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錢幣與民俗文化

民俗是與人類共存亡的文化現象, 是人類祖先生存經驗、生存智慧的總結,是普通老百姓的思想觀念。自古以來形成的群體性文化,正是通過民俗的樣式表現出來的。如果說,人的生命是由生物DNA和文化DNA兩部分組成的話。那麼,強健的體魄是外在的,可以一目了然,而文化的基因主要就存在於民俗文化中。 內涵豐富的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存在和維繫的重要核心力量。 中國錢幣錢文圖案蘊涵的內容極為豐富,堪稱中華民族民俗風情的歷史長卷。細審這些壓勝錢,她既展示了先民們對大千世界的獨特理解與感悟,也充分反映了祈求美好生活和幸福的思想感情,也從中透射出各個歷史時期的民情民俗和宗教信仰,是濃縮了的典故、傳統,彷彿無聲的述說著中國百姓求福求喜求安寧的生存主題,向我們透露著超越時空的信息。 民俗錢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大都是人們為避邪、祈福、供養、遊戲、紀念、記事等而特鑄的,是專供佩帶、懸掛、擺放、禮贈或庋藏之用。其表現形式多姿多彩,如詩如畫,每個圖案都表現一個優美的故事。雖不是流通貨幣,卻被人們視為特殊的靈物,賦予類似宗教或巫術的文化功能,世代口傳心授,代代相傳。

一、避邪

漢代「除凶去殃,辟兵莫當」佩錢,形狀獨特,是當時人們保身求勝、祈求免受刀槍侵害的護身符。表達了人們常吉遠凶的良好願望,開創了中國民俗事項賴以表現的厭勝錢體系。

搖錢樹 古人認為,樹是連接天與地的天梯,渴望人類的繁衍像樹的生長一樣茂盛,因而把樹視作神靈加以崇拜,於是便誕生了神樹崇拜。東漢時期,巴蜀地區自然經濟非常繁榮,貨幣已經成為巴蜀人民商品交換的重要工具,擁有錢幣就擁有財富。於是人們賦予了神樹新的內容,這就促使搖錢樹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在中華大地產生和發展。 古錢上的讖緯迷信 西漢末年,國勢衰微,讖緯迷信開始廣泛流傳。讖,即徵兆,用詭秘的隱語、預言作為神的啟示,向人們昭告吉凶禍福、治亂興衰;緯,是用宗教神學觀點解釋儒家經義。中國文字本身具有象徵性和哲理性,加之人們對文字的崇拜而帶來的神秘感,使文字有了一種超乎尋常的力量。

王莽在居攝二年(7年)鑄造金錯刀、契刀印證「卯金刀帝出,復堯之常」的神話。「卯金刀」即「劉」(「劉」字的繁體),到篡位後,借口「卯金刀」不合「滅劉興王」的天意,在始建國元年(10年)廢止。 東汗光武帝劉秀利用讖緯學說為爭權奪位進行輿論宣傳,把王莽時期大量鑄造的「貨泉」錢牽強附會解釋(繁體「貨泉」,橫列拆解分開,「泉」字為「白水」,「貨」字為「真人」,聯結起來就是「白水真人」),便在南陽舂陵白水鄉起兵,自號「白水真人」,就是說劉秀「天意」授予他「中興受命」之兆,是真龍天子下凡來了。

東漢靈帝好斂積錢財,不擇手段,開中國歷史上賣官鬻爵之先河。其鑄行的「五銖」錢,在錢背內郭上有四道斜紋連接邊緣,俗稱「四齣文錢」。民間傳說此錢象徵天子下堂分道而去,意即漢室江山四分五裂。果然沒過多久,便爆發了黃巾起義,靈帝搜刮百姓積聚的錢財真的象「四齣文」那樣向四處散去了。

南北朝陳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鑄造了太貨六銖,文字蒼勁秀美,形制精美。由於朝廷橫徵暴斂,民不聊生,人稱錢文中的篆文「六」字好像一個人雙手叉腰一樣,民間就謠傳出了「叉腰哭天子」的說法。果然不久陳朝滅亡,太貨六銖成為有名的喪錢。 風雨飄搖的北宋政權,在金兵的強大攻勢下土崩瓦解了。宣和八年(1126年)宋徽宗趙佶匆忙退位,欽宗趙構繼位,改元為靖康,第二年金兵就攻破汴梁,俘徽宗欽宗北去,北宋滅亡,康王趙構渡河南下,在臨安登極稱帝。一些讖緯術士編造種種故事,聲稱宋亡非戰不利,而是取年號不吉利所致,將「靖康」二字,拆讀為「十二月立康」,牽強附會為欽宗只能當十二個月皇帝便被康王趙構取代,是天意,天命難違。當然這是迷信,不足為信。

