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袈裟嗎?
|
袈裟是指佛教僧尼穿的衣服,也稱僧衣、僧服,它是出家人主要的持有物品,也是出家人重要的身份標識。佛教源起於南亞次大陸,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此後廣為傳播,影響深遠。事實上,佛教在中國多代傳播的過程,也是佛教中國化改造的過程,這其中就包括對袈裟顏色戒律的遵守與變通。 袈裟的種類 袈裟是梵語音譯,其本義為「壞色、染色、濁色、不正色」。據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中說,東晉葛洪始寫作「袈裟」二字。由於闡釋角度的不同,袈裟又有多種別稱,諸如「壞色衣」「雜碎衣」「福田衣」等。袈裟以「色」立意,由其本義引申出「壞色衣」或「浸染衣」的稱謂;縫製袈裟時,要先把布料剪作小塊,再連綴成衣,所以又稱它為「雜碎衣」或「割裁衣」;也說袈裟是阿難尊者得畦田啟發而作,不僅從款式上區別於外道,也希望僧人能像水田一樣利益眾生,因此又稱它為「田相衣」「福田衣」。除此之外,袈裟還有離染服、無垢衣、蓮花衣、出世服等多種稱謂。
佛教戒律規定,僧人可有大、中、小3件衣服,稱「三衣」:一件是用5條布縫製的小衣,梵語稱「安陀會」,我國俗稱「五衣」,是僧人日常勞作、起居坐卧時所穿的衣服;另一件是用7條布縫製的中衣,梵語為「郁多羅僧」,我國俗稱「七衣」,是僧人聽經聞法、誦經禮懺時所穿的衣服;第3件是由9條乃至25條布縫製的大衣,梵語為「僧伽梨」,我國俗稱「祖衣」,是僧人上街托缽或面見尊長時所穿的禮服。除此以外,比丘尼(出家的男性為比丘,出家的女性則曰比丘尼)另有「僧祗支」及「厥修羅」兩種衣服,合稱「比丘尼五衣」:僧祗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裡面,覆裹左肩與兩腋;厥修羅指的就是裙子。
縫製袈裟時,要先把布料剪裁成小方塊,然後縫合在一起。如果衣料細薄,也可以把多層布料疊在一起縫製。穿著袈裟時,通常將衣之兩端由左肩披至右脅下,將環掛在扣或鉤上固定,稱為「搭衣」。坐禪時可覆搭兩肩,稱為「通肩相」「福田相」;禮佛時要露出右肩,稱為「偏袒右肩」。袈裟乃出家人的隨身之物,當比丘臨入滅時,常將三衣與缽盂傳與門人,作為傳法的信物,這也是「衣缽傳人」一詞的本義。
除了上述三衣之外,還有「金襴袈裟」(金縷衣)和「縵衣」之說。金襴袈裟是名貴的袈裟,它是用金縷織成的大衣。關於它的來源,一說是佛的姨母獻給佛的袈裟;又說佛用天人福蓋獻給的8.4萬根金縷織成的。縵衣是用大塊整幅布料製成的袈裟,是出家還未受戒的「沙彌」(小和尚)和受過「在家戒」的男女居士穿的。沙彌因為初入佛門,不諳如何裁製福田衣;居士因為沒有受過「大戒」,所以不能享用福田衣。
另外,由於我國氣候與印度不同,寒冷條件下不可能只穿三衣,因此,我國僧人在穿著袈裟時,裡面往往另穿由俗世服裝稍加改制而成的常服。
壞色的方法
佛教規定,袈裟的顏色不能用「五正色」(純色)——青、黃、赤、白、黑;也不能用「五間色」——緋、紅、紫、綠、碧;只能用3種「壞色」——青色(銅青色)、黑色(或作泥色、皂色)和木蘭色(赤中帶黑色,或作茜色、赤色、不均色)。這3種顏色是袈裟的如法(契合法理)之色。
所謂壞色,意為「顏色不正,不美而濁」,引申為「不正色」。關於為什麼要用壞色,也有多種說法。諸如僧俗有別(印度當地人著白色衣)、去除色彩貪戀、防止移作他用、止息盜賊奪衣等等。
