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9論中國哲學史(109)

辯證9論中國哲學史(109)

徐敏豪

2016年6月12日周日農曆五月初八

1.論草木。昨日,各主媒集中、廣泛報道李總理針對自貿區講話精神:既充分發揮高端科技創新人才作用,又積極推動大眾創新創業。但普遍將「大眾」(本人早就建議:將大眾、萬眾,合併為大眾,大道至簡,去除無意義重複、歧義)變為「草根」做醒目標題,為吸引眼球、罔顧為民宗旨,落入封建意識形態的官與民、權貴與平民、木根與草根。

2.論篆書。強烈對立、勢不兩立,勢同水火窠臼、萬劫不復深淵。亟需從善如流、迅速更正、懲前毖後。前日,人民網發表《論篆書》。篆書:由大篆(即秦前未統一前文字,如金石蟲草篆等),據此《說文解字》。但在中國書法真草隸篆行5體中,草書識、寫最難;寫真書別具一格、獨步天下最難;行書,人人皆是、好壞而已。書諺:無隸不古。小篆。

3.論七一。按圖索驥而已、筆畫一般粗、圓筆完全代替方筆,與其它各體求方圓、虛實、占讓、陰陽等,形同霄壤、不可不知。前日,國家有關單位組織「七一」楹聯(限16字聯以內)、詩詞(限120字以內)徵文競賽,設一二三等獎,要求韻腳:只可專用舊韻、新韻,不可新舊韻交替、融合使用;韻腳學術爭議暫且不談,將廣大黨員群眾排斥在外。

4.論押韻。不知所云,成小眾盛宴,實不可取;贏家通吃(過往),如水銀瀉地,決不可因小失大,飽受詬病、警醒抹黑,將一大盛事變一片抱怨。望有關單位謹慎行事、從善如流、迅速改正。旨歸:群眾性、參與性、凸質性(非形性)、走心性等。赤子童心、蒼天可鑒;不到之處、萬望海涵,同祝福。今日是端午節3天小長假後、周日串休第一個。

5.論人格。工作日,清晨本人瀏覽要聞,6月10日9:54人民網強國論壇態度轉載家國天下傅國涌《告別屈原人格》。(惜字如金、正確引導,標題、內容經本人文字整理):一個民族,長達幾千年,處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王權下,「學得文武藝」除「賣與帝王家」外,沒其他路可走,從而形成中國讀書人特有權力依附性,呈最根本特徵。讀書人,與世界。

6.論出入。各國尤西方比,中國獨特性,並非本性、與生俱來,社會環境使然;封建專制綿延不絕,決定民族靈魂面目。讀書做官,夢寐以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盧梭《懺悔錄》(第9卷):一切都歸源於政治,且無論作何解釋,一民族面貌全由其政府性質決定。在刀俎間,讀書人除幫忙、幫閑外,別無選擇。嚴光、陶潛隱退山水田園。

7.論顯隱。拒絕仕途榮華,自願隱居生活,僅屬少數補充、不具普義。因缺宗教性終極關懷,即使退隱也並非出世、別樣入世。諸葛亮、劉基退隱,期待明君聖主出現、以退為進。並非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後,早在諸子時代,這一特性就已形成。儒、法、墨、縱橫家等旨歸:政治秩序、權術謀略、合縱連橫;道家:無為而治政治學說。

8.論記忘。隱士莊周、渴見王者。多因中,政府性質具決定性。秦始皇前,桀紂等暴君不絕於耳。諸子時代,讀書人著書立說、創立學派,缺傳承文明自覺擔當,沒把教育、治學、思想當獨立事業,始終不忘經世致用,奔走於各國諸侯間,期待明君賞識。迥異於蘇格拉底以來西方傳統,與西方、古希臘文明成鮮明對照,發展出各獨立學科,政治學僅。