「一馬亂天下」——崇禎年間,明王朝瀕臨滅亡,為了支付龐大的軍費開支,大量鑄造「崇禎通寶」,種類繁多,其中有一種,錢背有奔馬圖案,錢幣界稱作「跑馬崇禎錢」。民間附會「一馬亂天下」故事,有人傳言此錢暗寓奸臣馬士英使國家大亂,王朝滅亡;也有人傳言此錢徵兆李自成起義軍進北京,李自成自稱「闖王」,「闖」字從「馬」從「門」,一馬進門,是李自成推翻明朝之圖讖。

中國錢幣上的生肖文化 生肖紀年相傳是漢代東方朔首創的。與動物圖騰有關,古代各部落都選一種特別受人喜愛的動物,作為本部族的標誌和吉祥物。十二生肖的源頭連著古代天文學。干支紀年是我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曆法。用12種動物與12地支配合組成12生肖(屬相),是中國古人記憶和推算年齡的特殊符號。我們的祖先在觀天象時,將晝夜分為十二時辰,每個生肖代表一個時辰,時序間隔為2小時,依照十二種動物的生活習慣和活動時辰,確定十二生肖。它們的排列順序是:子時(夜11—12點),據說老鼠是深夜裡最活躍的動物,所以子時就是屬鼠;丑時(午夜1—2點),因為牛是最早耕地的家畜,所以丑時就屬牛;寅時(後半夜3—4點),寅解釋為害怕的意思,古人最怕的動物是老虎,所以寅時就屬虎;卯時(早晨5—6點),因為早晨5至6點鐘,還在「太陰」(即月球)時間內,傳說月球中有玉兔,所以卯時就屬兔;辰時(早晨7—8點),傳說此時正是群龍行雨的時候,所以辰時就屬龍;已時(上午9—10點),據說蛇最愛在此時利用春草作掩護,出洞覓食,所以已時就屬蛇;午時(中午11—12點),陽氣到項,陰氣始再生,而馬行千里,屬於「陰」類動物,所以午時就屬馬;未時(下午1—2點),傳說羊在未時吃過的草,草根再生力強,所以,未時就屬羊;申時(下午3—4點),因為天快晚了,猿猴要呻叫,所以申時就屬猴;酉時(下午5—6點),此時正當月出之際,有「太陽金雞」的傳說,所以酉時就屬雞;戍時(晚7—8點),因為此時是夜的開始,犬是守夜的家畜,所以戍時就屬犬;亥時(晚上9—10點),這個時間天地最混沌,而豬最愛睡覺,混沌不清,所以亥時就屬豬。 這樣一天的時辰和動物搭配就排列下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犬、亥豬。後來,人們把這種紀時法用於紀年,每十二年循環一次,周而復始。民間認為,人在本命年裡,會遇到許多災厄,只有進行禳解才能祈求神靈庇護,逢凶化吉。在北方,舊時無論大人小孩,凡是在本命年做生日的,都必須扎紅禳解。生日那天,小孩一般穿紅背心、紅褲衩,大人則扎紅腰帶,這年的臘月三十,從日落到第二天日出,凡是「扎紅」的大人小孩都必須閉門不出,已婚男子還要由婦人陪伴,以避邪驅惡,祈求吉利。否則來年若遇到天災病痛或其他不幸,人們就會認為是去年沒有「扎紅」的緣故。此外,本命年的孩子還要在生日那天「跳姑圈」,就是把頭頂的頭髮剃光,四周留下一圈,以期祈福避災。

本命生肖錢  古人非常重視本命生肖,本命年時都要佩戴主管生死命籍的星官錢,誠心供奉。就連封建帝王也不例外,並且耿耿於懷煞是忌諱,目的是祈求長生不老,享龜鶴之壽。宋元時期吉祥錢盛行,道教中人分別鑄造了十二種「本命」吉祥錢,按十二地支分配十二屬相成一系列。面鑄「本命星官」、屬相及地支文字,背鑄道家符。十二枚吉祥錢上有十二個本命星官,民間按各人屬相取以佩戴,以祈求平安吉祥。生肖與錢幣的結合,反映了十二生肖文化的滲透力。生肖錢的主要用途是取吉利,避邪惡,作齋祭之用。所以,人們也把生肖錢稱作「命錢」,小孩子一生下來,大人就給他佩上一枚生肖錢,以保平安無事。  

二、祈福祝壽

自古以來,人們對永生長壽有著強烈的願望。長壽富貴吉祥語錢,書法楷體兼有魏碑之風,其中「富」字省點不出頭,取「富貴無頂永無盡頭」之意。

福祿壽喜 中國古代的吉祥圖案,往往以瑞祥的動物和植物作為裝飾。這些動物植物,或以其諧音,或以其象徵意義表示吉慶和美好願望,如鹿諧「祿」,蝠諧「福」,蟢諧「喜」;再如龜、桃、靈芝、松柏等象徵「壽」;「福祿壽喜」吉祥語,用來祝賀人長壽、陞官、富貴、遇喜等。

