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傷寒論氣化學說?——用氣化觀點闡釋《傷寒論》六經生理病理

廣東省中醫院 雒曉東教授一談到《傷寒論》的六經氣化學說,就是指一個特定的學派,大家比較熟悉的代表有張志聰、張令韶、陳修園、黃元御、唐容川。但是很可惜,這個學派繼承人不多,在我們現代的中國、日本、南韓,傷寒論氣化學派傳承處於斷層的狀態。我的碩士導師——內蒙古醫學院張斌教授長年致力於氣化學說的研究,他出了一本書叫《傷寒理法析》(本次出版更名為《張斌傷寒論氣化學說通俗講話,下同》),可以說是《傷寒論》氣化學說的專著。此外當代有關氣化學說的專著幾乎沒有。我昨天上了一下維普,用「氣化」和「六經氣化」搜索了一下,從1989年到現在只有6、7篇文章,我個人認為:它們都描寫得不到位、不夠深度。劉渡舟老師有本比較淺顯的著作——《傷寒論十四講》,裡面有一講專門講到傷寒論氣化學說,但是我也覺得似乎還不夠深度、不全面。我知道大家都很關心:氣化學說到底能不能非常有效地指導臨床呢?傷寒論有很多學派,氣化學派是比較獨特的一派。談到《傷寒論》的氣化學說,我為什麼要加「六經」兩個字?離了六經就沒有辦法談它的氣化學說,標本中氣都是在六經之下。每一經都有標氣、有本氣、有中氣。談到開闔樞也是六經的,每一經都涉及開闔樞的問題,沒有六經就沒有開闔樞的概念。所以要談《傷寒論》的氣化學說,必須要有六經的基礎。不過到現在對六經的爭議還有很多。氣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概念。在哲學、宇宙這個層面,借用劉禹錫的一句話「通天地,亘古今,無非一氣」。就是說氣是宇宙中古往今來的任何物質,相當於西方的原子論,都是氣。所有運動變化,無論有形無形,都是氣的運動變化。像佛教講「造化」,什麼叫造化?從無到有就是造,從有到無就是化。「無」不是完全沒有的狀態,它是氣的一個狀態。氣聚在一起就成了有形之物。引申到人體就有全息論的觀點,人體結構和宇宙是一樣的。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一切物質,這是中醫學說裡面氣的概念。在六經氣化學說裡面,這個氣指的是「經氣」。經氣的概念在《黃帝內經》裡面已經賦予,我下面會講到。對六經的理解有很多學說,比如說它是指六個階段、六個證候群、臟腑的、經絡的、功能的概括。《傷寒論》氣化學說的創始人——張志聰先生,在他的《傷寒論集注》的序裡面講到「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乃人身經氣也」,六經的核心內容就是經氣。《傷寒論》的氣化學派都是以經氣為基礎的。奠定了經氣的基礎才能夠談開闔樞、才能夠談標本中氣並指導臨床。氣化有廣義、狹義之分。氣在六經層面指的是經氣,化指的是它的運動變化。在廣義層面上,《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無不升降,無不出入,宇宙中萬事萬物無不升降出入。既然它是運動的,那麼它的運動形式就是升降出入。《素問·離闔真邪論》言:「真氣者,經氣也。」《素問·刺節真邪篇》言:「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意思是先天父母之精氣及大自然的清氣與後天水谷之精氣相闔構成人體的真氣。這裡面隱藏著一個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是,經氣的構成是三元之氣,《難經》云:「三焦者,三元之氣也。」,即先天父母之精氣、後天水谷之精氣、大自然之清氣。經氣的運動和大自然的運動是一樣的,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其升降出入主要運用開闔樞。