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里的魯迅作品,減了多少?

2004年後,高中語文教科書中的魯迅文章,通常只剩下兩三篇。

全國中小學今日開學,包括語文教科書在內的統編三科教材正式啟用。每次語文教材改版,都會引發「魯迅作品大撤退」的議論,這次也不例外。

百年來,魯迅作品在教科書中,經歷了怎樣的浮沉?

民國時期,魯迅已有數十篇文章被選入教科書

1、出版商所編中學教材,喜歡選用魯迅的散文,作為白話文範文

魯迅是20世紀初最重要的白話文作家之一,其作品在生前就已被選入各種教科書中,作為學生學習白話文的範本。比如,1923年,由胡適等校訂的《新學制國語教科書》選了魯迅的《故鄉》和《鴨的喜劇》。

據統計,民國時期各版本教科書,共收有魯迅作品《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雪》《一件小事》等19篇。出現次數最多的,依次是《鴨的喜劇》《秋夜》和《風箏》。民國教科書還時常選用一些魯迅的譯作,如《徒然的篤學》(作者鶴見佑輔)、《我的學校生活一斷片》(作者愛羅先珂)等,大多偏向文藝。①

與教材配套的參考書里,還有「編者」對魯迅相關作品的詳細解讀。如《開明國文讀本教學參考書》中,對《孔乙己》的評論是,「這樣一個平常的墮落的酒徒,給作者這麼一描寫,遂使人深深覺到我國社會的冷酷和長衫幫的日即沒落」。解說《雪》:「這樣一篇小品文,實在是用詩的寫法來寫成的。如果把形式改排一下,便不啻是一首新體詩」。②

2、蘇區、敵後根據地、解放區自編教科書,大量選用魯迅雜文,突出其戰士形象

民國時期,在蘇區、敵後根據地、解放區,魯迅作品也被選入了各種教科書中。所選文章大都是具有政治性的小說和雜文。

比如,上世紀40年代,胡喬木主編的《中等國文》中,收有《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傳》(節選》《林克多<蘇聯見聞錄>序》《我們不再受騙了》《大眾並不如讀書人所想像的愚蠢》等11篇,完全見不到《雪》《秋夜》這樣的散文。

1949年新華書店出版的 《初中國文》(第1冊),有關於魯迅的簡介,說他「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五四前後及大革命時代,是小資產階級急進的民主主義者,以他的小說和雜文向舊社會戰鬥。大革命失敗後,思想上逐漸接近無產階級,反對蔣介石的反動統治及對日的不抵抗政策,領導『左聯』,抵抗國民黨的文化圍剿,成為無產階級的偉大戰士,卓越的共產主義者……」③沒有提及魯迅在文學及白話文上的貢獻。

1949年~1978年,魯迅在教科書中的地位,一度僅次於毛澤東

1949年後,魯迅作品成為中小學教科書的必備內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所出《初級中學語文課本》和《高級中學語文課本》的「編輯大意」中說,「無論哪一門功課,都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務。這個任務,在語文科更顯得重要。要通過語文科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不能單靠幾篇說理的論文」。在此指導思想下,大量魯迅作品被選入其中,包括《故鄉》《孔乙己》《祝福》《社戲》《為了忘卻的記念》《論雷峰塔的倒掉》等15篇小說、雜文和散文。這套教材所選魯迅文章涵蓋較廣,沒有特別偏重某一方面。

從1958年開始,教科書中收錄的魯迅雜文數量大增。《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等出現在教科書中,目的是讓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的立場和精神」,「痛打、消滅資產階級右派分子」,以及「理解革命作家接觸實際社會鬥爭的重要意義」。這一時期,魯迅共有31篇文章被選入到教科書中。④

人民教育出版社被解散後,不再有全國統一的教科書,各地開始自編教材。1966後,因為魯迅作品不符合當時的政治形勢,一度從中學教材中消失。北京市編印的中學語文教材,一直到1969年才恢復了魯迅的《答北斗雜誌社問》和《「友邦驚詫」論》。隨後,《論」打落水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答托洛茨基的信》《孔乙己》《藤野先生》等15篇文章,先後出現在北京的中學教科書里。在這一時期,魯迅的文章是馬恩列斯毛著作之外,學生們唯一能讀到的文學作品。以至於有人稱其在特殊時期「拯救了中國文化」。

還有一些魯迅文章,由於特殊的政治需要,陸續被選入課本。如「批林批孔」時期,《現代中國的孔夫子》進入教材;批判《水滸》及宋江時,《流氓的變遷》被選中。此類魯迅作品,在教材中被寄予的作用,如1973年吉林《語文教學參考書》之「教學要求」所言:「學習魯迅批判反動勢力的徹底戰鬥精神,不斷批判劉少奇一類騙子散布的『剝削有功論』等反動謬論,不斷提高階級鬥爭、路線鬥爭覺悟」。⑤

