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方士與道士

方士與道士

作者: 佚名 | 來源: 互聯網 | 發表時間[2009-9-22] | 閱讀 414 次


收藏到:


熱門

方士   【一】  方士就是方術士,或稱為有方之士,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持有方術的人。一般簡稱為方士或術士,後來則叫做道士。宋玉《高唐賦》以羨門、高溪、上成、鬱林、公樂、聚谷等人為 「有方之士」、《史記·始皇本紀》秦始皇說:「吾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以上有方之士及方術士指的都是方士。道士之稱始於漢代、《漢書·五行志》中說:「道士始去,茲為傷。」《許曼傳》也說:「行遇道士張君巨。」是東漢以來,始將方士叫做道士。晉代以後,方士之稱漸不通行,而道士之稱大著。  方士的起源  起源於戰國時燕、齊一帶瀕海地區,從戰國末年,即齊威宣王時候,這些人便已經有了他們自己的傳授系統,《史記》中將他們叫做 「方仙道」。同時還提到了其中的幾個典型人物,宋無忌、正伯僑、充尚和羨門子高。   秦漢後漸盛。如秦之徐福;漢文帝時「望氣取鼎」的新垣平;漢武帝時主張祠灶的李少君等。道教承襲了方士煉丹採藥之術,作為修鍊方法之一。《史記.秦始皇本紀》:「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葯。」《新唐書.李德裕傳》:「帝方惑佛老,禱福祈年,浮屠方士,出入禁中。」《元史.釋老志》:「元興,崇尚釋氏,而帝師之盛,尤不可與古昔同語,維道家方士之流,假禱祠之說,乘時以起,曾不及其什一焉。」  方士的由來,事實上更早於此,如我國古代傳說的篯鏗、容成、西王母、素女等,也應當說是一些方士。篯鏗相傳是堯時人,是我國最早的養生家之一,《莊子·刻意篇》說: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之所好也。」這裡所說彭祖,就是縫鏗。《楚辭·天問》中也說:「彭鏗斟雉帝何飧,受壽永多夫何長久?」孔子也曾經說:「竊比於我老彭,述而不作。」肯定我國古代是曾經有過這一號人物的。容成是黃帝時人,以研究房中而得名。《後漢書·方術傳》說:「冷壽光行容成公……法。」《列仙傳》也說:「容成……能善補導之事,取精於玄牝,其要穀神不死,發白變黑,齒落更生。」關於西王母的傳說更多,相傳他和黃帝也曾經有過一些瓜葛,《山堂肆考》引《黃帝出軍訣》說:帝討蚩尤,西王母以符授之。帝寤,立壇而請,有玄龜銜符,從水而出。」他並認為這是道家符籙之始。素女也是黃帝時候的女方士,晉張衡詩:「明燈巾粉卸,設圖枕衾張,素女為我師,天教老軒皇。」《抱補子》中也說:「黃帝論導養,而質之玄、素二女。」我國類似這樣的傳說,可以說是數不甚數;由於這些傳說甚囂塵上,還曾經深深引起了孔子的反感,所以他「不語怪力亂神。」但由此可以看出,方士和其神仙的思想,確乎是由來甚早的。   我國舊習,從來吳楚之人多信神鬼,《楚辭》中也經常談到什麼 「雲中君」、「湘夫人」之類的神仙人物。《楚辭、遠遊章》說:「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澄清兮,精氣入而粗穢除。」更清楚地敘說了他們吐納服氣的思想。所以我們也應當認識到,某些地區的民族神仙思想也有可能給予這些方士們以一定的影響。   此外還有墨子的鬼神思想。墨子是和孔子差不多同時的人,《淮南子》高誘注說,他是魯人,一曰宋人,曾做宋大夫。墨子書中鬼神思想特別濃厚。他在《明鬼篇》中說: 「生民以來者,亦有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則鬼神何謂無乎?」首先肯定了鬼神是確有其物的。《天志篇》中說,自古以來的明王需要「上事天、中事鬼神、下愛人」這又說明了他對鬼神的崇拜、認為一定要善事鬼神。同篇中還說:「上利於天,中利於鬼,下利於人,三利無所不利」、說明了善事鬼神的利害。《非命篇》中說,「率其百姓,以上尊天事鬼:是以天鬼富之。」更暴露了他神道設教的思想。當然他的鬼神思想和方士們的神仙家思想是不一樣的,但它和早期道教的「三官考校」思想如出一轍。五斗米道利用符水請禱,行三官手書之法;後來的天師道因襲其事,又產生三官考校的說法。尤其魏晉方士,廣行符咒,對於墨子所遺留下來的《墨子五行記》最為推崇  方士的思想  他們的中心思想就是講求長生,認為服食、淫祀可以成為神仙。