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壇點將——逯國平篆刻作品展
逯國平,字敬安,號嵎堂,別署逯平、小鐵山房、鐫工、怡然居等。西泠印社社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碩士。結業於中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課題班、中國國家畫院盧禹舜工作室。
作品入展
2006年 書法作品參加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八十五周年書法展(中國書協)
2006年 書法作品參加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書法展(中國書協)
2006年 書法作品參加全國首屆行書大展(中國書協)
2006年 書法作品參加全國首屆草書大展(中國書協)
2007年 篆刻作品參加首屆當代篆刻藝術大展(中國文聯、中國書協)
2007年 篆刻作品參加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展(中國書協)
2008年 書法作品參加全國第二屆草書藝術大展(中國書協)
2008年 書法作品參加全國第二屆隸書藝術展(中國書協)
2008年 篆刻作品參加全國第六屆篆刻藝術展(中國書協)
2012年 書法作品參加全國第二屆冊頁書法展(中國書協)
2012年 書法作品參加全國第三屆行草書展(中國書協)
2013年 篆刻作品參加全國第七屆篆刻藝術展(中國書協)
2014年 美術作品參加「重溫經典」婁東(太倉)全國中國畫展(中國美協)
2014年 美術作品參加「萬年浦江」全國中國畫展(中國美協)
2015年 美術作品參加「吉祥草原·丹青鹿城」第三屆全國中國畫展(中國美協)
2015年 美術作品參加「萬年浦江」全國中國畫山水作品展(中國美協)
2015年 美術作品參加「水墨彭城」全國寫意中國畫展(中國美協)
2015年 美術作品參加「中國夢·黃山魂」全國山水畫展(中國美協)
獲獎作品
2006年 篆刻作品獲西泠印社第六屆篆刻藝術評展邊款優秀獎(西泠印社)
2010年 篆刻作品獲西泠印社第七屆篆刻藝術評展邊款優秀獎(西泠印社)
2012年 書畫印作品獲西泠印社詩書畫印大展多項兼能獎(西泠印社)
2015年 美術作品獲首屆「八大山人」全國山水畫展優秀獎(中國美協)
2015年 美術作品獲「多彩貴州」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中國美協)
盧禹舜院長題簽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國平印象
文/駱芃芃
當下十分流行「印象」一詞,「印象劉三姐」 「印象西湖」…… 「印象」一詞無非是想借用一種表面現象來揭示事物的本質。然而現象就是現象,到底可以揭示出多少「真諦」來,那還要看對現象認知和分析的程度。在漢語的語言表達裏,可以用「一葉知秋」來表述。我十分欣賞這樣的表達。
逯國平,一個來自河南焦作的青年,清癯的面容,消瘦的身材,一副眼鏡架在臉上,顯得十分斯文,目光中流露出理性的智慧。國平什麼時候都面帶微笑,常常笑得很燦爛,顯現出他善良的性格。國平語言很少,行動力卻很強。幾年裏他不僅刻印、寫字,還時常作畫,並且多產。
國平是我首屆藝術碩士的研究生,兩年的學業成績斐然。每年春節前夕,他都要回老家探望雙親,走之前務必要來看望我,並且帶上他的新作讓我指點。年復一年,他從未間斷過。每次來看望我時,語言不多,從來沒有激昂慷慨的話語。翻開他帶給我的新作,我總會有一種驚喜,時隔一年,每次都會有長足的進步。這些年我和國平就是在這種十分平和而又很融洽的師生關係中相見、相處。
國平的印章多為古璽。剛入學那幾年,以小私璽見長,玲瓏、精緻、可人。逐漸地,方寸不斷變大,文字的結構時出新奇,結體奇妙,向線用刀,章法誇張卻又不失古雅,這是很難得的。一件好的作品,靠的不僅僅是傳統的功力,更重要的是能夠運用那些傳統的功法去詮釋和表現當下人的審美取向。國平的印是然。
國平的書法同樣具有現代意識。比如,他將大篆的文字寫成一幅幅的書法作品,得心應手。其實這並不容易。因為在大篆的書寫時代是沒有書法形式的,不像其他書體。國平從字法上,從布局上,從筆質上都能夠做到「入古出新」,具有時代風格。
書、畫、印兼擅,是當代青年藝術家的特徵,國平也不例外。他除了篆刻和書法之外,還精於山水畫。他憑借著一己之力加入了中國美協,獲得了全國美展的入展資格。「四僧」 「四王」的影子都會出現在他的山水畫中。
看到他的成績,我非常的欣慰,不禁聯想到「五四」時期的那個文化盛世。那時的文藝青年詩、書、畫、印、音樂、文學、歷史、哲學樣樣精通。如今這一代青年人,也具有這樣一個發展趨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這些年輕人身上看到了希望。
國平勤奮、努力,從不懈怠,不阿諛奉承,不驕不躁,穩穩當當地收獲成果,低調、自律。他先是考取了研究生,進而又考入了西泠印社。他一步一個腳印地,扎扎實實地進步。一個外地的青年,靠著自己的努力,靠著良好的品行走到了今天,我真為他感到高興!
