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銀行幫中國富人理財(08.11.17)

儘管富人群體的表現在中國廣受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財富在迅速膨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的調研顯示,自2002年到2007年,中國管理資產額(管理資產額包括現金存款、貨幣市場基金、因管理投資而直接或間接持有的上市公司證券以及境內和境外資產,但不包括歸於投資者自己所擁有的業務、住宅或奢侈品等財富)以25%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在擴張,其中擁有百萬美元管理資產額的富翁已經達到391000人,該數量僅次於美國、日本、英國和德國,而資產額超過500萬美元的富豪家庭數量已從2002年的18000戶增加到2007年的64000多戶。據BCG估計,全國最富有的0.1%家庭(金融資產在百萬美元以上)控制著中國總財富的45.2%。

  

無論社會學家如何評論這種現象,對於已經廣泛建立財富管理業務的中國商業銀行而言,則必須「在商言商」,應該正視這個龐大富裕群體的共性特徵,以提供更好的服務。

  

首先,商業銀行應能夠準確探明這些財富的來源以及未來將產生於何處,「這樣可以使得財富管理機構能和他們的客戶『說行話』,或許還能提供商業服務,如融資和戰略建議等」,BCG在報告中提示道。無疑,中國的富人主要是那些在快速增長的行業中掙錢的企業家,而BCG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鄧俊豪(TjunTang)進一步分析說,2007年,中國內地795位最富有人士的總財富中,超過半數的財富來自房地產和製造業。具體地說,這些頂級富豪總計1805億美元的財富中,582.3億美元來自房地產,332.1億美元來自製造業。

  

BCG將這些企業家分為兩類:通過自己企業的上市獲得了可觀財富的「成熟企業家」以及仍在打造事業的「新興企業家」。前者通常比後者更富有,往往對全球投資和境外機會感興趣,而後者更偏好將財富用於境內投資。

  

但是,這些富裕群體的財富組合結構卻和成熟市場差異極大,中國富人普遍大量持有現金或存款,以獲得安全性,一個近似的例證是,中國富裕家庭(指管理資產額在10萬美元以上)將其63.6%資產配置在現金和存款上。同時,正是同一批人,往往具有高度投機性和較高的風險承受力,通常追求更高風險的投資,並且在其私人業務組合中,往往購買大量高風險的金融市場交易品種(如直接投資股票和外幣結構性交易等)。

  

BCG報告中將此總結為「中國高凈值個人客戶的投資組合傾向於兩極化」,而其另一位合伙人米嘉(HolgerMichaelis)博士則將此稱之為「紡錘形結構」,「高風險與低風險的資產配置很多,而中等風險的資產比例比較小,這種投資組合在歐美很少見。」

  

據BCG分析,富人不迴避高風險的投資甚至是投機,「可能是繼承了其創業背景的一個特點」。正因為這些富人往往是創業第一代,白手起家,他們也更習慣於保持控制權和作出決策,希望參與整個投資過程,這些人往往會自信自己能夠創造良好的投資回報,並享受評估過程和進行投機性投資。

  

根據客戶的參與程度,中國的富人大體可以分為「自主型」、「參與型」和「委託型」三類。「自主型」投資者基本自行管理資產,只接受私人銀行提供的少量建議;而「參與型」投資者雖然信任私人銀行提供的投資建議,但是自己作出最終的投資決策。調研顯示,前兩類人群分別佔28%和48%。而只有24%的投資者屬於「委託型」,高度依賴資產管理機構管理其財富。BCG建議,「私人銀行需要建立一個具協調性的運營模式以滿足各群體的不同需求。」

  

不過,實現這些的前提是,財富管理機構能夠贏得這些富人的信任。目前,許多富人還沒有將其財富委託給第三方管理的經歷,而他們也普遍不喜歡透露自己的財富,「可能擔心被調查來源,或因為擔心吸引公眾對於自己的財富注意。」BCG提醒道,銀行必須在保證安全性和保護客戶隱私方式等方面小心謹慎,「從他們是如何被介紹其客戶經理,到該私人銀行的聲譽,從私人銀行賬戶的所在地,到進入賬戶的方式。」

  

由於多數中國富人最終會將財富的控制權傳給下一代,而接過火炬的群體往往受過良好教育,見多識廣,可能有不同的投資重點,因此報告還建議「客戶經理現在就該開始和下一代建立關係。」


推薦閱讀:

鳥瞰中國(130)——澳門(二)【43P】
中國第一古屍竟被盜墓賊丟在水溝
2017樓市風險或將爆發,中國樓市崩盤的預兆和後果
轉載:雀巢困局:中國業績下滑 對銀鷺徐福記整合不順
中國古代文學史二歷年試題及參考答案

TAG:銀行 | 中國 | 理財 | 富人 | 私人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