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乒乓球正手攻球

乒乓球正手攻球(2011-05-21 08:32:13)

標籤: 雜談 分類: 業餘愛好

正手近台攻球是很多技術動作的基礎,這是許多專家和資深球迷的共識:即使是世界級的選手在比賽之前也要先對練一會兒,藉以熱身、熟悉球性、適應節奏、找到擊球的感覺等等。

正手近台攻球的技術動作大體是這樣的(以右手為例):近台站位,上身前傾,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兩腳間距約與肩同寬。當來球落台時,轉腰引拍,拍形稍前傾,在來球上升期擊球,擊球點在身體右前方約30度,擊球後重心從右腳轉向左腳,小臂收縮自然揮至面前略偏左。

自己從學會這動作就是這樣練的,也沒有想過為什麼。

有一次在一個球館給一個小孩喂球,基本都送在他的正手,弧線大體與球網同高。但見這小孩的手先在台外往下一放,在球的下降期,肩膀和大臂往上兜,然後抬肘向前下方壓,動作稍快稍用點力,這球就出界、下網,每個球不過勉強打三兩板而已。

教他把手放在台內,拍形稍前傾向前擊球,但他依舊加了向上的動作,屢教不改。問他為什麼,他說,球這麼低,我加了向上的動作球還下網,只向前肯定更加不行。好像是有點道理?

我思考了一下,在紙上畫了一個示意圖,如此這般地講給他聽。

重新開始,小傢伙放鬆下來,以借力為主,降低手的動作幅度,盡量以腰帶手,在球的上升期觸球。這下大有起色,基本上每個球能打十五六板,最多的能打上三十多板不失誤。

這以後我就思考,很多成年人學球,因為一些想當然的認識,正手擊球的動作都是肩向上聳,大臂向前上舞,然後再抬肘向下壓,速度一快就碰不上球,力量一大就出界,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從這示意圖中可以看出,在不考慮來球旋轉的情況下,一般地,來球弧線與檯面形成的夾角(借用光學的術語:「入射角」)約等於來球彈起的弧線與檯面形成的夾角(「反射角」)(注,由於重力的作用,一般「反射角」要略小於「入射角」,不過這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推而廣之,球在拍面上的反彈亦然。這樣,當我們在來球上升期以近乎垂直於檯面的拍形觸球時,不光可以借上來球的彈跳力,球在拍面上的反彈弧線是向前上的!!!!一般來說,來球要越過球網,則反彈的高度大體總要有十一、二厘米左右,這就足夠了!只要以適當的力量向前撞擊,則球自然會過網,無須額外再加向上的動作;但如用力過大且不加摩擦,則球有可能出界。

許多成人的擊球點多在端線之外,由於動作過大且複雜,往往是在下降期觸球,用力方向又以向上為主,以為這樣可以把球向上帶。但是,不向前迎球則拍與球的正壓力小,不足以將球摩擦向上,下降期與拍的入射方向是向下的,反彈更是向下而去了。從這個角度順便說一下弧圈球:如果是在下降期拉球,則必須有足夠向前的速度給球以適當的正壓力以保證足夠的摩擦力,同時又必須有足夠向上的力量以保證克服球的下墜力。

所以,一般地練習近台攻球,開始可以不必說太多,只要把球拍放在檯面以上,找到來球落點,拍形垂直於檯面,在上升期(大概跳起比網子略低時)迎上去觸球即可,視來球弧線高低和旋轉略微調節拍形,力量無須太大,用腰帶一下,以借力為主,甚至幾乎看不出手的作用。當然,熟練以後,可適當向前(因為是上身前傾,所以感覺上是向上,實際是向前)收小臂,以短促的爆發力擊球,發揮快攻的特點。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球友們理解理論之後,真正需要的,其實是學習「最直接、有效的練習的方法」。這個方法必須是簡單明了,還要有層次的劃分,讓球友只要照著方法循序練習,就能按部就班一次就練對。

  這半年來我從指導球友們的經驗得知,就算我站在他們面前不斷地講解、示範,效果仍然有限。事實上我已經試過了非常多的方法,一直在實驗、苦思,想找出答案。就像科學家一樣,實驗再實驗。這也是我為何看到網友雲中客先生的文章後,會有這麼多的感觸。(有興趣我可以轉貼)

  到了今天,我已經很有把握,在一兩小時內,就能引導球友做出正確的近台正手攻球的基本動作——程度再差、動作再怪,也難不倒我了!呵呵……接下來我會把幾個練習的方法跟大家分享。

  職業球友的練習,是從腳、腰開始才是手,而業餘的,卻行不通。試了很多次,難度太高,學習時間較長。我最後實驗出的方法,會是從手開始,再來是腰,最後才是腳.

