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書法你不可不知的八種字體

關於我國的歷史有種說法是「中國歷史五千年,文明三千年」,究其原因是距今3000年前,甲骨文的形成標誌著中華文明的開始。隨著歷史的發展朝代更迭,漢字的結構和外形也在不斷變化。漢字的演變過程大致可以分為: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以上的八種字體又稱為「漢字八體」。

甲骨文形成於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是有據可查的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是象形字和表音字,人們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日月水火、蟲魚鳥獸等刻在獸骨上作為記錄工具。這個時期的文字還僅僅用於記錄和占卜,並沒有賦予美學修飾,是最簡單最原始的文字。

金文指的是青銅器上的銘文(如司母戊大方鼎上刻有「後(司)母戊」三個字的銘文),傳統的金石學稱為「鐘鼎文」。春秋時期,天子和諸侯壟斷了貴金屬資源,只有王侯公卿才能擁有製造精美的青銅器。王勃的《滕王閣序》里用「鐘鳴鼎食之家」來形容達官貴人,就是來源於此。此時的金文字體有了一定的規範,書法精美,帶有一定的裝飾性。

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篆體,史稱「大篆」。當時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烽煙四起諸侯林立,各國之間使用的文字不盡相同。秦始皇統一各國後,開始統一文字,命李斯把大篆進行規範和精簡改成現在我們稱之為「小篆」的文字。

小篆結構特點是平衡對稱,筆劃單純有弧度,「筆劃的軌跡沒有硬方折的,其筆劃線條也極勻凈」(啟功《古代字體論稿》)。

隸書出現在小篆之後,在秦代就有出現叫秦隸,走向成熟和完善卻是在漢代,所以又稱「漢隸」。最初的隸書是篆書的俗寫體,為了書寫的便捷,人們將篆書中盤曲環繞的筆劃分解成幾筆來寫,化圓曲為方折,這樣書寫比篆書更簡單高效。篆書不外乎三種筆劃:點、直筆、曲筆,演變為隸書之後出現了點、橫、豎、撇、捺、鉤等筆劃。

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重,故帶有端莊大氣、剛正不斷的嚴肅感。此時的漢字無論從數量、易讀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也是漢字走向成熟健全的標誌。

為了書寫的便捷,在東漢時期人們不斷地刪繁就簡形成了一種新的書法——草書。在書法的意義上草書分為章草、今草、狂草三種形式。

漢代的草體沒有完全擺脫隸書,收筆帶有隸書的波腳,字字獨立,筆勢連綿僅限於一字之內,後世稱為章草。

今草的筆法比章草更簡易,筆勢連綿不絕,字與字之間牽連映帶,書寫速度更快。今草確立的顯著標志是王羲之的行書,他的字常常前後呼應,連綿流利,通篇氣勢連貫統一。

狂草則是把真草的「縱引」之勢發揚光大,運筆速度迅捷,筆勢狂放不羈,姿態各異,變幻莫測,寫到妙處往往猶如神來之筆。狂草的書法家以張旭、懷素最負盛名。

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書體,古人最初稱其為「行狎書」。嚴格來說行書不能單獨作為一種字體,因為沒有專門針對行書的界定概念,行書寫的草了叫「行草」,寫的稍微工整些叫作「行楷」,那什麼是行書呢?不知道。古人也說不清楚行書是什麼就對楷書、行書、草書做個比喻:「真書如立(站立),行書如行(行走),草書如走(奔跑)」(張懷瓘《六體書論》)。

說起行書,自然免不了提到行書代表作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後人評價王羲之的字「飄若浮雲,矯若驚龍」,《蘭亭序》也被尊為「天下第一行書」,地位無人撼動。

楷書出現在草書之後又稱「正書」或「真書」,是一種個性鮮明的書法,筆劃不像隸書那樣橫平豎直,章法也不像草書那樣奔放肆意,用筆方法和隸書相似但不完全相同,書寫難度大於隸書。楷書筆劃複雜,細分有三十餘種,僅《蘭亭序》開篇的「永」字就包含了楷書的八個基本筆法。

曹魏時期的鐘繇是書法史上第一位楷書名家,被後人成為「正書之祖」。唐朝重視楷書,取用官吏要求「楷法遒美」。顏真卿是中唐書法家,柳公權是晚唐書法家,顏真卿筆力內含,柳公權骨力外耀,世有「顏筋柳骨」之譽,並稱「顏柳」,是書法史上最著名的楷書大家。

隨著當下社會的飛速發展,書法的形式也在不斷改變,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變革:

1.新文化運動之後,漢字變繁為簡推行使用簡體字。

2.書寫方式由原來的軟筆(毛筆)變為以鋼筆、水筆為主。

3.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普及省去了很多書寫的麻煩。

但不可否認的是書法在國人的心目中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能寫一手好字對我們求學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END—


推薦閱讀:

唐太宗【百字銘】是三行先生書法作品(行書)
「傲骨百折」 --王蘧常書法談
精品對聯集錦(書法必備)
李如海書法四扇屏李白詩 將進酒

TAG:字體 | 書法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