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宗時代的逸品國寶畫作:北宋李唐作品
續台北故宮「三寶」與北宋畫家范寬、郭熙、李唐繼續鑒賞北宋李唐的畫作。
台北故宮專家版「十大鎮院之寶」中,有三件北宋的畫作入選,北宋范寬【谿山行旅圖】、北宋郭熙【早春圖】、北宋李唐【萬壑松風圖】,不能不說徽宗時代的畫作在歷史上有著何等的重要地位。
上編內容:
1.范 寬
北宋范寬【谿山行旅圖】
2.郭 熙
北宋郭熙【早春圖】
本編繼續:
3.李 唐
北宋李唐【萬壑松風圖】
比較:
北宋李唐【秋林放犢圖】
北宋李唐【採薇圖】
北宋李唐【濠梁秋水圖】
北宋李唐【長夏江寺圖】
北宋李唐【炙艾圖】
北宋李唐【牧牛圖頁】
李 唐
北宋李唐【萬壑松風圖】
【萬壑松風圖】是李唐在北宋畫院時的作品。
這一幅畫在主峰旁邊的遠山上,題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
甲辰是宋宣和六年(1124),李唐已經步入高齡。
儘管如此畫中表現的山石仍然是雷霆萬鈞的陽剛力量。
畫上的插雲尖峰、岡巒、峭壁,好像斧頭剛剛鑿過,對一片石質的山,表現山特別堅硬的感覺。
山腰處朵朵白雲,好像是冉冉欲動,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後層次感劃分出來,還使畫面有了疏密相間的效果,也使整個氣氛上有柔和調劑的一面,不會因為太密、太實而讓欣賞者有過份的壓迫感。
山顛的叢樹,近樹的松林,有隱有現的石徑,加強了畫面幽深的情調。
左方中景各有瀑有一線垂下,幾折而,轉成一灘溪澗,澗水穿石過,如聞聲響,真是畫到有聲就是詩。
是圖繪江南煙嵐松濤,礬頭重疊;
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濃蔭森森。
沿著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濃密的松林,「豐」字形的松樹隨風搖曳,似乎能使觀者感受到陣陣濕潤的涼風撲面而來;溝壑里聚起團團雲霧,緩緩地向上升騰;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橋,在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間煙火。
作者的構圖與其他山水稍有不同,雖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過環繞著的松林將峰頂連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近、中、遠三個空間層次表現得自然得體。
全圖的筆墨沉厚渾樸而不失腴潤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淡墨作長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筆點苔,有沉鬱清壯之韻。畫中屋宇,以界畫而成,表現了畫家懷有豐富的繪畫技巧。
由於李唐身歷兩宋畫院,個人的成就,影響力所及,幾可視為畫史上南北宋之間的承先吞後人物。
像本幅畫中磅礴的氣勢,可謂承接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往後的南宋畫院名畫家,如馬遠、夏圭,其山石的描寫,直可視為系出於李唐了。
李唐表現石面質感的用筆,稱作「斧劈皴」,是其筆法的一大特色。比起范寬、郭熙兩位前代的大師,由於主山的比例縮小,且去除了霧氣的使用,山水看來格外清晰,亦令觀者產生如臨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氣象。
他的畫法既有范寬畫風的影響,又具有一些新的特徵,反映出北宋末期的山水畫在繼承中的嬗變。
本幅上鈐有南宋賈似道「悅生」葫蘆印,明初「典禮紀察司印」半印、清初梁清標及清內府鑒藏印,《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年代】北宋