今天的國平使我想起蘇東坡的句子:「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但願國平的明天會更加瑰麗、美好!
駱芃芃
二〇一七年端午節
國平先生印記
文/丁夕友
逯國平先生是北京大學元培學院課外導師,我們的緣分也由此而生。二〇一四年,我在元培學院嘗試開展「文化修身項目」,意圖從「書、畫、印」入手,以小組學習的形式,激發同學們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進而加以傳承與弘揚,取名「元小組」。所請的「印」之輔導老師便是國平先生。他兢兢業業指導元培的師生一個學期的篆刻學習,很受大家歡迎。
最先與國平先生相識,是經我的老師廖廷建先生介紹。當時,廖先生特意強調,國平先生是一位書、畫、印俱精的青年藝術家,加入西泠印社是通過「海選」,於千軍萬馬中殺出,不由大為嘆服。相識沒多久,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邀請他到元培來傳藝,沒想到國平先生毫不拿捏,一口答應,從此後便越處越熟了。
與國平先生處得久了,對他待人處事的種種便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從他身上很是學到了一些道理。
一次,我淘到了一方印章,內容是「某某股份有限公司」,拿去給他看。他仔細觀瞧一番,說:「挺不錯的,可以留著做個紀念。」我說:「看料子還不錯,乾脆你給磨了重刻些有意思的內容。」他搖搖頭,說:「我看這章挺好的,留著挺好的。」我於是作罷。後來,一次看他寫的小短文,其中記載了他的一個原則:從來不磨別人刻好的章。因為在他看來,那些刻好的章,浸潤著刊石者的心血。於是我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對照他的作品「一念善即天堂」,其為人之厚道,可見一斑。
國平先生是我所見少有的勤奮之人。正如他作品描述的那樣:「板凳且坐,光陰莫負」, 「不教一日閑過」。一日逛完潘家園,順道去他工作室討口茶喝。進門後,見到一本攤開的簡冊拓片集,旁邊一摞手書稿,桌上攤著一張寫了一半的紙張。問之,則答曰:「近來任務少,閑來摹寫些拓片。」又一次,閑聊中談起,他給自己定了個「硬規矩」,每天必寫寫文字,有事則長,無事則短,但無間斷。上文中他不磨別人章的原則便是我在他的文字集中看到的。
國平先生為人熱誠而低調。相識之人,無論求印求教,無不應,以致於忙碌異常。他書法、國畫、篆刻都很精通,卻從不張揚,常以「匠」自謙。日常穿著以隨意為準,通身不見名牌,一個略顯破舊的挎包常伴,言談間流露著淡然。正如其印「不忘稼穡之艱辛」, 「常懷感恩之心」。國平先生的作品內容極為豐富,本書中收集的僅是其篆刻的一部分,從中已可見端倪。其中有他人名句,如「梅花小壽三千年」 「游於藝」 「小大由之」等等;更有其自身對生活的描摹和創作體會,如「何若一生守拙」 「此身常在閑處」等等。我最喜他的邊款,往往別出新意,話出一番趣味來。如「修身」,就講了一段「父女合作」的故事,天倫之趣躍然紙上。又如「游戲」,其邊款為「壬辰刻此印,始悟『印從書出』之意,頗為自得,丙申補記」,寥寥數語,盡道悟道之喜悅。再如,「子子孫孫永寶之用」,明明是取自青銅祭器的常用語,卻被他別出心裁地闡釋出一番道理來:「萬物過眼即為我有,不求『永寶』,但為『之用』。」凡此種種,且留待讀者細品之。
