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覺空金剛自相》講解續——無造無法

所謂的「華嚴世界」就在我們的眼前!

我們要從自心下手,而不是去看待外境的規律!

規律既然已經形成了,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如何通過我們的禪修跳出這個規律!

【至簡禪學】

解決問題,脫離煩惱

|般若之界|

(禪修中……)

師:

不要覺得禪修就是很枯燥的,所謂「華藏世界」指的是什麼?

我們禪修就是在做一個事情!

所謂的「華嚴世界」就在我們的眼前!

吃東西就輕鬆地吃就行了,不要心事重重地吃。

吃個東西還「若有所思」。

應該要「若有所悟」!

很自然地把眼神放到前面的虛空,不要帶任何的情緒「我要怎麼樣、我會怎麼樣」。

那都是你設了一個前提了,那就不是自然了。

你那個就叫帶著情緒看著虛空,就不叫自然地凝視虛空了。

就像你們吃東西一樣的,很自然地拿到吃就行了,而不是說「哎~這東西好不好吃呢?我來嘗一嘗。」這就是帶著情緒來吃了。

或者一吃,「嗯,這個味道有點甜嘛」,吃完之後又產生了一個情緒。

這種情緒就會讓你一直保持在這個時間和空間裡面!

你就這麼滴了,這就是你一直沒有解脫的原因!

你明白不?

所以禪宗講「吃就是吃、喝就是喝」。

什麼意思?

你明不明白?

你也不要吃東西的時候要剋制住自己,明明很好吃嘛,為什麼不允許說話呢?

那就完了!呵呵!

那同樣是在跟你自己的情緒和念頭作鬥爭了,又開始玩情緒遊戲了,自己都不知道。

人的思維情緒是很微妙的。

不要覺得是自己的觀察力強,自己很敏銳,一看就知道這個好吃不好吃,或者是一看這個人就產生了這個人怎麼樣怎麼樣的念頭,這都是習氣你知道吧!

你現在還沒有智慧展現,如果智慧展現的話,你就是究竟的能看清楚。

如果你說你能看清楚別人怎麼樣怎麼樣,那你是不是智慧圓滿了?

如果不是智慧圓滿,那你肯定是分別念。

學生:

有個師兄問我,她受了五戒,她覺得跟男朋友做那事就屬於邪淫,但是對方需要自己不同意吧又說不過去,只能隨順他,但是呢又覺得我不能起心動念。我就說你跟木頭人有什麼兩樣呢?

師:

你身邊什麼人都有啊呵呵。

學生:

以前身邊某佛學會這樣的師兄很多,他們一看今天初一、十五或者哪個菩薩的節日,就說哎呀今天不能行房的!不然就屬於邪淫!我說你們這樣活著累不累啊?

師:

本來學佛是解決煩惱的,而不是通過佛法又增添了煩惱。

學生:

對啊,她們的老公肯定很生氣咯,就會說你們怎麼學佛學成這樣子,想不通。所以很多人對佛法產生了很多的誤會。請師父開示下?

師:

剛才不是說了嗎?

佛法是解決煩惱的,而不是增添煩惱!

如果你覺得這是一個煩惱,那我覺得你還是先放一放,先把人做好再說。

學生:

我說那你就把對方當成佛嘛!

師:

你這個見解是很高的啦,你不能這樣來說,如果你這樣來說的話那實在是……

學生:

對方說那是不可能的!我就說那我就沒辦法解決你這個問題了。因為不是有這種觀想的嘛……

師:

哎,你跟一個才學佛、受五戒的跟他說去觀想,你不是又增添別人的煩惱嗎?對不對?

所以這個時候就是看你的智慧了,你要一步步地來說,知道吧?

學生:

我說你這不起念頭跟木頭人有什麼兩樣呢,我想想都好笑,哈哈!

師:

這個事情過去就過去了,你不要掛在心裡頭。

所以說什麼是戒?

他對戒了解多少?

所以說我們凝視虛空是持戒般若、持戒圓滿,指的是什麼?

沒有任何的戒比這個更究竟、更圓滿的了!