【作者】李唐
【形制】絹本,淡設色
【尺寸】縱188.7cm,橫139cm
【收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李唐【萬壑松風圖】
在圖的左上石柱形的遠山中書:「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該圖與《早春圖》、《溪山行旅圖》,歷來被稱作宋畫之三大精品,圖上都署有作者的名款。
宋以前的畫幾乎都無款。北宋初,開始在畫上落款,但尚不普遍。
宋代的落款,不過是姓名或加上畫題、年號、時節等。
元代畫壇漸以文人為主角,於是開始題詩,或記文於畫上,讓觀者明白畫家作畫的意圖,生髮聯想。但題款在畫中尚居次席。
而到了明、清,似乎更講究書寫的技巧,或覺畫不足而以字補之,或畫之前預留空白以題長款,有時書法的表現似乎更強於畫。
總之,書與畫開始平分秋色,融為一體,畫家兼善書法和詩文,變成理所當然的事了。
這三幅畫可謂開風氣之先。但細觀其落款,卻也意味深長:《早春圖》雖落在空白處,但字特別之小,不細觀無以辨認;
《溪山行旅圖》則僅書「范寬」兩字於草葉間,900年後才被研究員用放大鏡發現;
而《萬壑松風圖》則將款落在石柱內,遠觀或誤以為皴筆。
不管作者的動機如何,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作者不希望其名款讓觀者一目了然。
李唐【萬壑松風圖】中的暗記落款
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宋李唐【秋林放犢圖】
《秋林放犢圖》構圖簡潔,完全不同於北宋的大山大水的全景式構圖。
此圖的視線著重放在樹林中和牛犢身上,畫家用詩意的手法去表達出了秋林放犢的主題。
此畫繪溪岸平坡間一孩童正在放牛的景象。
畫中正吃草牛犢好像被什麼聲音所驚起,引起了注意,抬頭向天空望去,像是在看那秋風掃下的落葉,又像在看那樹上悲鳴的秋鳥。
放牛的孩童在邊上的小溪獨自一個人在掬水玩耍,早已忘記了一邊正在吃草的牛犢。
大樹數株,布滿了整個畫面,其中兩株紅葉繁密。
秋風微吹,掃落幾片樹葉點出秋意,整個畫面一片秋天的景象。
整個畫面生活氣息濃厚,給觀者一種親臨其境的感覺。
畫家好像是在描繪他的生活所見,又好像在用他的筆墨回憶他的兒童時光。
此圖刻畫細微,樹榦樹葉用雙勾填色法,用筆粗壯有力,樹葉繁雜而不亂,密集而不窒息。
遠樹用淡墨點畫,疏落有致。畫中的孩童和牛犢更是神形兼備。
正這幅圖看出了畫家對生活的熱愛和細微觀察。
從構圖形式看雖是南宋的邊角構圖法,但依舊有北宋遺風,所以應為南宋初期的畫作,是宋傳世畫作不可多得的佳作。
在此軸畫面右方上有「李唐」字款,畫面上鈐清人梁清標[焦林居士】,清乾隆、嘉慶、宣統內府等印七方,其他印款不清。清宮舊藏。
本幅畫面右方樹榦上有[李唐]二字款,顯系後添。鈐清人梁清標[蕉林居士],清乾隆、嘉慶、宣統內府等印七方,《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年代】北宋
【作者】李唐
【形制】絹本,設色
【尺寸】縱96.3cm,橫53.2cm
【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李唐《秋林放犢圖》
李唐《秋林放犢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宋李唐【採薇圖】
這是一幅歷史題材的繪畫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為題而畫的。
司馬遷所著之《史記》中即有「伯夷列傳」,伯夷和叔齊是殷的諸侯孤竹君(國在今河北盧龍南)的兩個兒子,孤竹君立其三子叔齊為繼承人。
孤竹君死後,叔齊要把繼承權讓給哥哥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說這是父命,不可違背,最後逃跑了。叔齊見狀也離家出走。
