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聖穆罕默德(39)——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
至聖穆罕默德(39)——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 2014-09-15 09:50閱讀:441 第三節 奧斯曼時期第三任哈里發的選定六人小組的決定歐麥爾突然遇刺,生命垂危。穆斯林眾首領開始議論歐麥爾之後的繼承人問題,有人向歐麥爾提出,要他指定一位繼任哈里發的人選。歐麥爾原先沒有思想準備,現在突遭毒手,需要真考慮。他請大家等一等,容他思考一下。這時候,又有人向他提出,讓他的兒子阿卜杜拉繼位,但立遭否定。據阿慕爾·本·麥蒙的傳述:……臨終前人們向他提議說:「請你指定接班人!」他說:「我認為有幾個人很合適,安拉的使者歸真之際對他們都很滿意。你們選中誰誰就是我之後的哈里發。」隨即點了人名:阿里、奧斯曼、泰勒哈、祖拜爾、阿卜杜拉·拉赫曼·本·奧夫、賽爾德。他說:「賽爾德當選更好,否則無論誰當選都要重用賽爾德。我免賽爾德的職務不是因為他沒有能力和不夠忠誠。」他讓阿卜杜拉參與協商,但沒給當選資格。當這幾個人匯聚一處時,阿卜杜拉·拉赫曼說:「把權力交由三人吧。」於是祖拜爾交給了阿里,泰勒哈交給了奧斯曼,賽爾德交給了阿卜杜拉·拉赫曼。此三人在一起開會。阿卜杜拉·拉赫曼又說:「那一個願意將權力交給我?我請求安拉作擔保,我會不遺餘力選出你們中最優秀對穆斯林大眾最有利的人選。」那兩個人齊說:「我們同意授權與你。」隨即,他與阿里會晤,他說:「你與安拉的使者有親屬關係,你又是伊斯蘭的先驅,你能讓安拉作證,如果你當選則能公平行事,如果奧斯曼當選你一定服從嗎?」阿里說:「能。」他又與奧斯曼會晤說了同樣的話,奧斯曼也做出了承諾,然後他對奧斯曼說:「請你伸開你的手吧。」他就與奧斯曼締結盟約,阿里和人們也與奧斯曼締結了盟約。艾卜賈法爾的傳述:歐麥爾對主持協商的人說:「你們進行協商,三對三是你們再協商,二對四是應少數服從多數。」艾斯萊姆的傳述:歐麥爾說:「協商者分成兩伙時,應跟隨並聽從阿卜杜拉·拉赫曼的這一夥。」這樣,經過六人小組的三天討論、爭辯,第四日,阿卜杜·拉赫曼把麥地那的穆斯林召到清真寺廣場,共同商議哈里發人選問題。他們先做禮拜,然後開始辯論發言。經過大家討論,最後決定由年近七旬的奧斯曼為第三任哈里發。雖然,奧斯曼被推選為哈里發(公元644——656年在位),但由於他出身於倭馬亞家族,遭到穆聖所在的哈希姆家族的反對,加上他當時已經70歲,年邁體弱,精力不足。為後來麥地那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埋下了伏筆。奧斯曼其人奧斯曼·本·阿凡(574——656.6年),出身於麥加古萊氏族中的倭馬亞家族,是貴族富商,年紀比先知穆罕默德小三歲,他的母親是穆聖的姑媽。在穆聖傳教初期,在以兄長艾卜·蘇福揚為代表的大部分倭馬亞家族成員激烈反對穆聖傳布伊斯蘭教時,奧斯曼卻在艾卜·伯克爾影響下,於615年信奉了伊斯蘭教,是穆聖最初的忠實信徒和最親密的戰友之一。穆聖將自己的兩個女兒魯卡婭和烏姆·庫勒蘇姆先後嫁給他為妻,因而他有「雙光者奧斯曼」之稱。在穆聖傳教初期,他曾率眾遷移到衣索比亞,後來回到了麥地那,並參加了白德爾之戰和吳侯德之戰,並以巨大的財力支持穆罕默德的傳教活動。在泰布克戰役前,奧斯曼·本·阿凡帶頭捐資,捐獻金幣一萬枚,全副裝備的駱駝三百峰,戰馬五十匹。先知對此非常高興地說:「祈求安拉喜悅奧斯曼,我是喜悅他的。」他一直是穆聖的得力助手。他具有出色的文采和外交本領。穆聖生前曾派他出使四方邦國修好,還讓他撰文立法。因為,他在聖門弟子中威望很高。穆聖歸真後,他又輔佐艾卜·伯克爾和歐麥爾兩任哈里發,做出了很大貢獻。