就像門一樣,一個開的狀態,一個關的狀態,一個樞的狀態。這個理論很淺顯,它來源於《黃帝內經》,把開闔樞放在氣化學說裡面主要是用來闡述經氣的運轉模式。經氣向外向上謂之開,經氣向下向內謂之闔,內外出入之間為樞轉過程中謂之樞。為什麼服了小柴胡湯就「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因為它能解決氣化通路問題。氣化學說還有一個核心內容就是標本中氣。每一經裡面有本氣、有標氣、有中氣。本氣代表了本經的主要問題、關鍵的氣化特性,比如說「厥陰之上,風氣治之」是對肝的疏泄功能和心包的轉輸血液功能的概括;標氣代表了相對次要情況;中氣在表裡兩經之間起諧和作用。從化問題談的是疾病在衍變過程中的表現,它可能是從標,也可能是從本,也可能從中氣。比如說厥陰容易從中而化;太陽、少陰既容易從標而化,也容易從本而化。「厥陰之上,風氣治之」,從化不及則出現經氣閉塞,從化太過則出現中風、厥逆。李老的破格救心湯裡面有來複湯就是防肝氣疏散太過。「太陰之上,濕氣治之」是脾主運化的功能概括。總的來說,要對《傷寒論》的氣化學說有所理解,最重要的是經氣。經氣是來源於先天、後天、大自然清氣,絕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張仲景算不算氣化學派的奠基人?我們現在還看不到。我的師兄韓世明認為,張仲景就是懂氣化的,寫《傷寒論》的時候就有氣化的理念在裡面,但是後世的人水平太低,沒辦法理解他。我個人覺得張仲景可能不懂氣化,沒有證據證明張仲景用標本中氣、開闔樞、從化來闡釋六經的功能。氣化學說和運氣學說不一樣,它拿了運氣學說的標本中氣、開闔樞一部分來闡述六經的生理病理。運氣學說目標主要在自然,氣化學說目標主要在人。能夠說得上是氣化學說奠基人的是張志聰先生。他的《傷寒論集注》、《素問集注》、《靈樞集注》都有標本中氣、開闔樞的內容。在他的《傷寒論集注》的序裡面講到「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乃人身經氣也。」,張令韶有一本《傷寒論直解》也明確談到氣化,在太陽篇講到太陽」有經之為病,有氣之為病」,二張是同學,可謂是氣化學說的開山鼻祖,張卿子是錢塘二張的老師,他有一本《張卿子傷寒論》,但沒有談到氣化內容。黃元御基本上秉承了二張的學說,更進一步用標本中氣、從化、開闔樞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陳修園也承繼了張志聰、張令韶、黃元御,是氣化學說的中堅人物。他直接講:「不明標本中氣,不可以讀傷寒論。」陳修園不但是個醫學家,也是個科普家,因此說出來的東西很淺顯易懂。唐容川繼承陳修園,他的《傷寒論淺注補正》對氣化學說很有理解。如果說氣化學說有深度,唐容川比張志聰、陳修園做的貢獻還大。他對傷寒的淺注補正、金匱的淺注補正都有出版,大家可以拿來看看。唐容川還有了一本《六經方證中西通解》,全國出了不到幾百本,他把所有方劑都統在六經或十二經之下。再有就是當代的劉渡舟,我認為他不算,他懂一部分氣化,但闡述的不到位、不夠深度,只是講到標本中氣,沒有講到開闔樞、經氣的問題。張斌老師,就是我的導師,他從事氣化研究幾十年就有一本氣化專著《傷寒理法析》(即本書》)。氣化學說的本質是什麼?在張志聰之前,也有一些人談到,比如說劉完素在《傷寒直格》裡面談到標本心法用藥,但沒有對六經氣化做比較細緻的闡述。作為經方學派,我不贊同大家把方證作為奠基,一定要把六經作為奠基,以六經統經方,以經方統時方。方證學派一定要在六經的統帥下進行。張志聰認為六經氣化學說的本質是天人相應,人與自然相統一。天是主要的,人是次要的。