9.論命運。為其一,與其他學科平等。在中國,文學政治說教化。屈原,既是詩人,也是大夫,魯迅早就指出:《離騷》不過是「不得幫忙的不平」。屈原的悲劇命運,預示身後2千多年中國讀書人共同不幸,其人格也早已成後世讀書人偶像。忠:無限忠於權力中心,即使入萬劫不復地獄,心中仍充滿「明主」期盼。1980年代,稱「第二種忠誠」。 儘管歷史上也有過漢代、宋代太學生群體壯舉,明代出過方孝儒不怕滅十族、東林黨人敢與權勢宦官集團抗爭書生群體,宋末、明末文天祥、史可法等浩然之氣殉道者。缺超越權力外獨立思考,缺對至高無上權力質疑,有也僅極個別人零星思考,更不可能產生出讀書人獨立人格。文化傳統中,僅存四書五經、考據、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獨沒獨立批評權力;思想、言論、學術自由,成理想追求。中國讀書人,從沒站在權力集團外,成獨立社會力量。「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成集體宿命、最大悲哀。直到20世紀之交才出現一線微弱轉機。以張元濟(出版)、張謇(實業)、蔡元培(辦學)等為代表,在戊戌變法遭血洗後,毅然南下,告別朝廷,踏上完全有別於傳統路徑,開創獨立事業。儘管風雲變幻、戰亂動蕩、強敵入侵,到20世紀中葉,處權力外服務社會,獨立從事事業已在各領域蔚然有成。理想獨立追求,已走出屈原人格巨大陰影。遺憾的是在汪洋大海般小農中國,其聲音畢竟大微弱。半個世紀中,幾代讀書人,曾擺脫權力依附命運的根本:大學高度自治,民間書局、報館,民企等,轉眼化為烏有。獨立獲取生存資源保障,一旦失去,就再沒獨立性可言,只能回到大一統時代權力依附狀態。絕對權力,不僅壟斷一切生存資源,且滲透到社會、個人生活每一細胞,這是一個欲做陶潛而不得的時代。切斷活資料、思想改造,短短几年就打入無底深淵。除緊跟、自貶、損人、惡鬥外,別無出路。做人的尊嚴,蕩然無存,遑論獨立人格。古訓:歷大難者必有大悟,一個不懂得反省的民族,永遠沒有明天。權力依附性,雖非自身一手造成,但確已滲入不少讀書人骨髓,甚至內化為情感偏好,認識、評判事物既定思維方式;以權力是非為舵,甘願成詮釋機、傳聲筒,在屈原人格陰影中打轉。此狀若無根本改變,這個民族就不可能融入人類主流文明,強國夢就只能是遙遙無期。

啟示一:屈原人格≠權力依附,純屬誤讀誤導。屈原人格,與伏羲演易(天人合一、順天應人)、炎黃內經(天下為公、宗旨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堯舜禪讓(唯才是舉、野無遺賢、政通人和)、李耳道德(民本無為,為民主共和雛形、奠基),一脈相承,皆為偉大人格寫照,名垂青史、彪炳千秋,為全世界、全人類,樹立光輝典範。

啟示二:歷史宿命≠不可改運,重在反省開新。任何生命,皆為環境產物,人亦然。知識分子,字數概括、太多太長,讀書人、能減一字、減25%;絕對數為一字,相對數驚人。讀書人,在國家,為脊樑;在世界、人類,為良心;其中,從事科教者,稱學者;為各行各業中堅。教育普及率,是衡量一國、地區發展重要指標。重在能力,而非學歷、學位。

啟示三:出版發表≠大部自費,重在自食其力。國家強盛,重在人才,成世界各國競相爭奪制高點。人才輩出,重在解放思想,世界重心三次轉移(非洲埃及、亞洲中國,歐洲希臘、羅馬、英國,美洲美國),全在李耳《道德經》啟蒙、肇始。解放思想,重在自食其力。列寧說:無偉大理論,無偉大實踐;腦力勞動,為體力勞動倍加(更繁重,實質需強大體力支撐)。自食其力,重在出版發表取酬,能維持腦力勞動者簡單、複雜再生產。否則,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釜底抽薪、葉公好龍。

(未完,待續)

(註:本文根據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哲學網,百度(經中國百科專委會審核)等相關信息撰寫,皆有出處,特此說明)

推薦閱讀: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三聯書店,2012年4月,356頁,45元(精裝)。
哲學的愛欲
儒家哲學思想
序及序演化

TAG:中國 | 哲學 | 辯證 | 中國哲學 | 哲學史 | 中國哲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