繼續對外擴張東征波斯奧斯曼繼任哈里發後,雄心勃勃,繼續實行對外擴張政策。公元649年間,奧斯曼派遣他的異母兄弟、穆斯林大將軍瓦里德·伊本·奧格巴率軍馳向東方,攻佔了波斯東部的呼羅珊,打開了通往中亞阿姆河地區的大門。然後,穆斯林大軍繼續向東挺進到今天的阿富汗。於公元652年左右,征服了北面的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與中國通使公元651年,奧斯曼獲悉,大唐帝國在東方崛起,便在這一年(唐高宗永徽二年)派出特使到中國,與唐朝修好。這是阿拉伯與中國通使的開端。據記載,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8月,麥地那國國王奧斯曼(第三代哈里發)遣使來華,抵達長安,進見了唐高宗(李治),向唐高宗傳達了哈里發奧斯曼要求皈依安拉、皈依伊斯蘭教的信件。所以史學界就把這一年作為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標誌年。據記載從唐高宗永徽二年至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的147年間,大食(阿拉伯)先後向中國唐朝遣使39次,其中倭馬亞王朝遣使17次,阿巴斯王朝 遣使19次。西征北非公元645年初,奧斯曼為排除異己,突然免去了阿慕爾的駐埃及總督職務,任命他的同乳兄弟阿卜杜拉·本·賽爾哈(阿慕爾的部將)接替,讓他掌握民政和行政大權,而征戰有功且具有政治頭腦的阿慕爾只任埃及軍隊總司令。阿慕爾感到屈辱,返回麥地那,拒絕任職。而新任命的阿卜杜拉曾任過先知的書記,曾企圖篡改《古蘭經》經文,被穆聖判過罪。阿卜杜拉擔任埃及總督後,率軍西進,佔領了今日的突尼西亞東部。當地柏柏爾人歸附了哈里發政權。奪回亞歷山大公元645年底,東羅馬人利用歐麥爾之死和阿慕爾被免職之際,出動一支包括三百艘戰船在內的海陸大軍,一舉收復了被阿拉伯人佔領的亞歷山大港,逼近尼羅河三角洲。阿卜杜拉緊急要求哈里發增援。奧斯曼只好再次起用被免職的阿慕爾,率一萬五千名訓練有素的大軍前來。在尼羅河三角洲同的羅馬軍隊展開了一場激戰,結果迫使該軍撤回亞歷山大。阿慕爾率部窮追,於公元646年初,重新佔領了亞歷山大。然後,奧斯曼又讓阿慕爾坐了冷板凳。建立海軍為了防止東羅馬人從海上捲土重來,奧斯曼從公元646年起,下令阿拉伯工匠,用兩年時間,分別在敘利亞和埃及製造戰船,建立了兩支海軍。這樣,善於騎射的阿拉伯穆斯林軍隊有了自己的海軍。任命奧斯曼的堂弟、艾卜·蘇福揚之子穆阿維葉為駐敘利亞海軍司令;阿卜杜拉兼任埃及海軍司令。公元649年,穆阿維葉率領這支阿拉伯水師,攻佔了東羅馬帝國在地中海東部的海軍基地塞普里斯島和靠近敘利亞海岸的艾爾瓦德島,並同塞普勒斯島居民簽訂了和平協議。穆阿維葉藉此勝利而聲名大振,被奧斯曼任命為駐敘利亞總督兼駐軍總司令。從此,這個倭馬亞貴族的後代飛黃騰達,不可一世。船桅之戰公元655年,東羅馬皇帝君士坦茨二世,率領五百艘戰船,穿過土耳其海峽,向敘利亞海岸挺進,企圖消滅剛剛建立起來的阿拉伯水師。當時,穆阿維葉率領的敘利亞水師和阿卜杜拉率領的埃及水師聯合作戰,在今日土耳其菲尼克附近海面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海上肉搏戰」。阿拉伯水師在濃霧掩護下,將其戰船與敵方戰船用繩索連在一起,然後衝上船去,與敵人肉搏。雙方傷亡慘重,海面上漂浮著大量屍體,鮮血染紅了碧海。拜占庭海軍受到嚴重打擊,其艦隊被完全摧毀,君士坦斯二世僅以身免;而阿拉伯人雖然在海戰中取得了勝利,卻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因此不得不暫停進攻,進行休整。