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學會做孩子的「容器」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B12 成長周刊
煩惱:
「我現在都不知道怎麼教孩子了!」張女士的兒子正在上小學三年級,對於兒子,她感覺到很無助:兒子從上一年級開始就經常被老師喊家長,不是甩東西甩到別人,就是撞到別人,要不上課做小動作……連續不斷,上學三年,媽媽爸爸成了學校里的常客。
張女士剛開始沒重視,認為孩子終究是孩子,總歸是不完美的。但是隨著成為學校的常客,媽媽心情也變得挺糟糕的。現在媽媽從學校回來,有時候會忍不住問兒子:「你今天在學校表現怎麼樣?老師今天說你……」兒子這時候的表現總是很委屈:「我沒有這樣做……」媽媽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談心才有用。
指導:周愛珍(「陶老師熱線」輔導老師)
在教育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每位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自然當孩子進學校學習後,老師深感責任重大,於是會密切關注孩子的行為,及時反饋給家長這些內容,希望和家長能共同教育好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先感知家長的期待,將家長的期待轉化為對孩子的期待。當遭遇挫折的時候,教師內心湧起的無助感會迫使教師求助於家長。溝通過程中教師會將這種無助、焦慮的情緒傳遞給家長。所以大部分家長被教師喊去後總感覺到不舒服。
回到家中,家長會和孩子溝通,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如何可以做得更好?家長是孩子的容器,當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先不問對錯,先問今天發生了什麼,孩子的感受是什麼,孩子怎麼看待事情等。我們要努力傾聽孩子的心聲,提供給孩子自由表達的機會。當孩子把委屈和不滿安放在家長這裡,孩子就可以輕鬆探索:我怎樣做才能更好,媽媽希望我怎麼做呢?如果家長是個無法承接住孩子情緒的容器,家長就可能將這些壓力和情緒直接潑給孩子。人格還沒完全成型的最脆弱的孩子就會成了最後的承接者。如果孩子自身沒有能力處理這些,這些引起的情緒和不安就會潛抑到無意識中,變成無處安放的「調皮鬼」,孩子就有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衝動等癥狀。其次,我們才可能引導孩子或者和孩子探討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朱姝
推薦閱讀:
※學會了這些,穿啥鞋都舒服!
※孩子學會這6個春節禮儀,保證人見人愛!
※10分鐘學會三元納氣秘法
※早春毛衣的十種搭配,美死也要學會!
※女人要學會「被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