司馬遷說他們是 「形皆(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班固將他們叫做「神仙家」,《漢書·藝文志》說:「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其外者也,聊以蕩平心意,同生死之域,而無怵惕於心中。   他們這種神仙思想的根源,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在中國古籍上最早談到長生的是《老子》。《老子·守道篇》中說: 「是謂根深蒂固,長生久視之道」。《韜光篇》中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人所以外其身和後其身,則完全是為了取法天地,認為天地就是這樣取得長生的。因為必須後其身和外其身,也就是要不自生,然後才能一夠身先和身存,身先與身存就是長生之道。此外,他還談到不少有關長生的方法,如「守中、抱一、無為、不爭」等等。最早具體描繪神仙的,則是《莊子》,他所說的「藐姑仙人」和「列子御風」即都是有關神仙的故事。   但方士的神仙思想,我們不應當單純地認為是脫胎於老莊,根據史籍,我國最早的方士是和老子時代相仿的萇弘。《史記 ·封禪書》:」萇弘以方事周靈王(公元前571年——545年),諸侯莫朝周,周力少,萇弘乃明鬼神事,設射狸首。狸首者,諸侯之不來者。諸侯不從,而晉入射殺萇弘。」這種設射狸首的方法和兩漢以來的魘勝之術頗多相似;和後來「喇瑪教中的咒人術,更如出一轍,顯然這是我國古代巫術中的把戲。這說明方士亦源於巫覡。《漢書、藝文志》陰陽家二十一家中有《萇弘》十五篇;《史記》和《漢書》中也都說過,著名的方士羨門則是陰陽五行家鄒衍的弟子,這又說明了方士和陰陽五行家的關係。   方士的方  1、「方」就是「道」。這在前面已經談到,「方士」就是「道士」《莊子·天下篇》說:「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唐成玄英疏說:「方,道也」。《秋水篇》說:「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成玄英疏又說:「方,道也」。所以「治方術者,」就是治道術者;「大方之家」指的就是「治道之士」。   2、「方」的另一涵義,就是「方冊」或「方策」的意思,唐韓愈《與孟尚書書》:「聖賢事業,具在方冊。」程大昌《演繁露》說:「方冊雲者,書之於版,亦或書之於竹簡者:通版為方,聯簡為策。」方冊就是方策,《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鄭玄註:「方、版也;策,簡也。」所以方?就是古代的書,也就是秦漢間所流行的「竹簡」。所以廣義的說,方士的涵意,也可以說就是書生,當然也包括了儒生在內。秦始皇時,方士們欺騙了他;他卻遷怒於諸生,將四百六十餘人,盡坑之於咸陽。他兒子扶蘇向他解釋方士和儒士的不同。他盛怒之下,又將扶蘇遠謫於邊地,監軍上郡。這就說明了,當時的方士是包括了儒生在內的,所以我們也無妨概而言之,說方士就是書生。所謂方術,也就是書上曾經記載過的某些方法。   根據以上兩種涵義,我們可以領會到, 「方」的內容,應當是非常廣泛的。《史記·武帝本紀》說:「齊人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後來劉向整理《鴻寶萬畢木》時,竟獲方兩萬有奇,其範圍之廣,我們可以想見。《太平經》中,將方叫做「訣」,其內涵之廣,更是無所不包了。   《漢書·藝文志》中,將方分為醫經、醫方、房中、神仙四類。《後漢書》華佗、左慈等三十五人的《方術列傳》中則包括了天文、醫學、神仙、占卜、相術、命相、遁甲、堪輿等等更多的方術。   其實,在我國古代除了六書:禮、樂、書、數、射、御而外,其它的一切都叫做百工技藝,它們也都可以叫做方術。   方士們的 「方」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的,除了前面所說的求仙藥和淫祀而外,《史記》、《漢書》中也有不少其它的記載:   1、人主微行方 《史記·封禪書》盧生建議始皇,居處要不令人知,這樣才能得到長生之葯。他說:「方中、人主微行,以避惡鬼,惡鬼避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子神。」   2.祠灶穀道(道即方) 《漢書》、《武帝本紀》:李少君對漢武帝說「祀灶、則可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之。」   3.卻老方 這是李少君騙人的主要方術之一,他曾挾此方偏游於豪貴之門。