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要略》
一、 管理階段論1、管理概念的提出1841年10月5日,在美國馬薩諸塞——紐約的西部鐵路上,兩列火車迎頭相撞,造成近20人死亡。馬薩諸塞車禍看似一個偶然事件,但卻反映了由於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生產的日益複雜化,資本家越來越難以獨立完成管理自己企業的任務,從而不可避免地引發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兩權分離,即職業經理人的出現。
1、古典管理理論古典管理的主要代表人物與理論包括:以費雷德里克·泰勒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以亨利·法約爾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論;此外還有馬克斯·韋伯的行政組織理論。「科學管理之父」—— 費雷德里克·泰勒,他的代表作《科學管理原理》首次將物理學引入管理。比如製成一把傘要經過18道工序,由一個人做則一天都無法完成,但是如果每個人只做其中一道工序,效率將提高11倍,這就是分工和標準化。泰勒把這個管理模式叫做「科學管理」。管理思想的核心內容是:1)工作定額;2)科學的挑選和培訓工人;3)標準化;4)差別計件工資制;5)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離……科學管理學派最大的貢獻在於創造了以科學調查研究指導管理活動的管理理論,開闢了不依賴傳統的經驗和直觀的判斷而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管理的新紀元。「現代經營管理之父」 ——亨利·法約爾,他的代表作是《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 法約爾把管理的過程劃分為五個要素,認為管理就是實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它們形成了完整的管理過程。他最主要的貢獻在於三個方面:從經營職能中獨立出管理活動,提出管理活動所需的五大職能和14條管理原則。馬克斯·韋伯,德國社會學家。他在管理理論上的研究主要在組織理論上,在他的代表作《社會組織與經濟組織理論》中,他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 (官僚體制或科層制)理論。
3、梅奧人際關係理論霍桑試驗。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間,美國有關研究人員在美國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進行了有關工作條件、社會因素與生產效率之間關係的試驗。這項試驗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喬治·埃爾頓·梅奧。在這項試驗的基礎上,梅奧創立了早期的行為科學——人際關係學說,首次將心理學和社會學引入管理。梅奧認為,在正式組織中,以效率邏輯為其行動標準;在非正式組織中,以感情邏輯為其行動標準。
4、現代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企業經營環境更為複雜多變,許多學者和管理專家都從各自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對現代管理問題進行研究,相繼出現許多管理理論和新學派,這些理論和學派,在歷史淵源和內容上互相影響和聯繫,形成了盤根錯節,爭相競榮的局面,被稱為「管理理論的叢林」。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指出管理理論有11個學派:經驗學派、人際關係學派、群體行為學派、社會協作系統學派、社會技術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學派、數學(或管理科學)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經理角色學派、經營管理(或管理過程)學派。進入90年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經濟一體化程度大大提高,這些變化也觸及到管理學的一些根本問題,預示有關管理理論體系也要來一場革命。在這一時期現代管理理論最新思潮就是企業再造理論和學習型組織,這一時期最大的特點是將文化引入到管理中。
5、管理學的四個階段綜觀管理思想發展的歷史,大致可將其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早期的管理思想,產生於19世紀末之前。此階段雖還沒有「管理」這一名詞,但已存在著大量的管理思想和實踐。第二階段:古典的管理思想,產生於19世紀末至1930年之間。此階段的特點是以「事」以「物」為中心,研究如何提高生產效率。其代表人物有泰勒和法約爾等。第三階段:中期的管理思想,產生於1930-1945年之間。此階段的特點是把管理的重點從以「事」以「物」為中心轉移到以「人」為中心,將西方的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引進管理的研究領域,提出用調節人際關係、改善勞動條件等辦法來提高勞動生產率。此階段的代表人物有梅奧和巴納德。第四階段