致仕錢(明清時期鑄連升三級) 口彩錢(招財進寶黃金萬兩) 男錢(後趙石勒鑄豐貨) 女錢(南梁武帝鑄公式女錢) 情侶錢(漢代長毋相忘日入千金佩飾) 利產錢(後周世宗毀佛所鑄周元通寶)

上海民俗錢幣——中國民間的古錢崇拜,是人們對古錢的一種迷信,以為它具有驅邪鎮魔,禳災祈福,趨吉避凶等超越於自然社會的力量。陪嫁、鎮宅、供佛、祈福、驅邪、隨葬 均用錢幣,是一種具有濃郁特色的中國民俗文化現象。圖為舊上海出殯場景。戴墨鏡者鑽入了「太平通寶」錢眼中,兩手執「算盤」和「如意」。意為祈求死者在陰間「太平如意」。

 

羅漢錢 「羅漢」一詞系佛教「阿羅漢」的省稱。佛教稱呼斷絕了一切嗜欲,解脫了煩惱,不受生死輪迴的僧人為羅漢。羅漢個個神通廣大,壽命無疆,為人們所羨慕。歷代帝王都夢想成為羅漢,康熙皇帝是其中之一。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正值康熙皇帝玄燁六十壽辰。大臣們為了給皇帝慶壽,鑄造了一批特殊的「康熙通寶」,錢幣背面左右為滿文「寶泉」兩字,表示北京戶部寶泉局製造。面文楷書,與普通的「康熙通寶」有明顯不同。普通「康熙通寶」「熙」字為左邊多一豎劃,而「羅漢錢」則無一豎劃;普通「康熙通寶」為「雙點通」,而「羅漢錢」為「單點通」;「羅漢錢」比普通的「康熙通寶」製作精良,而且銅質金黃光亮。大臣們稱為羅漢錢,以祝願康熙皇帝像阿羅漢一樣長壽和神通廣大。康熙皇帝龍顏大悅,遂將這批質量優良,鑄造精美的羅漢錢賞賜給大臣、嬪妃和太監們,以示同慶。這種錢幣做工尤為精美,由於有傳說摻入金質羅漢的材料而鑄,所以後人把它打製成戒指,或把它熔煉提出金子,或當作壓歲錢賜予晚輩,或在女兒出嫁時作為壓箱錢,人們互贈羅漢錢以表吉祥和祝福。文人還以羅漢錢為題材創作了愛情戲劇等。

「醴泉芝草」——意為美滿姻緣好像甘美泉水,有如靈芝草般生命長久。看到此錢,人們就會想到宋代趙明誠李清照的故事。趙明誠年輕時有一天睡夢中吟誦一篇奇文,夢醒時記得其中幾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不解其意,父親笑著解釋說,這是猜字謎語,應是「詞女之夫」。趙明誠頓時醒悟大喜,請求父親托媒向李家說親,以「醴泉芝草」作為聘禮,趙明誠李清照終於結為一對美滿的夫妻。後人以「醴泉芝草」讚譽天作之合。

三、供養

安史之亂後,北方的五代梁、唐、晉、漢、周王朝都鑄造了自己的貨幣,其中鑄造精美流通最廣的要屬後周「周元通寶」。這種錢是後周柴榮下令毀掉3336座佛寺,熔掉一尊尊銅佛像鑄成的,因而中國古代一直傳說這種錢十分神奇,能治病助產。

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玳瑁「開元通寶」;五台山出土的宋代「淳化元寶」金佛幣;北宋時期開始鑄造的「香花供養」錢幣;

宗教花錢

八卦  是中國傳統文化象徵天地自然萬物的基本符號,相傳是由人類始祖之一伏羲發明的。「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太平御覽》記載,八卦是由最基本的「━」(陽)、「- - 」(陰)兩種符號組成,後又演變為八種符號,名稱分別為乾、坤、震、巽、兌、艮、離、坎,依次象徵天、地、雷、風、山、澤、火、水八種自然現象。八卦又以兩卦相疊,演變為六十四卦,象徵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與結合,推演宇宙萬事萬物。人們佩帶「八卦錢」,藉以鎮壓邪氣,避災免禍,祈求平安。清朝中後期,民間風俗還把「八卦錢」縫綴在小孩的衣帽上,保護小孩平安成長。中國的八卦文化直到今天還在周邊的韓國、日本沿襲使用。