「人定勝天」的思想在中醫學說裡面、在道家裡面是不成立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高的層次是自然。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裡面也講到類似的話,他說我們對自然界的每一次「征服」,自然界都「回饋」了我們,自然界都給了我們最嚴重的懲罰。氣化學說的思想是人為天地之子的思想,要人去適應大自然。春天要幹什麼?夏天要幹什麼?早上要幹什麼?晚上要幹什麼?人都要適應,不能逆著來。不能晚上工作,白天去睡覺。不能冬天干夏天的事,夏天干冬天的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意思是春天陽氣升發,要順應其升發之性,秋冬陽氣要收藏,而不是說秋冬用養陰葯。我們人的生命要順應大自然陽氣的變化規律。「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內經》云:「必先歲氣,無伐天和。」要達到天和,就必須學會適應自然。為什麼要把人與自然相統一?張志聰是這樣想的,要把氣化學說的內容和人體的人體的生理病理聯繫起來,就要有一個同構結構。天有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人也要有六氣。我們的六經本氣就是六氣。「少陽之上,火氣治之……陽明之上,燥氣治之……太陽之上,寒氣治之……厥陰之上,風氣治之……少陰之上,熱氣治之……太陰之上,濕氣治之」,說明自然界的六氣在人體也有,氣氣相因,人和天地相通應。在六經裡面,經氣運行是從厥陰開始的,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是這樣一個運轉順序。到病了以後才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順序。張志聰建立氣化學說的宗旨是人與自然相統一。在臟腑經絡實質的問題上我們走了很多彎路,到現在我們仍在走彎路。像80年代我們有個新葯叫健脾素,使脾臟能夠健康。它是從屠宰場把所有動物的脾臟提煉出來的,完全不理解中醫的臟腑結構。中醫的臟腑是一個功能結構,雖然有粗略的解剖學概念,但更注重功能。例如心主血脈,心主神明,不是說三尖瓣有問題了、有傳導阻滯了。不能拿中醫的結構與西醫的結構去對比,不是說肺上長了個腫瘤我們就去治肺。我們說的臟腑是功能結構,要看它的功能表現,要看它的象,所以叫藏象學說。如果把臟腑看成死的解剖結構就無從談起。有些醫生使用一些中藥是看它能不能降血壓、降血脂,我是不贊同的。我們要用中醫的理論、中醫的思維去指導我們的臨床。中醫的結構本身就是一個氣化結構,就像開水,這邊不斷地燒,那邊不斷地沸騰冒泡。中醫結構就是功能結構,一旦生命停止了這個結構就不存在了,就不存在臟腑經絡了。唐容川曾說「中醫長於氣化,西醫泥於形跡」。所謂氣化就是注重表象,注重變化,注重功能調整和治療。中醫的臟腑結構就是氣化結構,是運動狀態的,以功能為主的,是有序的,是能量與物質代謝的過程。我一會還會講三焦、經氣運行通道、開闔樞,在它們裡面的走的不單純是經氣,也走著一些廢物、代謝產物。我們要理解「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就是因為脾的運化功能不行了。它不運化就腹滿了,積在中焦,胃氣上逆就吐了。為什麼「脈微細」?因為少陰君火不行了。為什麼「但欲寐」?因為少陰君火不能主神明了。沒有說「脈微細,但欲寐」是瓣膜有問題了,冠狀動脈閉死了。大家如果走到這樣一步就很可悲了。要大家樹立中醫的思維!氣化學派對「六經」的認識。六經是臟腑經絡,五體九竅的概括,對整個生命體的概括。所有的病都是在生理基礎上產生的。沒有生理的理解,只是談症候群,不是一個高明的醫生。