這就是中東古代史上著名的「船桅之戰」。後來由於阿拉伯哈里發奧斯曼遇刺身死,穆阿維葉傾力於爭奪哈里發職位,未能乘勝進攻拜占庭,東羅馬帝國才得以喘息。彙集《古蘭經》初期《古蘭經》《古蘭經》是真主的語言,是真主根據人間發生的事件和社會需要,通過天使伽伯利口授給先知穆罕默德,再由穆聖口讀出來。因此,《古蘭經》阿拉伯文的意思是「誦讀」之經。據記載,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教時期,就有人記錄他宣布的啟示,而正式設置啟示記錄人則是在遷到麥地那之後。專司記錄者將所聽到的啟示記錄在皮革、石片、獸骨或椰棗葉肋上,同時其他人也有記錄自己所聽到的啟示的。先知在世時,沒有將「啟示」編輯成書,而零散的記錄在羊皮、椰棗葉和石片上,並由許多聖門弟子背記,留在了他們的記憶中。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後,記錄啟示的皮革、石片等散亂地保存在各記錄者的手中,尚未整理成冊。當麥地那的伊斯蘭政權還未來得及整理啟示的記錄時,阿拉伯半島上便發生了「叛教」事件。艾卜·伯克爾本在穆聖歸真後的公元633年(伊歷11年),阿拉伯半島發生了「判教」事件。在平息葉瑪邁叛亂的戰役中,數十名能背誦《古蘭經》的聖門弟子陣亡了。這時候歐麥爾擔心經文佚失,便向艾卜·伯克爾建議搜集整理經文。據說,艾卜伯克爾當時並沒有搜集整理《古蘭經》的打算,因為先知在世時並沒有囑咐他做這件事。但是,他也認為歐麥爾的擔心是有道理的,最終同意了歐麥爾的建議,命令年輕的宰德·伊本·薩比特負責這項工作。宰德·伊本·薩比特在穆聖麥地那傳教時年紀最小的,當時他才13歲,但他聰明過人,並受過教育。穆聖遷徙麥地那以後,薩比特經常同穆聖接觸。由於他寫的一手阿拉伯文好字,能背誦很多經文,又略懂希伯來文和羅馬文,穆聖選他做秘書,代穆聖撰寫公文和手令,並為他記錄「天啟」經文。穆聖歸真後,薩比特繼續受到重用,他連續做艾卜伯克爾、歐麥爾和奧斯曼三位哈里發的首席書記官,併兼任哈里發宮廷總管。宰德·伊本·薩比特接受任務後,收集了他所有能夠找到的所有零散的經文,又將穆聖的一些老友記憶中的「天啟」一一記錄下來。然後他和他的助手們將收集到的經文,用正規阿拉伯文書寫,抄成羊皮活頁,集訂成卷,呈交給艾卜·伯克爾保管,從而形成了《古蘭經》的第一部官方手抄本。艾卜·伯克爾去世時,將這個手抄本留給了歐麥爾。歐麥爾去世時,又將它留給了他的女兒,即先知的遺孀哈芙賽保管。奧斯曼本到哈里發奧斯曼時期,伊斯蘭教已隨同阿拉伯人的遠征傳播到半島以外的廣大地區。為了向人們闡述教義,就需要有經典為根據。但在艾卜·伯克爾時期彙集的「穆斯哈夫」僅有一部,並保存在麥地那,難以發揮指導各地區統一啟示的作用;而保留在人們記憶中的經文和個別人手抄的經文片斷,既不完整,也難免有錯漏;加之當時記錄經文的文字還很簡陋,同義詞又多,各部落的方言也很複雜,因而又出現了各傳抄本在編排、個別用詞以及某些詞的讀法和斷句等方面不一致的現象。當時穆聖的幾位老朋友也彙編了《古蘭經》。但這幾個人彙編的《古蘭經》在內容上存在著某些差別,加上各地讀法不同,聖門弟子們所作的解釋不同,於是,在穆斯林中一度出現了分歧和混亂。如果對出現的問題不及時加以解決,那麼問題可能就會擴大,造成穆斯林思想混亂,給伊斯蘭教帶來危害。公元646年,在遠征亞塞拜然地區的胡宰夫軍隊中的敘利亞人同伊拉克人,因各遵自己的讀法而發生的嚴重鬥爭事件,震動了麥地那的當權者。因而胡宰夫向哈里發奧斯曼建議,「趕緊挽救《古蘭經》。」奧斯曼接受他的建議,下令重新確定《古蘭經》的官方版本,以消除人們思想上的混亂。奧斯曼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他的書記官宰德·伊本·薩比特,並給他請來三位幫手。