八仙  「八仙」是我國道教奉祀的神仙。「八仙」不受玉皇大帝的管轄,不司專門神職,放蕩不羈,遊蹤不定,所以被稱為「散仙」。「八仙」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所到之處,專干打抱不平、懲惡揚善、抑富濟貧、醫人疾病、救人苦難、超度點化的仙活。宋、元以來因多數受玉帝敕封的神仙只吃糕、不降妖,於是百姓們便奉「八仙」——未受玉帝敕封的散仙為救世主、大恩神。又因「八仙」之像有老有少、有文有武、有男有女、有貴有賤,各階層人們均能找到自己理想的代表仙物;故人們常把自己的美好願望寄托在「八仙」身上。「八仙」是歷代人們最喜愛的神仙群體。壓勝錢中有展示「八仙」及所持法器圖案的(暗喻「八仙」人物),象徵吉祥喜慶。民間傳說故事中,鐵拐李的葫蘆能煉丹製藥,普救眾生;呂洞賓的劍,有天盾劍法,威震群魔之能;漢鍾離的扇,稱謂玲瓏寶扇,能起死回生;張果老的魚鼓,能占星卜卦,靈驗生命;韓湘子的笛,有妙音縈繞,萬物生靈之能;曹國舅的拍板,其仙板神鳴,萬籟無聲;藍采和的花籃,籃內神花異果,能廣通神明;何仙姑的荷花,出泥不染,可修身禪靜。

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至前5世紀印度釋迦牟尼創立,自西漢始由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晉後期逐漸盛行,對中國思想文化各領域和社會風俗習慣產生較大影響。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內容最完備的佛經和佛教文化史料。魏晉以來佛教一直得到尊崇,並在不斷與道教的鬥爭中保持其信仰與對風俗的影響力,中國本土的神靈,在早期布局中是一神居中或者兩神對應的,如女媧伏曦,如西王東公,中間主神兩側輔神的三位一體格局出現,乃是受佛教影響。象玄武題材、二郎神信仰、張天師崇拜、九曜信仰等都可以在壓勝錢幣上找到表現。

宋朝以前,人們以宗教的虔誠認真嚴肅對待神怪傳說,宋代之後神怪世俗化,至明三教合一為大觀。清代的神怪的地位,已經淪落為福祿壽三星之類的生活鄉愿。已不復有宗教一元的含義,也少有工匠花大精力大心血戮力為之的宗教精品出現。鑄造錢幣既娛神娛人,又詮釋社會信仰與民俗。

四、遊戲

兒童遊戲 主要是捉蛐蛐、放風箏、捉迷藏,也有演傀儡戲。圖為表現兒童玩遊戲的錢幣.

宋代開始,在當時自命清高的知識分子、士大夫階層中非常流行一種叫「選仙」的遊戲。人們將選仙錢作博戲工具,飲酒作樂,吟詩誦詞,這些選仙錢,圖景帶意,意境生詩.是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品. 選仙錢 是我國古代一種博戲工具,始於北宋初年。有詩仙、酒仙、琴仙、棋仙、散仙、王母、雙成、曼倩、壺中仙、拔宅仙、龜鶴仙等各品。有方形與圓形兩類,圓形分方孔、無孔兩種。每品一面為圖形,一面為五言絕句一首,圖文並茂,流溢出仙界的靈幻和詩詞的意趣浪漫。宋人王珪在《宮詞》中就描寫過宮中玩這種遊戲的情景,詠及「盡日閑窗賭選仙,小娃爭覓到盆錢」。還有「一串銅牌賭選仙,仙家歲月日如年,圓中斗大黃金桔,乞與真靈作洞天」指的都是這種博戲。