國平先生更是極具創造才華的,於其取材可見一二。置身於他的工作室,觸目所及,均可見其刊刻的痕迹,或於骨之側,或於硯之邊,或於壺之表,或於扇之柄,甚至於瓦當殘片、鎮紙、臂擱,信手為之,頓令雅趣橫生。
國平先生印集即將付梓,囑我「隨便寫點文字」納入其中,很是榮幸,又頗惶恐。對於篆刻,我絕對是門外漢,不敢妄談,於是討巧,想寫一篇「國平先生印象記」,可寫著寫著,想到集子當中的一些精彩處,不知不覺被帶入,還是寫到了「印」上。衹好把「象」字省去,倒也勉強應景。至於「象」麼,不好寫,且留給讀者自行於書中品味體悟去吧!
是為記。
丁夕友
二〇一七年五月
金石之緣
文/逯國平
從小學開始,我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到了初中,文化課也是全校的前一二名。尤其是數理化,經常代表學校參加各類比賽,曾經獲全國初中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河南省一等獎、全區化學競賽二等獎、焦作市初中語數外三科聯賽優秀獎。這個三科聯賽是挑選拔尖的學生參加,取前一百名為優秀獎;獲得優秀獎的同學,憑借成績單可以直接免試上我們當地最好的焦作一中。可惜我們中考那年,這個獎勵制度取消了,即便如此,後來我的中考成績也比一中的分數線高出三十多分。如果當年上了高中,我的人生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呵呵,「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初中二年級的一堂數學課上,老師講到「哥德巴赫猜想」,講到了「1+1」,講到了陳景潤……那堂數學課曾讓我心潮澎湃,平生第一次立下鴻鵠之志,長大了要當數學家,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寶石。後來師範畢業,那時已基本抱定了為藝術獻身的我,做數學家的這個鴻志還沒有完全泯滅,在市圖書館專門借了《陳景潤傳》來看,還認真做了筆記和摘錄。除了收獲勵志故事外,我數學家的夢想至此徹底破滅。
我從小喜歡畫畫,愛上圖畫課。中招考試報考美術專業,原本衹是抱著多報一個志願,多一份希望的心理。要考試了,學校還沒有專門的美術老師,美術課是一位專門教音樂,並且很是上了些年紀的老教師代上的。我們幾個同學報了志願後,學校就把輔導的任務交給了她。清楚地記得,她把我們帶到辦公室,拿出一大堆她老人家平時繡花的圖案來給我們講:「你們看看,這是花兒,這是枝兒,這是葉兒。應該先描摹到布上,再動針線……」因此,我對美術考試也不抱什麽希望,希望原本也衹是希望,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然而,後來事情的發展出乎意料。最後我竟滑稽地、稀里糊塗地、有些不太情願地上了焦作師範美術專業。
一九九五年,我來到位於太行山腳下的焦作師範學校。開始的時候,雖然我很努力,但我一直是在焦急、恐慌、自卑中度過的。一年級學習素描,二年級學習水粉,我們很多同學從小就上專門的美術學習班,所以無論素描、色彩,都畫得很好。而我的基礎很差,老畫不好,很是失落。我從小就很努力、很要強、不服輸,要想有所進步,衹能比別人更加勤奮。師範畢業生是要當老師的,所以學校很重視「三筆」(粉筆、硬筆、毛筆)字的訓練。我們每天必須練字,還要交作業。在書法學習的過程中,我逐漸找回了信心。我先學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後來又學《勤禮碑》。因為喜歡,所以無論是數量、還是認真程度上,在我們班都是出了名的。當時,班上搞文化建設,美化教室,裝裱的就是我寫的「養浩然正氣,集風雲壯觀」。