《武帝本紀》說:「少君者,故深澤。候人主方,匿其年及所生長;嘗自謂年七十,能使物不老。其游,以方偏諸侯。」   4.斗旗方 這是漢武帝給與欒大的考驗。《武帝本紀》說:「於是上先驗小方,斗旗,旗自觸擊。」欒大以此便取得了武帝的信任。   5.黃帝谷仙術 這是王莽時方士蘇樂的方術之一。《漢書·郊祀志》:「種五梁禾於殿中,各順色置其方面,先鬻鶴髓、璃、瑁、犀、玉二十餘物漬種,計粟斛成一金。言此黃帝谷仙之術也」。   6.重道延命方 這是《漢書·劉向傳》所記載的鄒衍傳方。   以上都是《史記》《漢書》中曾經著錄過的著名方術。其中還有一個頗饒趣味的有關 「方」的故事,就是秦漢以來相傳修道之人忌食馬肝。漢武帝於殺死文成之後,又讓欒大替他效忠修方;為了掩飾文成的死,他向欒大說:「文成食馬肝死爾;子誠能修其方,吾何愛乎。」封建帝王和方士之間,互相以「方」愚弄,令人可發一噱。後人有詩云:「死為文成食馬肝」,就是譏諷漢武帝這一件事的詩。   此外許慎《說文》中說: 「青蚨還錢」。鄭玄《周禮注》中也說:「陽燧取火、鑒鏡取水、莽草熏魚、牡蠣燒灰去蠣殼」,皆為漢人著述中所曾提到的方。   關於以上的方,谷永在上漢成帝書中說: 「及此言有仙人服食不終之葯,遙興輕舉,登遐倒景,覽觀玄圃,浮游蓬萊,耕耘五德,朝種暮獲,與山石無極,黃冶變化,堅冰淖溺,化色五倉之術者,皆奸人惑眾,挾左道,懷詐偽,以欺罔世主。」將當時所謂的方,簡略地做了一個介紹與評價,從這裡,我們可以認識到,所謂方是些怎樣的內容了。   關於方的集大成著述,我們知道的有《淮南枕中鴻寶秘書》。《漢書·宣帝本紀》說: 「大夫劉更生(向)獻淮南枕中鴻寶秘苑之術。」《劉向傳》中則說得更詳細,它說:「上復興神仙方術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鴻寶苑秘書》,書言神仙、使鬼物、為金之術及鄒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見;而更生父德,武帝時治淮南獄,得其書。更生幼而讀誦,以為奇,獻之。」據葛洪《神仙傳》說,《枕中鴻寶苑秘書》就是淮南王專言黃白之術中篇八章的第三章。《隋書、經笈志》中有《淮南萬畢經》及《淮南變化術》各一卷,《唐書·藝文志》中有《淮南萬畢術》一卷。相傳即為其書,這些書今並不傳。清人孫馮翼、茅泮林曾就古書中的引文鉤輯了一個輯本,名《淮南萬畢術》 (見《叢書集成》初篇)。此外,葉德輝也有輯本(見《觀古堂》二集)。這些雖非全豹,但頗可看出當時所謂方的一鱗半爪。其中有談服食以致不老的方,「曾青為葯,令人不老」,涉水不沉的方,「取蜘蛛與山狗及豬脂置瓮中,密以新縑,仍懸室後;百日視之,蜘蛛肥,殺之以塗足,涉水不沒矣」。又一法「取蜘蛛二七枚,內瓮中,合肪百日以塗足,得行水上。故曰:「蜘蛛塗足,不用橋樑」。有避鬼疫方,」歲暮臘,埋園石於宅隅,雜以桃弧七枚,則無鬼疫」。類似這一類的方很多,其中有的是古代醫方,如「守官塗臍,婦人無子」,又「青泥殺鼇,得莧復生」,都是曾見於古代醫書中的陳方。也有些是頗合於近代物理的,如「首澤浮針」,注曰:「取頭中垢以塗塞其孔,置水即浮」。又「銅瓮雷鳴」,注曰:「取沸湯置瓮中,堅塞之;內於井中,則作雷鳴,聞數十里」。這都是物理的當然現象,本來不足為奇的事;不過古人缺乏科學知識,對此不能理解,於是即視為神奇了。但其中絕大多數則是荒誕不經的。   晉葛洪《抱朴子》中對此也記載了不少。   《遐覽篇》: 「其變化之術,大者惟有《墨子五行記》。本有五卷,昔劉君安未仙去時,鈔取其要以為一卷。其法用符用藥,無所不作也。」其書傳於墨子;劉安鈔取其要,進行了改編。這是更早於鄒衍的傳方。由此可證墨子的神仙思想,是和方士們有著一定淵源的。   同上《遐覽篇》中說: 「其次有《玉女隱微》一卷,亦大術也。其《淮南鴻寶萬畢>>皆無及此書者。」   「又有《白虎七變法》與《墨子》及《玉女隱微》略同。」   《玉女隱微》和《白虎七變法》都是和《淮南鴻寶萬畢》一類的秦漢方書而流傳於魏晉之世的。   又《抱朴子》中還提到了什麼《三皇文》、《五嶽真形圖》之類的符圖典笈和《太清丹經》、《九轉丹經》、《金液經》等丹經書,應當也都是秦漢方士們所留傳下來的方書。不過這些記載,較諸《史漢》所述,則更屬奇突不經。   至於魏晉方士們的傳方,《抱朴子·論仙卷》中也曾經談到過,他說: 「甘始以葯含生魚,而煮之於沸脂中,其無葯者,熟而可食;其銜葯者,遊戲終日,如在水中也。又以藥粉桑以飼蠶,蠶乃到十月不老。又以住年葯食雞雛及新生犬子,皆止不長。以還白葯食白犬,百日毛盡黑。」其說是否有驗?因方的內容不詳,我們只能姑妄聽之。   自秦漢至魏晉,方士不是少數的人;方更不知道有多少 ?