宋元時期流行的打馬博戲 打馬格是宋代在文人雅士之中流行的一種遊戲。宋代的女詞人李清照,對打馬格遊戲非常喜歡而且頗有研究,她撰寫了《打馬圖經》,稱讚「實博弈之上流,乃閨中之雅戲」,我們可以從她的詩詞中,看到她對這個遊戲非常鍾愛。打馬格遊戲到現在已經失傳了,但是流傳下來的打馬格錢,卻非常精美,今天觀賞這些被稱為「將馬錢」的博戲棋子,重現了古代名將躍馬疆場的英姿,彷彿把我們帶回了人聲鼎沸、戰馬嘶鳴、硝煙瀰漫的戰場……戰國名將「秦將白起」,躍馬橫槍,威風凜凜,破敵七十餘城屢建戰功;「吳將孫武」,西敵強楚,北脅齊晉,著《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兵家所祖;「趙將廉頗」,策馬領兵,攻城拔寨,為報國老當益壯,將相和千古流芳;「漢將韓信」,少有大志,智慧過人,為漢室基業立下汗馬功勞;三國名將「蜀諸葛亮」,羽扇綸巾,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蜀將馬超」,衝鋒陷陣,勇冠三軍;還有「蜀將關羽」、「將軍黃忠」,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忠臣猛將,一幕幕壯懷激烈的鏖戰場面……「唐將尉遲」,乃初唐良將尉遲敬德,輔佐太宗,功勛卓著,被後人敬為守衛門神。「明將徐達」,是迄今發現的「將馬錢」中時代最晚的一位將軍,隨明太祖朱元璋征戰四方,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將馬錢」還包括名將所騎坐騎,戰馬與其主人一起馳騁沙場,其功勛同樣為後人稱道。如「趙騎特勒」「魏騎驥足」、「吳騎渥窪」、「齊騎青駒」等等,可以看到駿馬或佇立,或行走,或踏越,或飛馳,彷彿聽到它們或淺吟,或長鳴,或狂嘯。可以認為是一幅名將百駿圖。這裡有伴隨周穆王巡遊天下的八匹駿馬「驊騮、綠耳、赤驥、白義、渠黃、俞侖、盜驪、山子」;那邊是跟從秦始皇南征北戰的號稱「秦始皇七駿」的七駕名騅「追風、白兔、躡影、追電、飛翻、銅雀和晨鳧」;與唐太宗李世民一起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的「昭陵六駿」--「拳毛媧、颯露紫、白蹄烏、特勤驃、青騅和什伐赤」更為後人所頌揚,這些神馬在打馬格錢都可以看到。 五、記事寄情

節慶文化  傳統節日,是傳承民族文化生命的載體,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社會群體和諧團結黏合劑,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標誌;是提升美好情操和培育豐富情感的熔爐,是廣大人民群眾展示美好心靈和表現藝術才華的舞台。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都是大規模的集體項目,而且由於滿足節日內容的需要,演變出種類繁多的節日形式,成為獨特的文化圖景。世界範圍內中華民族的認同和凝聚,很大程度上就來自於這些內容、形式都飽滿的傳統節日。清明掃墓祭祖,中秋闔家團圓,端午悼念英烈,重陽登高敬老,香港、澳門地區始終將它們與春節一起作為「五大傳統節日」。也許,這正是它們歷經百年殖民統治,仍然保持民族情感和民族特色的重要原因。然而,大陸經歷「五四」新文化運動,雖然在反傳統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留下了不少遺憾,經過「掃四舊」、「文革」的放大,很多傳統文化遭到破壞,甚至是文化精神上的破壞。再加上改革開放後,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傳統文化、傳統節日在內地日益衰微。這也正是2004年「兩會」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代表提交議案,建議「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納入我國法定假日,各放假一天」;無獨有偶,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會同香港文匯報社社長張國良、香港旭日集團主席楊釗等百多位香港政協委員,也遞交了類似提案的原因。這兩份提議引起了很多與會代表、委員的關注。

 

  五月初五(端午節)錢幣與郵票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七夕節(乞巧節)錢幣  中國古代每年的七月初七稱為七夕,又稱為乞巧節。乞巧節這天,婦女們都要在月亮下比賽穿針。各人面前放七根針,誰穿得快稱為「得巧」,誰穿得慢稱為「得輸」。不論是「得巧」或「得輸」,都是為了向織女星乞求做針線活兒的功夫,所以叫做乞巧。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玉露生涼,「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林光朝《中秋月夜》)。天上明月,人間情懷,人們圍繞著中秋明月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月亮節、團圓節。祭月、拜月,賞月、玩月,走月、跳月,中國人的心態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之下,表現得生動而自然。

科舉文化 科舉時代金榜題名是每個讀書人的最高理想和榮譽。清代詩文錢「一色杏花紅十里,狀元歸去馬如飛」,表現了殿試中狀元後飛奔報捷的那種喜形於色的心情,背面則為文昌魁星(俗稱文曲星),一手捧書,一手執筆,立於鰲首之上,似正欲閱盡天下大塊文章,圈點題名。所謂「魁星點斗」、「獨佔熬頭」、狀元及第、五子登科,都是古代科舉取士制度的生動寫照。