師範學校發的美術教材中,有些關於印章的知識,衹是沒有老師會教篆刻。我就買了刻刀、印石,開始自學。一開始並不怎麼上心,衹是覺得好玩。後來發生了一件事情,改變了我對於印章的態度。一九九六年冬天,學校組織了一次迎春書法比賽。認真準備、很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我,最後衹得了二等獎。展覽開幕的時候,同學們都圍著書法老師點評作品。當評到我的作品時,老師說:「這幅字還可以,最大的問題就是印章不好,並且是隨形印,最後落款蓋的姓名印一定要方形的!」接著,書法老師又多講了些書畫用印的知識,具體內容我不記得了,衹是感覺到了印章的重要性,於是下定決心好好學習篆刻。
轉過年的一九九七年春天,一開學我就買了工具書,開始認真學習篆刻。我買的第一本篆刻工具書是童晏方先生編的一本三十二開的小冊子《篆刻刀法》。雖說是一本很薄的小冊子,但對於初學篆刻的我,真是受益匪淺。其中對於齊白石的「老白」印、胡鐝的「玉芝堂」印、「吳讓之摹刻漢魏六朝印」,來楚生的「換了人間」等印的解析,直到現在都記憶深刻。後來又陸續買了《十鐘山房印舉》《篆刻刀法》等書。那時候資料匱乏,看到報紙雜誌上有印章,就趕快剪下來學習。過年去親戚家,看到《老人春秋》雜誌上有篆刻,就央求著借回來。那時候的普通印石一兩塊錢,雖然可以刻了再磨,但也捨不得多買,就用磚頭磨平來刻。印泥太貴,就用辦公印油。直到參加工作有了工資,纔「奢侈」地用上了專業的書畫印泥。
一九九八年師範畢業,我在村小學當美術老師,單位離我家也就一百多米,為了學習方便,我就向領導請示,懇求住在學校,義務為學校值班護校。這樣我就可以天天晚上加班,安靜地沉浸在自己金石篆刻的「方寸乾坤」之中,如饑似渴地學習。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就可以買更多的工具書和印石。幾年下來,一共刻有三千多方印,漢印古璽、唐宋官印、元押流派印、細朱文印、大寫意印都有涉獵。每枚印蛻都精心粘在速寫本上,滿滿十五本!開始的進步是顯著的,也曾讓我興奮不已。朋友的讚美,也曾無數次地滿足我的虛榮。越來越多的求印者,也曾讓我小有收入而自鳴得意。在朋友的鼓勵下,二〇〇三年開始投全國性的書法篆刻展,自己信心滿滿,可是一年下來投了無數個展,全部石沉大海,杳無音訊。「完敗」的心情嚴重傷害了我的「驕傲」。二〇〇四年的春天,去西安觀看第八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對我觸動很大。第一次去看全國性的大展,一整天都徘徊在印章的展區,直到天黑纔離去。 印屏製作的精緻新穎,令我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當時沒有相機,就用筆將好的印章、有意思的印屏畫在筆記本上,並且詳細地寫上印章的風格樣式,印屏的紙張、顏色搭配,印章粘貼的位置,題簽的形式、字體等等。嘆服別人的同時也反思自己的渺小和井底之見,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金石書畫學習之路,深深地感覺到眼界和見識的重要。必須走出去,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金石之緣——是金石篆刻的學習,給我打開了一扇奇幻之門,讓我的人生軌跡有了別樣的色彩。諸法因緣生!
