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

  孩子的智力和語言能力在3歲這一年裡會有許多顯著的進步,這些變化不僅能讓孩子在新的層次上思考,學習和交流,還能為孩子將自己定位為一個獨立的人做準備。如果你問一個兩歲大的女孩她是誰,她的回答五花八門。也許她會告訴你她的姓名,或者回答說自己是個女孩而不是男孩。如果你問她是大人還是孩子,她也許會說:「我還小!爸爸是大人。」或者她會說,「我是大孩子了,」因為她知道自己已經不再是嬰兒了。這些自我了解的知識看似零零碎碎,但拼湊起來卻表明孩子身上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轉變:孩子的頭腦中已開始慢慢形成了一幅圖畫。這幅圖畫向她展示了自己是誰,什麼東西能使她與周圍的人進行比較。

  要點:「表揚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

  父母該做的「我的拿手項目是……」活動:與孩子輪流說自己擅長做的事。家長可以先說:「讓我們來玩個遊戲。我說我擅長做的事,你說你擅長做的事。」然後從有趣的事開始,如「搔你的癢,我拿手。」給孩子一些提示,直到孩子能重複說這些事。到最後,她自己會給出答案。益處:榜樣和幫助有利於引導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觀念。

  在這一年裡,孩子的自我觀念會不斷拓展。她會急著告訴你,她喜歡的事物——藍色和胡蘿蔔——以及她討厭的事物——學校的同學比利和西蘭花。因為她正忙於樹立一種自我意識並向她人展示自己能幹什麼,所以一有機會,她就會試著自給自足。這就意味著,她有時會對你的建議提出異議,無視或拒絕你的要求。通常還會試著說明,對於自己的世界,她能把握多少。無論這對父母有多沮喪,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需的一步。當孩子培養起調節自己情感的能力,而她人對於這些技能又給予積極的評價時,孩子的自我觀念就會增強。利用孩子對於自身的濃厚興趣和注意力,當她自己想出辦法解決問題的時候,表揚她是個聰明的孩子;當她自己拿午餐包的時候,稱讚她是個堅強的孩子;當她與來自街那一頭的朋友分享她的新推車的時,誇獎她是個善良的孩子。孩子對於自己是誰和自己能做什麼的意識正不斷增強,而這類表揚能讓孩子的這種感覺更為強烈。

  關鍵:「理解情感才能學會控制情感。」

  你快樂嗎?

  孩子2歲的時候,她對情感的了解已不少了,她能辨別和確認出自己和她人的基本情感,包括快樂、悲傷、憤怒和恐懼。有了這項技能以及對於因果關係日趨深入的了解,孩子開始能談論自己的情感和致使她產生這些情感的原因。你也許會聽到她說:「我生氣了!」如果你問她為什麼,她會說:「簡很小氣。」這種解釋自己感受的能力

  能讓孩子對自己的情感有更多的控制權。一旦孩子知道了自己的感受並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如果有必要,她就會採取行動改變這種感受。當她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時候,她便不再受一時衝動的擺布了。這樣她就培養起了研究人員所說的自我約束能力。

  自我調節:想法讓自己有良好感覺

  自我調節是指孩子能表述自己的感受,想辦法控制自己的情感並從她人那裡獲得對於她恰當行為的口頭認可。這也是成人一直不假思索做的事。但對於孩子來說,自我調節是一件需要有強烈的意識才能做到的事。你也許會注意到孩子很積極地要去拿她的小熊或毯子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這是兩歲左右大的孩子用來調節情緒不佳的一個普遍而又有效的對策。孩子長到3歲大的時候,便已掌握了調節情感的多種對策了,其中包括:

  蒙上雙眼、閉上耳朵不看或不聽她不想看見或聽見的事。

  用語言消除自己的疑慮(例如,「爸爸回來後,我們一起看故事書。」或者「我現在是個大孩子了。」)

  用肢體動作安慰自己(如拉扯衣服或擺弄什麼東西)。

  從家長或其她照顧她的人那裡尋求安慰。

  改變目標(如當她知道沒有自己原來想要的那種餅乾的時候,就改要薄脆餅乾)。

  當孩子陷入了一種情緒,而她自己似乎無法擺脫,家長不妨建議孩子採取以上某條對策。這既有助於解決目前的問題,又有利於培養孩子長期的情感調節能力。研究表明,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的最佳途徑之一便是每天與孩子進行這樣的交流。

  情感表達的規則

  當孩子在努力學習控制情感的過程中,對於何時、何地、如何恰當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些問題,孩子是從父母那裡獲得反饋的。只有當孩子清楚了這些情感究竟是怎麼回事的時候,她才會告訴父母,她對於父母的表揚或狂怒的真實感受是什麼,孩子會敏銳地覺察到家長對於什麼情感會有肯定的反應,對於什麼情感會有否定的反應,而對於什麼情感毫無反應。否定的反應反而會使孩子對某些行為印象更為深刻,所以家長最好無視自己不喜歡的行為,表揚自己喜歡的行為,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急於想知道情感有什麼用,她對自己的環境有多少的控制權,所以努力想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如發脾氣,事實上反而會增加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次數。