商業文化 日有萬陪錢幣意為經商做生意的人們期盼自己生意興隆,日日顧客盈門。「陪」字取其本意,可釋為主人陪伴邀請來的客人,即顧客;該錢背面圖案為衡器--秤,秤桿之上掛有一權(即秤砣),秤鉤所掛之物上有一「意」字,既可理解為「稱心如意」,也可引申為「誠心誠意」(誠與秤諧音),即在商業經營中,對顧客要講信譽,誠心誠意,以誠相待。自古經商之道,生意誠為本,誠招天下客,這對我們認識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道德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花卉文化 古往今來,梅蘭竹菊被人們稱為「花中四君子」,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梅花錢幣 「而今未問和羹事,先向百花頭上開」另一枚錢幣上是宋朝林和靖著名的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蘭花錢幣 「欲寄一枝嗟道遠,露寒香冷到如今」(清鄭燮《畫蘭》)。蘭花姿態素雅,幽香清遠,以其特有的葉、花、香獨具四清(氣清、色清、神清、韻清),給人以極高潔、清雅的優美形象。古往今來人們喻其為「花中君子」。而且古人常把詩文之美喻為「蘭章」,把友誼之真喻為「蘭交」,把良友喻為「蘭客」。 竹子錢幣 「明年再有新生筍,十大龍孫繞鳳池」(鄭板橋詩) 竹子堅挺瀟洒,節格剛直,「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更虛心」因此,古人常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毀其節」來比喻人的氣節。蘇東坡甚至「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菊花錢幣 「莫嫌老圃秋容淡,惟有黃花晚節香」「凌霄自得,不趨炎熱」的菊花,由於耐寒,花開時值深秋,往往在嚴霜之後競相開放,因而常常被文人雅士欽慕,百般吟詠。宋代詩人韓琦以秋菊喻人的晚節。「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東風」(明代朱淑真) 荷花錢幣 宋代周敦頤《愛蓮說》「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名聞遐邇, 正是由於荷花超凡脫俗的品格,她既是君子虛心正直,操行廉潔的象徵,也成為佛教吉祥寶物,聖潔的象徵,融入了佛教文化藝術之中。也使人想起「粉光花色葉中開,荷花衣香水上來」的詩句。 牡丹錢幣 牡丹花朵碩大,色澤鮮艷,花瓣厚實,國色天香,雍容華貴,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稱。被人民視為富貴吉祥、繁榮幸福的象徵。「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艷,獨佔人間第一香」(唐代皮日休《牡丹》)。「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唐代劉禹錫《賞牡丹》)。

六、神話傳說

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經求法,是歷史上的真人真事。《西遊記》為明代失意儒生吳承恩遊歷型小說,主要人物唐僧師徒四人的個性,刻劃得非常鮮明,譬如虔誠庸弱唐三藏、食色二欲豬八戒、英雄風采孫悟空,默默苦行沙和尚的形象,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另外,神仙菩薩、妖魔鬼怪,也描寫得各具特色,表現出不同的精神面貌與個性特質。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流傳非常久遠的神話故事,源於《淮南子· 覽冥訓》。相關的傳說還有「蟾宮折桂」「玉兔搗葯」等。「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隱《嫦娥》)。 精衛填海 《山海經》載,炎帝愛女女娃游於東海溺水而死。炎帝悲痛欲絕,女娃死後變為彩首、白喙、赤足的小鳥,隨父狩獵,繞飛林中,悲鳴聲「精……衛……」,炎帝舉弓欲射,隨從稟告「此鳥乃陛下之女所化!」炎帝心中一驚,放下弓箭,淚水盈眶,久久不能自己,許久之後才說「就賜小鳥精衛之名吧!」精衛久久盤旋不肯離去。炎帝作歌「精衛鳴兮天地動容!山木翠兮人為魚蟲!嬌女不能言兮父至悲痛!海何以不平兮波濤洶湧!願子孫後代兮勿入海中!願吾民族兮永以大陸為榮!」精衛聽得父親「海何以不平」的歌詞,遂決心填平大海!於是每日銜西山之木石填於東海。人們同情欽佩精衛,把它叫做「冤禽」「誓鳥」「志鳥」「帝女雀」,並在東海邊上立了個古迹,叫作「精衛誓水處」。

