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周易》脈絡

《易》道廣大,中西共傳

《易經》作為中國古代哲學著作的經典,又被譽稱為群經之首,與《道德經》一起成為對西方世界有著重要影響的兩本來自中國的著作。

什麼是《易經》

《易》的版本據傳有三個版本,一是夏朝的《連山易》,一是商朝的《歸藏易》,而我們今天僅存的並且流傳廣泛的是周朝的《周易》。

易經的發展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期,一般以「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從孔子之後易的本《經》和易《傳》合稱為《易經》。《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及弟子共同撰寫。

從孔子之後,易經的研究和發展隨著時間在不斷往前推進,在歷朝歷代中都出現了著名的易經學者。而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國周邊的韓國、日本等國家也出現了不少研究易經的學者,而西方世界中也不乏有對易經深入研究的著名學者。我們就借這個機會,來做一個簡單的梳理。

中國篇

焦延壽。焦延壽於《周易》自稱學於孟喜,其學生京房也認為「延壽易即孟氏學」。而孟喜正傳弟子「瞿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其實,「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托之孟氏,不相與同」。「其說長於災變,分六十四卦,更直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 這些思想後來被其弟子漢代著名易學大師京房繼承和發展。

京房。開創了今文《易》學「京氏學」,自成一派。京房的《易》學得之於焦延壽。他把焦延壽以災異講《易》的做法推向極端,到處宣講,以之干政,使《易》學此一流派在當時聲名顯赫,對後世影響極大。焦延壽大概看出了京房以《易》干政的危險性,曾不無憂慮地說:「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漢書·京房傳》)最後結局果然不出焦氏所料。京房的一大貢獻是八卦納甲法。

八卦納甲法指由西漢易學家京房公開的佔法原則。將十干納於八卦,並與五行、方位相配合。即乾納甲,坤納乙,甲乙為木,表示東方;艮納丙,兌納丁,丙丁為火,表示南方;坎納戊,離納己,戊己為土,表示中央;震納庚,巽納辛,庚辛為金,表示西方;乾納壬,坤納癸,壬癸為水,表示北方。甲為十干之首,舉一以概其餘,故名。

魏伯陽(100 - 170),東漢著名的黃老道家、煉丹理論家,名翱,字伯陽。其所著的《周易參同契》,五行相類,共三卷,是現存系統闡述煉丹理論的最早著作。該書思想來源本於黃老與《周易》,並參考古煉丹術及煉丹古書,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周易參同契》被後世奉為「萬古丹經王」,奠定了道教丹鼎學說的理論基礎。

《周易參同契》,道教早期經典。全書托易象而論煉丹,參同「大易」、「黃老」、「爐火」三家之理而會歸於一,以乾坤為鼎器,以陰陽為堤防,以水火為化機,以五行為輔助,以玄精為丹基等等,從而闡明煉丹的原理和方法,為道教最早的系統論述煉丹的經籍。

鄭玄(127年8月29日—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鄭玄以箋《毛詩》和注《三禮》顯稱於世,晚年所作《周易注》影響極大。鄭玄的貢獻是留下了周易的象數法。

例如鄭玄註解《觀》,卦辭曰:「盥而不薦,有孚頤若。」整個卦辭的意思是說舉行祭祀的意義在於教化,所以君王在儀式中的威儀要比奉獻犧牲更為重要,對此鄭玄解釋說:「坤為地,為眾;巽為木,為風。九五天子之爻,互體有艮,艮為鬼門,又為宮闕。地上有木而為鬼門、宮闕者,天子宗廟之象也。」顯然,這是鄭玄根據《說卦傳》對坤、巽、艮三卦卦象的解釋所得出的結論。

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日南太守虞歆之子。三國時期吳國學者、官員。他本是會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後投奔孫策,自此仕於東吳。他既可日行三百(一作二百),善使長矛,於經學也頗有造詣,尤其精通《易》學,又兼通醫術,可謂文武全才。虞翻的貢獻是留下了卦變法。

虞翻用卦變法解釋所有的卦都可以由十二消息卦演變而成,比如《益》卦卦辭:「利有攸往」說:否上之初也。損上益下,其道光大。二爻往坎應五,故「利有攸往,中正有慶」也。

這是說益卦是由否卦變來的,即否卦

的上爻來到初爻的位置,即成益卦

。將上面的陽爻去掉一個增加到下面,故叫「損上益下」。人類社會裡損上益下是上級關心下級,如此勢必贏得下級愛戴,故說「其道大光」。益卦的二爻陰爻與五爻陽爻既各自得中,又為有應,故說:「利有攸往,中正有慶」。

王弼,字輔嗣,生於公元226年(魏文帝黃初七年),死於公元249年(魏齊王嘉平元年),三國曹魏山陽郡(今河南焦作)人,經學家、哲學家,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王弼非常重視《周易》的解釋學傳統,如他在《明象》中提出「得意忘象」說,主張通過卦象獲取卦義,而獲取卦義後就可忘掉卦象。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讀《老子》的《老子注》 、《老子指略》及解讀《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 四部。 王弼摒棄卦象,從義理解周易,稱「王弼掃象」,自創以老解易,試圖兩難自解,實際上盲人摸象,難以苟同。

