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工匠精神與「自働化」|大象公會

為什麼幾乎所有奢侈品都把「手工打造」奉為圭臬,現代工廠的流水線生產中,有「工匠精神」嗎?

文|黃章晉 史祥莆

阿爾卑斯山谷,漂亮的瑞士民居,留著花白鬍子的第 N 代製表匠坐在窗前,借著白雪反光,仔細打磨一枚陀飛輪機芯——這是今天宣傳名表工藝、工匠精神最喜歡用的經典畫面,奢侈品往往喜歡用工匠生產的畫面,強調它耗費的工時,而不僅僅是直接呈現產品本身。

房梁高挑的超大廠房,並行著 N 條巨大的生產流水線,穿著工裝的工人,面目表情快速、規範地完成自己的工序,將產品傳到下一個工位——這是今天大型流水線車間生產的典型場景,但是,國際知名廠商在宣傳自己產品時,通常會刻意迴避這種生產畫面。

前一種畫面是「工匠精神」之美的直接呈現:它不僅更具傳統復古的畫面感,工匠本人的勞動過程即審美體驗,它集生產與創作、技術與藝術、工作與享受於一體。每個獨一無二的產品,凝結著工匠具象的勞動,是產品也是藝術品。

而後一種畫面,只有一種冰冷無情的機械和秩序之美,流水線上面無表情的員工只是這部機器的一部分。生產者在工作時間的所有操作,都是標準、精簡、重複、無差別的動作,不允許有任何創作,它與審美無關。

但是,後一種畫面才是今天的常態,而前一種畫面只存在於極少數生產高檔消費品的企業,它們按規模至多只能算小型企業,甚至只是作坊式家族企業。

工匠精神之美被無情的機械生產淘汰,成為稀罕之物,始於一個工匠靈光閃現的創造:

1721 年出生於英國蘭開郡的工匠詹姆斯·哈格里夫斯,既是紡織工,又是一個手藝靈巧的木匠。43 歲那年,他無意中發現把一組紗錠由橫排改為豎排,並用一個紡輪帶東,可大幅提高效率,這位手藝精湛的木匠第二天就造出了一台效率可提高八倍的紡織機,並用他女兒的名字命名,這就是著名的珍妮紡織機。

▍在德國伍珀塔爾博物館的珍妮紡紗機模型

珍妮紡織機引發了英國棉紡織業提高效率的發明熱潮,從 1764 年第一台珍妮機誕生,眾多機械發明讓英國棉紡織業只用了 20 年就基本實現機械化,到 1830 年,手工作坊全部被蒸汽機動力的工廠取代。這就是工業革命的開始。

▍1785 年,牧師艾德蒙特·卡特萊特在木工、鍛工的幫助下發明了動力織布機,並在 1791 年建造了第一座動力織布機工廠

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全社會的生活水平。統計數據顯示,十九世紀末,工業革命更早且工業化程度更高的英、美兩國,身高、體重以及平均壽命明顯高於歐洲大陸國家,而歐洲各國的相關數據也同樣與此正相關。

但是,雖然工人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明顯改善,並未帶來工人的生產熱情,而是與之相反,怠工、偷懶、破壞機器、甚至罷工頻繁發生,每隔一段時間歐洲工業生產中心都會爆發大規模社會運動。

▍電影《大都會》中,工廠里的動亂場面

在作坊式小企業一統天下的時代,這種情形並未發生。

除了急劇的階層分化,機器化大規模生產對工人勞動本身的根本性影響也是重要原因,它無論是對工人還是勞動,都是一種重新定義。

作坊式企業,生產是以人為中心的主觀勞動和創作,熟練工匠在生產過程中能有創造的愉悅,每件產品都能直接體現工人的技術和手藝。但在機械化大工廠,生產是圍繞著機器為中心的,工人只需要掌握簡單的機器操作技能,不但人的主觀努力退居次要位置,而且避免任何個人的發揮和創作。

機械化大生產第一次改變了人類使用工具以來對勞動的定義,簡單、機械、重複,長時間重複的勞動,可以極大程度地提高生產效率,但違背了人渴望創造的天性。

▍電影《大都會》中的一個工作崗位

馬克思將之稱為異化(Alienation),他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專門辟出一節,從哲學批判角度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人、對生產的「異化」。他提出的系列學說中,避免勞動與人的異化,始終是個重要命題。

馬克思看到的還只是初級原始的異化。1911 年,「科學管理之父」泰勒出版了《科學管理原理》。在「泰勒制」下,每一工種都有最優操作動作、最短作業時間和恆定作業任務。

它不但消滅了工人怠工和偷懶的機會,而且因為大幅提高了生產的標準化,將工人所需的技術降低到了極致,任何人都可以短期培訓為合格的工人。「泰勒制」雖然空前提高了勞動的異化程度,但因其高效引起了列寧的注意。

1918 年 4 月,列寧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中談到「泰勒制」時說,「同資本主義其他一切進步的東西一樣,既是資產階級剝削的最巧妙的殘酷手段,又包含一系列的最豐富的科學成就……應該在俄國組織對泰勒制的研究和傳授,有系統地試行這種制度並使之適用。」

雖然列寧生前未能見到「泰勒制」在貧窮落後的俄羅斯工廠中運用,但隨著蘇聯新生政權的鞏固,「泰勒制」最後被創造性地使用在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領域中。

「泰勒制」並非勞動異化的巔峰,因為「泰勒制」管住了工人,卻管不住「管理者」,如果他們疏忽或不負責任,工人仍然有時間「偷懶」,效率和質量還是沒法保證。

在這方面,發明了流水線的「福特製」顯然走得更遠。在「泰勒制」下,工人只受工頭管制,工人可以在工頭不注意時怠工走神,而在「福特製」工廠,只要稍微一偷懶,零配件就會順著流水線流向下一個工序。