裡面固有一些是炫世欺人的把戲,但也有不少是古代研究技藝的人們所遺留下來的原始科學技術,如《莊子》中即曾提到過,越人曾傳「不龜手」方等。我們對此一概予以蔑視,則也是不對的。   沒落  秦漢方士的沒落,主要是由於西漢文人的反對與打擊。正當西漢方士挾持方木,遨遊諸侯之門,風頭正健的時候;前面已經談過,張敞向成帝上書,規勸他不要接近方士,這是給予方士們的當頭棒喝。繼之而起是谷永,他更大聲疾聲,批判了方術的虛偽性。此外如黃憲、王充、揚碓等人也都是反對方士與方術的。當時的封建帝王們久受方士的欺騙,鑄方又多不驗,兼以處於多方面輿論的壓力下,日久天長,他們對於方士的信任,自然就會淡泊下去,方士們的登龍之術,也就無從施其伎倆了。   與此同時,和方仙道同源異流的黃老之學一時大興。據司馬談說,黃老之學系出於河上丈人。後來由於竇太后和景帝的提倡,進而興盛。西漢的顯宦和學者們,如曹參、陳平、田叔、黃生、鄧章、鄭當、司馬談、嚴君平等即都是治黃老之學的人。當時文人多喜愛黃老而厭惡方仙,黃憲《四難》即痛斥方士,說他們不是老莊流裔,不配和浮屠老子相提並論。王充是崇尚自然的老莊信徒,他在《論衡·道虛篇》中也痛斥方士和方術。揚碓著《太玄賦》深贊老子 「直道不行,其次之曲」的道理,說「執太玄兮,不拘彎兮。」但也反對方士,說他們是「甘飴含毒,難數藏兮。」由於這些人們的攻擊,方士乃不得不予以匿跡,方仙道也就從此不為人所稱道了。   繼方仙而出現的就是黃老道。《後漢書·襄楷傳》說,桓帝事黃老道,還在宮中立黃老、浮屠祠。《皇甫嵩傳》說: 「初巨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養畜弟子,跪拜首過。」他所奉持的經典則是《太平青領書》。」十餘年間,徒眾數十萬」

  當黃老道盛興的當時,方仙道逐漸銷沉了。

道士  道士的稱謂  道士之名源於戰國、秦漢時的方士,即有方術之士。道教創立之後,道士則專指從道修行的道教神職教徒。隋唐前後道士,習慣上男稱道士、黃冠;女稱女冠、女真。較晚至今,則分別稱男、女道士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時代奉道之士增多,對在家修持的人,稱為「火居道士」,以區別出家道士。  在歷史上,隨著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謂,擇要簡述如下:   天師:指張陵或其嗣號之後裔。但後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寇謙之(北魏),隋焦子順,唐胡惠超等。  法師: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眾范的道士,叫法師。精通道法,能養生教化,為人師表者叫法師。  鍊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後泛稱修鍊丹法達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師宗師:各道派的創始人曰祖師;各派傳道的首領稱之為宗師。  真人: 通常尊稱那些體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黃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黃色,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顏色,稱道士為黃冠。  羽客:亦稱「羽士」、「羽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升上天,引申為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後世道士多取以自號。  先生:道士的尊稱或謚號、賜號。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眾。  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眾擁戴而選的道士。  