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家故事——張儀篇

空曠的秦君路寢里,傳來動聽而純正的洛陽雅言,陳辭之人是位弱冠少年。 「君上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之,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沒有得到應有的回應,那位意氣風發的少年策士眼裡閃過一絲黯淡。秦君沉吟片刻,開口道: 「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

就在陰晉人犀首任秦國大良造的那年前後,秦國廟堂接見了一位身懷縱橫之術的策士,他對秦君獻上了一個叫做「連橫」的長策。據他陳述,以連橫之策將可以使秦國「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不過,鑒於秦國目前的國力,他為秦君描繪的宏偉藍圖並未得到採用,因此,那位銳氣灌頂的年輕策士也沒有如公孫衍一樣得到啟用。如果不是這位年輕人日後以卓越的縱橫捭闔之術煊赫於汗青,他那次不成功的應聘可能同眾多求仕於秦的游士一樣被默默無聞地淹沒,我們也不可能知道這位名叫蘇代(《史記》《戰國策》作蘇秦)的策士。 話說秦惠文君即位以來,國策由先君孝公時的內向型為主調整為外向型,即從內政改為伐交。他大力啟用為時人所側目的縱橫家之流掌國之公器,為秦國在當時的國際環境秩序中謀得新的座位。不過,國家與人才總是雙向選擇的過程,策士公孫衍許以河西而得以啟用,策士蘇秦許以天下卻被拒之門外,並不能指責秦惠文君選擇的高下,只因「時也,勢也」。蘇秦的謀劃沒有錯,可惜他來得早了些,秦國尚未奪回河西,心中並無坐好取天下的準備,秦惠文君只得無奈地告訴他: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當秦嬴玄鳥可以高舉振翮之時,果然選擇了這樣一位連橫策士。秦惠文君十年(前328),策士張儀相秦。同公孫衍一樣,張儀也是魏人。但比起公孫衍,安邑張儀相當於名牌大學畢業,師從當時的世外高人鬼谷先生。這時,秦惠文君開始與世界看齊,正式設立丞相一職,張儀成為秦國第一代丞相,取代公孫衍成為秦國廟堂的策謀之人。 張儀入秦後,對魏國的戰略開始略微轉變,且看這幾年的幾件事:秦惠文君十一年、魏襄王八年(前327):秦歸還魏國的焦地級曲沃。 同年,將與魏國國都大梁名稱近似的少梁之地更名為夏陽。 以上預示著張儀的連橫之策開始施行,魏國是其拉攏的對象之一。 而此時,被張儀擠走的公孫衍也不曾賦閑,作為縱橫家,擇木而棲的本性決定著他的作為。 秦惠文君十三年(前325):公孫衍合縱魏與齊,與齊將田肦合兵,大破趙、韓聯軍,為齊國攻取了平邑。由此可知,公孫衍此時主要活動於魏國。 同年,秦使張儀將兵,伐取魏國的陝地,但只要土地不要人口,其民歸於魏國。似乎在拉攏魏國的過程中出現了些許摩擦。不過,此時的秦國經過多年耕戰的積蓄,國力軍力大盛,加上多次征服魏國,已然開始行大國之路。 秦惠文君十四年(前324):秦君稱王,是年改元。 針對秦國的一系列舉動,公孫衍倡導的合縱也轟轟烈烈地開展著,次年(前323),在公孫衍的縱約下,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趙、燕、中山都開始稱王。顯然秦國的坐大另諸戰國都不安起來。 眼看秦國處於不利形勢的關頭,楚國柱國昭陽開始攻伐魏國,破魏軍於襄陵,還奪取八邑;這還不晚,楚國又移兵攻齊,齊國忙遣策士陳軫前去遊說昭和,楚國才引兵去。半路殺出的楚國完全攪亂了公孫衍倡導的此次合縱。 很顯然可以推測,楚國此次「攪局」與早年遊歷於楚國且多有積累的張儀頗有關聯,公孫衍竟然沒有防備楚國的潛在危險,可謂縱橫家的不慎,他留下的空隙正好被張儀利用;接下來趁熱打鐵,秦使張儀與楚、齊、魏會盟於嚙桑(今江蘇沛縣西南),這樣,公孫衍的合縱被挖去了齊、魏兩大柱石,難以再聚其力;對公孫衍更不利的是,由於魏國由於此番吃虧,自己直接被魏國罷相併受到驅逐。 公孫衍下課後的次年,在兩國策士的斡旋下,魏國遣太子朝秦,張儀同時出任魏相。晁福林先生專門論述過戰國的相權,他指出,戰國時期所出現的一類特殊的「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列國間激烈競爭和權力下移的時代特點。在各國縱橫捭闔、外交鬥爭十分頻繁的時候,一些為國君倚重的大臣可到別國為相,還有一人而掛多國相印者。這類「相」與作為國君股肱的相不同,他們實際上是一些高級別的外交官,與當時的客卿相似。