▍卓別林電影《摩登時代》中展現的福特製生產方式

工人徹底成為流水線上的螺絲釘。

雖然流水線上的勞動簡單程度到了無需任何技能,甚至不識字、語言不通的工人也能迅速勝任,但它是一種空前違背人性的生產組織方式,正常人很難在這種高度重複單調的崗位上長期呆下去。

因為人的行為需要大腦分泌可產生愉悅感的多巴胺「獎勵」,才能長期持續,工匠式生產過程中,擁有極大自主權的工匠非常容易獲得成就感,他們每個流程的成就感都是可見的,而且需要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往往成就獎賞也越強烈。

而「福特製」下的工人,科學管理幾乎剝奪了一切能讓工人產生成就獎賞的可能,工人在流水線上的獎賞,只剩下定期發放的薪水。而在發放薪水前,工人需要在全部上班時間保持高度專註。這好比讓人逐字閱讀一本幾百頁厚,但整本書密密麻麻印的都是同一個字的書一樣,而且每天如此。

▍1913 年,福特公司高地公園廠中的流水裝配線

1914 年,福特突然下令給他的工人工資翻倍,這不是他發善心,而是工人無法忍受這種會讓人產生強烈抑鬱工作的痛苦。若當時汽車製造業工人平均輪換率為 100%,那麼福特工廠則是 380%。

幾乎任何人都可勝任福特的工人,但那些貧窮的新移民源源不斷進入工廠後,很快又迅速離去,轉投工資雖低,但勞動異化程度略低的「泰勒制」的工廠工作。

起於 1764 年英國紡織業工匠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無意中帶來的勞動和勞動者的「異化」,看上去將朝著這個方向無限前進。

但是,1867 年出生於日本靜岡縣的一位工匠,提供了另外一種方向與可能。

▍豐田佐吉

與詹姆斯·哈格里夫斯一樣,豐田佐吉的家庭也以棉紡織為副業,而且也是一個傑出的木匠。23 歲那年他就手工製造了一台改進的木製織機。而且後來也以生產織機為業。

57 歲那年,豐田佐吉和他的長子豐田喜一郎發明了不停換梭式自動織布機,它可以連續運轉,高速運轉時可準確交換緯紗梭子,一個工人能同時照看 30 多台織布機。這項首創技術轟動歐美。

▍1924 年豐田佐吉發明的 G 型無停止杼替式豐田自動織機

對紡織業而言,這個發明其實只是無數設備改進中的一個,算不上重大進步。但是,它的一項性能改進和由此產生的生產管理哲學,改變了從詹姆斯·哈格里夫斯以來人們不斷追求生產效率的方向。

豐田自動織布機給了工人可以隨時控制質量的便利,一旦異常能馬上停機,這項技術上的小小改進,被工匠出身的豐田佐吉上升為一種哲學:「人不做機器的看守奴」。

為了強調這一生產哲學,豐田佐吉故意使用了一個錯誤的詞:自働化。

在日語中,自動化的正確日語寫法是「自動化」,而働く,是「勞動」、工作的意思,自動詞,不是他動詞。

在日語中,自動化的正確日語寫法是「自動化」,而働,是「勞動」、工作的意思,自動詞,不是他動詞。特意使用「自働化」這個詞,強調的是人在生產中的主動性作用,不應只是簡單重複機械的動作,而必須是能創造出價值的勞動。

許多年後,豐田轉而生產汽車、並完整引入美國式流水生產線時,卻沒有引入美國人的管理科學,而是用一種幾乎方向完全相反的哲學重新設置了生產管理體系。

堅持多加的一個「單人旁」的豐田邏輯是,現代工廠不但不能脫離人而存在,甚至必須依賴「學徒制」和「工匠精神」,所以,豐田本社工廠刻意建成一條效率極低的「古董流水線」,至今沒有任何先進的設備,自動化率幾乎為零。

這是為了模擬在最原始的生產條件下,充分發揮工匠的智慧和潛力,從而精益求精。用豐田生產專務河合滿的話說,在這樣的生產線上,每個人都必須返回「技能原點」。

▍1966 年,18 歲的河合滿以學徒身份進入豐田, 67 歲就任豐田公司專務,負責豐田汽車生產製造,已在豐田工作 50 年,堪稱工匠典範

而豐田賴以成家的將每個環節品控做到極致的「精細管理」,能夠實現的基礎和前提,就是這套關於人、關於勞動的管理哲學。它深刻影響了日本製造業。它也是日本工人有一個迥異於歐美工人表現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對歐美,日本幾乎無罷工。

豐田流水線上的工人遠比底特律流水線上的工人更專註,或許有文化上的原因,但豐田流水線上,日本工人比底特律的黑人更容易找到成就激勵,僅此一點,就足以讓日本汽車在質量上迅速超越美國汽車。

今天,中國人在談及「中國製造」質量不佳,尤其是相對「日本製造」時,往往會給出一個循環論證的答案:因為日本有「工匠精神」,而中國沒有「工匠精神」。

這個文化說顯然是錯的。

中國就有一家汽車製造廠的工人,在「工匠精神」上堪與世界任何汽車廠的工人相比。這就是豐田全球模範工廠的廣汽豐田。


推薦閱讀:

三分鐘愛上馬克思
必修1第18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導與練
劉練軍:在馬克思墓前的思索
趙敦華:馬克思批判哲學的特色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力量——訪中央黨校賈建芳教授

TAG:精神 | 工匠 | 工匠精神 | 大象 | 大象公會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