先讓我來整理整理近台技術、正手攻球的基本動作的三大關卡。


  正手攻球第一關——借力擊球  說真的,這真的是正手攻球的精隨所在。學會借力擊球之後,正手攻球就已經學會了百分之八十。不會借力擊球,談再多「以腰帶手、小臂不要主動發力、重心轉移」……都是白談。而真正體會到借力擊球之後,小臂動作就會很自然地溫和起來,腕部也會自然相對固定,拍子跟球的撞擊就會打透,聲音就清響,不再會胡亂磨擦。再快的來球,都能輕易「快速截擊」。學會借力擊球,自然也就懂得控制最佳擊球點。這些都對了,你就再也不會把手後拉去引拍,也不會總是要等球出台才能擊球……這就是為何我說,借力擊球,是通過正手攻球技術的第一關了。這是多麼重要啊!

  正手攻球第二關——以腰帶手  小臂動作正確了,不亂髮力了,腕部、大臂都固定住了,再談以腰帶手,就變得非常輕鬆容易。這是第二個關卡。運用轉腰擊球的真正涵義,就是不讓你亂髮大臂力量。轉腰速度快,柔和穩定,可達到以柔克剛的效果,也可以以快制快。就如網友所言,以腰帶手來「截擊」弧圈球。呵呵,這是輕鬆無比的事情。各位可能沒想到,剋制弧圈球的技術之一,「快帶弧圈球」,就是近台正手攻球的變化型。七早八早就解放大臂?解放腕部?那肯定是大繞遠路,事倍功半。打起球來,累啊!

  正手攻球第三關——重心轉移  學會借力擊球,以腰帶手……正手攻球的基本要義,就剩下重心轉移這回事了。這關就簡單多了。重心轉移就是講腿的動作。除了腿腰發力的配合,正手攻球也要藉助重心轉移的方式來控制擊球方向。轉腰帶手之餘,讓身體還有往擊球方向前迎的力量。