監院:亦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眾公選,為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己衛眾,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  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須以深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於齋醮科儀,善於踏罡步斗,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  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於《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於道士。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  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不是職稱。  道士也稱道人、羽士、羽客、羽衣、羽人、黃冠等。道士是男女的通稱,女道士也可稱道姑、女道;男道士也稱乾道,相對女道士稱坤道;黃冠專指男性道士時,女道士稱女冠。道士的敬稱道爺是男女通用的,而沒有「道奶奶」。道士相互之間,則稱道長、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這樣稱呼他們。尊稱學問精深、修鍊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尊稱為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頒賜。道士們自己按修行也有尊號。  道士的派別  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不出家的又稱居士。金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沒有必須出家的道士。金代全真教等創立後,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分全真和正一兩大派。全真派道士為出家道士,不結婚,素食,住在道觀里。男為道士,女為道姑,皆蓄長發,攏發於頭頂挽成髻,可戴冠,男道士蓄鬍須。正一派道士可以結婚,吃葷。大部分為不出家的道士,也稱火居道士,少部分為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宮觀里活動,也有一部分沒有宮觀,為散居道士。沒有宮觀的散居道士,一般情況是平時穿俗裝,住在家中。正一道士多為男性,不蓄長發和鬍鬚,髮式同俗人相同。他們不穿道裝時,看不出是道士。  全真派和正一派在教法和科儀上有許多不同。比如全真派修鍊內丹,正一派道士經懺中用符咒。在科儀、所做法事的側重點和所敬祖師上更差異。比如一個明顯差異是,正一派弟子須經過授籙才成為有資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則需授戒。授籙、授戒均有嚴格規定,儀式非常隆重。  道士的位階  早期道教道士的位階是同軍事、行政組織結合在一起的,如張角的太平道設三十六方,方相當於將軍。張魯的五斗米道,道士最高位階為師君,其次為治頭大祭酒或祭酒,最低為鬼卒。隨著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消失,這些位階制度也隨之變化。  《給籙壇靖元科》規定,受戒道士分九階,稱九「品」。必須掌握規定的經籙、達到規定的修行才能授予品位。規定是:  第一品:必須熟悉《大洞真經》和《黃庭經》。  第二至三品:必須精通《三洞五雷經籙》。  第四至五品:必須精通《盟威經籙》。  第六至七品:必須精通《三五都功籙》。  第八至九品:必須勝任舉行科儀的直香和引班。  道士的服飾  道教服飾有樣式規定。道裝有大褂、道袍(或稱得羅)、戒衣、法衣、花衣(或稱作班衣)。大褂、道袍為日常服,戒服在受戒時穿,法衣是做法或宗教大典時高工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時穿的繡花衣。  道士帽稱巾。全真之巾有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九陽巾等九種。正一之巾有純陽巾、南華巾、莊子巾、荷葉巾、混元巾、九梁巾、諸葛巾、太陽巾、包巾(幅巾)等九種。  道人戴的冠子有黃冠、五嶽冠、蓮花冠、星冠、五老冠等。  道士的職務  道教宮觀從傳法受戒可分為子孫廟和十方叢林兩種。子孫廟可收徒弟,觀主實行師徒世襲制,不接受遊方道士。十方叢林也稱十方常住,接受遊方道士掛單居住,有傳戒特權而不得私收徒弟。在十方叢林中,常住道士都有細緻的分工。