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獎勵」坑了
小J媽媽講,孩子喜歡用「洋蔥數學」這個APP,經常用這個軟體看視頻學習,現在每天吃完午飯都要看上半個小時視頻來學習。
這天小J一邊刷視頻課程,我和大鍋俠在一邊觀摩。這個軟體確實不錯,用了動畫、網路語言等等技巧,知識點講解的也很清楚。
但是再一溝通,發現問題了。小J看的是「三角形」, 這個知識點他早就學過了,而且也會了。為什麼會了還要花時間看?他告訴我,因為現在這個軟體全班同學都在用呢,軟體上按照學習的時間,有「好友排名」。本來他一直在班級上遙遙領先,最近有個同學突飛猛進,已經到了第三名,眼看著有「趕超」他的趨勢。而那個同學,幾乎不怎麼認真看課程,都是把課程打開,從頭快進到片尾,說白了 ,就是「刷積分」。
這個事情引起了我的反思,軟體提供了學習的便利,但是孩子並沒有真正用它去學「舒適區」以外的內容,而是簡單重複自己會的知識。這個我們會在其他文章中討論。現在要討論的是,軟體上設置的激勵措施,被孩子們玩偏了。再看心理學家的解釋,終於明白了「獎勵」背後的機理。
人的動機有不同類型,比如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處於喜好喜歡自己所做的事,外在動機是指做某事以達到某種目的——為獲得獎勵或逃避懲罰。以讀書為例,如果是想知道下一章到底講了什麼,就是內在動機的讀書,如果被許諾讀完書會得到一張貼紙或者一塊披薩,就是外在動機。
孩子起初可能是為了得到獎勵而讀書,但讀書多了,有可能真正愛上閱讀,從而實現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請參閱本公眾號經典好文《興趣從何而來》)。
本文想要強調的是,外在動機很有可能會侵蝕內在動機。當外在動機趨於強烈時,內在動機就會隨之減弱;人做某事時受到的獎勵越多,就越容易對事情本身失去興趣,為得到獎勵,他會無所謂做任何事。
想必您一定聽過這個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靜養,但附近住著一群十分頑皮的孩子,天天追逐吵鬧,使老人無法休息,且屢禁不止。於是老人告訴孩子們:「你們在這裡玩耍,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所以,你們每來這裡蹦蹦跳跳地叫一天,我就給你們每人一元錢。」孩子們都很高興,叫得更響了。
過了些日子,老人說:「我沒有那麼多錢了,從現在開始,每天只能給你們五角錢。」孩子們不太高興了,叫得也不那麼賣力氣了。到最後,老人說,我再也沒有錢可以給你們了。孩子們非常生氣:「不給錢了,我們為什麼要給你叫啊?」所以再也不到老人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了。
所以說,要盡量避免出現被獎勵「坑」了的情況。要做到這點,首先要加強溝通,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引導。
原則性的解決辦法,要把以時間為導向的激勵機制,改成以任務目標為導向的機制。老師也好,軟體工具也好,要有一個「知識地圖」,以攻克目標和掌握知識點為導向,而不是簡單地看孩子是不是在學習,學習了多長時間。
第二,多和孩子就他學習的內容進行溝通,比如「你今天用這個軟體學到了什麼新知識?」,「這個知識點講解的和課本上有什麼不同?」「這個三角形的知識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你能想到幾個例子嗎?」這種就學習內容展開的討論,會讓孩子在學習、做事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探索未知的快樂,將獎勵這種外在動機,轉化為「興趣」這一內在動機。
桃花島女主
2017年3月22日
推薦閱讀:
※你是怎樣獎勵孩子的?
※我叫保姆一聲媽爸爸獎勵我一套房
※勸學有方:美國老師花樣百出的獎勵
※扒扒奧運冠軍回國後的獎勵,孫楊有房有車有錢
※一條鹹魚的強化學習之路10之關於Reward Shaping的小小體會
TAG:獎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