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的演變與傳承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一直引以為豪的傳統美德。流傳數百年的「24孝」故事正是中國孝文化的集中體現。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對於歷史上流傳下來的「24孝」,人們也產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爭議。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表示,新「24孝」行動標準與舊「24孝」形成對比,就是想告訴大家,時代的腳步在不斷向前邁進,「我們對『孝』文化的理解,既要傳承又要有創新」。

據稱,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15個一二線城市將於今年晚些時候開始展開公眾教育活動,宣傳新「24孝」,活動將持續到2013年年底。 孝,是我國傳統美德,也是我們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它一直是我們的祖先極力提倡而推崇的,即使是在反封建口號提出了100多年的今天,我們還為之津津樂道,還在尋找「孝」之根源,制定「孝」之標準。作為延傳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孝」有其自身的內涵,同時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規範,如《孝經》,再如《二十四孝圖》。 現代人對於「24孝」的評價,大多數人最為熟悉的恐怕是魯迅先生的雜文《二十四孝圖》。魯迅認為「24孝故事」是封建遺留的糟粕,認為這些故事等於「最黑暗的咒文」,不僅不能勸人孝順,反而令人「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尤其是對「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則故事,認為是對孩子的侮辱,而且「現在已經知道了這些老玩意,本來誰也不實行」。 同時,也有人認為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準則不應該完全拋棄,孝道作為維繫和促進以家庭為細胞的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仍然應該發揚光大。這也是今天有關方面推出並大力推廣、宣傳新「24孝」的願望與目的。 從郭居敬到陳少梅再到新時期,「24孝」已走過了600多年 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思想之一。「24孝」的故事成為系列最初起源於元代,出自學者郭居敬編錄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該詩選由歷代24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結集而成。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又稱《二十四孝圖》,其故事大都取材於西漢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可見其歷史之悠久。 郭居敬所列孝子榜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從時間上看,有虞、周、漢、魏、晉、唐、宋;從層次地位上看,有帝王、大夫、書生、百姓;從年齡上看,有老者、成人、兒童;從內容上看,有至貧孝親的、有危難救親的、有顯貴孝親的。由於故事性強,經常被用作兒童啟蒙的讀物。其中,「嚙指痛心」、「卧冰求鯉」、「孝感動天」等故事膾炙人口。「24孝」在民間流傳十分廣泛。以後又有人刊行《女二十四孝圖》等,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在多年的流傳過程中,「24孝」故事產生了不同的版本。甘肅境內清理髮掘的宋金時期的墓葬中就有磚雕或彩繪的「24孝」人物故事,計30個。敦煌遺書中的各類孝子傳、孝子變文中有關孝子的事迹也很多。 歷代文人、藝人也多以「24孝故事」為題材進行創作。在傳統的木雕、磚雕和刺繡上,常見這類題制的圖案。單就繪畫來說,就有清代王素繪的《二十四孝圖冊》和已故國畫大師陳少梅的《二十四孝圖》等最廣為人知。民國時期還曾出版「24孝故事」郵票。 中國孝道故事遠播國外,歐美國家也有自己的獨特「孝道」 作為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孝道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因此受到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普遍都推崇孝道,24孝的故事也都有所傳播。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日本。 日本的《御伽草子集》收錄了《全相二十四孝詩選》,儘管有些故事的情節不同,但與原作採用了相同的人物。二者形式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御伽草子集》中二十四孝的故事後面有尊崇孝道、宣傳孝道的句子。