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而及宇宙生成

《繫辭傳》首次提出太極的概念:「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那麼什麼是太極、兩儀與四象,他們之間又是什麼樣的關係呢?太極又稱「太一」「大一」,這裡的「大」和「太」相通,是指的至高無上;「一」則是指的整體或者叫做絕對唯一;「極」《說文》這樣解的:「極,棟也」也就是房屋的脊檁,在這裡就引申成了至高的意思,晚清進士槐軒先生是這樣描述的:「南北正中,中即極。極以東萬物生,是為陽儀,極以西萬物終,是為陰儀。陽少於子,老於巳;陰少於午,老於亥,四象生矣。四象即四時。春少陽,夏老陽,秋少陰,冬老陰也」。對於太極的解說,可謂多端:宋代理學家認為「太極」就是是「理」。《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只是一箇渾淪底道理,裡面包含陰陽、剛柔、奇耦,無所不有。」 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北宋周敦頤的《太極圖說》這樣寫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而仙學家們則把太極作為天宮、仙界: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七二:「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 晉葛洪《抱朴子·吳失》:「園囿擬上林,館第僭太極。」《雲笈七籤》卷八:「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然而,不管什麼樣的說法,其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把太極作為本體,至高之境來探討的。太極這一概念影響了儒學、道教等中華文化流派。《易緯乾鑿度》和《列子》談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極宇宙五階段說法。周敦頤「無極而太極」把《老子》中提到的無極一詞注入了理學含義。也就把無極的概念與太極聯繫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間太醫院彙編的《醫宗金鑒》則採用了五階段說法:「無極太虛氣中理,太極太虛理中氣。乘氣動靜生陰陽,陰陽之分為天地。未有宇宙氣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氣。從形究氣曰陰陽,即氣觀理曰太極。」 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天地、日月、雷電、風雨、四時,以及雄雌、剛柔、動靜、顯斂,萬事萬物,莫不分陰陽。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經絡、骨肉、腹背、五臟、六腑,乃至七損八益,一身之內,莫不合陰陽之理。如前所說。太有至級的意思; 極有極限的意思, 就是至於極限, 無有可以相匹敵,既包括了至極之理, 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 放之可彌於六合, 卷之則退藏於心. 可以大於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圓周和空間,也可以小於任意量而不等於零或無, 這就是太極的真正含義.「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對這一句話,不能因此把太極和兩儀認同為母子關係,其實這兩者只是廣義的條件關係,也就是說,有了太極,也就有了兩儀,有了兩儀,自然也就有了四象了。其實,這裡的兩儀就是天地,孔穎達疏::「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金、木、水、火)相對,故曰兩儀,謂兩體容儀也。」兩儀的概念,對於易學界來說,大致有七種說法,就是陰陽、天地、奇偶、剛柔、玄黃、乾坤和春秋,而多數時間指的就是陰陽,它的符號就是爻,陽爻和陰爻。由兩儀而及四象:太極生兩儀,也就是有了陰陽的屬性,處於統一體內的兩儀,二者兩互吸攝,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在對立的鬥爭中,將發生陰陽消長,引起事物的變化。故又分四象。陽之極為太陽

,陽之陰為少陰

,也就是陰附於陽。陰之陽為少陽

,就是陽附於陰,陰之至陰為太陰

。這種變化有四個最具特徵的典型狀態:太陽

、少陽

、太陰

、少陰

,這四個易經符號,用來表示兩儀在統一體內的相互地位和關係。

是事物的陽性特徵上升,陰性特徵下降並分別達到各自相應的極點時的事物狀態;

是事物的陰性特徵上升,陽性特徵下降並分別達到各自相應的極點時的事物狀態;

是事物在陽性特徵逐漸增加,陰性特徵逐漸減少的過程中達到的事物的陰陽平衡狀態;