  無論何時,只要孩子的行為合家長的意,哪怕只是一點點,家長也應給予關注和表揚。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給孩子提示或對策,教她如何自我調節。例如,告訴孩子他可以踩踩地板或揍揍枕頭來發泄他的沮喪和失意,但不能打人、打寵物或踢傢俱。這樣一來,孩子便知道了排解心中不順的正確途徑。如果孩子發現拉上褲子對他而言太難,教他如何向他人求助。如果不這樣做,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而現在,孩子對同一件事卻有了積極的看法。當孩子三歲的時候,你很有可能會發現孩子已掌握了一系列全新的自我調節的技巧。當你在朋友家做客的時候,他會在你耳邊,悄悄地告訴你他很難過或者直到你坐在車裡時才突然哭起來。此時,你便知道孩子在表達壞情緒時已很有技巧。他已懂得使用語言,而不是動作來表達情感。另外,他已經從你的身體力行中掌握了情感表達的規則。

  有自覺意識

  孩子的自我意識在不斷增強,同時他也越來越清楚父母讚賞什麼行為,反對什麼行為,這時,所謂的「自覺」意識情感便開始出現。在孩子剛兩歲時,這些情感主要包括羞愧、尷尬和自豪;當孩子快三歲的時候,這些情感中

  情感表達的規則

  當孩子在努力學習控制情感的過程中,對於何時、何地、如何恰當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些問題,孩子是從父母那裡獲得反饋的。只有當孩子清楚了這些情感究竟是怎麼回事的時候,她才會告訴父母,她對於父母的表揚或狂怒的真實感受是什麼,孩子會敏銳地覺察到家長對於什麼情感會有肯定的反應,對於什麼情感會有否定的反應,而對於什麼情感毫無反應。否定的反應反而會使孩子對某些行為印象更為深刻,所以家長最好無視自己不喜歡的行為,表揚自己喜歡的行為,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急於想知道情感有什麼用,她對自己的環境有多少的控制權,所以努力想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如發脾氣,事實上反而會增加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次數。

  無論何時,只要孩子的行為合家長的意,哪怕只是一點點,家長也應給予關注和表揚。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給孩子提示或對策,教她如何自我調節。例如,告訴孩子他可以踩踩地板或揍揍枕頭來發泄他的沮喪和失意,但不能打人、打寵物或踢傢俱。這樣一來,孩子便知道了排解心中不順的正確途徑。如果孩子發現拉上褲子對他而言太難,教他如何向他人求助。如果不這樣做,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而現在,孩子對同一件事卻有了積極的看法。當孩子三歲的時候,你很有可能會發現孩子已掌握了一系列全新的自我調節的技巧。當你在朋友家做客的時候,他會在你耳邊,悄悄地告訴你他很難過或者直到你坐在車裡時才突然哭起來。此時,你便知道孩子在表達壞情緒時已很有技巧。他已懂得使用語言,而不是動作來表達情感。另外,他已經從你的身體力行中掌握了情感表達的規則。

  有自覺意識

  孩子的自我意識在不斷增強,同時他也越來越清楚父母讚賞什麼行為,反對什麼行為,這時,所謂的「自覺」意識情感便開始出現。在孩子剛兩歲時,這些情感主要包括羞愧、尷尬和自豪;當孩子快三歲的時候,這些情感中增添了歉疚和嫉妒,每種情感不是增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是粉碎這種意識,這些情感的出現意味著兩件事:第一,孩子具有自我意識;第二,成人已給予了他某種指導,教他做些什麼,教他感覺些什麼。這些教導不必是些講得激動人心的大道理,通常就是一些基本的知識,教孩子如何保證安全,如何與他人相處,比如,和顏悅色地告訴孩子「我們不能打人」。這些更為複雜的情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巨大的飛躍,現在,你的孩子不僅知道你期望他做些什麼,他還能將自己的行為與你的期望相比較。每個人向他人伸出了真摯的援助之手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這是生活的一大美麗回報。」

  查爾斯·達德利·沃納,作家

  一開始,孩子只有在那些經常提醒他情感規則的成人面前表現出自覺意識情感。但研究表明,如果在孩子幼年時期家長與孩子間的關係是合作型的,而且情感交流上也是積極有益的,那麼這種關係在孩子稍大些時便會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是非感。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孩子會逐漸將你傳達給他的道德知識內在化,甚至當他沒有父母陪伴,與其他孩子在操場另一頭的沙箱里玩的時候,他也會表現出這些情感。

  家長如是說:卡萊恩兩歲半的時候,有一天在一家雜貨店裡看中了一包M&M』s的巧克力糖。她一屁股賴在地上,又是踢又是叫,非買不可。雜貨店裡的每個人都盯著我們,可出於某種原因,我站在原地紋絲不動,對她也不加理會。經理走了過來,問我孩子這樣有沒有關係。我說:「噢,她沒事的。」我不知道我哪來這麼大的定力不去理她。以前,我常常竭盡所能,對她百依百順,要她停止哭鬧,而現在我厭倦再這樣做。但奇怪的是,我們一走到收銀台,她停了下來,然後又繼續往前走,就好像什麼也不曾發生過,即使我沒有給她買M&M』s巧克力糖。」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http://www.okfumu.com/viewnews-22017


推薦閱讀:

自我介紹的五種具體形式
不斷增強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的自我革新能力
懂得享受獨處的人,日子不會過得太差
對於年少時傷害過得男生如何彌補?

TAG:孩子 | 意識 | 自我 | 自我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