王弼注《周易》一改漢人支離煩瑣的傳統方法,不用象數,而用《老子》,以老子思想解《易》,並闡發自己的哲學觀點,在學術上開一代新風「正始玄風」。

陳摶(871年—989年),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白雲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學者、養生家,尊奉黃老之學。陳摶拜麻衣道者為師,從事《易》學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龍圖序》、《太極陰陽說》、《太極圖》和《先天方圓圖》等,現流傳的著作託名者居多。陳摶的意圖很清楚,欲一反王弼以來掃象言理的傳統,主張掃辭而尊象。陳摶開先天太極圖,自此後先天易數開始廣為流傳。

先天易數以圖解《易》,「辭外見意」。這是先天易學的顯著特點。先天易學主張「不立文字」,只用簡單的易圖,解釋《易》理。認為上古伏羲設卦,本來就是如此。自從周公、孔子系了辭,作了傳,人們就專在文字上下功夫,致使易圖的奧妙反而隱晦。陳摶主張恢復伏羲畫卦的本來面目。

明代學者焦竑《焦氏筆乘》中,引一段陳摶《正易心法注》的話:「羲皇始畫八卦,重為六十四,不立文字,使天下嘿觀其象而已。如其象則吉凶應,違其象則吉凶反,此羲皇氏不言而教也。《易》道不行。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復晦。蓋上古卦畫明,《易》道行;後世卦畫不明,《易》道不行。聖人於是不得已而有辭,學者一著其辭,便謂《易》止於是,而周、孔遂自孤行,更不知有卦畫微旨。」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堯夫,北宋著名理學家、數學家、道士、詩人。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並稱「北宋五子」。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先天圖》《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梅花詩》等。

(圖為邵雍)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山村詠懷 邵雍》

邵雍開創梅花心易,也就是梅花易數的別稱。梅花易數起源於漢易,發揚於邵雍,是一部以易學中的數學為基礎,結合易學中的「象學」進行占卜的書,相傳邵雍運用時每卦必中,屢試不爽。梅花易數依先天八卦數理,即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隨時隨地皆可起卦,取卦方式多種多樣。

程頤(1033-1107.10.5) ,漢族,字正叔,洛陽伊川(今河南洛陽伊川縣)人,世稱伊川先生,出生於湖北黃陂 ,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為程顥之胞弟。其著作有《周易程氏傳》《遺書》《易傳》《經說》,被後人輯錄為《程頤文集》。明代後期與程顥合編為《二程全書》。程頤、程顥為周易義理派一代宗師。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24歲的程頤京師太學讀書,主管太學的教育家胡瑗(安定先生,今江蘇省如皋市安定小學因此得名)嘗以《顏子所好何學論》試諸生,程頤文章受到胡瑗賞識,胡瑗授於程頤"處士"的身份。

程頤受王弼、胡瑗、王安石以義理治《易》的影響,在此《伊川易傳》一書中,借解釋《周易》卦辭爻象來闡明義理。並在《易傳序》中提出「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理學命題,認為無形的理寓於有形的象中,理與象即是理與事的體用關係。易象反映天地萬物之物象,易理則概括了天地之理。理不僅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又是社會等級、人生道德的由來。這裡面還包括陰陽、動靜變化的思想和關於理欲的觀點,反映程頤從宇宙自然到社會人生的較系統的哲學思想,成為宋明理學的重要著作。

來知德(1525~1604),明代理學家、易學家,著名詩人。 字矣鮮,別號瞿塘。明夔州府梁山縣(今重慶市梁平區)人。著有《周易集注》《來瞿唐先生日錄》,《易》學成就更是獨樹一幟,時稱「絕學」,「孔子以來未曾有」,對後世影響至深,研究者遍及海內外。(學術被稱為「來氏易」)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農,號姜齋、又號夕堂,湖廣衡州府衡陽縣(今湖南衡陽)人。他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傳》、《黃書》、《尚書引義》、《永曆實錄》、《春秋世論》、《噩夢》、《讀通鑒論》、《宋論》等書。(著作深奧難懂)

王夫之以《周易》為道德訓誡之書,就是在程頤這一基調之上,繼續往下延伸。朱熹不同意程頤以《周易》為言理之書,作《周易本義》,欲恢復《周易》本為卜筮之書,後來的易學家從中發揮出道理這一本來面目,強調《周易》的卜筮性質。王夫之吸取了朱熹的看法,不廢卜筮而講道德訓誡,所以他的重點放在知得卜筮結果之後君子何以自省,何以接受道德教訓而避凶趨吉。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福建泉州人,清朝康熙年間大臣、理學名臣。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歷任翰林編修、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曾協助平定「三藩之亂」、「統一台灣」。李光地尤其在易學方面著作豐富,除康熙的《御纂周易折中》由他主編外,其個人著述還有《刷易通論》、《周易觀彖》、《周易觀彖大旨》、《象數拾遺》等。李光地治易的特點帶有極大的綜合性和實用性,以易學為綱,三注《范》,詳註《參同契》。