兄弟二人出走後先後投奔了西伯姬昌(即周文王),不久姬昌死,兒子姬發(即周武王)要出兵討伐紂王。
伯夷、叔齊攔住姬發的馬頭諫阻,認為臣子造反討伐君王是大逆不道的。
武王伐紂取得勝利後,伯夷、叔齊深以為恥,表示決心不吃從周朝土地上長出來的糧食,於是逃隱至首陽山(在山西永濟縣境),採食野菜充饑度日,最後雙雙餓死在山裡,臨死前還作了一首採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表示了堅決不屈服的志向。
李唐所畫的《採薇圖》,即著力刻划了這兩個古代寧死不願意失去氣節的人物。
圖中描繪伯夷、叔齊對坐在懸崖峭壁間的一塊坡地上,伯夷雙手抱膝,目光炯然,顯得堅定沉著;叔齊則上身前傾,表示願意相隨。
伯夷、叔齊均面容清癯,身體瘦弱,肉體上由於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饑而受到極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卻絲毫沒有被困苦壓倒。
作者著墨不多,就把伯夷、叔齊在特定環境下的神態描繪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李唐採用這個歷史故事來表彰保持氣節的人,譴責投降變節的行為,在當時南宋與金國對峙的時候,可謂是「借古諷今」,用心良苦。
靖康二年(1127),金人滅掉了北宋,不僅活捉了徽、欽二帝,還俘獲了一大批包括宮廷畫家在內的能工巧匠,其中就有這幅《採薇圖》的作者,被後世譽為「南宋四家」之首的大畫家李唐。
圖中石壁上有題款兩行;「河陽李唐畫伯夷,叔齊」,大約屬李氏晚年作品。
本幅有明人項元汴、清人吳榮光等收藏印多方。
後幅有元人宋杞,明人俞允文、項元汴、清人永瑆、翁方綱、蔡之定、阮元、林則徐、吳榮光、潘霄漢的題記。《清河書畫舫》,《汪氏珊瑚綱》,《佩文齊書畫譜》,《式古堂書畫匯考》等書著錄。
【年代】北宋
【作者】李唐
【形制】絹本,淡設色
【尺寸】縱27.2cm,橫90.5cm
【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天津博物館
北宋李唐【濠梁秋水圖】
作品描繪的是安徽鳳陽縣濠水、濮水一帶的風光。數株茂密的大樹佔據了主要畫面。
樹用夾葉法,淡赭設色,透露出濃濃秋意。
大石用斧劈皴,勾勒勁健,結構謹嚴,蒼勁凌厲,頗見質感,以青綠罩染。畫面左側飛泉直瀉,落葉點點。
李唐對秋水的刻畫尤見功力,並使山石的剛硬和水波的柔和形成鮮明對比。整個畫面顯示出一副濃郁的深秋景象。
在這樣一個環境裡面,莊子和惠子坐於岸邊。
二人衣著古樸,衣紋簡練,卻頗見精神。
一人面對觀者,一人側面作交談狀,與《採薇圖》中伯夷和叔齊的表現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作品的故事取自《莊子·秋水篇》,表現的是莊子和惠子論辯時的情景。
原文為:「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這段對話非常精彩,透出層層玄機和狡黠,思想空間不停地轉換、跳躍,具有強烈的哲學思辨色彩,體現了一種對想像力的挑戰精神。
李唐的作品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南渡之前和南渡之後。
他南渡之前的作品以《萬壑松風圖》為代表,表現了他畫體的北宋風範:構圖繁密,氣勢雄峻,畫風嚴謹,樸實厚重,動人心魄。
南渡之後的作品以《採薇圖》和《清溪漁隱圖》為代表,表現了李唐的另一種風貌:簡練洒脫,水墨蒼勁,以剛性線條和大斧劈皴為標誌。
依照這個標準觀看《濠梁秋水圖》,我們發現它似乎正處於一種中間狀態,處在一個風格轉變的時期。
轉變的具體體現就是李唐從范寬的風格中逐漸脫離出來,形成新的風格。
這種轉變後的新風格可以稱為李唐風格,或者叫做南宋風格。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體會這種轉變。