金石之志
文/逯國平
來北京之前,我已經刻過三千多方印了,技法應該不是問題,但問題可能正是因為技術的「熟」, 「熟」則亦「俗」。再加上風格取法的不統一,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好比挖井,在這挖兩下,在那又挖兩下,如果不能深入下去,挖再多的坑也不會挖出水。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博涉」與「專攻」的問題。開始必須「博涉」,但是到一定階段,就要有所取捨,有所「專攻」。所謂「弱水三千,衹取一瓢飲」, 「林有千木,衹棲一枝」。最後,當明確了方向,取有「一瓢」,棲了「一枝」之後,還要「博涉」。衹有「博取」 「兼容」 「廣蓄」, 「專攻」纔能更成熟、更完備、更厚重。具體說到每個人,個性差異不同,審美興趣不同,成長經歷不同,怎樣「博涉」, 「博涉」什麼,如何「專攻」,又「專攻」哪一家、哪一派、哪一門,說時容易做時難。北上求學期間,我思考最多的就是「方向」問題、「專攻」問題。
中國的篆刻藝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非常普及且昌盛了。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後,印章藝術也由先秦天真爛漫、百花齊放的六國古璽文字,規範成了具有方正結構的秦篆。漢一統天下之後,承襲秦制,印章制度上沿襲秦的規則,衹是稍加變動的去掉了印章邊框。至此,中國篆刻藝術的形式格局基本形成,概括起來就是戰國古璽風格和秦漢印風格。我稱之為「璽」的模式和「印」的模式。二者一動一靜,一圓一方,一巧一樸,一陰一陽,影響了今後兩千年的篆刻藝術。後世所有印章風格都不離其左右,不是「璽」的模式就是「印」的模式。如果再仔細分析一下,這兩種風格類型的發展並不是均等的,秦漢印的粉絲和影響力要遠遠超過戰國古璽。
從唐宋開始,中國的書畫藝術進入了極盛時期。原來「雕蟲小技,壯夫不為」的金石篆刻藝術,也越來越被文人士大夫所接納和參與,篆刻藝術進入了審美自覺的時代,也使篆刻開始由純粹的實用工具,逐步轉向以審美為目的的書畫文房之資。秦漢印陽剛、方正、樸厚、沉穩的「正大氣象」,更容易被士族精神所接受,所以趙孟頫提出「印宗秦漢」。中國最早的顧氏《集古印譜》,煌煌十餘卷,收錄了幾千方印蛻,秦漢風格的印章佔了絕大多數。整個明清流派印風,幾乎也是「秦漢印」風格。浙派的丁敬身,「印從書出」的鄧石如,「印外求印」的趙之謙,乃至黃穆甫、吳昌碩、齊白石,幾乎全是「印」的模式,而「璽」的模式卻被集體忽視了。好比書法上的「二王書風」,經典崇高地位毋庸置疑,影響了一千多年的中國書法史。一直到了後來館閣體泛濫,纔有了清代碑學中興,纔會使我們的書法史更加多姿多彩。
篆刻藝術的發展似乎要好得多,沒有出現像書法「館閣體」那樣的萎靡。反而生命力蓬勃向上,清末民初還出現了黃、吳、齊這樣的大家。但是隨著時代發展,考古的不斷發現,印刷技術的進步,當代印人有機會看到更多的新資料、新發現,來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創作。對於戰國古璽印,我們的前輩大師或者不屑,或者忽視,或者他們根本無緣看到更多。總之,這塊還未充分開墾的寶藏留給了幸福的我們。這也好比挖井,我們在平地上挖井比較容易挖出水,如果在歷代先賢大師們耕耘了幾百年的高原上挖井,那就麻煩了。如果把當代篆刻藝術放在歷史的平面上,要想在篆刻史上有一席之地,不妨在戰國古璽印這塊沃土上多下功夫。時不我待!