最高負責人是方丈,或稱住持,即觀主。監院是居第二位的全面負責人。方丈、監院以下有客、寮、庫、帳、經、典、堂、號等八大執事,分頭負責八個方面的事務。  客即客堂,負責人稱知客,負責接待賓客,並協助監院總理事務。寮即寮房,負責人稱巡照,負責勞動事務。庫即庫房,負責人稱庫頭,負責庫房。帳即帳房,負責人稱帳房,負責財務。經即經堂,負責人稱高功,負責誦經。典既是典造(或稱點座),負責人稱典造,負責伙食。堂即十方堂(或稱雲水堂),負責人稱堂主,負責安置遊方道士。號即號房,負責人稱迎賓,負責先行迎接和初步了解遊方道士。  此外還有「三都五主十八頭」。三都為名譽職務。五主和十八頭各司一職,地位低於八大執事。  各大叢林在分工列職方面也不盡相同。  道教基礎知識   第一節 道教歷史簡述   (一)道教的起源   (二)道教的形成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四)隋唐五代時期的道教   (五)宋遼金元時期的道教   (六)明清及近代的道教   第二節 教理教義概說   (一)教理概述   (二)教義釋說   第三節 道教信仰的神和仙   (一)神仙概述   (二)諸神道行略   第四節 道教的經典   (一)道經的源起及作用   (二)道經與神仙信仰   (三)道經與諸家思想   (四)道經的分類   (五)《道藏》與《藏外道書》的編纂   (六)常用的道教經書   第五節 道教的道派與人物   (一)方仙道和黃老道   (二)太平道和天師道   (三)上清、靈寶、三皇諸道派   (四)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及茅山宗   (五)正一道和全真道   第六節 道教修鍊的方法   (一)道教信仰與道教修鍊   (二)道教修鍊的基本要旨   (三)修鍊方術   (四)修鍊的程序與品位   (五)丹道修鍊築基正法——靜功   (六)靜功與氣功   (七)修鍊與日常生活   第七節 道教醮科儀   (一)齋醮科儀的涵義   (二)齋醮發展概況   (三)齋醮科儀的組成   (四)現行道教齋醮情況   (五)現行道教常用齋醮科儀之簡介   (六)齋醮科儀的文化價值   第八節 道教戒律禮儀   (一)道教戒律   (二)道教禮儀   第九節 道教的宮觀   (一)道教宮觀形成、作用及規制   (二)全國主要道教宮觀簡介   第十節 道教與文化藝術   (一)道教美術   (二)道教建築   (三)道教音樂   (四)道教文學   補充:  「三都五主十八頭」——  「三都」是:都管、都講、都廚。  「五主」是:堂主、殿主、經主、化主、靜主。  「十八頭」是:庫頭、庄頭、堂頭、鐘頭、鼓頭、門頭、茶頭、水頭、火頭、飯頭、菜頭、倉頭、磨頭、碾頭、園頭、圊頭、槽頭、凈頭。  客、寮、庫、賬、經、典(點)、堂、號,叫做「八大執事」。這在全國各常住都是通同的。客,是客堂,是常住中一個大寮口,客堂中的執事人員叫「知客」,知客平常三個五個不等,知客人員也分先後秩序,最先的叫頭單知客,其次為二單、三單……,原來的頭單知客,或轉別的職務,或起單走了,原來的二單就成了頭單。在無總理人選時,頭單知客實際上擔負著總理職責。「總理」通常都住客堂,既協著監院、都管總理事務,也是眾知客的首領。寮,是寮房,也是一個大寮口,寮房的執事人員叫「巡寮」,平常也是三個五個不等,也有頭單二單秩序。在無巡照或糾察的人選時,頭單巡寮,實際擔負著眾巡寮的首領責任。巡照或糾察,通常住在寮房,是寮房首領。各大常住一般是設巡照不設糾察,設糾察不設巡照,在傳戒時,巡照糾察齊設。庫.是庫房,負責人稱為庫頭,事務忙時可贈一名副手,名貼庫。賬,是賬房,執事名稱就叫「賬房」。一般只設一人,有的常住設內賬房和外賬房兩名。其分工,相當於現在的會計和出納。經,是經堂,經堂執事稱經師,經師首領是高功。若設經主時經主也住經堂內。典,是典造(有的常住稱點座),典造是大廚房的首領,大廚房是常住重要寮口,是遭眾司命,最為辛苦,所以常住規矩給典造以「保單」、「保香」的特權。大廚房也是常住最大寮口,飯頭、菜頭、大小火頭、水頭,貼案、雜務等都是大廚房的執事。堂,是十方堂,有的常住叫雲水堂。北京白雲觀舊社會設十方堂、雲水堂兩堂口,單日掛單道友送雲水堂,雙日掛單道友送十方堂。十方堂或雲水堂執事稱作堂主。號,是號房,是掛單道友初審地方,號房也稱迎賓,執事稱作號房或迎賓。  都管、總理、巡照、糾察、客寮統稱為「首領執事」,其凡需施行內拜客的,統稱「果茶執事」。也有把客寮庫賬稱作內四寮;經典堂號稱作外四寮的。除上述執事外,還有些雜役執事,繞稱為散單執事。