比如構圖,局部取景的方式在《濠梁秋水圖》就已有體現,《採薇圖》只不過把要表現的物象更加拉近了而已。
又比如皴法,這也是李唐繪畫風格轉變最主要的表現方面。
總體上,李唐的作品具有一種深沉剛猛的畫風,《萬壑松風圖》就是這種風格。
《濠梁秋水圖》中這種特性依然保持著,但出現了大量的側鋒用筆,是大斧劈皴的雛形,洗鍊、剛勁。
到了《採薇圖》時期,則一變為闊筆揮灑,更加簡略,卻同樣充滿速度和力感。
從畫面整體的感覺來講,這種轉變就體現得更加明顯了。
《採薇圖》描繪的是一片江南的山水,畫面彷彿瀰漫著一層霧氣,樹石的畫法也是水氣淋漓。
《濠梁秋水圖》與之相比,則顯得有些「干」,筆觸小,石質堅實,透露出一種渾厚深沉的山水景象。
綜上所述,從用筆、風格、水準等幾方面來講,《濠梁秋水圖》當屬李唐的精品之作。
更為重要的是,《濠梁秋水圖》正是從《萬壑松風圖》到《採薇圖》之間的過渡作品,彷彿為李唐從北宋風格向南宋風格的轉變做了精巧的注釋一般,因而更顯示出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李唐流傳到現在的山水畫作品並不多見,所以都彌足珍貴,如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萬壑松風圖》、《江山小景圖》卷,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長夏江寺圖》卷、《採薇圖》。藏於日本京都高桐院的《山水》雙幅等。
【年代】北宋
【作者】李唐
【形制】絹本,設色
【尺寸】縱24cm,橫114.5cm
【收藏】天津博物館
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宋李唐【長夏江寺圖】
長江岸上群峰羅列,寺觀叢林,互相映帶。江水粼粼,風帆出沒於其間,氣勢雄偉壯闊。用筆方硬堅重,山石峭麗雄渾,氣魄雄偉,境界浩莽,用墨善用墨沉沉的、濃厚的墨韻,厚實而滋潤。
李唐其畫法遠追李思訓,變小斧劈而創大斧劈,筆意不凡,使人產生一種「神驚目眩」的威壓之感。長江岸上群峰羅列,寺觀叢林,互相映帶。江水粼粼,風帆出沒於其間,氣勢雄偉壯闊。用筆方硬堅重,山石峭麗雄渾,氣魄雄偉,境界浩莽,用墨善用墨沉沉的、濃厚的墨韻,厚實而滋潤。畫上有「李唐可比唐李思訓」題籤。
【年代】北宋
【作者】李唐
【形制】絹本,設色
【尺寸】縱44cm,橫249cm
【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院
北宋李唐【炙艾圖】
此圖爲一幅風俗人物畫,描述走方郎中爲村民治病的情形,形象地讓我們看到古人是怎樣採用古老的灸法爲病人治病的。
李唐《炙艾圖》的藝術表現手法比較纖巧清秀,人物描繪用筆細勁精緻,毛發暈染一絲苟,造型特徵准確,各有特點,顯示出作者有著對生活深入地觀察和豐富的體驗。
作品通過對灸艾治療這一緊張情節的樸實無華的具體描繪,反映了當時農民的困苦生活,有小中見大的寓意。
不難看出,畫家李唐對當時下層勞動人民是寄予很大同情的。
畫面:在樹蔭下,坐在矮凳子上的醫官,神情專注,目光如炬,膽大心細,灸治有序。醫官正在爲患病老人用灸法治病,侍童站立右側爲師父遞送藥具,也跟著忙得不亦樂乎,一呼一應,配合得十分默契。
被治的老人則被老人的兒子壓住雙腿,老人的兒子緊鎖雙眉,雙手緊緊抓住老人的雙臂,恐怕是害怕老人忍受不住疼痛,掙紮起來影響醫官施治而不得已所採取的輔助措施。
此時就連老人的兒媳也趕過來幫忙,小孫子則被爺爺疼痛的叫聲嚇得躲在父親的身後,小孫子幫忙用腳踩住爺爺的腿。
大清皇帝乾隆曾經看過李唐的這幅《炙艾圖》,並曾蓋上「乾隆禦覽之寶」之印。
整個場景涉及六個人物,男女老少均有,形態各異,細微表情躍然紙上,把生動的瞬間定格在曆史之絹上。如此生動、有趣、聲色並茂的寫實畫面實乃少見。
【年代】北宋
【作者】李唐
【形制】絹本,設色
【尺寸】縱68.8cm,橫58.7cm
【收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李唐《炙艾圖》