《白蛇傳》 《白蛇傳》是一個優美動人的悲歡離合故事。大概在南宋初年,臨安(今杭州)作為半壁小朝廷的國都,漸趨繁華昌盛,聞名遐邇。有些靈性的禽、蟲亦想一睹臨安之盛況。 四川峨嵋山中有壽千年的白、青二蛇,思慕凡間,早想到臨安遊玩一番。一日,春光明媚、柳綠桃紅,白、青二蛇離開洞府,乘雲來到臨安,化為白衣、青衣二美女。游西湖、觀景緻,在斷橋處遇雨。因是遠道而來,無親無故,正踟躕間,藥店夥計許仙經此。白衣女自稱白素貞,青衣女自稱青青。白素貞與許仙借傘。後在許仙去白素貞幻化的宅院取傘時,經青青撮合,白、許結為伉儷,青青為陪侍丫鬟。一年後,許仙去鎮江金山寺探親,見到其舅法海方丈。見面後,法海驚問許仙臉上為何有妖氣,許仙如實以告。法海說「婦人定是妖怪」。又從九環錫杖中得知是千年蛇精。當時已近端午節,法海教許仙從藥店取些雄黃置酒中,端午時與娘子共飲。白娘子因陶醉在夫妻情海中而誤飲雄黃酒,顯出原形,原來是丈二尺長的大白蛇。頭大如斗,目若射電,頂有紅冠。許仙驚嚇,昏厥不醒。白娘子酒醒後,發現丈夫昏死,知為己之過。情知惟有靈芝可救夫命,於是決心去昆崙山盜南極仙翁的靈芝草。乘雲來到昆崙山芝圃後,盜芝未及逃走,便被看護芝圃的鶴、鹿二仙童截獲廝殺。娘子求情不成,只得舉劍相迎。一晝夜苦鬥,不能勝二童,反被二童戰敗。即將被擒斬,南極仙翁老壽星乘祥雲趕到,見是白蛇精所化,又身懷六甲,且是狀元苗子、天子門生,不可傷害。便令二童放走娘子。白娘子得全性命,又獲芝草,回家後救活許仙,並早產,生一男嬰,取名世麟。儘管如此,許仙仍因妻子是大蛇精所化而逃離家門,躲人金山寺。白娘子知此離間之事,儘是法海所為。便與青青駕舟去金山寺尋夫,又被法海拒之門外。白氏怒不可遏,以法術聚水。原想淹寺迫夫出來,豈知法海這位自唐代就已得道的高僧,法力極高,娘子遠非敵手。水漲山長,水總不能漫寺,終因水勢過大,白青二女已無法攏住水位。致使大水出岸,淹沒農田,鎮江百姓死者相枕藉。玉帝震怒,派天兵捉住白娘子,壓在西湖雷峰塔下,永無自由。世麟由父撫養成人後,考中狀元,回家拜親,許父始告知其母尚在雷峰塔下。世麟去哭祭母親,感動神靈。結果塔裂,白娘子出雷峰塔,全失仙、妖之性,永為人形、人質。闔家團圓,共享天倫。就在白娘子鎮於雷峰塔期間,青青重上峨嵋山,從太上老君處學得三昧真火,獨回金山寺為姐姐報仇,以真火燒死法海,又回峨嵋山去了。此錢圖案當是選《白蛇傳》故事中許世麟祭塔情節。又如下凡、游湖、結親、盜草、鬥法等情節,大都在錢幣上有所表現. 周處斬蛟/田真哭荊錢幣

「周處斬蛟」是中國古代「浪子回頭金不換」教育的典型範例。周處(242-297),字子隱,晉代陽羨人。他的祖父周魴,做過吳國的鄱陽太守。周處年輕的時候,力氣過人,性情蠻橫,因父親早死,無人管教,常與人鬥毆鬧事。當時,長橋下有條獨角蛟,南山有隻白額虎,一起危害百姓,因此,人們連同周處在內稱作「三害」。後來有人勸他去射虎斬蛟。周處先入南山射殺白額虎,接著又下長河,搏蛟歷時三天三夜,鄉親們都以為他已經死了,四處相告,拍手慶賀。這時,周處居然斬蛟回來了,看到鄉親們慶賀的不是他射虎斬蛟,而是以為他死了,這才知道鄉親們憎恨自己甚至超過虎蛟,便從此決心悔改。於是,周處就去找當時有名的學者陸機、陸雲兄弟。並說「我很想改正自己的錯誤,可年紀大了,恐怕最終不會有什麼成就吧」。陸雲回答說「古人云朝聞道,夕可死矣。何況你年紀尚輕,前途還很遠大」。從此以後,周處就立志改過,努力求學,最終成為晉朝一代名臣。元康年(297)周處西征齊萬年反叛,由於他為人正直,受到一些大臣忌恨,作戰時,殺敵上萬,至弓斷矢盡,而援兵不至。最後浴血戰死疆場。周處死後,朝廷追贈他為平西將軍,謚號孝。晉惠帝下詔書曰「周徇師令,身膏齊斧。人之雲亡,貞節克舉」讚美周處以身徇國的崇高精神。錢幣中周處執劍於浪濤中搏殺蛟龍,氣勢洶湧、構圖簡潔,很好地表現了故事意境。

「田真哭荊」的故事在北宋時已有流傳,讚美中華民族純真的兄弟情誼和團結的美德。相傳陝西臨潼有田真三兄弟,三人長大後分家,將祖上遺留的田產家私分成三份各得其一,僅剩庭院中一株紫荊樹未分。三兄弟約定明日一早將紫荊樹分斫為三,誰知次日早晨樹已枯萎。田真驚嘆樹魂有知「聞知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兄弟三人相擁而泣,遂不再斫樹分樹。從此三人相互團結興家立業,紫荊樹也恢復生機,枝葉繁茂起來。錢幣圖案中庭院中有一棵紫荊樹,田真居中,旁有兩人,一人撫樹垂首,一人似在比劃什麼。