對以上要義都能體會之後,接下來我會引導大家,如何實踐。請大家先放空自己,跟著我的方法練習看看,只要幾小時的時間,保證會讓您有所收穫。


  借力擊球練習  許多文章都提到,正手攻球必須借力使力,利用反彈力量來擊球。怎樣才算是借力呢?聽起來容易,但是一上台,身體不聽使喚,手臂太早發力,或者,擊球點太晚。明明是台內的球,卻等它彈出台外才去擊球。知道要去借力,身體就是不能配合。我示範給很多朋友看,他們就是看了一百遍也做不出來。原來關鍵不是他們不知道要去借力,而是不知道怎樣才能借力擊球。想借而借不到。後來我想出一個辦法,來讓球友們輕易就能體會借力擊球的要領。  1. 預備姿勢:身體靠近桌台邊緣。越靠近越好。就算貼著桌邊 也沒關係。勇敢靠近桌台!  2. 身體稍微前傾,肚子內收(是彎腰哦 可不是叫你駝著背),兩腳與肩同寬,兩腳站立要左腳稍前、右腳稍後。  3. 把手伸入台內,小臂與大臂夾角約110度,控制拍子的高度 越低越好, 比網子低更好。拍面豎起垂直於地面(小臂一定要伸入台內)。  4. 請朋友在桌子對面發球,過來你的正手位置。球速不能太慢,球帶點上旋即可,不要發下旋球(麻煩找發球利害一點的,球的落點、速度要夠穩定)。  5. 把拍子當作是一面牆,讓球來碰拍子,不可用手臂出去擊球,讓球自己反彈。  6. 不可以提高拍子高度來碰球,請把拍子逼近球的落球點,來 碰球。如果碰不過網代表拍子離擊球點太遠 請往前站些 (不是把手伸長! )   7. 注意一定要用碰的!否則此練習就宣告失敗。  8. 只要拍子足夠接近球的落球點,你可以發現,只用碰的球就能輕易過網,而且球帶有弧線。請重複以上動作,直到每一顆球都能順利碰過網。不要求碰進台,只要過網即可。熟練之後,可以控制拍型前傾角度來使拍子可以把球碰進。——不要偷偷退台喔! 請貼近桌台,勇敢地往前站!  呵呵,過關了嗎?恭喜您。那要開始練習收小臂了嗎?不……請把整隻手臂固定好,別動!還沒輪到它呢。  以腰帶手練習 9. 延續以上碰球的要領。請把整隻手臂固定好。當然,手腕肯定是不能亂動的!簡而言之,先把整隻手「殘廢」掉。  10. 光是碰球沒力道?來點兒勁吧。且慢!怕您手臂亂動,破了功。請用左手抓住右手大臂!沒辦法,我信不過您,哈哈,買個保險。  11. 手臂都抓住了,怎麼動啊?嘿嘿,別忘了,您還有腰啊!就用腰的轉動來讓拍子前後移動碰球!一開始慢一點,慢慢來,溫和一點。  12. 大臂被抓緊,如果亂動,你的左手馬上會知道,請立即處罰右手!捏它一把,警告它不要亂動。如果您控制得好,用腰轉動控制拍子前後運動,就能輕易把球碰過網,而且腰轉的速度,就能控制球速。呵呵,這就是以腰帶手,借力擊球了。  12. 耶……不知不覺,您已經連過兩關了!繼續練!把轉腰的節奏感覺出來(左手繼續抓住右手大臂,球還是用碰的)。  13. 以上動作都順暢了,您可以慢慢地揮動小臂來控球。慢慢揮喔!不要搞什麼收縮加速,因為光借力擊球,以腰帶手就很夠了。您會發現:好象是腰在擊球,而不是小臂。小臂作用,只是拿來微調用呢!   誰說要退台才能擊球?您這不就做到了手在肘前,手在台內,手不後拉(大臂被抓住了,您還能後拉?那不是你騙我,就是你欺騙你自己了…),擊球點也在台內,低的球也不需要摩擦過網.... 轉腰引拍,以腰帶手擊球,以力借力……哇,全做到了!神奇嗎?

重心交換練習

14. 先徒手練習重心交換的動作, 轉腰 小臂 動作先省略. 15.上半身一樣保持前傾 肚子內收 兩腳站立與肩同寬. 16.利用兩腿彎曲程度的不同, 把臀部右側移動到右腳跟的上方! 此時上半身姿勢必須保持直立 否則會變成扭屁股. 有感覺右腿比較吃力 左腿比較虛浮嗎? 呵呵 那就對了! 17.同樣的, 把臀部左側移動到左腳跟的上方,你會感覺到 左腿吃力 右腿虛浮. 18.重複16 17 的動作 呵呵 這就是重心交換啦. 19.熟悉重心交換的動作之後, 把轉腰動作配上去! 腰往右轉的時候 又配上 重心右移的動作, (控制臀部位置就對了) , 腰轉正的時候 就把重心往左移動.

熟練了 你就可以請人發球給你試試看了! 可別又忘了 以腰帶手 借力擊球 的要領喔! 錯了 就請重頭練起吧!


擊球點練習

正手攻到了一個地步, 可以這樣練習: 站位先靠近桌邊, 跟對手來回對練(用腰打就夠 小臂不必發力 球速中等) , 然後 每打幾球 就退一步, 球速不變, 對手發力也保持不變. 退到中台之後 再往前進 . 這主要是讓您練習控制擊球點. 另外, 越是遠台的正手攻, 有正確用腰帶手的打法 比 拉大臂的方式 還要穩定 省力!


正確的正手攻

正手攻一定要先能做到完全 不帶摩擦, 撞擊聲要透 ! 撞不出聲音的正手攻 , 姿勢上鐵定是出了問題.

如果您還是壓抑不了拉大臂的方式打球, 腰沒感覺, 小臂不出力就打不好, 每一球都得退台拉 不摩擦打不過網..... 呵呵 , 那就請您按著帖子的練習方法 試試看吧.

