏呢?敏就是行動靈敏通達,能審時度勢,如理行事,對具體情況要靈活運用,達到攝受眾生的目的。

他對學生還有三句話:勤學明理以傳教,舍己濟眾以成行,真修實證以成果。要弘揚教理,就要勤學,真正達到明理。你說真空,什麼叫真空?你了解嗎?你說妙有,什麼是妙有?你了解嗎?一定要勤學明理,才能闡教,才能弘法啊!否則的話,以己昏昏,使人昭昭,那是不行的啊!當時在漢藏教理學院就提倡寫筆記,每個學生都必須寫,寫好以後交給講師,加以修正。另外,還要寫論文,也要交給講師修正,每個月要交兩份。

「舍己濟眾以成行」,在行動方面自己要把貪心斷掉,處處要想到眾生,救濟眾生,學菩薩行。大師他自稱太虛菩薩,提倡今菩薩行,建立菩薩學處。

「真修實證以成果」,真修就不是假修,要真正地修持,踏踏實實地做到。守戒要認真守,修定要認真修,平常早晚功課要認真做,這就是真修。是否實證,就看你自己是否受用了。貪心大的人,認真修了以後,貪心和慾望少了,這說明受用了;嗔恨心重的人,認真修了以後,內心變平和了、慈悲了,這說明受用了。這就是實證的例子。真修實證以後,就會有結果,可以成就佛果。

這三句話是大師當時對我們學生的教導,在過去,對我們有教育意義,在今天來說,仍然有教育意義。希望大家好好體會。

(八)簡樸的生活

大師的生活,極其簡單樸素。他的生活淡泊,是你們無法想像的。他終年穿一件灰布大褂,腳上的僧襪僧鞋,也是灰色的,跟普通僧完全一樣。吃的方面也很簡單,在重慶長安寺、羅漢寺,我陪他一起吃了好幾頓飯,早晨是稀飯、饅頭、鹹菜,桌上沒有看到豆漿、牛奶,只是稀飯鹹菜。中午是二菜一湯,最多是居士供養的四個菜。他在縉雲山的時候,住在精舍裡面,我看得清清楚楚的,仍然是二菜一湯,加個鹹菜。他的生活就是這麼簡單,沒有方丈的大派頭。外出也沒有車子,有時弟子開車來接他。一次車子來遲了,他就步行下山。

我們在縉雲山讀書時,從縉雲寺山門一直到山下溫泉寺的這條公路,是我們下午抽時間修的。當時是由太虛大師提倡,法尊法師親自領導,每個學生必須儘力而行。大師只要是在山上,每次都會親自參加,拿起鋤頭挖路,擔起畚箕挑土,同學生們一道勞動。這個你們想不到吧?

當時大師很忙,既要講學,又要到處講法,還到西方歐美一些國家去講法。在重慶,除了漢藏教理學院之外,還要到中學、大學,研究生院去講課,有些民間團體也請他去作講演。他講學弘法,數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以身作則,抽時間跟我們一起勞動,不耍特殊,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是祖師的遺風啊!

大師的偉大志行深深地影響和教育了學生。我有幸親近大師十年,對他的一言一行感觸尤深,受到的教育很大,以至於影響了我的一生。大師對我的恩情,我是沒齒難忘,在我六十多年的弘法生涯中,我一直按照大師的教導在努力,踐行人生、人間佛教,力圖實現大師未竟的志願。

關於大師的偉大志行,還有許多,在這裡只是簡要地提綱挈領地講一下。

二、學法

太虛大師的志行是我們學習的典範。如今,宗教政策得到了落實,全國各個寺廟都在加強人才建設,以培養人才、提高僧才的素質。那麼,應如何提高?如何學習?如何求法?

(一)學法之目的

1.為知恩報恩而學法

我們學習不是普通人的那種學習,普通人學習是為了名利、為了家庭,我們是為了知恩報恩而學法。知恩就是要知三寶恩、父母恩、師長恩、國家恩、眾生恩,知恩後就要報恩,因報恩而要學法,不學法、不說法就無法報恩。

2.為了解脫而學法

要求解脫生死,就必須消除三障:業障、煩惱障、異熟障。人有三障,永遠不得解脫,永遠不自在,這是根本。

3.為願證菩提而學法

我們最高的目標,要願證菩提。願證菩提,就要學修菩薩,要學修菩薩,就必須融通二諦,要有廣闊的知識。所以學法的觀點要正確,不是學了法以後有工作了,可以得好多錢,可以當家、當會長,地位就高了,那樣發心就錯了,那樣子你學不好。