宣揚忠孝 中國自古最講究孝道,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二十四孝」是中國封建社會所褒美的二十四位孝子、孝女事親的故事。除了虞舜(孝感動天)為傳說人物外,其餘均為春秋、戰國、漢、晉至北宋時期的現實人物,他們分別是王祥(卧冰求鯉)、孟中(哭竹生筍)、郯子(鹿乳奉親)、老萊子(戲綵娛親)、曾參(嚙指痛心)、仲由(百里負米)、閔損(蘆衣順母)、劉恆(親嘗湯藥)、郭巨(埋兒奉母)、董永(賣身葬父)、江革(行佣供母)、陸績(懷橘遺親)、黃香(扇枕溫衾)、姜詩(湧泉躍鯉)、王裒(聞雷泣墓)、丁蘭(刻木事親)、蔡順(拾葚異器)、崔山南(乳姑不怠)、吳猛(恣蚊飽血)、楊香(扼虎救父)、朱壽昌(棄官尋母)、黃庭堅(滌親溺器)、庾黔婁(嘗糞憂心)等。圖為中國台灣地區發行的二十四孝郵票和明清時期王祥卧冰,孟中哭竹故事錢幣。

王祥,字休徵,西晉琅邪臨沂人。漢末,隱居廬江20餘年,後任溫(河南溫縣)令,累遷大司農、司空、太尉。王祥少時以事後母孝聞名。據《晉書》《搜神記》《世說新語》等記載,王祥幼年喪母,其父又娶朱氏為繼室。人心隔肚皮,加之朱氏為人尖酸刻薄,對王祥橫挑鼻子豎挑眼,稍有不順心,便在丈夫面前說王祥的壞話。因此,王祥又失去了父愛,吃冷飯、睡茅房。每天上山下地,砍柴耕田,回來還要打掃牛圈,嘗盡人間風霜,世情冷暖。但是,王祥仍盡心侍奉父母,每逢父母生病,他總是衣不解帶,徹夜守在榻前,服侍湯藥。繼母朱氏喜歡吃魚,恰逢天寒地凍,到處一片白茫茫,哪裡有魚的影子?王祥不計前嫌,盡人子之道。他來到河邊,脫下衣服,準備揮鎬刨堅冰抓魚。事有湊巧,忽然冰層斷裂,轟隆一聲,河面破開一個冰窟,有兩條碩大的鯉魚跳了出來。王祥喜出望外,立即把魚抓回家,燉魚湯給繼母解饞。過了不久,朱氏又生出個花樣,想吃烤黃雀肉,這下可難為了王祥,冬天哪來的黃雀影?也許是孝心所至,心想事成,他到草寮里尋覓了一陣,旋即抓到逃在寮里過冬的數十隻黃雀。儘管如此,朱氏還是一味看不順眼,百般虐待王祥。王祥家院里種了一棵李樹,果實累累,特別甜美好吃。怕鄰家孩子來偷摘李子,朱氏便差使王祥看護,遇到大風雨,也須臾不得離開,王祥只好抱樹而泣。看著王祥一天天長大,怕他以後同自己的親生子分家產,朱氏便起了歹毒之心。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朱氏提了一把菜刀,躡手躡腳摸進破茅房,往床上亂刀砍去。恰逢王祥那天晚上吃了隔日餿飯,鬧肚子如廁出恭,方躲過此一劫難。當他回來,看到床上一片狼藉,自知繼母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父親也莫之奈何。第二天早晨,王起身往父母房中請安,跪在繼母面前,涕淚交加,痛陳積愫,請求一死,以了斷恩恩怨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下子朱氏的鐵石心腸被感動了,扶起王祥,抱頭痛哭。嗣後待王祥如己出,課以經書學業。日後孝子果然成龍,衣錦還鄉。後人便以「王祥卧冰」勸誡子女孝順父母,便是繼父後娘,亦當視如親生。

孟中是三國時期東吳江夏人,少年勤奮讀書,後來官至司空。少年喪父,侍母至孝。母親年老病篤,想喝一碗新鮮竹筍湯。時值嚴冬季節孟中無計可得,心急如焚, 前往竹林中,抱竹而哭泣。孝感天地,須臾,在他淚水撒落處,竟然地裂,長出數莖竹筍,孟中將它採集懷抱回家作成鮮羹奉母。母親病情從此居然痊癒。  

推薦閱讀:

中日韓:那隻袋鼠憑啥來亞洲!?
中國朝代順序是什麼?
不執著: 中國「移民潮」最終將會壓跨誰?
中國最大的兩家打車公司要合併?揭秘背後操盤的柳家姐妹!
中國茶葉知識100問(81

TAG:中國 | 文化 | 民俗 | 錢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