是事物在陰性特徵逐漸增加,陽性特徵逐漸減少的過程中達到的事物的另一種陰陽平衡狀態。這四個符號對於描述事物的發展變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統稱之為四象。在這裡我們需要說一下,在看待任何事物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想著他是一個太極體,然後再想著他是含陰陽,同時看到陰就要想到陽,看到陽就要想到陰。這樣大家的思維才能建立起來。所以陰陽是可以分的,分成四象他都還能分,因為他們是一個太極體,即然是一個太極體就應該含有陰陽。再來說說四象的象字,象在漢語中的意義是形象、狀態、象徵和比擬之意。象,在易經中的用途非常廣泛。用卦和卦的六爻來比擬事物的狀態,分別稱為卦象和爻象。天體的運行狀態稱之為天象,地面的地形狀態稱之為地象,如此等等。至於四象,在易經中已經成為一個專用名詞,作為陰陽消長四個狀態,即太陽、少陽、太陰、少陰的總稱。在古代文獻中經常提到的四象有春、夏、秋、冬;望、朔、上弦、下弦;子、午、卯、酉;東、南、西、北;青龍、白虎、玄武、朱雀等。有了四象,就有了八卦了。四象再各自生陰生陽(一分為二),生出八卦。即四象生八卦,也就是說在少陽、老陽、少陰、老陰這四象上,分別各加一陽爻或陰爻,"疊之為三,"即產生八種新的符號,八卦相疊,則成六十四卦。八卦即四象之陰陽,六十四卦即陰陽配合之生氣,八卦成列,因而重之,則陰陽相義,自可生生無已,豈第六十四卦哉,雖至千卦萬卦,總不出乎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總是八卦,八卦總是四象,四象總是兩儀,兩儀總是一氣之流行也。易經就是這樣描述了宇宙的生成。乾坤譜有太極兩儀圖如下:

《周易》這一太極、兩儀、四象、八卦描述,形成了中華幾千年文化的本根,理學鼻祖周敦頤據此幷參照道家無極理論,作《太極圖說》 ,詳細描繪了宇宙的生成與演化。《太極圖說》是周敦頤理學體系的主體框架,《圖說》有圖有文,以文解圖,用圖式和文字說明的方式,提綱挈領地對宇宙的發生、發展過程進行了抽象的概括。從宇宙觀上來講,以往的儒家學說,基本上還沒有從哲學高度建立起一個比較完整的宇宙發生髮展模式,這項工作基本上是由周敦頤來實現的。《太極圖說》是一個言簡意賅的宇宙發生髮展論綱。其全文僅二百餘字,後來卻被奉為「有宋理學之宗祖」,因為它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統、完整地論述宇宙發生、發展的著作,它對後來儒家學說的更新與發展產生了極其重大的推動作用。首先看看《圖說》原文: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權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唯人也得其秀而為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自註: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自註:無欲故靜)立人極焉。教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神鬼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乘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現在我們來看看《太極圖說》的宇宙模式論是如何說明宇宙生成演化的。據前人考證,現存的《太極圖說》並不是周敦頤原著的全貌。這是因為,現存的圖說是經過朱熹「校定」整理過的。在朱熹「校定」的《太極圖說》出現以前,就有一個《太極圖說》的舊本流行於世。據清初學者毛奇齡考證,這箇舊本就是周敦頤的原本。朱熹「校定」此《圖說》時,根據自己的觀點對它作了一些修改。他把舊本《圖說》的第一句:「無極而生太極」改為「無極而太極」。「無極而生太極」是說明「無極」為世界的總根源,「無極而太極」說明「太極」是世界的總根源。因為朱熹不承認「太極」之上還有「無極」,他按自己的觀點把太極作為世界的總根源,同時又把太極解釋為「理」,認為只有「理」才是世界的真正本源。經過他的修改,「無極」二字雖被保留下來,卻變成了「太極」的修飾語,不再是生「太極」的宇宙最初根源了。朱熹解釋說,「無極而太極」就是「無形而有理」。這種解釋顯然是牽強附會,與周敦頤的原意不符。在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中,根本就找不到一個「理」字,他的《圖說》對「無極而太極」本來就有明確的解釋。如其中說:「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太極本無極」已經清楚地說明了太極生於無極的觀點。總之,在周敦頤看來,「無極」才是宇宙的最初根源,而朱熹卻認為「太極」(理)就是宇宙的最初根源。朱熹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周敦頤,其目的是為自己的宇宙發生論張目。以上說明了周敦頤主張宇宙最初根源為「無極」,下面探討一下,這個「無極」究竟是物質性的還是精神性的,然後分析一下《圖說》的宇宙演化過程說。先說第一個問題。周敦頤認為,作為天地萬物總根源的「無極」是宇宙的胚胎,是尚未分化成形的一種混沌狀態的物質材料。前面講過「無極」一詞出自《老子》「知其雄」章,在那裡,老子把「無極」比作尚未散而為器的「朴」。後來的學者,如朱彝尊也認為,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的「無極」是具有物質性的、混沌狀態的天地萬物之胚胎(其說見《周子全書》卷15、16)。《太極圖說》認為,宇宙的生成發展大致經過了如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無極而生太極」:「無極」不是絕對的「無」,它是宇宙最初的原始狀態,是具有物質性的,處於混飩的天地未分的萬物之胚胎。是老子所說的「朴」或「無」。老子的「無」也不是絕對的空無,它是未散為「器」的「朴」,是宇宙未分為具體物象時的混沌狀態,「太極則是由不具任何物象的物質「無極」演化而來的,是一種有了最初時空界限和含有分化機能的、具有運動和靜止性能的有形物質。這就是《圖說》講的「太極……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這是說,所謂「無極而生太極」或「自無極而太極」,說明具有變化機能和初具物態的「太極」,是由「無極」演化而來的。第二階段:從「太極」到陰陽。宇宙發展的第二階段是從「太極」到陰陽。「太極」之中蘊含的動靜機能,使之分化為陰陽。《圖說》云:「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這就是說,在「太極」的運動中產生了陽氣,靜止中產生了陰氣。宇宙的原初物質發展到陰陽的階段,不但有動有靜,而且動靜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互為其根,於是便出現了天地之判分。這就是說,天地是在物質發展到分陰分陽的階段上形成的。第三階段:從陰陽到五行。宇宙發展的第三階段,是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演化為「五行」(指構成天地萬物的五種基本物質元素,即水火本金土)。《圖說》說:「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周敦頤認為,「五行」就是五氣,因為它們和陰陽一樣,也是氣的一種形態。但這是比陰陽更為高級的物質形態,它們各自具有比陰陽更為具體的形態和性質,「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物質發展到「五行」階段,出現了四季的變化,《圖說》中的「五氣順布,四時行焉」,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第四階段:從「五行」的運動到萬物化生。《圖說》云:「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這是說,由「無極」之真髓同陰陽五行中的精細成分巧妙凝合,就產生了天地之間的男女、牝牡、雌雄,由陰陽二氣的交感和五行的不同特性相互作用,才出現了天地萬物,而萬物的變化和發展又是生生無窮的。綜上所述。周敦頤的宇宙發生論,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個公式: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天地萬物。其演化就是下面圖左所示過程。這與易經描述的道理相通而形不一,易經描述為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天地萬物,可以這樣用圖右來表示。大家可以這樣去理解,周敦頤講的是氣無極太極之氣、兩儀下的陰陽之氣、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下的五行之氣、天地萬物之象下的萬千之氣。而古先人首先看到的是象,無極太極之氣下的先人設想之象,陰陽之氣下的天地等兩儀之象,五行之氣下的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之象,萬千之氣下的天地萬物之象。兩者異名而同在,不可分割看待。

這裡,我們可以再次清晰地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易經是什麼?可以說,它在後人的研究中,不論是講象、數還是講理,都離不開描述宇宙的生成與發展這個基礎。這就是易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特別提醒: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易界朋友探討交流。
推薦閱讀:

太極拳的螺旋纏絲運動合乎天體萬物循環不息的自然法則。
王海洲講解趙堡太極技擊散手
七、太極行功說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招法解析----之三 四勢

TAG:宇宙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