日韓篇

李滉(1501年~1570年)名滉 ,字退溪,朝鮮李朝唯心主義哲學家,朝鮮朱子學的主要代表人物。 朝鮮的義理易學學派代表,李滉本人就是以 朱子的義理之辨作為宗旨研究《周易》的 ,著有《退溪集》(68卷)、《朱子書節要》、《啟蒙傳疑》、《心經釋錄》、《天貧圖說》、《四端七情論》等。(朝鮮思想界的雙璧,二大儒之一)

(韓元上的李滉像)

曹南冥,姓曹名植,字楗仲,南冥為其號。生於朝鮮燕山君7年(明孝宗弘治14年,公元1501年),卒於朝鮮宣宗大王5年(明穆宗隆慶6年,公元1572年),享年72歲。他曾躲避于山林潛心鑽研 《 周易參同契》 、朱熹 的《 易 學啟 蒙》 和《 周 易本 義》 等著作 ,採用 以圖解義方式對 「 太極圖 」 、《 周易本義》 中 的 「 河圖 」 、 「 洛書 」 進行了詮釋,並以此為中心構建了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 。

伊藤仁齋,寬永4年— 寶永2年 ,日本德川時代前期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古學派之一的古義學派(又稱堀川學派)的創立者。名維楨,字源佐、源吉、源七,號仁齋、古義堂、棠陰。生於平安京(今京都)。伊藤仁齋亦肇始了日本古學易學, 他一生不僅留下許多儒學著作, 而且也有《易經古義》、《大象解》等易學著作, 故而他在日本易學史上也具有開創古學易學其端的重要位置。

高島吞象,又名高島嘉右衛門,1832年生於江戶,是明治維新時期湧現的易學大師,在日本有"易聖"之稱。他利用《易經》進行廣泛的占卜,小到尋物、天氣、婚姻、營商、疾病、個人氣運等,大到國家的軍事、政治、國際關係,有事必占,幾乎每占必中,許多佔斷結果被日本天皇、內閣總理和各省大臣所採納。他曾準確預言了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其中包括定遠艦的沉沒和戰後條約的簽訂。

世界篇

衛禮賢(Richard Wilhelm 1873—1930)原名為理查德·威廉,來中國後取名衛希聖,字禮賢,亦作尉禮賢。漢學家。1873年05月10日,他出生於斯圖加特——當時符騰堡王國的首府。辛亥革命後與康有為在青島組織尊孔文社。將《論語》《道德經》《列子》《莊子》《孟子》《易經》《呂氏春秋》《禮記》等譯成德文,迄今仍在西方再版發行。衛禮賢的德譯本《易經》於1924年在德國耶拿出版,因信、達、雅兼備,在西方得到了高度評價。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1907年開始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發展及推廣精神分析學說長達6年之久,之後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揚鑣,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榮格促成了將衛禮賢的《易經》德譯本轉譯為英文本,當時年已73歲的榮格為這一英譯本寫了序言,闡述了《易經》對於現代心理學發展的意義,指出了衛譯本的價值,這對衛譯本在英語世界的流傳起了重要作用。

(圖為榮格)

榮格對《易經》有著濃厚的興趣,並曾進行過認真而深入地研究。與萊布尼茨關注數理和黑格爾關注哲學不同,榮格最感興趣的,是《易經》的占卜系統。但是,榮格真正關注的並非是算命,抱有的並非普通人慾知吉凶的心態,而是試圖揭開易經占卜的準確性當中那深邃的秘密——對此他堅信不疑。

正因為這種深信不疑,他提出了自己帶有神秘色彩的「同時性原理」。這個原理舉例說來,便是你夢見的事情在現實里發生了,你預感到的事情真實發生了,你在至親之人遭遇不幸時產生了心靈感應……這些都是真實存在而且有著深邃道理的,這種道理,便是榮格稱之為「同時性原理」的超越因果性的存在。

所以適合運用易經占卜的人群,他做了明確地規定:「《易經》徹底主張自知,而達到此自知的方法卻可能百般受到誤用,所以個性浮躁、不夠成熟的人士,並不適合使用它,知識主義者與理性主義者也不適宜。只有深思熟慮的人士才恰當,他們喜歡沉思他們所做的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這等於明確在說,說易經占卜扯淡,那只是你不夠資格碰。

小結

我們用心理學大師榮格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小結:「《易經》的精神對某些人,可能明亮如白晝;對另外一些人,則晞微如晨光;對於第三者而言,也許就黝暗如黑夜。不喜歡它,最好就不要去用它;對它如有排斥的心理,則大可不必要從中靈求真理。」


推薦閱讀:

《焦氏易林》重輯(師之)
周易卦序歌
從周易預測學探究「八字合婚」合理
周易微學堂八字基礎之十二地支論

TAG: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