還得提醒一點, 正手攻球的基本動作 絕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 每次都得練習. 如果上台對練 發現不對勁 就請重新練過. 不要急著找人比賽.

小弟我每次都會先找人對練 近台正手攻球基本動作, 順手了來加摩擦 退台. 周遭碰到的 業餘球友已經沒幾個人正手攻 比我標準, 但是 我仍堅持 每次都練. 畢竟我們是業餘出身, 定型不容易, 就像是醫院的患者.... 要定期服藥復建的 呵呵.

所以不要一天兩天 練順了 , 就以為神功練成... 還遠的呢.

想直接跳級 練拉球 弧圈 ? 算我求求你.... 轉腰都不會, 再怎麼練 也是旁門左道. 前沖不夠沖, 加轉不夠轉, 那還不如 打正手攻 以快制快 以快制轉 呵呵...


為何要練正手攻球基本動作?

我的心得是,腰是乒乓技術中最重要的基礎,任何想要增大擊球質量的動作,如小臂、手腕,甚至是大臂加力,都應該建立在轉腰發力的基礎上。就如蓋房子,腰就是地基,有了穩固的地基,才能再把牆壁、樑柱一一蓋上去。

  為何大家這麼強調從近台快攻來建立腰的基礎? 我想原因就是,近台快攻基本動作的練習可以暫且把全身肌肉都放鬆,所以多餘的動作(揮大臂、聳肩、抬肘、手後拉、揮拍過左耳、引拍太高、翻拍、亂使腕力、上半身晃動......等)都去除,只用轉腰+重心轉移的力量就能輕易把球打了過去,小臂只要微調,不需要發力。正確地練習近台快攻基本動作(在此強調「正確」兩個字),可以讓你養成轉腰的習慣,多餘的動作就會慢慢去除(無法短期去除),就如倒吃甘蔗般越來越甜美,動作越來越順暢,發力也就會越來越合理,達到擊球快速穩定、發力集中、快速還原、收放自如、四兩撥千斤的境界。不過這是慢慢養成的,不是練了一天兩天就能成事;要有恆心毅力。

  直接從拉球動作來感覺用腰是比較難的。因為拉球靠腿、腰、肩、大臂、小臂、腕、指力等發力傳遞,不像近台快攻基本動作那樣單純,很容易一個環節錯誤,就給練錯,不小心就走回頭路,或者誤解,感覺錯誤。要理解腰的動作也比較辛苦,容易繞遠路......畢竟許多業餘球迷都打了好幾年的球,要直接從拉球動作去改,真的很難很難。

先看一段話::當前純擊打的正、反手攻只是在基本功訓練時才必須用得到,實戰中傳統的攻打技術早已被拉攻技朮基本取代了

上面這段話是一位高手說的。

我們在初學正手攻球的時候,開始是以撞擊為主,也就是純擊打。當我們正手攻球熟練後,能夠對攻350個球後,就應該加力打了。但是,加力打往往會將球打出台。正面撞擊的速度大了,球速快了,球就容易出台。

那怎麼辦呢?上面那位高人告訴了我們:拉攻

什麼是拉攻?就是帶有摩擦感覺的正手攻球,不是純擊打式的正手攻球。

為什麼提出這個問題呢?因為有的人對正手攻球的轉腰、揮拍高度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有人說正手攻球的轉腰幅度要大一些、揮拍到眉心附近。有人提出相反的觀點,認為近台轉腰無法太大,揮拍的位置依勢而定,觸球後,揮拍只是順勢而為,不必過於追求揮拍結束點的位置。還有人認為,正手攻球,球怕撞擊球,如果揮拍到眉心,勢必力量很大,會將球打到台外面。

其實,大家的觀點都有道理。只是站在不同方面,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的。

初學者,開始練習正手攻球時,揮拍速度慢,教練要求揮拍到位(揮拍到眉心),轉腰要明顯,這是為了保證初學者的動作做的充分些,做的能夠到位些,為以後的技術進階打下良好的基礎。當正手攻球的動作熟練後,需要加力了,這時的正手攻球動作幅度就自然減小了。而當你要加入摩擦,逐步過渡到學習弧圈球技術時,就會發現,你的動作幅度又大了起來。