一個方證派也不是高明的醫生。我們所有病的變化,都是生理的異常。不理解生理就不知本。生理才是本,病理是生理的變異。所以六經是生理的概括,它包括人體所有的生命結構——五臟六腑經絡五體九竅。十二經為什麼分為6個系統?手足兩經是相通的,它們的氣化相互影響,這就非常容易與自然界相搭配。六經對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互相感應,互相影響,這樣就容易闡述我們的學說。唐容川講過一句話:「六經出於臟腑,臟腑各有一經脈,遊行出入,以布其化……謂六經之上,其主治者,皆其本氣也,本氣根於臟腑,是本氣居經脈之上也。」本氣是靠臟腑的功能產生的。所以在六經體系裡面,重要的不是經絡,而是臟腑。在臟腑經絡這個體系上,臟腑是主要的,經絡是次要的,六經亦如此。有些專家認為六經就是經絡,實際上六經是整個人體生命,裡面最核心內容是臟腑這部分,不是經絡那部分。太陽經包括小腸和膀胱,陽明包括胃和大腸,鼻就歸屬於肺系之下、屬太陰經。六經就概括了所有的功能。所以說我認為,六經可以統百病,像唐容川、柯韻伯、李老也是這樣認為,「六經執萬病之牛耳」。六經的核心內容,首先「經氣」是基礎,然後是三焦、標本中氣、開闔樞。為什麼說劉渡舟講氣化學說不全面?他只談到了標本中氣的內容,對其它內容都沒有談到,所以他對氣化學說應該不是太了解。標本中氣反映六經的功能特點和變化特性,每一經裡面都有本氣、有標氣、有中氣。開闔樞主要說明六經經氣的轉輸規律。世界上所以東西都是在的動的,它是怎麼動的?動的形式無非是升降出入,在人體上就用開闔樞的理論來闡釋。六經的氣血多少、陰陽盛微反映其物質基礎和功能作用的相對定量關係。比如說,陽明多氣多血,厥陰、太陽多血少氣,太陰、少陰多氣少血。六經之氣的陰陽盛衰問題是六經的標氣問題。劉渡舟說過一句話概括的很精鍊,「六經分六氣,六氣為本;六經分陰陽,陰陽為標。」比如說太陽的標氣是三陽,陽明的標氣是二陽,少陽的標氣是一陽,太陰的標氣是三陰,少陰的標氣是二陰,厥陰的標氣是一陰。它是對六經經氣在量上和衍化規律上的概括。在《素問.至真要大論》講:「六經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三陰三陽就是說經氣多還是少。太陽陽氣比較盛,陽明陽氣也比較充盛,少陽陽氣比較少,三陰陰氣比較盛,二陰、一陰逐級減少。臟腑經絡和經氣相統一的就是氣化學說的核心。六經相闔表裡實際上是三大系統,太陽——少陰、陽明——太陰、少陽——厥陰。這三個系統的概念已經被張斌老師和韓世明老師提出,「太陽——少陰」為「元真」系統,「陽明——太陰」為「胃氣」系統,「少陽——厥陰」為「相火」系統,這是我在碩士畢業論文上提出來的。陳修園也專門講過:「少陽厥陰無非就是相火,相火出於外就是少陽病,相火郁於內就是厥陰病。」另外,對開闔樞的闡釋,張景岳講到:「舍樞不能開闔,舍開闔不能轉樞。」如果對這部分理解的比較好,可以看一下張景岳的《類經圖翼》,他對這個學說也闡述得非常好。經氣是《內經》創造的。《內經》之前的先人已經給「經氣」做了具體的命名。經氣也叫真氣,它包括先天父母之精氣、水谷之精氣和大自然清氣。我還有一個理解,它還包括氣血津液。不要以為留在脈管裡面的才是經氣。內之經氣從井滎而出於脈外,脈外之經氣從氣街而入脈內。經絡系統和三焦系統是如何貫通的?經絡的經氣通過經絡末端的井滎出於脈外,脈外之經氣通過氣街迴流。氣街、井滎理論也是《內經》裡面的。《靈樞·衛氣》記載:「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經氣最基本的內容就是氣血精津液。三焦對氣化學說很重要,我們真正理解三焦的並不多。三焦,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一腔之大府也。