佛法是正法,要做一個真正佛陀的弟子,就必須把佛法學好,弘揚佛法。這才是學法的目標,而不是為了金錢、名利、地位來學,這是必須要搞清楚的。

(二)學法之方法

如何學法呢?佛教裡面講,由「三慧」到「三學」,三慧就是聞、思、修,三學就是戒、定、慧。要聽聞經典,要善於思惟,要實際修持,然後結合戒定慧。由「三慧」到「三學」,就是實際認真、踏實地學法,必須要這樣子學。

(三)學法之內容

學什麼法?這個內容很多,太虛大師綜合成三項: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

五乘共法就是五乘所共修,即是緣生法,要相信因果、相信業報、相信緣起。哪五乘呢?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三乘共法就是三乘所共修,即四諦、三法印。四諦就是苦、集、滅、道,為《阿含經》講的根本教理。三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要驗定佛法、經典的真偽,就用此三法印來辨別。三乘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大乘不共法,即般若、法相唯識,大師把大乘八宗歸納為三宗,第一是法性空慧宗,第二是法相唯識宗,第三是法界圓覺宗,八宗通過這三宗來判攝。

法性空慧宗講般若;法相唯識宗講法相唯識;法界圓覺宗講一真法界,講真心,如《楞嚴經》《圓覺經》《楞伽經》《起信論》等都歸納到法界圓覺宗。

學法,就要學這些,這是佛法、出世間法,與此同時還要結合世間法。我們在漢藏教理學院讀書的時候,百分之七十的課程是佛學,百分之三十的課程是語文、歷史、科學、數學、經濟學等等。真俗二諦要融通,才有正見不盲從迷信。

三、住持正法

住持正法,必須以僧人為主,以居士為輔。在僧團建立僧伽制度,建立現代僧團,成立菩薩學處,由僧人和居士組成。僧人主辦文化、教務、教育、醫務,居士從事商業、工業、農業、經濟等。

居士分正信三皈和結緣三皈。正信三皈就是皈依了的,受了五戒或者菩薩戒的,普及於社會的工農商學兵各種人士,這樣就把佛教普及化,達到凈化人間之目的。在社會上,只要是對佛教有信仰的人,都屬於結緣三皈。這樣就把佛教信仰普及到全社會,顯示出佛教是面向大眾、面向群眾的,不是隱居山林、與世隔絕、孤立化、隱遁化的。

佛教儘管面向大眾,普及於社會,但也不是世俗化的。何謂世俗化?世俗,指不能保持佛教優良傳統,不能突出佛教的特點——學風與道風,關於這一點大師特彆強調。佛教要以相教、身教、言教來自覺覺他。相教是啥?殿堂莊嚴清凈,佛菩薩的形象慈悲、智慧、和平,世人見了以後受到感化。身教,就是形象注重四威儀,嚴持戒律,自然能夠感化人,受到別人的崇拜。言教,例如念經、說法可以徹入人的心裡,提高人的智慧。

佛教可以促進精神文明,寺院就是精神文明的基地,僧人就是道德的模範。居士作為在家護法,護持正法,僧人不能做的事情居士去做,出錢出力,這樣做也就是弘法,護法即弘法。例如,趙朴初老居士就是在家菩薩的榜樣。

四、總結

今天晚上,應可祥法師之邀,給大家談了談《從太虛大師的志行講到學法與住持正法》這個題目,在當今來講很有現實意義。落實宗教政策是佛教復興的大好機會,作為三寶弟子,我們不能錯過這個機會,但是必須在大師的遺教中,找到今天佛教的道路。

如何學法?如何住持正法?有關這方面的內容,五十多年以前,大師就給我們指出來了。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後來趙朴初老居士闡揚的「人間佛教」,現在已經是中國佛學的指導思想,是中國佛教各團體、各佛學院的指導思想。大師譜寫的、我們當年在縉雲山學唱的《三寶歌》也得到了普及,成為佛教的教歌。這說明大師的遺教永遠都有價值,永遠對眾生有利益,永遠為後世佛教徒信受奉行!

遵守大師遺教,佛法就能夠弘揚,就能住持正法,就能維持國家安定,維護世界和平,解救眾生於苦難!我們要切實走這條道路,這是我們大家應負的責任!所以我希望佛教界團結起來,向這個目標奮鬥!


推薦閱讀:

風水大師:教你風水口決,十忌,十要,十怕,十不向
從山林到人間,星雲大師一生弘法
張岱年:國學大師 讓智慧之花燦爛
風水大師:詳解四殺定穴法,藏殺,壓殺,閃殺,脫殺
善導大師傳

TAG: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