這就是辯證法中說的否定之否定理論。

我們看教練在與學員正手對攻練習時候,揮拍和轉腰的幅度並不是很大,一方面可能是為了保證回球的穩定性,另一方面,也是教練用的是純擊打式攻球,回球盡量不帶摩擦(特別是直板握拍的教練,握拍使拍頭朝下,如果加入摩擦,容易帶有側旋),以使學員能夠更加容易回球。

我在練球的時候,大家也說揮拍的動作不大(當然,不是教練的那種動作不大)。當時,自己覺得身體的協調性不錯,轉腰也可以,擊球的動作也穩定呀。對此,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提出,應該像下面的動畫那樣揮拍、轉腰: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正手攻球.gif

自從大家提出我的正手攻球的問題後,我就注意研究、刻意改進!但我的實踐結果表明:正手攻球的動作不能太大,特別是在近台。如果退台,就可以把動作做的稍微充分一些、明顯一些!

還有,我看我們這的教練的正手攻球動作也是收臂、轉腰、重心轉移不明顯,動作都很小!難道說教練們也不懂?!他們是出來混飯吃的?!

我認為,近台的正手攻球如果把動作(當然,也包括轉腰和重心轉移動作)做的十分充分或者說是誇張,結果只有兩個:一是把球打飛了;二是動作就要慢,是碰球或者說是擋球,擊球時機晚。

不過,對上面的那個動畫(包括其它一些攻球動作比較大的動畫),我也一直在琢磨,為什麼他們可以把動作做的那麼充分呢?是因為他們很小的時候受過專業訓練?!是因為他們是專業(有的是國家隊的)運動員?!是因為我的身體素質差(歲數大了、骨骼的柔韌性不好)?!我想,可能有這方面的因素!

另外,是不是還有別的原因呢?我嘗試稍微退台練正手攻球,覺得還是可以把正手攻球的動作打的更大一些,但還是達不到動畫里的標準。

使我恍然大悟的是下面的三件事:

1、一天,我在練習正手攻球的時候,我加入了一些摩擦成分,動作立刻就便得大一些了!我恍然大悟:原來,那些動作比較大的動畫,其運動員都是在攻球的時候,有摩擦的成分在裡面!

2、我看到了那位高手說:當前純擊打的正、反手攻只是在基本功訓練時才必須用得到,實戰中傳統的攻打技術早已被拉攻技朮基本取代了!拉攻技朮的的含義,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摩擦,它不是直接撞擊,它不是直攻球!專業運動員早就知道傳統的攻打技術早已被拉攻技朮基本取代了,所以,他們就把正手攻球的動作做成了正手拉攻球,而不是直攻球!這是他們自然而然的習慣動作!

3、由此我還想到,在開始教孩子正手攻球的時候,我經常提醒她:要多撞擊,要減少摩擦。因為孩子在初學正手攻球的動作里加入了摩擦的成分(初學正手攻球,是不應該有太明顯的摩擦的)。所以,別人看到她的動作比我的動作大。

上述三個方面都說明,正手攻球的動作里,加入摩擦成分,就會把動作做的更充分一些!

什麼原理?1、因為摩擦使撞擊球的力量減少了,球速慢了,球不往前走,那麼就可以把動作做的大一些!2、摩擦時的拍型是前傾的,是壓拍型的,如果不比直攻球多向上揮拍,球就會下網!

當然,直拍與橫拍,揮拍手的高度相同,拍頭的高度也是不同的。這是握拍使然!這一點,大家也應注意。所以,不可盲目模仿!

啰啰嗦嗦的說了半天,不知您看明白了沒有?發此帖的目的,是與初學者來共同探討、交流一下,並提醒自己在以後的練習中加以注意。

如果您覺得我的觀點不對,您別客氣,就拍我吧。因為,我不是高手!