李唐《炙艾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宋李唐【牧牛圖頁】
據歷來的敘說,李唐「尤工畫牛」(《圖繪寶鑒》),「善作山水人物,最工畫牛」(《畫繼補遺》)。
他當時的花鳥畫成就可能大于山水和人物。本來,北宋畫院的花鳥畫成就是高于山水畫的。
在歷史記載中,李唐的畫牛之作也確實多,如《桃林縱牧圖》、《放牧圖》、《春牧圖》、《秋牧圖》、《煙林春牧》、《風雨歸牛圖》、《三生圖》等等。
《清河書畫舫》所記李唐的《桃林縱牧圖》:「不知者謂為戴嵩。」戴嵩乃唐代畫牛名家,當時及後代,皆稱「韓馬戴牛」,即韓幹的馬、戴嵩的牛。李唐的牛被人誤認為是戴嵩所畫,可見其精彩之至。還記「李唐尤工畫牛,得戴嵩遺法」。
《東圖玄覽》記:「李唐《春牧圖》,牛欲前行,童子力挽之,勢甚奇。」
吳其貞《書畫記》載:「李唐《風雨歸牛圖》……有一牛乘風而奔,氣韻如真,為神品。」又記:「李唐《牧牛圖》絹畫一幅,樹下有水,牛欲右行,而牧童欲牽左轉,兩下努力相持,使觀者亦自費力。」
以上記載,亦可略見李唐畫牛成就之一斑了。
李唐畫的牛今日已不多見了。《乳牛圖》一直傳為李唐之作,在傳世的宋人畫牛圖中,似此圖者不少,然如此圖之精彩者卻不多。
畫中一頭大水牛從右邊石坡向左奔跑過來,幾乎奔出縑素。
一頭乳牛從右後方追隨而至。大水牛背上卧著一位牧童,牧童招呼乳牛,乳牛望著牧童,神情姿態皆栩栩如生。
石坡上一片竹林,下有雜草,用筆勁挺瘦硬,似李唐早、晚期之間的畫風。從此圖中可以看出南宋的其他畫牛之作確皆出於李唐。
師法李唐的閻次平所畫之牛也有存世,尚可以見到。
閻次平是紹興年間畫院待詔閻仲之子,他的畫學李唐,閻次平的畫雖不及李唐,從現存的閻次平《牧牛圖》看,其畫樹基本上就是李唐畫樹的形貌,那麼牛似李唐的牛,則是無疑的了。
閻次平畫的牛形象精確,神態逼真。李唐的牛比閻牛更妙,那就可想而知了。
陳衍題閻次平《風林放牧圖》云:「宋時朱羲、祁序與李唐皆工畫牛,得荒閑野趣,右樹木筆墨絕似李,而坡石皴法又不類,傳雲次平學李唐而工畫牛,得無是邪?凡鳥獸皆迎風立,畫上樹葉離技,老牧掩面支策,牛獨舉首掀鼻當風,其神情融景會趣,蓋善得物情,非徒粉繪也。」(《大江草堂集》)。
現存畫跡中,宋代的畫牛圖還不算太少,大抵皆受李唐的影響。
【年代】北宋
【作者】李唐
【形制】絹本,設色
【尺寸】縱24.5cm,橫23cm
【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李 唐
李唐,(約1066-約1150)。宋代傑出畫家。字便古。
河陽三(今河南孟縣)人。原是北宋畫院待詔。離亂後,到臨安街頭賣畫,被一個內官發現,後又重入畫院。
其畫法遠追李思訓,變小斧劈而創大斧劈,筆意不凡,使人產生一種「神驚目眩」的威壓之感,開創出南宋山水畫的新畫風。
他亦善畫人物,如《晉文公復國圖》、《採薇圖》等。到南宋後,為歌頌金戰士,畫《雪天運糧圖》等。
又喜作長圖大嶂,危峰削壁,具千丈之勢。畫人物樓閣描繪工整。畫山水尤有奇趣。作品有《長江雪霽圖》、《獨釣歸庄圖》、《虎溪三笑圖》、《香山九老圖》、《高逸圖》、《萬壑松風圖》、《雪景》、《雪江圖》、《江上小景圖卷》等。
參考文獻選編:
台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物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的一部分,兩院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故宮。
台北故宮博物院70萬件藏品堪稱中國文化藝術之寶庫,北京故宮博物院180萬件的珍藏同樣無人匹敵。
就書畫收藏來看:
台北故宮藏有書畫總計9120件,據介紹其中一半為優等和次等,元以前繪畫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後像)。
元以前書法155件。北京故宮有書畫15萬件左右,約佔世界公立博物館所藏中國古代書畫的1/4,其中約1/3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欣賞價值,有近420件元以前的繪畫,310件元以前的書法。