張儀兼相秦魏,魏太子朝秦,這一「友好」舉動自然各有所圖:在秦國武力的陰影下,魏國決定疏離齊國而向秦國偏移,主要因為張儀對魏許以韓國之土,此外魏國並不願意拼爭出頭,並列第二即已滿足;對秦國來說,這是關鍵的一環,秦國是否能成功地連橫,取決於魏國的倒向。魏國儘管日漸消沉,但其實力仍在齊、秦之間。 秦國逐漸瓦解著合縱勢力,拉攏了魏國之後便是與趙國的伐交諸事。 秦惠文王七年(前320)秦趙間發生兩件大事: 其一,韓、趙、魏、燕、齊以及匈奴一起攻秦。秦惠文王異母弟、時任左庶長的樗里疾迎戰五國聯軍,戰於修魚。有秦諺稱「力則任鄙,智則樗里。」,在這位智將的指揮下,秦軍大勝,虜獲魏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且斬首八萬二千。 其二,趙人樂池入秦為相。很顯然,五國攻秦應是並未認輸的公孫衍繼續合縱的結果,但可惜再一次失敗;樂池為趙國大族樂羊氏之後,亦即名將樂毅的族人。樂池相秦可看做趙秦之間的試探性外交,同時意味著公孫衍又一次合縱的失敗。 秦國的伐交策謀接連兩勝,張儀接下來開始直指齊國。但他遇到的齊國正處于田齊最傑出的君主齊威王治下,事情便不那麼順利了。兼相秦、魏的張儀先促成了秦軍借道韓魏而伐齊之事,大軍逼近齊境,遇上奉命迎敵的齊將匡章。這位歷史上未見敗績的齊將在領兵前還發生了一點小插曲,有人進言齊王稱匡章欲降秦,但齊威王用人不疑,匡章最終順利領軍並擊敗了秦軍。 張儀連橫政策的失敗為公孫衍帶來了翻盤的機會,果然,他很快得到魏國重新啟用。隨即,新一輪合縱攻勢很快發起,這次公孫衍沒有忘記楚國——魏、楚、燕、趙、韓五國攻秦,楚懷王還擔任了縱約長一職。但是實際出兵和秦交戰的,只有魏、趙、韓三國,攻到函谷關,秦國頂住了攻勢,聯軍終為秦所擊潰。 可想而知魏國又一次受到合縱的損失。之後秦國趕緊破壞合縱,先從最弱的韓國開始:秦惠文王十年(前317),秦伐取韓國石章。敗趙將泥。韓太子蒼來秦做人質;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16):秦敗韓岸門,斬首過萬。 然後是魏趙: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16):左庶長樗里疾攻打魏國焦地,這片土地再一次降秦;秦惠文王十二年(前315),秦王與魏王會於臨晉;同年,樗里疾的大軍攻向趙國,虜獲趙將庄。這時,兵馬俑們已然在三晉大地上所向披靡。 秦惠文王在位二十七年,其稱王改元後十四年卒;太子盪即位,史稱秦武王,是年為武王元年。 秦武王繼續任用張儀,繼續推行連橫政策,張儀又一次成功拉攏了魏國,秦魏結為姻親,新即位的秦武王取魏女為夫人。 秦與三晉結盟後,合縱陣營只剩下齊楚,但這兩個國家實力都不可小覷,尤其是一朝崛起的齊國。就在秦惠文王卒前一年(前314),齊乘燕國喪引發內亂之機,率軍入侵燕國,五十日攻破,燕几近滅國。齊國軍力由此可見一斑。 為了離間齊楚,張儀入楚遊說,在這個奢靡腐敗的舊貴族當道的國家中,收買工作很容易進行。張儀通過靳尚向楚懷王許以商淤六百里土地,利誘楚與齊斷交。而當楚人向秦討取土地時,張儀則食言不予。楚懷王大怒,於前314年發兵攻秦,秦派庶長魏章迎戰于丹陽,虜獲楚將屈匄,斬首八萬,進而攻取了漢中六百里,置漢中郡。次年楚懷王又反攻,秦伐取召陵、丹和犁臣。 秦對楚一系列征伐兼置郡漢中後,加強與巴蜀的聯繫,一方面得到成都平原這一後方糧倉,為日後大戰備下物資基礎;另一方面鞏固了南方軍事力量,消除了楚國的威脅。這一舉措成為日後統一戰爭的關鍵基礎。 齊侵燕之戰引發了張儀公孫衍布下的縱橫棋局中最後一次激烈碰撞。齊楚聯盟被秦國成功瓦解後,秦魏韓聯軍又在濮水之戰中打敗了匡章和聲子率領的、正在蹂躪燕國的齊國。燕國被救,得以復國。趙武靈王送流亡於趙的燕公子職回國,即位為王,史稱燕昭王。 這樣,戰國縱橫的第一盤棋才算正式下完,秦國以連橫之策得以完勝。日後秦相李斯評價張儀帶給秦國的霸業:「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此後,張儀與公孫衍都逐漸淡出歷史舞台。但縱橫家們的對決並不會結束,反而愈演愈烈,而且,新一代縱橫家們也開始粉墨登場。


推薦閱讀:

一個狐仙的真實故事,催人淚下!
周潤發的三段情感經歷,三個女人的故事!
一字都不重複的故事能寫多長?
他等了她整整四年,但四年之後她卻這樣對他
友情的七年之癢

TAG:故事 | 縱橫家 | 張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