也就是說在故事之外,更強調孝道在當下的實行。此外,日本還有兩種古代抄本《孝子傳》。 而早在元末郭居敬版《全相二十四孝詩選》出版後不久,鄰邦朝鮮就推出了高麗版《孝行錄》。其人物故事幾乎完全脫胎於中國的「24孝」。 在同樣受中國文化影響明顯的東南亞國家,都有自己的孝子故事,如「目連救母」等等。這些故事都是在為孝子立傳,其道德倫理基礎與中國的「24孝」如出一轍。 歐美國家的文化傳統與東方文化有較大差距,較少提到「忠」「孝」的概念。但現代西方心理學家,以心理學的科學論點,同樣強調了孝敬父母對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德國心理學家海靈格就認為,一個人要想生活的幸福,就一定要與其家族系統產生良好的鏈接,而鏈接的關鍵,就在於其對於自己父母的接受程度。而從他們流傳已久的「母親節」、「父親節」,也可以看出他們是在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子女對父母的「孝順」與尊重。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傳統孝道故事頗有爭議 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卻普遍對24孝故事加以批評反對,甚至有人提出「24孝盡糟粕」的觀點。《孝經》曾經在傳統典籍中佔有重要位置,一度有「《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的說法。然而到了近代,學術界或者一些著名的學者,對於《孝經》的評價卻一直很低。在「十三經」裡頭,對於《孝經》的評價恐怕是最低的。有的學者乾脆說,《孝經》花半個小時看看就夠了。這在老一輩學者對待經典的態度當中,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特例。 反對「24孝」的聲音,魯迅的鮮明觀點可以作為代表。他認為這些故事是對人心靈的一種戕害,而且現實中根本不會有人實行。 這種情況當然和「五四運動」以後的「非孝」思潮有關係。那個時候,人們提倡反封建,並認為封建社會裡面有一點很關鍵,就是孝道。如果不把孝道反掉,忠君的思想也就反不掉,因為它們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剝離不了的。所以,五四時期興起過「非孝」的態度。當時專門有這種文章,有的題目就叫《非孝》。 當然,這樣的一種態度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新文化倡導者們反對的只是「24孝」故事中不盡合理的地方,而對於中國傳統的敬老、尊老傳統,則並無反對與推翻之意。 傳統的孝道要去蕪存菁,以揚棄的態度加以繼承 客觀地說,不管哪一個版本,傳統的「24孝故事」都良莠不齊。以魯迅所批判的「郭巨埋兒」為代表,的確有違反人性的地方。時代不同了,古人能做的,我們未必能做;古人須做的,我們未必必須做;古人做得很好的,我們未必做得到。今天我們讀「24孝故事」,當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們也許並非看重這些形式,要後人件件照辦,而是想通過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人世間「孝」的重要性。 為什麼要「孝」?古人的解釋也很簡單,「孝」就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一種回報:父母給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父母寧願自己挨餓受凍,也要讓你吃飽穿暖,所以你要照顧父母之溫飽;你在父母懷抱有三年時間完全不能自立,完全依賴父母而生存,所以父母死後你要守孝三年。 對於傳統孝道,我們要去蕪存菁,加以揚棄。其中的「愚孝」成分與明顯不科學、違反人性的地方固然不應該盲目推崇,但其基本的道德核心卻無疑值得我們繼承與發揚。 新「24孝」更契合老齡時代,還是背離現代子女的現實? 「教父母學會上網」、「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支持單身父母再婚」……這些頗具時代特色的新「24孝」標準一面世便引發爭議。是與時俱進的新潮,還是空洞無聊的說教? 支持者認為,這些標準契合老齡時代的中國現狀。新浪網特約評論員傅達林稱,新「24孝」不是愚忠愚孝的訓教思維,而是觸及了很多現代人容易忽略的內容,在傳承中實現了創新。對於正在步入老齡化時代的中國來說,對於年輕人壓力很大的現實來說,這種提醒非常有必要。與傳統「24孝」相比,新「24孝」有傳承更有創新,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突出對老人的心理關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行為指向性,有助於喚醒民間風尚。 反對者則認為這些標準背離了現代子女的現實。媒體評論員鄧海建表示,在房子、教育、醫療的高壓大道上,新「24孝」的要求無疑奢侈而殘酷。無償加班的勞資關係、層層設卡的高速公路、僵化刻板的戶籍制度,令年輕人想實現新「24孝」標準中的大多數條款,基本上是「難於上青天」。 新版「24孝」也在網上掀起了軒然大波,「慚愧」、「檢討」是網友跟帖中出現較多的辭彙。網友「雲淡風輕」說,現在根本沒有大把時間陪在父母身邊,想盡孝也心有餘而力不足。