:現代管理思想,產生於1945年之後。此階段管理領域非常活躍,出現了眾多的管理學派,每一學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都從各自的角度來研究管理。第五階段:未來的管理,將迎來管理的哲學時代,也可以稱為後現代管理、超時代管理、管理的後科學時代,即哲學管理時代。這一階段的管理,是要綜合文化與科學管理的長處,把倫理與管理、文化與科學、感性與理性、整體與分析通通結合起來。這也是中國管理學的精要所在,中國管理學是對東西方管理思想取捨、整合、融通、交融的鍛造,籍東方天地人和為基點,取百家精華為統籌,融科學、哲學為一體。
二、C模式的特質成中英先生開創的中國管理學「C理論」是知識管理與智慧管理,而「C模式」將「C理論」融會貫通,形成依附於母體,但同時別具特色的管理理念與思想。
1、整體系統論管理是一種人的行為,但最高的管理又具有一種自然。自然而又自由的理想,這正是《易經》哲學的深度所在。《易經》哲學最根本的思想就是認為宇宙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而又內外、上下、左右各部分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的整體。所謂「動態的整體」,就是指宇宙的事物不管如何繽紛繁多,都有密切的互動和相互的影響,每個事物都在自已運動,而都有一定的背景和網路,別的事物影響著它,它也影響著別的事物。個體性和整體性是相互關聯的,整體性不能用封閉的態度去了解。因為整體包含著時間和空間,包含著時間的流動和空間的整合,所以不應限制於任何固定的格局,而應該不斷打破格局。這種動態的整體宇宙觀是中國人在其長期的文化經驗和文化實踐中體驗出來的,具有中國的特色,任何中國人及其管理活動都不可能不受到這種宇宙觀的影響。這種宇宙觀正確地表達了宇宙的內在特性,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一種互動的關係,具有明顯的或潛在的全人類性(世界性),同樣為現代人所必需,為現代管理所必需。管理同樣是統一不可割裂的系統,任何肢解管理的學術和實踐都違背了管理的本質。系統論將管理視為系統與系統的集合,認為企業的複雜性在於管理的複雜性,研究企業相關的任何部分,就是研究相應的系統與環境的關係。它將研究和處理對象作為一個系統即整體來對待。在研究過程中注意掌握對象的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衡性及時序性等基本特徵。系統論的任務,主要的是調整系統結構、協調各要素關係,使系統達到優化的目的。在C模式下,管理的問題都將從整體關聯的角度進行解讀和解決,洞悉各個管理要素間的依存與聯繫,在動態中解決問題而不是只針對一時一地的問題。管理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利潤最大化,並最終在不斷的自我檢視和修正中實現管理的不斷創新。C模式就是系統、整體看待管理,不再孤立求證、靜態分析,而是把管理看成一個鮮活的有血肉、有思想、有靈魂的生命體,而西方的管理更像手術台上的肢解。
2、自我更新體系《易經》哲學兩極一體的整體宇宙觀,體現出一種辯證的邏輯。這種辯證的邏輯同黑格爾的三段論的辯證法不完全一樣。從一分為二到合二為一,從對立相反到互補互化,再到產生新的事物,應該說有五個層次,即整體創化——陰陽分化——多元發展——衝擊補充——推陳出新這五個層次。這五個層次具體體現在《周易》的宇宙模式中,如圖所示:
簡言之,管理是由簡單到複雜,再到簡單的過程。C模式認為,管理是一個多元融合,兼容並包的系統,對任何外來的有益的思想、方法、技術、工具來之不拒,進而溶解、吸收、消化,從而成為一體。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不斷推陳出新,任何生命體都會老化,新的生命體是對原生命體的繼承和發展。C模式不僅通過改變企業基因和代謝系統延長企業壽命,而且還培養企業新的生命體,使其子子孫孫無窮匱焉。即:改變企業基因,使企業更好的適應外部環境挑戰;更新代謝系統,使企業優化內部資源和職能配置,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推陳出新,結合內外環境變化,不斷的延伸出新的經濟體以適應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每個事物都有發展的支點或者是力點,C理論實際上就是在利用槓桿原理,力點就是要達到的目標,支點是他的根本,重點是擺下去的力量。C理論永遠是在用來找尋一個重點和支點。所以在什麼時候,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那就是一個決策者本身的眼光問題。