人體每一個細胞、每一個角落,通過三焦都能夠達到,它是我們的氣化場所和氣化通路。三焦所走的不但是經氣的精華內容,也有一部分雜質、代謝產物。就像血脈裡面,不但走氧氣、營養物質,也走代謝產物,毒素、二氧化碳也要從血脈排出來。如何描述三焦?唐容川言:「三焦者,人身之膜隔也」,是為五臟六腑經氣轉輸,上下通降,外內出入的一身氣化之樞紐,通主全身氣化。我認為三焦就是組織間隙。我們的經氣、三元之氣、氧氣、大自然清氣、水谷精微之氣、先天父母之精氣、氣血精津液都是在三焦裡面運行來完成它們的代謝過程。少陽為樞指的就是三焦系統,所以柴胡可以解決大的問題。像李老用張仲景的柴胡劑,多則用半斤,即125g,我只見過李老用那麼大量,然後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分三次服。要三焦通暢,最好是用柴胡。通過三焦,經氣才能運行,代謝產物才能夠排出。張景岳云:「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水液代謝不好也要保證三焦通暢。但是三焦功能不能單靠少陽推動,也要靠臟腑功能去推動。三焦在人身裡面是最重要的,是氣化的最大場所。開闔樞主要是通過三焦,而不是經絡系統。在人體經氣運行裡面有兩個大的系統,最大的系統是三焦系統,另外一個就是十二經絡、奇經八脈系統。三焦系統更重要一些,它是運行經氣的主要系統。三焦出了問題,張仲景認為是少陽出了問題,關鍵在手少陽。三焦也是一個整體的功能。為什麼三焦能夠代替總體整體功能?因為它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可達到臟腑經絡的任何組織間隙。「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上焦通過心肺的開發功能推動經氣,所以柯韻伯說:「營衛病就是心肺病。」《類經附翼.三焦辨》:「三焦者,五臟六腑之總司。」說明三焦是聯繫五臟六腑的通道。三焦不能樞轉,最大的問題就是水液停滯,「外則為頭汗、無汗,內則為大便不出,胃氣不和,上則為口渴,中則胸滿結滯,下則為小便不利」。柴胡主要是樞三焦經氣,樞手少陽之經氣。從少陽樞轉,要從太陽而。李可先生有一句話:「邪之入路,既是邪之出路。」外感進來的一定要從太陽出去。標本中氣,談到每個系統裡面,除了本氣,還有標氣,也有中見。六經裡面有三個問題,一個是本氣問題,一個是標氣問題,一個是中見之氣的問題。這三個問題在相互作用,它們決定經的運作方向。我們首先要知道「少陽之上,火氣治之……陽明之上,燥氣治之……太陽之上,寒氣治之……厥陰之上,風氣治之……少陰之上,熱氣治之……太陰之上,濕氣治之」。厥陰,風氣治之,就是肝的疏泄功能的表現,疏泄不及則陽氣內郁,疏泄太過則出現中風、陽氣上逆。「少陰之上,熱氣治之」,這是君火、命火功能的概括。少陰病最大的問題就是熱少了,即君火、命火不行了。君火、命火之間存在著這樣的關係,謝利恆在《中國醫學史》裡面講過:「君火者,元氣之所附麗也。」就是說君火是命火的體現,命火是坐在那裡坐鎮的,真正主持生命活動的是君火,但根基是命火。四逆湯主要解決的是潛納問題,如果附子用少了就是興陽。人體的命火要潛納才可貴。我們說腎無實證,少陰虛證比較多,主要是君火、命火衰弱,用四逆、白通、通脈來解決這方面問題。「脈微細」就是少陰陽氣衰微的表現,「但欲寐」就是神氣不足的表現。沒有精神和沒有力氣是兩碼事,沒有力氣我們叫做乏力,是陽明太陰的問題,是氣血的問題。沒有精神是神氣的問題,沒有神氣就是沒有陽氣,神氣是陽氣最精華、最靈魂的代表。鄭欽安在火神三書里說:「神者,陽之靈也。」沒有神氣,陽氣就不行了。本氣來源於五臟元真,是經氣所化,在六經裡面它各有特性,比如說肝疏泄,心包對血液的運轉。標氣就是次要的特性。