既然認定就矢志不渝,抱一而終。戰國古璽印又細分為娟麗秀雅的小私璽和蒼茫樸厚的官璽印。一開始我比較喜歡小私璽印,用功也最勤。但在隨後的不斷深入學習中,我逐漸又有了新的認識:私璽印局限性太多,衹適合刻兩到三個字的小印,若印面超過兩公分,字數一多,私璽印精緻古雅的味道就沒有了。還有,我越來越喜歡寫意印風。和朋友聊天時常說:我這個人性格內向、言辭木訥、反應遲鈍,完全不懂得待人接物之道。但我腦子還不笨,尤其是藝術方面,思維比較活躍,從不願循規蹈矩、按部就班。齊白石說:「世間事,貴痛快,何況篆刻是風雅事。」因此,我的學習興趣就逐漸轉移到官璽風格。然而「京城居大不易」,前幾年為稻粱謀,買房、結婚、生孩子,為生活計,衹有把時間放在畫畫上,印章刻得少,更沒有精力去深入研究。二〇一二年秋天有幸加入西泠印社,印章市場一下子好了起來,這樣我就可以更從容的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可以帶著想法來刻印。曾經在兩方印的邊款上刻道:「壬辰秋月,有幸入百年西泠,故癸巳印章訂件激增。非藝之進也,汗顏!汗顏!訂單中曾刻有此語,自覺不惡,今重刻之以充文房。」「訂單多囑巨印多字,本不善為之,因斗米之計,勉強為之、努力為之。由懼而樂,終有會心所得也!」訂印的數量增加了,並且大多都要求刻多字巨印,原來我最擅長的小私璽,就必須有所改變。內外因相結合,逼著自己去思考、去實踐。
當代的篆刻類大展,戰國古璽印風都佔有相當的比例,尤其是官印風格所具有的率真、自由的寫意性更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學習取法的對象。有的長於用刀,一任千里;有的精於結體,妙想奇思;有的善於經營,渾厚古樸。我更喜歡的是「印從書出」,以刀代筆,行刀如筆,在作品中體現刀情筆趣,刀下尋味書法的味道、筆墨的恣肆。傅抱石在《白石老人的篆刻藝術》一文中說:「篆刻是以書法為基礎,結合雕刻加工(雕、鑿、鑄)的藝術,主要在於作者對書法(篆法)的研究和造詣如何。」「我以為首先體現在對待書法(篆法)的態度上,這是決定一個篆刻家走什麼樣路線的最基本一關。其次便是章法,最後纔是刀法。」
本次作品集第二部分所選的六十多方印,就是我近兩年「印從書出」的古璽印實踐。雖然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於我而言,卻是在方向明確之下有意義的嘗試。「悲欣交集」!悲的是不成熟,還需繼續努力;喜的是方向明確,必須堅定不移。
「志不立,則天下無可成之事。」「風格」是藝術的生命。有生之年能刻出些許自家面目、自我法度,就是我平生的金石之志。
金石之紀
文/逯國平
在為這本篆刻集準備作品的時候,開始的構想就是,統一「風格」,強化「個性」。原計劃衹選近兩年所刻的古璽印,也就是書中第二部分的六十多方,更多強調「印從書出」,體現筆墨意趣想法的印章。但後來又自我否定了。原因是我所謂的追求,所謂的統一,這些印章其本身還不成熟,需要更為深入的協調實踐。再有就是在挑選的時候,有些印章和金石刻畫作品讓我割捨不下,讓我重新思考和定位這本作品集。我來北京已經十二年了,古人稱十二年為一紀,後來我想這本書就定位成混跡京城十二年的金石之紀!
