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小可:講述父親李可染的《萬山紅遍》(上)

李可染在廣東從化創作的第一幅《萬山紅遍》 70x46cm 1962年 題款: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二年秋可染作於從化翠溪賓舍。

李可染先生的《萬山紅遍》被視為他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從其誕生至今,都因種種原因而備受關注。在承接眾多目光之後,對於這件作品的理解,是否能再回溯其本真與初衷?近日,李可染先生之子李小可應《光明日報》與中國美術館合作的藏品專欄之邀,從他的角度如實講述了父親的《萬山紅遍》,在此刊出,以饗讀者——

文/李小可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萬山紅遍》成為展覽、評論、收藏所關注的熱點,也常有媒體採訪我,問及對於《萬山紅遍》的看法。我想,藝術家和他的藝術作品受到人們關注,絕不是因為他所畫的題材與主題,而在於他在這些題材、主題中所體現出的藝術形式和他的個性審美選擇。《萬山紅遍》是父親長期探索和積累的極致體現。

在父親個人的山水畫創作乃至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歷程中,《萬山紅遍》都被視為極具特殊性風格的作品。父親並未用過去畫過的程式去表現一個新的題材,而是根據這個題材去發現、去探索一種新的表現語言和畫面結構。父親一直在探索山水畫表現的新的可能性,拓展著傳統山水畫所表現的內容、力度與深度,正如父親提出的「可貴者膽,所要者魂」,「膽」是大膽嘗試和突破的創新之「膽」。

1954年春,李可染請鄧散木刻了「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兩方印,以表達他革新中國畫的決心

父親第一次創作這一題材,是在1962年應陶鑄之邀到廣東從化養病時,此時正處於較為開放的文藝創作環境之中。翌年,父親又在從化創作了第二幅《萬山紅遍》,這幅畫後來捐贈給了中國美術館。養病期間,父親開始把他於上世紀50年代寫生的成果,「采一煉十」,升華、錘鍊出更具個人風格的筆墨形式。那段時期,他曾與著名書畫鑒定家、收藏家張蔥玉同行,張對中國傳統繪畫深有見地,二人常常切磋、探討中國繪畫的繼承與發展問題。

李可染《萬山紅遍》 69.5x45.5cm 1963年 中國美術館藏 題款: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三年可染作於從化。

李可染《萬山紅遍》136x84cm 1964年 北京畫院藏 題款: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寫毛主席詞意,可染。

《萬山紅遍》的創作並沒有命題性,父親是借毛主席詩詞中「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意境,來表現具有天地生機的秋景,並將之與自己的審美選擇相結合,以尋找新的繪畫表現方式。這不禁使我想到「盡染」與「可染」的相關性,不知父親是否取用這一「染」字,來表達他描繪河山的藝術情懷。

李可染在作畫,攝於20世紀50年代

1978年,李可染在野外寫生

李可染 月牙山圖 77x52.5cm 1963年

李可染 清涼世界 44x63.5cm 1964年

父親選擇用硃砂來描寫秋天,是因為它絢爛而雅緻,不像一般的夕陽紅、胭脂、朱磦等,雖然鮮艷,但是沉著感不足。過去硃砂在繪畫上多用於佛像、鍾馗、花卉等等,而以如此大量的硃砂創作山水畫,並無先例。因為硃砂完全不透明,沒有層次,難以入畫,如何使它與墨交織在一起,以渾厚、有層次地去表現磅礴的大山,是創作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父親在以水墨為主的中國山水畫中,進行了將水墨與色彩相結合的嘗試,他把硃砂和墨反覆疊加,通過這種交錯形成渾然一體的表現效果。

這是「千難一易」的創作過程,歷經漫長的積累與修悟。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不要譏諷父親
父親給5歲女兒的絕筆信:不要匆忙度過人生
三八節——母親的節日,父親的忌日
兒子上清華,女兒上北大,這位農民父親的教育方法絕了!值得借鑒
父親節祝福簡訊祝福語集錦

TAG:父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