「太陽之上,寒氣治之」,太陽的標氣是三陽,三陽概括了衛陽的功能,它要維持人體衛外的功能,一定要有充足的陽氣。所有的邪氣侵犯了太陽都會產生怕冷的情況。秦伯未在《中醫臨證備要》裡面講過:「有一分惡寒,即有一分表證。」不管是濕邪、燥邪、溫病,到了太陽就會惡寒,如果連寒的沒有,可能是過了太陽沒有表證了。衛陽主要靠上焦心肺功能宣發出去的。所以經常感冒的人要充實心肺之氣,營衛氣要旺盛。「陽明之上,燥氣治之」指的是大腸、胃的燥化功能。「少陽之上,火氣治之」。它的相火主要通過三焦、膽來完成激發推動功能,但它的根本還是在厥陰,中氣對它影響很大。所以風從火化的情況比較多,主要靠陰血維持少陽相火的功能。少陽郁滯大部分都要通過柴胡劑解決,如柴胡、青蒿。「太陰之上,濕氣治之」是對運化功能的概括,對水液代謝、氣血生化的功能的概括。它主水之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少陽和太陰都是標本同氣,所以從本就可以了,中氣起協調、資助的功能。「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主要是心包統治血脈和肝的疏泄功能。疏泄不及則出現郁滯,用柴胡、香附就比較好;如果出現陽氣鬱逆就要潛鎮,用山萸、五味、龍牡這些收斂之性的藥物。像鄭欽安的潛陽丹和李老的溫氏奔豚湯就是溫潛法的代表。厥陰對陽氣鬱逆有兩個辦法,一個是收斂,一個是潛鎮。厥陰為什麼用烏梅丸作為主葯?因為要收斂失散之陽氣,就像張錫純的來複湯的意思。李老的破格救心湯為什麼要用山萸、龍牡、磁石,就是要收斂和潛鎮陽氣。溫氏奔豚湯是潛鎮陽氣,用牛膝、沉香、四逆。來複湯不但用龍骨、牡蠣,還用了山萸,要收斂。《溫病條辨》說溫病後期,邪退正衰,大汗不止、脈散大,就是要用生脈,用五味子去收斂。另外,張仲景用的人蔘是救陰的,不是救陽之葯。中見之氣就是相互表裡兩經互稱為中氣,就像兄弟倆要互相幫助。為什麼需要幫助?一個是生理上的聯繫,比如肝和膽、脾和胃,它們同居中焦,靠得比較近;另一個是經脈上互相絡屬,所以經氣可以互相資助。生理上有聯繫,病理上也會互相影響。李東垣學說認為「從胃到脾和從脾到胃,不管是飲食勞倦也好,都是脾胃同傷。從本就是病理狀態向本的方向轉化,少陽太陰從本,少陽從火化比較多;太陰多寒濕病,因為它標本同氣,自然齊心合力;少陽多火熱;厥陰從中,因為它得病容易向少陽轉化,厥陰少陽同一相火,厥陰鬱滯化火就要從少陽出來;陽明病,燥從濕化的比較多,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太陽少陰為什麼從本從標?因為它們標本異氣,一會寒化,一會熱化。少陰的黃連阿膠湯、真武、四逆;太陽的或者是表寒,或者是表熱。從化就是病理容易向某個方向轉化。六經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要把它看成死的,像萬友生先生說:「六經就是八綱。」表寒證、表熱證、半表半里證……這樣一分就有很大問題,把六經僵化,不是從生理上去考慮。以方證去套病是不行的。為什麼從標?為什麼從本?為什麼標本兩從?從本是因為標本是同一性質,例如太陰是本濕標陰,標本均屬陰寒水濕,性質比較接近;少陽也是如此。太陽、少陰為什麼從本從標?因為它們標本異氣,本寒標陽,本熱標陰,性質對立,易於各立山頭。為什麼從中氣?因為中氣對它的影響比較大,所以厥陰從少陽火化多一些,陽明從濕化多一些。下面講一下經氣的轉輸規律,經氣轉輸至少有三種方式。學過針灸學的都知道,有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這樣的十二經經氣轉輸規律。像現代醫學有個大循環和小循環,中醫也有經絡經氣的轉輸規律,但大家用得不多。在這個系統之外,還有十五大絡、奇經八脈。