至於如何壞色,一種說法是青、黑、木蘭皆屬壞色,比丘著其中任何一色都算是如法、如律;另一種說法是,必須把青、黑、木蘭3種顏色混在一起染,才算是壞色。
在壞色的方式上,除了混染之外,還有「點凈」之說。所謂點凈,就是在新衣上點上一塊有別於本色的色漬。「點」有弄成小臟污、稍作塗抹之義,「凈」則有離棄過失與是非而為清凈之義。戒律中規定,比丘的衣服有青、黑、木蘭3種顏色仍非舊色,必須以本色之外的另兩種顏色點凈之後,才算得上是壞色。即如果是青色衣,須以黑色與木蘭色點凈;如果是木蘭色衣,須以青色與黑色點凈。中國僧眾在受用新袈裟時,往往以少部分舊衣縫貼在新袈裟上,或者用墨汁在新衣上點上幾個墨點,就算是點凈了。
不管是壞色還是點凈,其主旨是毀其形好,僧俗有別。正如《梵綱經》所云:無論在何國土,比丘服飾必須與其國人俗服有別。而從形制和色彩上最能體現袈裟壞色理念的莫過於「糞掃衣」了。
糞掃衣是梵文意譯,略稱「糞掃」,又譯作「衲衣」或「百衲衣」。「衲」意為補綴,「百衲」則言補綴極多。因此,所謂糞掃衣就是撿拾扔在糞土塵埃之中的破衣、經過洗滌做成的袈裟。有關糞掃衣衣料的來源,《十誦律》列有4種:包裹完死者扔在墓地的「冢間衣」;包裹完死者再施捨給僧眾的「出來衣」;扔在空地上沒人要的「無主衣」;扔到垃圾堆里的「土衣」。
按佛典解釋,糞掃衣可以讓人遠離塵世貪戀,專事佛法修行。實際上佛教在中國盛行之後,僧侶之服多已精緻,只是沿襲舊名而已。但百衲衣的做法卻被中國民眾借用而來:從左鄰右舍索取多塊布頭,做成小兒衣服,也稱百衲衣,其意是藉助群體的庇護,以祈小兒長命百歲。
顏色的變通
佛教傳入中國後,袈裟的顏色多有變化。漢魏時僧人著赤色衣,此後又有黑衣(緇衣)、青衣、褐色衣等。史載唐時武則天因為僧人重譯《大雲經》有功,賜他們紫袈裟,開啟了帝王賜紫的先河。自五代至宋代,帝王賜紫的範圍越來越寬,蒙賜的僧人也越來越多。一時之間,僧人穿紫色衣、緋色衣蔚為風尚。明朝佛教分禪(禪宗)、講(天台、華嚴、法相宗)、教(也稱「律」,從事喪儀、法事儀式)3個類別,朱元璋曾詔定袈裟的顏色:「禪僧,茶褐常服,青絛,玉色袈裟;講僧,玉色常服,綠絛,淺紅色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絛,淺紅色袈裟;僧官皆如之。唯僧錄司官袈裟皆綠紋,飾以金。」
延至今天,我國漢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黃色。我國藏傳佛教各教派在袈裟的顏色上又不盡相同。如寧瑪派僧人因穿紅色的袈裟、戴紅色的僧帽,以紅色區別於他派,俗稱「紅教」。薩迦派因為寺廟圍牆上塗有象徵文殊、觀音和金剛手的紅、白、黑三色花紋,俗稱「花教」。花教僧人袈裟的顏色與寧瑪派相同。噶舉派僧人出家受沙彌戒、比丘戒的,也穿紅色衣裙;在家受居士戒的穿鑲紅、綠邊的白色僧裙和袈裟。格魯派僧人一般穿暗紅色袈裟,修持突出的可穿黃色袈裟,頭戴黃色的桃狀帽和蓮狀帽,所以格魯派又稱「黃教」。
摘自《百科知識》2014年6期
推薦閱讀: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水陸七大壇口」
※女人,你了解自己嗎
※您對功能性面料了解有多少?
※深入了解洋蔥木耳炒雞蛋的做法 做洋蔥木耳炒雞蛋的注意事項
※赴港生子的這些事兒,你都了解嗎?
TAG: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