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三昧(三)
什麼叫做波羅蜜呢?這是印度話,中國話譯為「到彼岸」,從它的譯義來解釋,是斷絕生滅。
心若執著外境,就有生滅現起,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定,這就叫做此岸;心如果不攀緣外境,好比流水經常暢通無礙,生滅便無由現起,就叫做彼岸,所以稱為波羅蜜多。
[經文]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開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需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星雲大師譯文]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我在弘忍和尚那裡,一聽聞他說法,言下即便開悟,頓時見到真如本性,所以將此頓教法門流傳廣佈,讓學道的人頓悟菩提,各自觀照自心,見到自己的本性。如果自己不能領悟,必須尋訪大善知識,也就是理解最上乘法的人,直接指示正路。
這善知識有大事因緣,就是所謂「教化示導,令眾生得見自性」,因為一切善法能夠由善知識發起的原故。在我人的自性中,本來就具足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如果愚迷而不能自悟,必須請求善知識的指示方能得見。
[凈慧和尚解說]
六祖在弘忍大師那裡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六祖有三次悟的經歷:第一次,是他初聞《金剛經》,第二次是初見弘忍大師時的一番對話,第三次是從五祖處聽說《金剛經》而最後透脫的境界。這裡說的是第三次,所以說一聞言下便悟。禪宗修行的目標都是希望「開悟」,都是要求「頓見真如本性」只是各個法門的方法不同,說法不同而已。
六祖之法,是頓法,不是漸法,是一個快速修行成佛見性的法門。在修行的法門中,從見道來說,都是頓見,都是一剎那間的事情。見道這一時刻,不會延續很長的時間。你透脫了,把無明殼子打破了,你就知道怎樣去保任悟境,克服多生多劫的煩惱習氣你就能明明白白地知道修行的路徑。所以說「悟後起修,是名真修」。
但是,我們要想開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要有大善知識,要有了解「最上乘法」的人來直接指示正路。
是什麼大善知識呢?解最上乘法的人。大善知識難遇,解最上乘法的人更難遇。「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就是這個道理。善知識有大因緣,能化度眾生,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而得發起。三世諸佛與十二部經說的法都是我們本性所具有的,不是在心外另有佛與法。因為我們不能自悟,所以要求善知識指示,才能夠見到。真如本性中覺照的一面就是佛,平等的一面就是法。有哪一法能逃離生住異滅這四相呢?沒有。所以說它是平等的。「法性平等如虛空」,遍一切處。
生,指諸法緣生的現象;住,指諸法相對穩定的狀態;異,指諸法從生起之時起,就在剎那剎那地遷流;滅,指諸法從生起之時起,便在變滅,不是最後消失了才叫做滅。而是從開始那一刻起,即走向滅。
[經文]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
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星雲大師譯文]
如果能自悟見性的人,自然不須向心外求覓;如果一味執著「必須靠善知識,以期得到解脫」,那是錯誤的。為什麼呢?眾生自心內原有般若智慧可以自悟。如果另起邪見,迷自本心,顛倒妄想,心外的善知識雖然給予教導,也是無法得救。如果能夠生起真正的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即能完全息滅;如果能識得自性,這一悟便可以直入佛地。
[凈慧和尚解說]
善知識只是叫我們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是說在我們自性本心之外,還有東西可得。假如我們一向執著,說是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善知識只是指示我們見性,但是,他不能代替我們解脫。必須自求解脫,自證菩提,自見本性。自己的內心自有善知識,自己的善知識也能指導我們自悟本性。這個內在的善知識,要依靠外在的善知識的教導、熏習和培養。
如果你懷著排斥的心理,心存邪見,即使是外在的善知識天天教誡,也救不了你。好像水潑在石頭上,一點兒也滲不進去;如果潑在地上,則能被吸收。所以,親近善知識,首先你本身要能接受,要能認同。如果你本身對它是排斥的,不肯認同,天天懷著懷疑、批判的心理來聽講,即使你聽了三年,也沒有作用。聽來聽去,越聽越糟糕。所以說,不能有邪迷,不能有妄想顛倒。你一妄想顛倒,起了邪見,外在的善知識雖有教授,你也無法糾正你的邪見,無法自見本性、自悟佛性。
若有真正的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就能使妄念俱滅。能認識本自具有的佛性,一剎那間,你就能與佛、與歷代祖師同一個鼻孔出氣。見性了,是不是就成佛了呢?不是,只是你見到了諸法平等的相,見到了與諸法平等的性,見與佛齊了。所以說,見法即見佛。能夠見到法,就見到了佛。
怎麼見法呢?見因緣者見法。你能一眼就看到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的道理,而不假思索明明白白地就能看到都是因緣的聚合而已,那你就是「見因緣者見法,見法則見佛。」這就是一悟即至佛地。
推薦閱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五百一十六
※【蓮花般若屋】化永法師:「志向」二字是生命內在的動力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十一頁)
※解讀「般若波羅波密多心經」<轉載》
※般若七十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