圖: 1949~1966年收入語文教科書的魯迅作品。引用自袁博雯《中學語文中的魯迅——從教材選編及教學角度再探討》1978年至今,教科書中的魯迅文章,經歷了由多變少的過程

1、八、九十年代,教科書淘汰了一批政治性雜文,魯迅作品尚保留有20多篇

1978年秋所出的過渡教材,將教學目標恢復到1966年前。一些出於政治原因被過分解讀的魯迅文章,被剔除出教材。魯迅研究專家李何林就此曾論及,「聽說《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答托洛斯基派》《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風波》等都被換掉了,不知是什麼理由……難道說是因為『四人幫』曾經歪曲利用過其中的意思或詞句當棍子打了人嗎?那不能由魯迅作品本身負責。」⑥這些文章政治意味過重,被認為不宜出現在中學教材中。

中學教科書選取的魯迅文章篇目,此後幾經變化。1981年修訂的初高中教材中選有魯迅文章23篇,其中小說8篇,散文4篇,雜文10篇,序言1篇。在這一版教材中,雜文數量依舊較多,《「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文學與汗》《我們不再受騙了》等都被保留。1990年修訂後,中學教科書中魯迅作品變為22篇,有著顯著階級色彩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我們不再受騙了》等被拿下,民國時期即已入選教科書的《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重新回到課本中。⑦

2、2004年後,高中語文教科書中的魯迅文章,通常只剩下兩三篇

進入21世紀,魯迅作品在教科書中的地位真正受到了撼動。

初中教科書變化較小,通常保留了8~10篇魯迅文章。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藤野先生》等。原先的《「友邦驚詫」論》《論雷鋒塔倒》被《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代替,《阿長和<山海經>》《風箏》等被選入到教材中。

魯迅作品在教科書中的變化,主要體現在高中課本里。人教版2004年的教材,刪去《阿Q正傳》《葯》《為了忘卻的記念》等,僅保留《記念劉和珍君》《祝福》《拿來主義》。北師大版、廣東人民出版社版、江蘇教育出版社版的教材中同樣只有3篇,除共有《祝福》外,還涉及《吶喊》《論睜了眼看》《拿來主義》《阿Q正傳》《紀念劉和珍君》。收入魯迅文章最少的語文出版社版教材,僅選了一篇神話題材的小說《鑄劍》。⑧

2013年,初中語文教材刪除了《風箏》,保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老師表示,「對於初一學生而言,要理解魯迅在《風箏》當中想要表達的內涵和深度,確實有一定局限性」「《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閱讀起來還容易理解,而且相對有趣些。」

2017年新版義務教育語文教材,據溫儒敏在接受媒體訪談時披露,該版教材,「小學選入2篇魯迅作品,包括《少年閏土》等,初中選入6篇,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較以往又略有減少。

圖2:2013年之前各版高中教材收入魯迅文章情況,可以看到,《阿Q正傳》、《吶喊》等名篇已幾乎消失。引自袁博雯《中學語文中的魯迅——從教材選編及教學角度再探討》。魯迅作品數量在教科書中日趨減少,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1978年全部152篇文章中,有9篇來自魯迅,佔總數的5.9%;2009年這一佔比減少至3.9%;2013年回復到5.3%。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1978年全部96篇課文中,有8篇是魯迅作品,佔到8.3%;2004年後剩下3篇魯迅文章,在65篇課文中,佔到4.6%。⑨可見,魯迅作品數量在教科書中日趨減少,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

雖然如此,魯迅文章在教科書中的數量,仍遠多於其他作家。

一般認為,魯迅文章在教科書中被刪,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很多政治性過強的文章,如雜文《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答托洛斯基派》《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在內容和主題上都早已不合時宜。二是一些魯迅作品過於艱深難懂。如溫儒敏曾對媒體解釋:「新語文課本對名家作品的增減主要考慮其是否適合現在中學生,考慮語文性。魯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對於現在的中學生來說,可能太深了,他們讀起來不容易懂」。⑩

不過,《阿Q正傳》、《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這類通俗易讀而涵義深遠的小說、寓言,從教科書中消失或幾乎消失(見圖2),似遊離於上述原因之外。

綜而言之,近百年來,教科書中魯迅文章的數量,經歷了一個由少變多,又由多變少的過程。被選用的文章體裁,從以政治性雜文為主,逐漸轉移為為以小說和散文為主。魯迅作品曾在中學教科書中佔有很大比重,這是特殊政治環境所致。語文學習的目的,在於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及鑒賞能力,需要兼容並蓄更多的名家作品。僅就這一意義而言,魯迅文章減少至當前的比例,是一件好事(事實上仍遠多於任何其他作家);惟具體文章的保留與刪減,仍當具體評價。

圖:《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是一篇兼具文學性和思想性的優秀幽默寓言
推薦閱讀:

魯迅評點女人穿衣
(十五)
喬麗華 | 魯迅筆下的「革命咖啡店」是哪一家?
(九)
(二)

TAG:教材 | 語文 | 魯迅 | 魯迅作品 | 作品 | 語文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