在今後怎麼發展這一方面,和我們現在看到的全球化人類資源的應用很有關係。C理論允許多元的發展,不是千篇一律。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支點,不同階段的公司應該建立什麼樣的不同的發展目標,都是在變化當中的。C理論體系就是用來分析不同的行業應該建立什麼樣的支點,怎麼樣用C理論找到這個支點,以及如何用C理論體系來調整採用的手段與要達到的目標之間的關係。管理並不神秘,任何神化的管理模式和理念,都是夜郎自大,C模式就是還原管理本意,讓所有的組織和企業乃至個體的人找到管理路徑和自我修持的法門。C模式把管理模式同樣視為生命體,有整體創化,就有推陳出新,因此C模式將來也面臨著不斷的修正、更新,以適應新環境下管理變革。C模式生命論對當今社會、國家乃至世界都有非常的意義。和諧、共融,彼此關愛,相互傾聽,可以避免西方霸權與伊斯蘭原教主義的絕對對立與水火不容。在C模式體系下,對社會各個要素進行分析論證,協調利弊,推動對話與交流,擴大共識,彌合分歧,在整合創化中,使之和諧相處並相得益彰、相互促進。三、預測、決策論傳統的看法是把《易經》看成一部占卜之書,不錯,《易經》的確具有占卜的功能,但是它的主要價值在於揭示了宇宙萬物的本相,提供一個整體和諧發展的宇宙觀,從而幫助人們了解世界、把握未來。《易經》之所以能夠發揮預測的作用,並不是它本身有什麼神秘的力量在幫助我們去揣測未來,而是有其內在的哲學理由和依據——否則就變成迷信了。在今天西學昌明的時代,我們一定要強調《易經》哲學本身所包含的基於周遍觀察和動態思維的科學性與邏輯性,從而正確把握《易經》的預測功能,把它作為掌握世界變化的可能方法之一併適當地體現出來。總而言之,對《易經》占卜採取正確的態度,就是要發揮決策的精神。我們傳統文化認為世界上所有事物分為二大屬性——陰與陽。孟子說:「徒善不能以自行,徒法不足以為政。」[1]這種物質是由五種元素組成的,即木、火、土、金、水,我們把這五種元素稱為「五行」。由五行又派生出我們能感受得到的八種現象,天、地、水、火、風、雷、山、澤,而這些正好分別與八卦的乾、坤、坎、離、巽、震、艮、兌相對應。這樣八卦與五行就結合起來,乾兌屬金,坎屬水,離屬火,震巽屬木,艮坤屬土,彼此相互支撐和佐證。五行相生表示一事物對另一事物有促進的作用;五行相剋,表示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制約作用。中國文化、思想、哲學是形而上的,超越地域性,高於形而下的實踐。管理是實踐活動,具有人類共性。文化有不同(地域)特質,管理要與文化相結合(匹配度)。C理論的哲學是心靈與宇宙的發展摸式,有著人類共性需求。C模式融合地域文化,管理實現本土化,它將西方工具植入思想,使感興與理性相容。企業的發展有規律和軌跡,因此是可以預測的。《易經》是探索、發現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有借鑒和參考之意。它通過將不同的數引入邏輯推斷體系,導出不同的結果,這已經被證實。管理的一大特點——要求量化、規律化,在這裡可以得到完整的展現。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決不是置身於未來管理未來,而應是在時下管理未來,否則就是「下醫治已病」,可能就失去管理的機會了。C模式預測、決策系統是針對組織和企業的,是《易經》預測、決策系統的子集,需要帶入更多與之相關的參考值。對於企業管理而言,管理的各個要素可以和八卦所揭示的因應變革機理相互契合,藉助C模式的推導系統,可得出方向性的論斷。C模式生命論的發現規律、認識規律、改造規律的特質對於社會的發展具有前瞻性的價值。在當前基礎上對未來進行趨利避害的籌劃和準備,有效的降低社會發展代價和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發現規律、利用規律可以降低資源成本、時間成本、人才成本、機會成本,同時還避免了不必要的紛爭和消耗,這就是大的發展觀、歷史觀。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勝利方為了收回戰爭投資,給失敗方制定了非常嚴厲的賠償條件。當年美國總統威爾遜看到《凡爾賽和約》[2]草案時說:如果我是德國總統,我絕對不會簽這樣的合約。當年的英國首相在《凡爾賽和約》簽署後私下對人說:「這個條約只有兩個結果,一是毀約,二是戰爭,它只是一份20年的休戰書。」193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方之一德國,以「閃電戰」襲擊波蘭,向全世界實施了瘋狂的報復。距德國簽署《凡爾賽和約》整整20年又2個月零3天。為何不在20年前消除隱患,而是故意埋下精確的定時炸彈?
推薦閱讀:
※健康管理|以β-胡蘿蔔素為「典型案例」,證實營養補充劑並不「一勞永逸」
※心衰管理,從正確評估開始
※條件不充足(缺人缺錢缺資源),初創品牌怎麼辦?
※楊柳君:合作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責任偏差
TAG:中國 | 管理 | 哲學 | 內涵 | 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