上面的動畫是王力勤搓擺、王皓橫拉的全過程。從中不難看出,王皓在近台反手拉下旋來球的引拍及發力時手臂、手腕的動作過程與台內擰球是同一模式的,只是幅度有不同,從這一點上看,台內擰技術應是橫打技術的中心技術。

1、站位:右腳略前。

2、引拍:在收腹含胸的基礎上,左斜身的同時沉右肩並再收腹彎腰,下降重心至偏右腳,屈腕引拍至雙腿間的身體中線上。引拍到位時的拍形仍然是基本平行於地面的。

3、發力:仍然是用腰來控制手腕、手臂的發力。來球至高點期時迴轉身體帶手臂迎前,注意:此時手臂並無發力、但拍形己變至前傾,來球至下降初期時在保持含胸的基礎上挺腰、同時手指發力使手腕外展"吃"住球並帶小臂外旋、大臂領肘發力、觸球後中部至中上部向上中部摩擦。注意:a、發力方向主要是向前上,故重心略有上提但變化不大。b、拉下旋來球與台內擰下旋來球的發力不同之處在於拉球時必須要有大臂的領肘過程,所以,雖然拉球也是手指先發力帶腕外展同時帶小臂外旋,但大臂在小臂外旋的同時也有適度地發力帶肘同步向前,這一點與台內擰是不一樣的,但仍是手指的發力在前,這是尤其要引起注意的!

4、還原:球離板後球己變成上旋,其回球也必定是上旋,所以在身體還原到予備站位狀態的同時要迅速地適度向後移位,以利後續。

用中指前節的指肚將球拍水平托起,保持拍子平衡的這個點就是拍子的重心點。用重心點擊球會相對穩定,將重心點向拍頭移動一個球的距離(40mm),此處即為"甜點",是利於發力的區域。建議:起下旋的第一板球用重心點,以保證穩定;搶攻或強攻時用甜點,利於發力。正、反手皆如此。

"強上旋"基本有三種表現形式,一種是速度慢、旋轉強、弧線相對較高的加轉弧圈球,一種是速度快、旋轉強、弧線相對低的前沖弧圈球;另一種是質量較高的上旋發球,這種來球的上旋相對較強、速度一般、但落點較刁。

撕有快撕與反撕之分,快撕適用於第二種來球,反撕適用於第一種與第三種來球,所以若想確保撕球效果,就必須弄清楚快撕與反撕的不同發力機制及適用範圍,以一種撕去應對三種強旋轉方式,是不可能做得到的事情。

用傳統地推擋系列技術去應對三種強旋轉方式也是可以的,例如第一種來球用加力推、第二種來球用快推、第三種來球用側推等等。但用推擋和用撕二種不同技術回球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實戰中用自己的特長技術回擊來球是最佳地選擇,所以用撕還是用推擋,應在自己技術能力的基礎上去選擇,更要弄清楚所用技術的適用範圍,才是技術成熟的表現。