任脈從前面把經氣匯通,督脈從後面,沖脈從下面,一源三岐,這樣就把經脈匯通了,帶脈加強了經脈的橫向聯繫,陰維、陽維把經脈聯繫起來,這套系統就把經氣運行規律打亂了,所以這套經氣運行系統不重要,用它指導臨床的不是太多。這邊大家要知道,為什麼手太陰肺經要起於中焦?因為中焦是氣血生化之源,中焦之氣和大自然清氣匯通之後貫通到經氣裡面。這套經絡經氣系統的運行方式是少陰所統,少陰為樞,就是少陰心統血脈的功能,由心樞轉、推動經絡裡面的經氣運行。另外,肺朝百脈,一方面百脈朝匯於肺,另一方面,肺也可以通過宣發功能推動經氣運行。第二個系統是開闔樞系統,這個系統是運用門戶學說。太陽經氣是向上向外的,就像心肺功能向上焦開發來推動經氣樞轉的。闔是向下向內,如陽明的陽氣內趨和厥陰的收蓄陰血;樞就是少陽少陰。在經氣運行裡面,這兩個樞是最重要的,沒有這個樞就既不能開又不能闔。這個樞包括陽樞和陰樞,陽樞就是三焦,開闔樞主要是通過三焦運轉的,陰樞主要指手少陰心通過經絡系統布散血氣,還有一個經氣轉輸規律,氣化學說裡面講到,第一天在厥陰,第二天在少陰,第三天在太陰,第四天在少陽,第五天在陽明,第六天在太陽,病了以後就經氣逆轉了,從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張志聰和陳修園都是這樣一個思路。經絡系統的經氣,少陽所樞的經氣,少陰所樞的經氣,三焦的經氣,它們怎麼匯闔、交匯?就是我剛才所說的,「脈內之經氣從井滎而出,脈外之經氣從氣街而入。」三焦的經氣到了氣街就進入脈內,這樣三焦氣化和經絡氣化就完全統一了,少陽少陰也聯繫起來了。氣街,《靈樞.動輸》云:「四街,氣之徑路也。」氣街是經氣運轉的場所,是經氣彙集之處。少陽不樞長了也會影響少陰,少陰不樞也會影響到少陽。太陽太陰為開,少陽少陰為樞,陽明厥陰為闔。開闔樞主要講經氣運轉的規律,這個規律只是談三焦,三焦是怎麼運轉經氣的。太陽是營衛布散,太陰是津液氣血布散。太陰是為陽明樞轉津液;太陽經氣,特別是營衛之氣是通過上焦開發(肺的宣發功能和心的推動功能)。比如說《靈樞.決氣》,決氣就是把氣一分為五,氣血精津液。柯韻伯也言:「營衛行於表而實發源於心肺,故太陽病則營衛病,營衛病則心肺病矣。」太陽病,實際上是心肺病,宣發功能不行了。營衛是經氣的一部分,氣血精津液也是經氣,營氣、衛氣、宗氣都是經氣的一部分。我們反覆強調,六經就是一經,三焦就是一焦,六氣就是一氣,不要把它割裂開來。我們要知道表裡出入,上下通降,營衛同歸,這樣才能夠治病。看起來是太陽病,實際上是少陰出了問題。開闔樞,實際上就像是拿門的開關做一個說理的工具。少陽、少陰為樞,少陽為陽樞,以三焦為主輸轉氣液,輸轉經氣,也輸轉水液代謝,也輸轉廢物產物。所以三焦通暢對生理病理影響都非常大。少陰為陰樞,是我們的血液經脈系統。少陰少陽要互相交貫、環轉。少陽為樞,你要想太陽開,就要從少陽去推動。所以張仲景說:「病十日以上,小柴胡湯主之。」我在跟導師臨床的時候有一個病例,這個病三天都不好就直接上小柴胡湯,因為它已經不完全在表,少陽的推動力不足了,不能從腠理達太陽、達肌表。少陽為樞,外以助太陽之開,內以助陽明之闔,故《傷寒論》有服小柴胡湯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說明小柴胡湯不但能夠助太陽,也能助陽明。少陰為樞,主要通過心血運行,主要通過經絡系統完成氣血精津液的輸轉。六經氣血多少,陽明是氣血生化之源,多氣多血;太陽、厥陰多血少氣;少陽、少陰、太陰少血多氣。六經盛衰。少陽標氣是一陽,陽明標氣是二陽,太陽標氣是三陽,厥陰標氣是一陰,少陰標氣是二陰,太陰標氣是三陰。開闔樞、標本中氣、陰陽盛衰一定要和生理功能聯繫。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脈,主神明;厥陰疏泄藏血。要從功能去探討五臟。