本書第一部分所選的二十餘方小的戰國私璽,是我最早相對成熟的篆刻作品。它們雖然多是普通石質,但對於我而言,卻是情深義重,曾經無數次地為我在全國展上「披荊斬棘」——先後參加過「第九屆全國書法篆刻展」 「當代篆刻藝術大展」 「第六屆全國篆刻展」 「第七屆全國篆刻展」 「西泠印社翰墨春秋·詩書畫印大展」等全國性大展。其中的《人長壽》《仁者壽》《得大自在》《近墨者》等印都屢次入展獲獎。
說到這裡,想多說幾句有關展覽的話題。混跡京城,從書法展到篆刻展,再到美術展,我的很多記憶都是和展覽分不開的。現在很多人對於展覽、比賽有些負面的非議,我的看法是:「展覽比賽」和「風格水平」它們之間一定是對立的關係嗎?當代有很多高水平的大家,都是通過展覽、比賽被我們所認識的。這一點,我比較贊同石開老師的說法:「跳進去就要趕快跳出來!」年輕的作者不自信,需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國展可以給你一個這樣的「認可書」, 「其實你一達到這個水準,就應該想著如何跳出來」,否則「就來不及了」。可悲的是那些不願意跳出來的人。所以,任何規則、制度都是人定的,都是用來規範限制人的。但人是活的,選擇什麽樣的人生,走什麽樣的道路都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
本書的第三部分所選的作品比較雜亂,既有風格多樣的印章,又有和金石刻畫有關的把件、硯銘、紫砂壺、佛造像之類的作品。每一件都是一個故事、一種心情、一段記憶。其中有幾方多面印,是在上學時刻的,上面還留有臨摹的課堂作業。其實還有很多,衹是選了這幾方罷了。當年來北京想法很簡單,就是上兩年學,開闊了眼界,提高了水平就回去。因為我一向認為自己性格愚笨、不善言辭,很不適合混在「大北京」。直到現在,我還是堅持這麼認為的,所以常常有「田園」之志、「山林」之想。那時候不敢買很多石頭。將買來的長石頭鋸成小段,充分利用石頭的不同面來刻印並不是完全為了節儉,主要是恐懼來回幾千里的路途。還有一方《遇事心安》的大印,邊款刻的是仿線裝書形式的宋體字。這是二〇〇六年為投「西泠印社第六屆國際篆刻展」中的「邊款獎」而刻的。為了準備展覽,暑假沒有回老家,寄居在朋友的畫室,酷熱煎熬,每天寫刻十幾個小時,揮汗如雨——這方尤其記憶深刻,用了我整整一天時間完成。《和諧大興》一印是應朋友所囑,為政治性任務所刻,說是要刊登在黨報上的,刻好後衹拿走了印蛻,我看印文內容尚可,就時常蓋在自己的書畫作品上。甲骨擺件是朋友所贈,說是殷商遺物,衹是沒有文字,否則千金不易得。我曾閱假貨無數,也算「曾經滄海」了,一笑了之。後來我在上面刻了「物華天寶,人壽年豐」,倒也歡喜無量,敝帚自珍,如今真有些「千金不易」的心情了。書的最後還選了些硯臺、鎮紙等銘文,很多都是我從舊貨市場淘回來的。不求其材質名貴,衹要能刻文字、好玩就行。那時我剛結婚,又新搬到潘家園附近,每天畫畫累了就和妻下樓到市場上轉轉,晒晒太陽,買些可以下刀的小物件。一次我從市場上抱回來一尊石刻佛像,當時就想在造像的後邊刻上《心經》。先寫後刻,等真正開始刻,就感到工程艱巨了。石質很硬,很不好走刀。前前後後、斷斷續續刻了幾天時間纔算搞定,手都磨出了泡。妻看見了問:「這個能賣嗎?」答:「不賣!」妻又說:「吃飽撐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還有一種說法是:「把愛好當成職業,是最幸福的事!」「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有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纔會活得有意思。這愛好完全是出於他的真性情,而不是為了某種外在的利益,例如金錢、名聲之類。他喜歡做這件事情,衹是因為他覺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周國平《無趣的時代,有趣的生活》)
金石篆刻是我平生最愛。金石篆刻給了我負笈北上求學的勇氣。金石篆刻給了我混跡京城的信心。金石篆刻給了我今天幸福的生活。金石篆刻記錄了我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金石有緣!感恩金石!感恩所有指導幫助過我的老師、朋友們!感恩我的父母、家人!