側身正手攻球(一)特點和作用  側身攻球,需移動腳步,從這點看,似乎比正手攻球的難度大、但是,移步又可以增大擊球的力量。特別是移步側身後,正手的位置完全讓開,所以,更利於發揮整個身體的力量。另外,側身攻球還往往使對方難以判斷攻球的線路。側身攻球,不僅可以彌補反手進攻能力較弱的運動員之不足,而且,即使是擅長反手攻球的人,也不能不重視側身攻球。在某種意義上講,側身攻球的多少甚至可以標誌著進攻能力的強弱,尤其是對以攻為主的運動負來說,更是如此。  (二)要求  1、掌握好側身移步的時間:過早移步,易被對方察覺,突襲空當;起步過晚,又會貽誤了攻球的最佳時間。一般應在球觸對方球拍瞬間即開始起步側身為好。  2、側身的步法要快(具體側身時的步法,在步法一節詳談),側身後應具備連續進攻的能力(包括扑打右方空當)。  3、不斷提高側身攻球的戰術意識,減少或避免盲目側身。側身攻球不是一項孤立的技術、一定要明確它和其它技術的聯繫,明確運用側身攻的方法。  (三)動作要點基本與正手攻球相同,此不贅述。  三、反手攻球  (一)特點和作用  反手攻球受身體妨礙,一般不似正手攻球力量大。但是,反手攻球具有出手快、突然性強的特點。從目前乒乓球技術的發展趨勢看,不論什麼打法的運動員,都必須掌握反手攻球。  (二)要求  1、能快抽,能發力,遇到反手位突然出現的機會球來不及側身攻時,反手能發力攻擊。  2、能近台、能中台;能攻下旋球、能攻上旋球。如撲正手位後,再回到反手位,往往遠離球台,此時反手有一板攻球常可化險為夷。  3、應具備發球搶攻、搓中突擊、接發球搶攻和帶打弧圈球的能力。   (三)動作要點  二、直拍反手攻球  (1)引拍動作:兩腳開立(初學者可右腳稍前),體略左側,右髖和腰右側略向左後方壓轉重心,雙膝微屈,前臂稍向後擺,舉拍稍高。  (2)擊球動作:寬髖關節略向右轉,前臂向右前方用力,肘部內收,左肩稍向後拉,擊球中部稍偏左側,手腕輔助發力,稍帶摩擦球,食指掌握好拍形,拍後中指決定發力方向。  (3)結束動作,因慣性作用球拍至頭右側前下方漸止。迅速還原,準備下次擊球。  (4)動作關鍵  ①收肘:發力時,切忌肘部支出橫拉,攻球側旋。  ②觸球瞬間,手腕有一向前上方的摩擦球動作。  ③善於運用腰、髖的動作。  ④掃抽高半球時,引拍動作稍加大向左的距離,球拍帶動手臂隨球高舉(切忌肘部高舉),拍形前傾,向前下方用力抽擊。應充分發揮腰、髖的轉體動作。  ⑤遇台內或近台旋轉不強且稍高於網的球時,可進行彈擊。前臂手腕放鬆,略向後引,手腕先後屈再向右前方甩出,動作小,爆發力強。  2、橫拍反手攻球  (1)引拍動作:腰、髖略向左轉的同時,帶動前臂略向後引拍,手腕稍後屈。  (2)擊球動作,在腰、髖略向右轉的同時,前臂手腕向前右方發力,觸球中部或中上部。前臂和手掌背部的運行方向決定擊球的方向,拇指控制拍形和擊球弧線。  (3)反手快撥是橫拍進攻型選手用來對付上旋來球的一項相持性技術,具有站位近、動作小、快速、穩健的特點,前臂發力為主,在借力中發力,擊球時間為上升期,觸球中上部。  (4)反手彈擊,即在台內或近台出現了略高於網的無旋轉或旋轉較弱的球時,手腕速向後做一小動作引拍,然後急速向前爆發用力將球彈出。擊球時間為高點期。近年來,歐洲橫拍的彈球技術有較大發展,如瑞典隊的瓦爾德內爾,反手在拉弧圈或對攻中,偶有一板彈擊,因節奏突變,常使對方防不勝防。  3、反手攻擊不同來球時的技術要點  攻擊下旋球時,球拍略低於來球,在向前打球的同時有一向上摩擦球的動作,使球既有向前的速度,又有適宜的弧線。擊球時間為上升後期或高點期。攻打上旋球時,球拍應高於來球(或與來球同高),力求蓋住球,擊球中上部,協同身體重心之力,以前臂向前發力為主,動作相對固定。攻台內球時,當腳步和身體重心到位後,手腕有一向後的小引拍動作,一般在高點期擊球,以手腕的爆發力為主,配合手指的調節。  4、易犯錯誤及改正方法  (1)發力時,肘部支出,攻球側旋。難於發大力攻球,高球壓不下來,無法攻至對方反手大角度。    改正方法:在教練的指導下練習徒手動作,體會支肘與收肘的動作區別,記住肌肉感覺。上台練習以攻斜線為主,著重體會收肘動作,觸球部位稍偏球左側些。  (2)單純用手臂攻球,無有腰、髖、腹、腿部動作的配合,動作不協調,難於發大力,管不住球。  改正方法:觀摩正確動作,練習正確的揮拍動作,著重體會腰、髖、腹、腿部的動作。上台練習應特別注意身體重心的交換。因為重心的交換往往是腰、髖、腹和腿部動作的結果。  (3)手臂下沉過多,難於向前迎球,只能從球底部向上拉、速度慢、力量小、易出界。  改正方法:明確90年代攻球動作的特點,多看現代優秀運動員的反手攻球動作,可適當多安排些攻打弧圈球的練習,以提高反手攻球的手位。


推薦閱讀:

杜塞世乒賽?
張繼科和許昕誰能上里約單打啊?
張繼科是否衰落了?
【不可複製】張繼科445天大滿貫背後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如何看待張繼科慘敗於張本智和?

TAG:乒乓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