所以我們講戒、定、慧,什麼是戒?

所以還是《覺空金剛自相》那句話嘛,「 有勤因乘難調時,續雲普賢教出世 」。

勤勞的這種方式能不能調服?如果不能調服的話,普賢密續、一些秘密的修行的法就會出世的。

學生:

我以前有個師父說「戒、定、慧」應該是「定、慧、戒」,由定生慧,由慧生戒。

師:

我不就講嗎,一個人,你從正面看、背面看、側面看都可以,所以你由慧生定生戒都可以的,都沒有問題。這個話隨便你怎麼說。

就像菩提心、出離心和正知正見一樣的。

你說這三個誰先有?

你有了慧了自然地就有戒和定了;

你有了定了自然地就有了戒和慧了;

你真正戒圓滿了,那你就有慧和定了,那還用說嗎?

所以你對這個了解多少?

所以我剛不講了持戒般若、持戒圓滿?

般若什麼意思?就是智慧嘛。

當然咯,你可以說我看這個人的側面沒認出來,我看到正面——哦,原來是他!

這當然可以。

明白沒有?

我們這樣講的算秘密的秘密了,你不要跟一個才受五戒的人講「你可以把對方觀成佛嘛!」,千萬不要再講這種話,你會把別人嚇一跳的。:)

學生:

某佛學會好像有過這種開示說的。

師:

那是他們的事情,你不用去管別人,把自己管好。

|心性成熟|

師:

凝視虛空……別又起心動念。

你凝視虛空起心動念沒有關係,至少你還在做一個對治。

如果你眼睛一低下來在那起心動念,那你整個就是被念頭壓下去了,就是認輸了。

學生:

世間萬物都有它自然的運行規律,那是誰設定的呢?

師:

這個我們也講過的。

是不是「業」推動的?

如果你過多地去考慮外境的時候,你的心已經被外境牽走了。

而我們現在禪修,看待的是心和境的問題。

是誰在看待這些外境怎麼樣?

我們要從自心下手,而不是去看待外境的規律!

規律既然已經形成了,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如何通過我們的禪修跳出這個規律!

這個是重點!

而不是說去研究這個規律!

學生:

是不是說碰到一些外境、外面的規律演繹的時候,我們的身和心放在虛空中,不起心動念,這樣就能跳出這個規律了?

師:

如果你說帶一個念頭把你的身和心放在虛空中,「嗯,我不要起心動念!」這樣能不能跳出來呢?呵呵。

學生:

那怎麼樣能跳出來呢?

師:

我們現在不就在下這個功夫嘛。

就是說你要自然地來安置這個事情,而不是說我要動一個念頭——要把我的身心放在這個虛空,不受這個影響、不受那個影響,呵呵。

是一種自然!

我們是通過凝視虛空來進行一種心性的成熟,讓我們的內心得到成長,不受外境的干擾。

我們這樣凝視虛空就是在成熟我們自己的心性。

如果她成熟了,哪怕是長大了,還沒成熟,她也會自然地不受一些影響了。

就像你通過禪修,自然地一些煩惱就會減少了。

別人怎麼樣的時候你也會覺得沒什麼了。

因為你把你的眼神、注意力都放在前面的虛空了,自然地世間很多事情都化解掉了。

同樣的道理,打個比方,大人路過遊戲廳顯然不會被裡面的東西給影響,路過就路過了。但小孩子不行,路過遊戲廳就覺得很好玩,一定要玩一玩,因為他還沒有長大。

我們現在通過禪修也是這樣,你通過禪修,心性圓滿了,自然地世間的事情就掛礙不了你了。

如果你心性沒有圓滿,你坐在那邊就會一會想這個生氣,一會想那個生氣。

一會想著今天又有人講我什麼什麼了,然後「呵——」我要呵呵氣作一個對治。

所以千萬不要把這個法就作為一種對治,對治你們的煩惱,那就太小看我講的這個法了。

這個法是一個究竟的法,知道嗎?