如:夜巡、洒掃、鈍板、巡田、巡山、老人堂主、官木匠、官裁縫、副殿主、行堂、待者、知隨、小典造、買辦,庄稼院子有場頭,武昌長春觀有高功經等。   (1)方丈:方丈乃人天教主,渡世宗師。演龍門之正法,撐苦海之慈航,常懷傳賢之心,素無吝道之意,作全真之模範,律門之綱領,闡揚大道,以德化人,無功不積,無善不為,天人共仰,一切咸欽,非有道之師,不可立也。道士必須受過三堂六戒,接過律師傳「法」,始得稱方丈。開期傳戒,稱作律師。  「法」即法統,上載此一法統歷代律師的歷履,及放戒次數和放戒時間。每堂戒的「天字型大小」是當然接法人,但也須度德量力,如無條件接法,可讓其他「戒子」接法,免得接法後傳不出去背過遭冥遣。  (2)監院:俗稱當家。監院是常住棟樑,大眾綱領,必須道德齊備,仁義兼全,才智過人,威儀可法,通道明德,待眾以謙,寬洪大量,弱己衛眾,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者乃可當此大任。倘有不肖,都管、總理稽查明白稟告方丈依規公論,輕則罰齋,重則議換。   監院由常住道眾全體公選,本常住無此人才,也可到其他常住或小廟選請。三年一任,可逢選連任,任期如犯重大過失,可隨時下普板請大眾,宣明過失,辯明是非,免職撤換。本人不得借社會勢力壓眾。  (3)都管:都管乃常住之統理,道眾之表率。以道德蘊於心胸,以仁義彰於形狀,松筠節操,水月襟懷,才智兼全,威儀內慎,寬以待人,謙以持身。常住一應大小事務,一年四季散發單錢,出入賬目,往來人情無不提理。運度檢點、凈心無私、赤心辦事,方不負尊  位之任。倘有徇私、懈怠,方丈率眾升堂,依規公論。輕則罰齋,重則抽單(即撤職,轉其它職務)。  (4)都講:管理圜堂、缽堂、諸經講義威儀等事,非有道學之士,不堪當此任。   (5)都廚:管理廚房各項派遣,大眾三餐,日日多寡,以免剩齋糟踐,倘有添減單客,分派菜羹,各件齋餚,須要秉公之士以當此任。倘有不公,議換抽單。   (6)靜主:坐靜安圜,管理圜堂修行坐靜之人常談聖真經教,不言雜語,非通道德之士不可任也。倘有公私人我,一例罰齋。  (7)殿主:乃恭潔精虔之士,時常殷勤洒掃,謹慎香燈,虔潔供器,並監理經師。倘有不恭懈怠,或誦瀆上聖者,罰油入庫。   (8)經主:當選洞明經典、科儀規範、忌諱、禮法、動靜肅恭,威儀誠敬、精潔恭虔之士任之。凡修奉經典,關係教門興頹,未經師傳者不許入經堂。三時功課,朔望朝賀,勿得輕浮狂燥,不遵者罰香。  (9)化主:導引賢良,開化福善,募緣於仁人君子,積功於聖境靈壇。常住不足,仗以盡心。須熟明因果,善於酬對之士不能任此。當思利人利物,毋得徇已徇私,倘有偏私,罰齋供眾。  (10)高功:清靜身心,闡揚教法,隨壇作儀。主持大小法事,上表迎駕一切朝事,經典玄律,科範威儀,虔潔規模等類,不得輕浮狂燥,對越金容當嚴肅恭虔,違者罰。  (11)經師:誦太上之經典,禮天尊之寶號,祈福迎祥,度亡生方,演音喊韻,同聲應和。普結善緣,闡揚教範,為科教之主者。非師傳苦學,不勝此職。  (12)提科:乃提音接詠,須喉音清澈。滴滴魚鳴,直透九霄。虔誠威儀,道妙長興,隨聲應和,聰明殷勤,大小法事不可疏忽。非博學經師不克此職。  (13)表白:跪宣文函,清音雅詠,字句清淅,虔誠恭敬,上申天庭,毋得失儀。字有不識,須先證明,勿失規範,不比常文。非博學經師不克此職。  (14)總理:客堂之首領,常住之重職。接待賓客,辦理內外公事,非道德學問之士不勝此任。  (15)知客:常住之儀錶,須謙恭敬讓,禮貌端莊,深知事務,通達人情,迎送必合清規,酬對要依玄范,虛懷應客,正己待人。倘有驕慢不恭,徇私弄弊者重罰。  (16)巡照、糾察:寮房之首領,常住之監察,統轄大小執事,代天宣化,贊祖闡揚,提拔有德高人,巡察犯規羽士。公平辦事按律施行,不得徇私舞弊。明知犯規而徇私不舉罰者,依規公論,輕則換之,重則逐罰責出。  (17)巡寮:辦理常住一切公幹,安派執事,巡察一切雜事,查管眾執事,抽補升遷,提調機密,不得為私怨而廢公,亦不得為私恩安排己友。須正直忠謹之士當此重任。  (18)海巡:查理執務一切公事,經堂齋堂,各殿香燈,各寮雜件,竄寮口角,透漏常住,不公之類。須秉公之士可任之。  (19)公務:主理佃寫田地房屋,催討租稞一切欠貸銀錢貨物。討理陰地,經理地界、山、樹一切等件。凡卸職不當,必將新陳租欠,還期遠近,開列清單同客寮交接,尤須領接手人到欠戶交待清楚,方可脫身,不誤常住之事。  (20)庄頭:有內庄頭與外庄頭。內庄頭管大小農俱之保管、修理。外庄頭提調夥計(僱工)勞作,及四時莊稼耕耘播種收穫。須勤儉之士任之。  (21)庫頭;主管一切齋糧供品,海味山珍,油鹽醬菜,金銀珠玉,財物器皿等件。必須出入有賬,收放得宜,保管妥貼。非正直清廉、耐心細緻之士不可當此任。