天涯社區的網友「帶刺的玫瑰123」說,真是汗顏啊,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孝順孩子的我也僅僅只做到了12個。而「天使在行動」則表示,標準再多畢竟是死的,有一份孝心,並付諸行動,比什麼都強。 對比形象而樸素的老「24孝」,更凸顯新「24孝」的單薄,以及口號化和形式化的毛病。 除了發布新「24孝」標準以外,2012—2013年度,「心繫老年——孝心工程」將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15個城市,免費發放孝心宣傳冊,宣傳新「24孝」行動標準的內涵、傳唱新「24孝」歌曲和童謠,倡導新「24孝」行動。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崔淑惠介紹,此舉旨在號召全社會「敬老、愛老、助老、孝老」,使老年人得實惠、普受惠、長受惠。 這些措施有用嗎?作家肖復興說,「孝」的基礎在道德,是道德派生出來的家庭與社會的倫理之花。如今,由於諸多原因導致的社會道德滑坡的嚴重程度,令人扼腕。如果僅僅靠新「24孝」這樣類似口號式樣的號召去扭轉,恐怕有些難度。 他認為,老「24孝」,即使今天有不足甚至過時的部分,但其中的每一「孝」,都是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形式、以人物與故事為載體形成的文化積累。對比形象而樸素的老「24孝」,更凸顯新「24孝」的單薄,以及口號化和形式化的毛病。這不僅顯示出有些部門以創新為借口而對傳統孝文化理解的偏頗,甚至缺乏足夠的尊重,更凸顯有些部門面對這樣牽涉千家萬戶的老齡化問題,應對的思路還是有些簡單。 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所長劉開明博士說,政府發布指導民眾私人事務的標準是否合適暫且不論,不斷要求成年人更好地照顧父母一事表明,在一個不斷老齡化的社會裡,由於老年人的社會保障水平仍然很低,的確需要得到更多的關照。 「中南民族大學學生會」發布微博稱,新「24孝」出台,不是硬性要求,你也可以反駁孝敬不能量化,但卻可以提醒我們,父母正在慢慢變老,我們卻依舊回報得太少。 每一個家庭的幸福是不相同的,每一個兒女對父母的盡孝方式也不一定是相同的,行動標準也恐怕覆蓋不了盡孝的所有行動,農村和城市的差別也十分巨大。「這個標準在城市裡推行或許不錯,但如果放到農村,起碼有一半都不太現實。」網友「杭州論壇」表示,自己父母還在農村老家,「對這些沒有退休金的老人而言,子女及時給生活費,定時帶他們做體檢,陪他們聊天才是比較實際的盡孝辦法。」 儘管現實中的情況千差萬別,但卻不必據此看輕新「24孝」行動標準。對更多人來說,新「24孝」標準不是標準而是鏡子,不是教條而是提醒,不是訓教而是倡導。我們無妨換一種心態和眼光看待,把其當作盡孝的建議,對照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加孝順,更關心、關注父母的生活與精神狀態,這或許才是發布新版「24孝」行動標準的真正意義所在。 鏈 接 郭居敬版24孝故事 1、孝感動天2、戲綵娛親3、鹿乳奉親4、百里負米5、嚙指痛心6、蘆衣順母7、親嘗湯藥8、拾葚異器9、埋兒奉母10、賣身葬父11、刻木事親12、湧泉躍鯉13、懷橘遺親14、扇枕溫衾15、行佣供母16、聞雷泣墓17、哭竹生筍18、卧冰求鯉19、扼虎救父20、恣蚊飽血21、嘗糞憂心22、乳姑不怠23、滌親溺器24、棄官尋母 新24孝行動標準 1、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2、節假日盡量與父母共度3、為父母舉辦生日宴會4、親自給父母做飯5、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6、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7、為父母建立「關愛卡」8、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9、教父母學會上網10、經常為父母拍照11、對父母的愛要說出口12、打開父母的心結13、支持父母的業餘愛好14、支持單身父母再婚15、定期帶父母做體檢16、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溝通18、帶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動19、帶父母參觀你工作的地方20、帶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遊21、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22、適當參與父母的活動23、陪父母拜訪他們的老朋友24、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
推薦閱讀:

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驛城區「國防教育進校園」活動啟動
為什麼佛教那麼重視傳承--自己看書不行么?
【這裡有政事兒】山東:發揮優勢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風水祖師楊筠松一脈傳承第三十八代嫡傳弟子黃俊文先生簡介
方言到底該不該傳承?

TAG:文化 | 傳承 | 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