學生:

很多事情就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了。

師:

對啊,那說明你的心正在成熟。

心的成長超乎你的想像,呵呵。

有些我覺得我應該會生氣的,為什麼忽然什麼念頭都沒有了呢?

——這就對了,說明你的心成長了。

你看,又是一年了,長了一歲了,但我們的心有沒有成長呢?對不對?

不要只是身體長,心還是原來那樣,該生氣生氣,那肯定不行。

| 一念凈心 |

師:

眼睛盡量看著虛空,不要思考問題。

我們現在做的是無為之法。

如果是做一個觀修、觀想,那都是有為地去操作了,都是在念頭裡面的。

念頭裡面做的事情都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雖然看似我們這麼多人都坐在這邊禪修,每個人內心的境界和狀態是不一樣的。

所以你也不要覺得好像我們都坐在這邊禪修,可以去怎麼樣地看待周圍的人。

這個世間肯定也住著佛、住著菩薩,也住著凡夫。

所以任何地方可能都會有「凡聖同居」的狀態出現。

關鍵是你自己的境界有沒有提高?

你自己通過修行煩惱有沒有減少?

而不是去看待外境怎麼樣!

我們都知道在很多公案和佛法的寓言裡面,菩薩的示現可能都是一個普通人,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至於你們有沒有把我當佛看待,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把你們每個人都當佛、當菩薩看待!

自然、放鬆!

一定要記著!

雖然可能你覺得自然放鬆也是個念頭,也許這四個字會讓你緊張,但是沒有關係。

你先記著這四個字,然後再禪修,慢慢來。

不是講「一念凈心」嘛,就是說至少你要先有個念頭,你這個心才能凈化。

在你還沒有達到直接凈化的情況下,先要有一個念頭出來。

就像禪修一樣的,要先有個「我要禪修」的這個事情,才能坐在這兒,然後才能把「我要禪修」的這個念頭化解掉。

通過這個念頭,把所有的念頭化解掉。

這也就是「以一念代萬念」,這也就是「我以一念見三世」的意思。

學生:

《華嚴經》裡面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請問這個「畫」和化身的「化」是一個意思嗎?

師:

「畫」是製造的意思。就是你在一張白紙上可以任意地去畫。

學生:

那我們也常常說我們都是佛菩薩您的心中化現出來的……

師:

你又看待我了,你看看,你看待你自己!你的心又跑到外面去了,你看!

「一動即乖」指的是什麼?一講就往外跑了。

講反了!

應該站在你的角度來說,而不是站在我的角度來說。

學生:

那這一切都是我的內心化現出來的……

師:

你說呢?呵呵。

學生:

這個化現的「化」我覺得跟「心如工畫師」的「畫」為什麼是同音呢?

師:

嗯,畫者化也,肯定是有講究的嘛,看你悟不悟嘛。

學生:

怪不得,戒者界也,靜者凈也。

師:

這個音肯定是有講究的,佛菩薩創造這些字的時候,就像結界的「界」和戒律的「戒」為什麼是一個音?

這個也是有講究的。

學生:

師父講「靜凈鏡境」的時候我就想,哇,竟然都是一個音!

師:

通過禪修你會發現有很多奧秘的,這就叫做「妙觀察智」或者是「大圓鏡智」,都是一體的。

……

師:

不要把修行當成一種逃避,不要想著我修成了我就離開這個世界了,我就可以該幹嘛幹嘛去了,這就是一種逃避,你知道吧?

這說明你對修行還不了解!

你修行了,你智慧提高了,你在這個世間就會明明了了。

有的時候自己也會矛盾。

為什麼聖人也會在這個世界呢?

那是因為你還不了解這個世界的功德是什麼,你只會想著要逃跑。

你還不知道這個世界的功德!

所以同樣的,我們都生活在這個世界裡面,有的人就是自在,有的人就是煩惱。

>>內容選自多傑師《至簡禪學》課程


推薦閱讀:

大乘金剛經(三)
《金剛經》義解02
【能斷金剛經】第八品:一人講法一人聽法,為什麼功德最大?
現代人持《金剛經》感應集-

TAG: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