作 品 欣 賞
▲積?步
11mm×10mm 巴林凍石
▲幽室
16mm×16mm 青田石
▲勉強行之
19mm×19mm 青田石
▲遇事心安
11mm×21mm 青田石
▲不知老之將至
13mm×20mm 壽山石
▲修身
11mm×11mm 巴林凍石
▲志不立則天下無可成之事
40mm×43mm 昌化田石
▲何若一生守拙
32mm×32mm 寮國凍石
▲板凳且坐 光陰莫負
36mm×36mm 寮國凍石
▲千金不易得
20mm×40mm 青田石
▲知足者常足
15mm×32mm 白芙蓉石
▲惟陳言之務去
20mm×41mm 昌化田石
▲得過且過
32mm×29mm 俏色芙蓉石
▲玉韞珠藏
30mm×30mm 壽山芙蓉石
▲又摘桃花換酒錢
20mm×40mm 壽山芙蓉石
▲立身何用浮名
30mm×35mm 壽山田石
▲克己復禮以為仁
19mm×40mm 壽山芙蓉石
▲斗粟萬鐘 百鎰一文
42mm×45mm 寮國黃凍石
▲龍行天下
30mm×30mm 寮國凍石
▲不忘稼穡之艱辛
35mm×45mm 寮國俏色石
▲安能盡如人意
24mm×32mm 壽山芙蓉石
▲事事如意
15mm×45mm 壽山白芙蓉
▲養怡之福
30mm×40mm 寮國田石
▲男兒志兮天下事
22mm×30mm 壽山芙蓉石
▲靜閑得之
34mm×34mm 壽山高山石
▲五面印
鑒古堂(臨摹) 開卷有益 萬物過眼皆為我有
上善若水 軍資庫印(臨摹)
30mm×30mm×44mm 青田石
▲嵎堂朱跡
285mm×1360mm
▲題歙石把件拓片《金石學文字一則》
270mm×345mm
▲歙硯小把件
18mm×50mm×100mm 歙石
▲題歙硯拓片《一竿竹影敲明月 半榻松風臥白雲》
335mm×680mm
▲原石歙硯
10mm×105mm×175mm 歙石
▲題端硯拓片《缶翁題畫詩》
335mm×1360mm
▲福壽端硯
35mm×120mm×130mm 端石
中國篆刻網當代印人叢書之《印壇點將》系列
由中國篆刻網策劃、駱培華總策劃、李平主編的《印壇點將》系列叢書是中國篆刻網服務當代印人的系列活動之一,叢書由廣州華雋文化傳播發展有限公司(中國篆刻網實體公司)編排設計,中國篆刻出版社出版。叢書作者採用定向約稿和投稿後專家委員會審定的方式確定。作者皆為當下印壇創作實力強,理論水平高,屢獲大獎的實力派印人。彙集他們的作品出版發行,既可起發掘印壇新秀,弘揚篆刻藝術的作用,又可供廣大篆刻愛好者學習賞鑒,充分體現了中國篆刻網「弘揚印學傳統,關注印壇創新,發掘印學資源,服務當代印人」的宗旨!
該系列叢書每人獨立成卷,收錄作者篆刻、書畫等各方面的精品之作,配以生活創作場景、自述或師友評論文章,採用全新的編輯體例,力爭打造篆刻出版的新標杆!叢書每卷最低180P,多者接近300P,採用四色全彩,特種紙印刷,印製考究,裝幀精美,實為品讀閑賞不可多得的典藏精品!
《印壇點將》系列叢書出版情況:
已出版:
邵 晨、倪和軍、江繼甚、王雲山、
湯忠輝、劉洪洋、吳汥涌、陳明德、
柳曉康、楊 華、張呈君、張 鈞、
魏曉偉、李 平、戴 文、郭 晶、
吳賢軍、張 銘、楊祖柏、吳頤人、
孫佩榮、高 帥、劉 健、謝輝旺、
張 威、林 爾、馬東生、張建華、
姚偉榮、逯國平、陳 浩
即將出版:
翁石匋、周 斌、程二軍、
魏 傑、彭大磬、岐 嶇、
《印壇點將》系列叢書徵稿啟事地址:
推薦閱讀:
※學員作品 | 詩詞世界170106填詞班《十六字令》作品
※【專題】曾記否?老北京!|姜開選國畫作品微展|獨家高清
※楊文瀏書法作品欣賞
※清 惲冰花鳥畫作品
※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獲獎獲得者韓天衡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