五臟元真化生六經本氣,循三焦而出。經氣除了那三個來源,主要靠五臟推動運轉。以五臟元真以五臟為本,以其根本屬性化生出六經本氣,再由本氣生出六經標氣。李老在第一屆扶陽論壇上講過:「世界上所有的疾病都是本氣自病。」李老的本氣基本上指的是人體本身的陽氣,不是單純氣化學說的本氣自病,所以李老重扶陽。在氣化裡面,有六經生理病理的傳變規律。生理是循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的規律,各主兩月,助旺人體六經標本之氣。病了之後就逆傳,從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張仲景也講到氣旺欲解時。「太陽病欲解時,從已至未上」,「少陽欲解時,從寅至辰上」……每一經都有氣旺的時候,氣旺時容易緩解,比如「太陽之氣旺時,邪氣被驅,邪行經盡自愈」,太陽病氣旺時容易緩解;另一方面,氣旺時容易加重,陽明在日晡時出現潮熱加劇,因為日晡時陽明氣旺的時候,正邪交爭劇烈。為什麼會氣旺?是人體的六經之氣受自然界的陽氣影響的結果。在這個相互影響的過程裡面,自然之氣對人的影響是主要的,人對自然界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們主要討論自然界對人體的影響,比如冬天該做什麼,夏天該做什麼,中午容不容易好,下午3-9點會不會加重。為什麼會產生氣旺,就是自然界對人體陽氣的影響。六經傳變,三陽多循皮毛、肌腠而傳。這裡有個矛盾,邪氣從皮毛、肌腠、肌肉往裡傳,按理說應該是從太陽到少陽再到陽明,而六經傳變是從太陽、陽明、再到少陽。所以大家一直在爭論少陽應該擺在什麼位置。但是我們知道六經順序來自於描述天氣衍變規律的運氣學說,所以沒辦法改變它矛盾的地方。少陽到底是屬於太陽、陽明之間的樞,還是陽氣、陰氣之間的樞,這些都還是有爭議。另外還有直中三陰和表裡相傳的問題,例如從少陽直到厥陰,從太陽到少陰。在《內經》裡面講到兩感證的問題,李可老的大部分方劑在表證方面認為所有人得了感冒都因為正氣不足,所以孫其新老師用麻細梅參湯通治外感,或以麻附細為底,所有的外感證都要助少陰。但這個還是有爭議。張景岳云:「微虛微實,但顧其實,可以一掃而除。」意思是感冒這樣輕淺的病,用桑菊銀翹或麻黃桂枝解決,不一定非得助少陰。張仲景也沒有都助少陰,一般用麻桂就解決了。李老有他獨特的理解。各個大家有他自己的特點,希望大家不要盲從大家,這樣才能進步。我一直主張學術爭鳴,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學術上要講道理,不然就會死水一潭。六經能夠涵蓋所有人體生理,所以六經能夠辨治溫病、暑病、燥病、雜病、內外婦兒、眼病、皮膚病。既然六經概括人體所有的生理狀態,就能概括所有病理。能不能夠治好是另外一個問題,都是能夠六經去辨治。張仲景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六經理法方葯體系,我們要很好地用上去。原來我們認為張仲景是醫聖,但現在我們知道張仲景可能只是傳方之人,而不是創方之人。張仲景也嘗試過用六經統雜病,比如太陽痙病用葛根湯、瓜蔞桂枝湯,太陽暑病用白虎加人蔘湯,但雜病也有專方專葯體系,比如百合病用百合、胸痹用瓜蔞為主。我們的思路認為,治療雜病是在六經辨證的基礎上,用六經的基礎方,再加專方專病的葯。
推薦閱讀:

《傷寒論》寒熱並用法的臨床運用
論樞機 +再 論樞機+如何理解少陽主樞+論開合樞機理在《傷寒論》中的運用
《傷寒論》15首方劑名稱詮釋(二)
<傷寒論>里有個能治「早搏」的方子
傷寒論難字(詞)音義

TAG:化學 | 觀點 | 傷寒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