如有奸弊私徇,差失隱匿,輕則罰齋,重則抽單逐出。  (22)賬房:管理各簿籍賬項,為財會總司。收支費用,賬目清白。每月初四日,客堂設座,對眾清算上月賬項,須清潔之士當之。倘有賬目不清,徇私弄弊,一經查出,輕則罰齋,重則抽單。   (23)典造:(或稱典座、點造)為大眾之司命,常住之根本。辦理齋饈,調和六味,精修供獻,調理飲食,所以格天真而歆享,資道眾以和身。謹記入廚先凈手,對案莫開言。廚中食用,皆十方脂膏,必須用度合宜,不可妄費供養。須勤潔之士當之。如不凈不潔,未供先嘗,私造偏食,查出跪香,重則摧單。   (24)堂主:指的是十方堂或雲水堂主。堂主管掛單道友之端莊,察單客言談之學修。交待掛單道友謹守堂規,凡未轉單不許離堂口,如要登廁先向堂主告知,或看書或養息,不得高聲談笑。違犯堂規,堂主有摧單之權。非持身謹嚴,寬宏量德之士不堪此任。管  理雲水客來,掛單之士,監察持戒威儀及違律等事,必須明達正真之士乃可任之。  (25)號房:亦稱迎賓。為考查盤詰掛單道人之真偽,以防假冒混入常住。依規詳問,抽背經典。號單、號牌寫清宗派、姓名、年齡、籍貫、身形面貌、出家廟宇及三代姓名,細查來歷寫貼挂號送客堂復問。必熟悉經典,曉明各宗派系,非精明之士不可任。如詰問不依規矩,會被「老參」恥笑,有失常住用人之當。故當審慎其事。   (26)監修:興工整修,造置樓房殿閣,河提牆垣等。選工任人,監督修建,須擇懂得修建,精明殷勤之士任之。不得舞弊勾手貪污,亦不得假公濟私揮霍資財,如有污弊,追臟革出。  (27)主翰:(書記)洞明道典,楷書恭整,表疏申狀,依格科式,不得自作聰明冒瀆聖真。如書畫兼能,通曉書貼款式猶為清尚。如書寫表疏不恭不敬,牒札符命不依格式,懈怠誤事者罰。   (28)買辦:凡出入買辦,賬目清白,所用供品齋疏,要入庫房酌議,開單買辦,不得染指,有壞道心,一月一算,對神盟誓,乃公正清廉之士所司。不得私弊,違者遷單。   (29)貼庫:庫頭之助手。料理雜事,計清進出器皿。油鹽米面,將儘早報,毋得私弊,若其查出,經則另換,重則遷單。  (30)坐圜堂:誠心養神,靜寂周天,迴風混合,坎離成象,火候調均,玄珠出鼎,神化無方,此乃修全真之梯磴,非通道之士不可立也。  (31)茶頭:潔備凈泉,烹煎玉露,獻供仙聖,延奉高真,運水須凈泉源,人我必戒污穢。早上前五板報火即起,殷勤爐炭,壺歡水長,敬宜細功。晚上前二板止火封固,毋得妄用。枉費常住者乃為罪過,勸說不聽則另換。  (32)洒掃:亦稱凈頭,洒掃階庭務要潔凈。灑以潤塵,掃以除穢,勿使塵土飛揚,誤者有過,故意者遷單。   (33)磨頭、碾頭:糧要篩簸淘洗,米須潔凈,面要細羅。上供高真,下結道眾,為搶功奪行之職,其功甚大,須勤儉之士任之。  (34)園頭:載仲四季菜蔬,切防肖小盜竊,早報廚中,供侍大眾,勤行灌溉,勿致有缺,靡損妄費者抽單,私心者罰。  (35)水頭:提桶運漿,調食上供.大眾茶飯菜食非水不成。水中有蟲即揀出放生,不得灌入缸、鍋,如有故意,一大罪過。眾沾水土之恩,須爭功奪行之士任之。  (36)火頭:早則開靜先起,晚則止靜方眠,職司夏令,每日三次,是其候也。須宜火候調均,分其大小次序。造供作食非火無成。切忌穢柴入灶。須潔士可以任。  (37)圊頭:奪功爭行之任,出其自願領受,常須擔除糞便,打掃乾淨,廁內清潔,出入歡忻,為功也。圊頭為常住極臟極累之苦行執事,故常住規矩賦予保單、保香特權。  (38)夜巡:夜晚巡夜,按更擊板,前五板報火、報門不得有誤。  (39)鐘頭:職司開靜止靜擊大鐘。擊鐘應念鍾文。  (40)鼓頭:職司開靜止靜大鼓。  鍾、鼓皆有規法不得紊亂,交接亦有定規,紊亂者罰跪香。  (41)巡山:山林樹木為廟宇之壯觀,隱居之護衛,為防人盜伐,分防巡察以保無虞,毋得徇私賣放,倘有情弊,查出重罰。   (42)行堂:齋堂過堂,碗筷潔凈,添菜須看所需。乃普結善緣之職。齋堂不潔凈,碗筷不幹凈,是為失職,說之不聽則另換。   (43)堂頭:齋堂之主。齋堂香火、化供出食,擊點(雲板)讓齋。過堂道眾如有碗響、筷落,堂頭壓簽罰之,監院、都管受罰,打小食供眾。散單受罰,跪香。  (44)雜務:大廚房之雜役,兼司司命香火。   (45)門頭:司山門之鎖鑰,稽查出入攜帶,常住公物不得帶出山門。夜間不得擅開山門。如有徇私,查出摧單。   (46)鍾板:鍾板為常住號令,開靜止靜,燒香上殿,全聽鍾板。鍾板為常住標誌,小廟不得懸掛鍾板。司其職者須謹慎從事,按時掛板,不得紊亂鍾板,紊亂者罰跪香。

推薦閱讀:

茅山道士奇門遁甲起局歌訣解秘
道士做法用的法器你知多少?
僧人和道士在年紀很大後一般是怎樣養老的?
書生與狐妖

TAG:方士 | 道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