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性高血壓病例臨床觀察分析

頸性高血壓就是由於頸椎病引起的血壓升高,發病時主要表現為頭昏、眩暈、頸項不適等,少數人有暈厥史,體檢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壓升高,很容易誤診為高血壓。頸椎病的高血壓患者,降壓藥物治療療效不佳,而行頸椎治療後血壓也隨之好轉,提示血壓的異常與頸椎有關,國內有人把其稱為「頸椎性血壓異常」或「頸椎性高血壓」。我們亦稱之為「頸源性血壓異常」。

頸源性高血壓是因脊柱力學不平衡而致肌張力失衡,骨關節輕度位移,刺激或壓迫頸部的血管、神經,致使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及血管痙攣,從而出現血壓升高的一種繼發性血壓改變,臨床較為常見。

頸性高血壓與高血壓合併頸椎病鑒別,由於高血壓和頸椎病都常見於中老年人,中老年高血壓者有83%合併頸椎病。所以我們認為只要有頸椎病臨床依據,頸椎病癥狀發作時血壓比平時升高或癥狀緩解後下降>20/10 mmHg且升高≥140/90 mm Hg,則診斷為頸性高血壓;反之,有頸椎病臨床依據,既往有高血壓病,頸椎病癥狀發作時血壓比平時升高或癥狀緩解後血壓下降不足20/10 mm Hg,則認為是高血壓合併頸椎病。

根據我們對幾例頸性高血壓的臨床觀察分析,有以下特點:(1)早期血壓變化與頸椎疾病癥狀發作同步,頸椎病癥狀發作時,血壓升高,癥狀緩解時血壓下降,少數患者幾年後發展為持續性血壓升高,成為高血壓病。(2)此類病人降壓藥物治療多不敏感,而針對頸椎病相關治療療效顯著,頸椎病癥狀被控制後,血壓即隨之下降。這與他人的研究結果相符,同時也證實了這類高血壓患者的高壓變化與頸椎病理改變有關。(3)首診內科的患者僅滿足於高血壓的診斷而較容易忽視頸椎病的檢查,是導致誤診的主要原因。所以,對以頭痛、頭昏、眩暈、頸項不適等為首發癥狀的患者,要同時注意頸椎病和高血壓的檢查,尤其是對降壓效果欠佳、血壓不穩定者,更要警惕頸性高血壓的存在,應該進行頸椎的X線或者CT掃描的檢查,儘早發現頸性高血壓,及時進行合理治療。

診斷標準:

我們自定義的診斷頸性高血壓標準是:(1)臨床有頸椎病的臨床癥狀2項以上,如頭昏、頭痛、眩暈、視物不清轉頭時加重、耳鳴耳聾、仰卧轉頭、翻身改變體位時加重、頸項緊張、酸痛、上肢及手指尖麻木、胸悶或胸痛等頸椎病共同癥狀,少數人有暈厥史;(2)發作時血壓升高≥140/90 mm Hg,而且比平時血壓升高或癥狀緩解後血壓下降大於20/10 mm Hg;(3)X線、CT掃描或磁共振顯像有影像學符合頸椎病的改變;?除外繼發性高血壓。

發病機制

頸性高血壓的發病機理沒有定論。潘之清等認為: ①神經根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由於支配心腦的植物神經受骨贅的擠壓,引起血壓異常、心率失常。②脊髓型頸椎病,由於頸脊髓受壓引起脊前動脈缺血,造成側角內交感神經細胞功能障礙,導致心腦血管舒縮失常引起,心率失常和血壓異常。③椎動脈型頸椎病,由於椎動脈供血不足,導致腦幹及高位脊髓內的網狀結構缺血,引起心率紊亂和血壓異常。④植物神經受累引起繼發性神經體液變化。韋貴康認為頸椎外傷、勞損、炎症、退變等致椎間組織失穩或錯位,或組織鬆弛、肌痙攣、直接或間接刺激頸交感神經、頸內血管,引起血管舒縮中樞功能紊亂,致中樞性血壓異常。賀俊民等採用電刺激和物理刺激家兔頸前交感神經節、頸後交感神經節、椎動脈; 結果發現電刺激頸後交感神經節後血壓僅有微弱升高,刺激頸前交感神經節後血壓有較明顯的升高,刺激椎動脈血壓略有下降; 表明不同刺激作用於頸交感神經節、椎動脈,可以對家兔血壓產生不同的影響,說明家兔的血壓異常與頸交感神經節和椎動脈有關。孫海波等實驗表明: 物理刺激較電刺激更易引起血壓變化,而刺激頸前神經節後血壓升高明顯,刺激頸後神經節血壓有升有降,但以降為主,刺激椎動脈則無明顯改變。病理刺激通過交感神經傳入纖維與軀體神經的感覺纖維到達大腦,再由大腦皮層細胞發出信號,通過有關組織到達相應的脊髓節段的側角細胞,從此再發出節前纖維到頸交感神經節進行交換後,發出節後纖維到達效應器官而引起各種癥狀。頸椎的病損刺激頸交感神經節,頸內動脈神經和椎神經興奮性增高,丘腦下部的後部縮血管中樞與延髓外側的加壓區受到影響,不斷發出異常衝動,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增高,血管平滑肌收縮增強,血壓升高; 並且由於頸交感神經節有纖維到心臟形成心淺叢和心深叢,分布於竇房結、冠狀動脈、心肌等,當交感神經受到頸椎相關結構刺激興奮性增高時,心跳就會加快,導致血壓升高。另外,因頸部軟組織受到牽張、刺激或壓迫,出現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及血管痙攣而供血不足時,腦內二氧化碳濃度增高,刺激血管運動中樞,使其興奮性增強,導致血壓異常。