薩比特及助手們按照保存在哈芙賽保存的那個官方抄本為藍本,並參考其他幾個人手抄本的內容,重新確定了《古蘭經》新的官方版本,經奧斯曼批定,由薩比特用阿拉伯文謄抄在羊皮卷上,訂成專冊,作為哈里發國家的標準本,即「標準穆斯哈夫」,亦稱「奧斯曼定本」,以區別於艾布·伯克爾時期的彙集本,仍交由哈芙賽保管。同時奧斯曼下令,將其他民間抄本一概銷毀。至今,全世界穆斯林都通用這個定本。後來,又根據奧斯曼的命令,指定薩比特和他的三位助手將這個官方標準本用羊皮卷抄出七套,分別送給哈里發國駐埃及、敘利亞、葉門、庫法和巴士拉等七個地區的總督。阿巴斯本後來,各地民間轉抄的版本越來越多。在傳抄過程中又出現了新的混亂。到公元10世紀時,以伊拉克為中心的阿巴斯王朝哈里發,指定當時著名的伊斯蘭教神學家進行勘誤校正,確定出《古蘭經》的最後官方標準版本。當時,中國的造紙術已傳入阿拉伯。遂於11世紀,用紙出版了第一本阿拉伯文《古蘭經》。從此以後,《古蘭經》在穆斯林世界廣為流傳。公元12世紀40年代,第一次被翻譯成拉丁文傳到了歐洲。到14世紀20年代,第一本完整的阿拉伯文《古蘭經》手抄本傳入中國,並保留到今天。《古蘭經》的整理過程奧斯曼定的《古蘭經》,共114章,6 236節。為了誦讀方便,將全經分作30卷,以阿拉伯文計算共有77 934個詞,323621個字母。關於經文的分節,不完全是根據一段完整的意思,有些是按讀時的句讀來劃分,有些又以句尾出現詞性相同、音律和諧的詞作為分節的標誌,所以各節長短不一。由於對某些經文的分節標準有不同的主張,故對《古蘭經》節數就有近l0種不同說法,其中最少者為6204節,最多者為6666節,中國明、清兩代的穆斯林學者都採用後一說法。埃及是較早印刷《古蘭經》的伊斯蘭國家之一,它的官方版本採用庫法派的分節法,為6236節。現在巴基斯坦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出版的《古蘭經》多沿用這種標節法,所以《古蘭經》的節數也已趨於統一。《古蘭經》原用古體阿拉伯文即庫法體書寫。這種文字只有輔音字母,沒有母音及音符,讀音全靠老師傳授。然而,《古蘭經》在哈里發國家初期是唯一的宗教經典,也是唯一成書的阿拉伯語和宗教課教材。為了便於學習《古蘭經》和阿拉伯語,就必須設法改進和健全阿拉伯語的拼音和書寫。首先是倭馬亞王朝派駐巴士拉省的總督齊亞德提出,在保持《古蘭經》原貌的原則下改進其書寫方法,並委派艾布·艾斯沃德·杜埃里從事這項工作。杜埃里遂按阿拉伯人的標準讀法一字一句地朗讀,讓助手根據他的讀音和口形給每個詞尾的字母標上母音。這種在詞尾加母音符號的方法,初步解決了阿拉伯語語法中心內容的尾變問題。但是阿拉伯語中有幾個形同音異的字母,書寫上仍不易區別,同時每個詞除了詞尾字母外其他字母仍無讀音符號,讀時還會發生錯誤。到了倭馬亞王朝第五任哈里發阿卜杜勒·麥利克(646~705)時期,伊拉克總督哈賈吉便委託奈斯爾·本·阿綏姆和葉哈雅主持解決這一問題。他們改進了杜埃里的標音,把那些讀音不同而形狀相似的字母用點加以區別。到了8世紀中葉,阿拉伯語法學家哈利勒創造出靜符、長音、疊音等符號,並改進了杜埃里標點的母音符號。隨著阿拉伯文正楷體的出現及其在官方文書中的廣泛使用,《古蘭經》文字遂由庫法體改為容易辨認和書寫的正楷體。這種文字書寫的改進過程,大約經歷了200多年,到l0世紀上半葉始由阿拔斯王朝兩個善於書法的大臣伊本·穆格萊和伊本·伊薩在博學的穆賈希德的協助下最後完成統一的書寫定本。以後,歷代《古蘭經》的研讀者,在經文上又逐漸增加了一些符號,指出每節的句讀和讀音的長短以及字母的同化,並在每章前註明本章章名、節數、降示次第等。所以當今各種版本的《古蘭經》,同當年奧斯曼定本在書寫形式上已有所不同。 每天一下讓你的視力到5.2
分享
1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