元以前書畫總收藏量,數量上北京故宮低於台北故宮。
但相對嚴格的鑒定工作,使得北京故宮早期(元以前)書畫中,很少有早期和晚期(明清)之爭。
在繪畫的時代方面,北京故宮的早期藏品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繪畫面貌,特別是東晉顧愷之的兩件北宋摹本《列女圖》卷和《洛神賦圖》卷真實地反映了漢魏六朝時期的繪畫風格。
就唐、五代、兩宋繪畫而言,台北故宮在數量上較北京故宮要多,但北京故宮元代繪畫眾多的收藏量和完善的品質堪稱世界之冠。
就宋代繪畫而言,台北故宮的山水畫珍品多於北京故宮,但北京故宮的人物畫珍品則佔有重要地位。
隨著近年海外文物書畫的大陸回歸,大陸的宋代書畫也在增加。
北京故宮繪畫藏品種類較全面,除捲軸畫外,還藏有版畫、年畫、清宮油畫、玻璃畫、屏風畫、貼落等,這些是台北故宮所缺乏和不足的。此外北京故宮還有10件唐宋壁畫、7件唐五代敦煌紙絹畫、1鋪元代大幅壁畫等。
北京故宮庋藏的明清大幅宮廷書畫也是台北故宮所缺少的,因為這些在文物南遷時有一定運輸難度。
由於台北故宮主要接收的是清宮舊藏曆代書畫,而18、19世紀的「揚州八怪」、「京江畫派」、清初的「金陵諸家」、「四僧」等許多流派的繪畫和書法為清宮所缺,如今已是國之重寶。
北京故宮於上世紀60年代初已將上述幾個時期書畫收藏齊備。在書法方面,台北故宮的收藏量和品質不如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有4萬多通明清尺牘,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遠勝台北故宮在這方面的收藏。
在碑帖方面,北京故宮的碑帖善本佔全國大多數。目前尚沒有見到文物南遷中有關碑帖的記錄。
遷台的學者當時認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國家的象徵,所以拿走了不少(2382件)青銅器。
文人重視書畫,書畫本身也好運載,能拿的儘可能拿,共拿走了5424件。
其中僅宋畫即達943幅,宋元山水畫系列可構成台灣故宮博物院的極品特展。中國有君子佩玉之說,故玉器也拿走不少。
陶瓷只拿走了一部分,計17934件,但卻集中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各瓷器陳列室與敬事房的精品,可謂名窯畢備。
著名的三希堂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三希」中的「二希」,而台北藏有其中的 「一希」。
民國三十七年(1948)秋,國共戰爭形勢逆轉,故宮和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博籌備處決定挑選文物精品運往台灣。
該年年底,第一批文物箱件由海軍載運駛離南京,抵達基隆。次年,第二批文物由商船,第三批箱件仍由海軍載運。
故宮運台文物共2,972箱,只是北平南遷箱件(13,491箱)的百分之二十二,但頗多精品。
中博籌備處運台的有852箱,也多是精品。
兩岸故宮藏品,比起來哪家的多?哪家的精品多?
這是兩岸同胞乃至國際社會很關注的一個問題。
可以肯定地說,北京故宮不僅藏品遠遠多於台北故宮,而且總體上精品也多於台北故宮。
其實,無論這些畫作現存何地,都是代表了中國北宋時期中國的巔峰藝術,永遠是民族的文明瑰寶。
北京故宮
台北故宮
本平台兩編「台北故宮「三寶」與北宋畫家范寬、郭熙、李唐」完了。
相信你一定有了自己的感想,能從中發現了喜愛的畫作並為徽宗時代,千年的藝術輝煌感到震撼。
以上作者為趙魯濱先生
推薦閱讀:
※明 沈周繪畫作品全集(3)
※惲壽平花鳥畫作欣賞
※【名品賞析】陸儼少國畫作品欣賞(八)
※李鳴鳴人體油畫作品
※=沈漢武油畫作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