治療方法:

頸性高血壓的病因在於頸椎的病變,所以臨床治療都是針對頸椎病的治療。從文獻報道來看,在頸椎相關癥狀得到改善後患者的血壓亦得到很好的控制。傳統的頸椎病非手術療法有手法、針灸、理療、牽引、中藥治療等,但目前臨床更為多見的是綜合性療法,如溫針灸配合中藥離子導入法、整脊配合針刀治療、脊柱調衡手法配合醒腦開竅針刺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等。

治療主要以糾正頸椎解剖結構,解除對交感神經的壓迫或刺激,恢復內環境穩定為主。

採用定點旋轉複位法,在三維角度上糾正頸椎關節位置紊亂,恢復關節耦合運動,解除對椎動脈及其周圍交感神經支的刺激和壓迫,效果立竿見影。

評價與展望:

在頸椎相關疾病中,交感神經的功能紊亂因素越來越受到人們廣泛重視。臨床和實驗的研究均已表明,頸椎相關疾病的諸多癥狀中,交感神經的參與確有直接的關聯。但目前的觀點,遠遠不能透徹地揭示頸椎相關疾病的內在聯繫,還需從一般的臨床分析發展到一系列的基礎理論研究中去。所以,隨著今後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神經生化學、生物力學等領域的不斷探索,將有助於闡述頸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在頸椎相關疾病中的發病機理,從而使頸椎相關疾病的病因、病理會得到更深入地認識。

結論 :對以頭痛、頭昏、眩暈、頸項不適等為首發癥狀的患者,要同時注意頸椎病和高血壓的檢查,儘早發現頸性高血壓,及時進行合理治療。

推薦閱讀:

(14)專家分析俄機被擊落事件及其可能的後果 圖
命理分析張智霖袁詠儀
心身疾病症對應心理深層分析
從使用手機來分析人的心理個性
八字實例分析:戊寅 壬戌 丁酉 甲辰

TAG:高血壓 | 血壓 | 分析 |

標籤:

頸性高血壓病例臨床觀察分析

頸性高血壓就是由於頸椎病引起的血壓升高,發病時主要表現為頭昏、眩暈、頸項不適等,少數人有暈厥史,體檢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壓升高,很容易誤診為高血壓。頸椎病的高血壓患者,降壓藥物治療療效不佳,而行頸椎治療後血壓也隨之好轉,提示血壓的異常與頸椎有關,國內有人把其稱為「頸椎性血壓異常」或「頸椎性高血壓」。我們亦稱之為「頸源性血壓異常」。

頸源性高血壓是因脊柱力學不平衡而致肌張力失衡,骨關節輕度位移,刺激或壓迫頸部的血管、神經,致使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及血管痙攣,從而出現血壓升高的一種繼發性血壓改變,臨床較為常見。

頸性高血壓與高血壓合併頸椎病鑒別,由於高血壓和頸椎病都常見於中老年人,中老年高血壓者有83%合併頸椎病。所以我們認為只要有頸椎病臨床依據,頸椎病癥狀發作時血壓比平時升高或癥狀緩解後下降>20/10 mmHg且升高≥140/90 mm Hg,則診斷為頸性高血壓;反之,有頸椎病臨床依據,既往有高血壓病,頸椎病癥狀發作時血壓比平時升高或癥狀緩解後血壓下降不足20/10 mm Hg,則認為是高血壓合併頸椎病。

根據我們對幾例頸性高血壓的臨床觀察分析,有以下特點:(1)早期血壓變化與頸椎疾病癥狀發作同步,頸椎病癥狀發作時,血壓升高,癥狀緩解時血壓下降,少數患者幾年後發展為持續性血壓升高,成為高血壓病。(2)此類病人降壓藥物治療多不敏感,而針對頸椎病相關治療療效顯著,頸椎病癥狀被控制後,血壓即隨之下降。這與他人的研究結果相符,同時也證實了這類高血壓患者的高壓變化與頸椎病理改變有關。(3)首診內科的患者僅滿足於高血壓的診斷而較容易忽視頸椎病的檢查,是導致誤診的主要原因。所以,對以頭痛、頭昏、眩暈、頸項不適等為首發癥狀的患者,要同時注意頸椎病和高血壓的檢查,尤其是對降壓效果欠佳、血壓不穩定者,更要警惕頸性高血壓的存在,應該進行頸椎的X線或者CT掃描的檢查,儘早發現頸性高血壓,及時進行合理治療。

診斷標準:

我們自定義的診斷頸性高血壓標準是:(1)臨床有頸椎病的臨床癥狀2項以上,如頭昏、頭痛、眩暈、視物不清轉頭時加重、耳鳴耳聾、仰卧轉頭、翻身改變體位時加重、頸項緊張、酸痛、上肢及手指尖麻木、胸悶或胸痛等頸椎病共同癥狀,少數人有暈厥史;(2)發作時血壓升高≥140/90 mm Hg,而且比平時血壓升高或癥狀緩解後血壓下降大於20/10 mm Hg;(3)X線、CT掃描或磁共振顯像有影像學符合頸椎病的改變;?除外繼發性高血壓。

發病機制

頸性高血壓的發病機理沒有定論。潘之清等認為: ①神經根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由於支配心腦的植物神經受骨贅的擠壓,引起血壓異常、心率失常。②脊髓型頸椎病,由於頸脊髓受壓引起脊前動脈缺血,造成側角內交感神經細胞功能障礙,導致心腦血管舒縮失常引起,心率失常和血壓異常。③椎動脈型頸椎病,由於椎動脈供血不足,導致腦幹及高位脊髓內的網狀結構缺血,引起心率紊亂和血壓異常。④植物神經受累引起繼發性神經體液變化。韋貴康認為頸椎外傷、勞損、炎症、退變等致椎間組織失穩或錯位,或組織鬆弛、肌痙攣、直接或間接刺激頸交感神經、頸內血管,引起血管舒縮中樞功能紊亂,致中樞性血壓異常。賀俊民等採用電刺激和物理刺激家兔頸前交感神經節、頸後交感神經節、椎動脈; 結果發現電刺激頸後交感神經節後血壓僅有微弱升高,刺激頸前交感神經節後血壓有較明顯的升高,刺激椎動脈血壓略有下降; 表明不同刺激作用於頸交感神經節、椎動脈,可以對家兔血壓產生不同的影響,說明家兔的血壓異常與頸交感神經節和椎動脈有關。孫海波等實驗表明: 物理刺激較電刺激更易引起血壓變化,而刺激頸前神經節後血壓升高明顯,刺激頸後神經節血壓有升有降,但以降為主,刺激椎動脈則無明顯改變。病理刺激通過交感神經傳入纖維與軀體神經的感覺纖維到達大腦,再由大腦皮層細胞發出信號,通過有關組織到達相應的脊髓節段的側角細胞,從此再發出節前纖維到頸交感神經節進行交換後,發出節後纖維到達效應器官而引起各種癥狀。頸椎的病損刺激頸交感神經節,頸內動脈神經和椎神經興奮性增高,丘腦下部的後部縮血管中樞與延髓外側的加壓區受到影響,不斷發出異常衝動,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增高,血管平滑肌收縮增強,血壓升高; 並且由於頸交感神經節有纖維到心臟形成心淺叢和心深叢,分布於竇房結、冠狀動脈、心肌等,當交感神經受到頸椎相關結構刺激興奮性增高時,心跳就會加快,導致血壓升高。另外,因頸部軟組織受到牽張、刺激或壓迫,出現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及血管痙攣而供血不足時,腦內二氧化碳濃度增高,刺激血管運動中樞,使其興奮性增強,導致血壓異常。

治療方法:

頸性高血壓的病因在於頸椎的病變,所以臨床治療都是針對頸椎病的治療。從文獻報道來看,在頸椎相關癥狀得到改善後患者的血壓亦得到很好的控制。傳統的頸椎病非手術療法有手法、針灸、理療、牽引、中藥治療等,但目前臨床更為多見的是綜合性療法,如溫針灸配合中藥離子導入法、整脊配合針刀治療、脊柱調衡手法配合醒腦開竅針刺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等。

治療主要以糾正頸椎解剖結構,解除對交感神經的壓迫或刺激,恢復內環境穩定為主。

採用定點旋轉複位法,在三維角度上糾正頸椎關節位置紊亂,恢復關節耦合運動,解除對椎動脈及其周圍交感神經支的刺激和壓迫,效果立竿見影。

評價與展望:

在頸椎相關疾病中,交感神經的功能紊亂因素越來越受到人們廣泛重視。臨床和實驗的研究均已表明,頸椎相關疾病的諸多癥狀中,交感神經的參與確有直接的關聯。但目前的觀點,遠遠不能透徹地揭示頸椎相關疾病的內在聯繫,還需從一般的臨床分析發展到一系列的基礎理論研究中去。所以,隨著今後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神經生化學、生物力學等領域的不斷探索,將有助於闡述頸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在頸椎相關疾病中的發病機理,從而使頸椎相關疾病的病因、病理會得到更深入地認識。

結論 :對以頭痛、頭昏、眩暈、頸項不適等為首發癥狀的患者,要同時注意頸椎病和高血壓的檢查,儘早發現頸性高血壓,及時進行合理治療。

推薦閱讀:

(14)專家分析俄機被擊落事件及其可能的後果 圖
命理分析張智霖袁詠儀
心身疾病症對應心理深層分析
從使用手機來分析人的心理個性
八字實例分析:戊寅 壬戌 丁酉 甲辰

TAG:高血壓 | 血壓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