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1)假如項羽在鴻門宴上除掉劉邦,歷史會怎樣?
2017-08-23 07:56:06
楚漢爭霸的傳奇故事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膾炙人口。秦王朝末年,法律嚴苛、殘酷,加之秦始皇窮盡天下人力、物力為自己修建驪山大墓,還收繳天下兵器「銷鋒鏑,鑄金人」,焚書坑儒,百般侵漁、盤剝民眾。人民不堪暴政,紛紛揭竿而起。先有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緊接著天下擾動,潛伏民間的戰國劫餘舊貴族與底層人民爭相扯旗造反,誅殺地方官,響應陳勝、吳廣。
楚國舊貴族項梁、項羽叔侄和「村官」劉邦聞風率眾群起響應,興義兵,誅暴秦,給風雨飄搖的秦王朝以沉重的打擊。
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楚霸王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後人,與秦有不共戴天的世仇。
公元前224年秦軍大舉南下擊楚,楚國以項燕為主將迎擊來犯之敵。秦將王翦足智多謀,他避開楚軍的鋒芒,採取堅守不戰的策略。項燕多次邀擊,秦軍只堅守不出,楚軍疲憊乏食,加上項燕發生戰略誤判,於是撤軍回返。王翦見楚軍東返,於是下令秦軍乘勢出擊,秦軍敢死隊突襲楚軍,大砍大殺。楚軍猝不及防,被殺得大敗虧輸,項燕在軍前揮刀自刎。是役,秦軍佔領了楚國的大片土地。因先祖死於秦將王翦之手,項家叔侄一貫視秦如寇讎。如今看到天下大亂,他二人也在吳中(今江蘇吳縣、宿遷)拉起一彪人馬,起兵反秦。叔侄二人殺會稽太守,組織起一支8000人的隊伍,號稱江東子弟兵,後逐漸發展成一支擁眾40餘萬的強大軍隊。
劉邦,江蘇徐州沛縣人 。他是一介布衣出身 ,小時候也讀過一點書,但不是一個老老實實的讀書人。青年時期,劉邦做了沛縣泗水亭長,大概相當於今天鄉里管治安的派出所所長之類的小吏,屬於秦朝最基層公務員。劉邦生性豁達大度,不喜務農,整日遊手好閒,偷雞摸狗,吃喝嫖賭樣樣精通,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酒色之徒。這樣一個「舅舅不疼,姥姥不喜」的浪蕩子,在常人眼裡是乏善可陳、難成大器的人物,後來卻偏偏陰錯陽差、以弱勝強,擊敗了威風八面、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建立起綿延400餘年的大漢帝國。
項羽自幼不喜歡讀書,卻有天賜神力,痴迷「萬人敵」。意思是喜歡排兵布陣、指揮千軍萬馬攻城拔寨,臨陣殺敵。項羽力能拔山舉鼎,氣蓋天下,有萬夫不當之勇。項家叔侄披堅執銳,親冒矢石,只用3年時間,就率5路諸侯大軍誅滅暴秦。眾人畏之如虎,見之則匍匐顫慄,皆以「霸王」稱之。項羽之勇,由此可見一斑。
楚霸王虎視天下,認為已無人可與之比肩,攻取咸陽、「取秦而代之」只在早晚之間。於是他大肆分封諸侯,政令大多出自項羽一人,群雄不敢仰視,唯其馬首是瞻。
命運之神似乎格外眷顧這位勇冠三軍、英氣逼人的年輕人,勝利的天枰似乎已向這位幸運兒的頭頂傾斜。
然而,笑到最後的卻不是力壓群豪、百戰百勝的項羽,正應了那句老話「人算不如天算」。是所謂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撿了大便宜的漁翁不是別人,正是那屢戰屢敗、屢仆屢起、頑梗堅韌的混混亭長劉邦。
史料記載,項羽率楚軍與秦軍和各地割據勢力苦戰70餘次,無不所向披靡,擋者破,擊者服,每逢陣仗無不「踏敵屍骨唱凱旋」。然而身為貴族後裔的項羽自視甚高,性格剛愎自用,不聽善言,自恃勇力,以力服人,不善接納並使用賢才,導致身邊輔佐四散而去。項羽勇猛善戰,無人能敵,性格也豪放雄毅,頗具人性之美。但項羽殘酷嗜殺,所過無不灰飛煙滅。特別是秦楚巨鹿惡戰之後,項羽坑殺20萬秦軍降卒,致天怒人怨,人心背離。史載項羽入關後「殘暴成性,燒殺搶掠,秦人大失所望,然懼怕項羽,不得不服」。
這時的項羽實力比劉邦強得多。百戰百勝、鷹瞵虎視的項羽視猥瑣小老兒劉邦猶如下屬部曲,根本不放他在眼裡。劉邦雖然玩世不恭,有流氓習氣和無賴作風,但他身上有項羽所不具備的品格:性格豁達、隱忍,知人善任,從諫如流,肚量大能容人,禮賢下士,能虛心聽取不同意見,從不固執武斷,善於籠絡人心、團結部曲。
其實,項羽氣勢最盛時,手下也是謀士如雲,猛將如雨。張良、韓信、英布、季布、彭越、司馬卯、魏王豹、韓王信、陳平、張耳等都跟過項羽,這些人都是時代的弄潮兒,皆非等閑之輩。然而性格偏狹、有勇無謀的項羽只器重貴族出身之人,卻不重用和善待這些起自蓬蒿的草根能人,致使這些英才最後大多投奔了劉邦。項羽心懷婦人之仁,他見士兵負傷能為之落淚,更能為士兵吸瘡療毒,卻不捨得給有功之人封官授賞,關鍵時刻更不聽謀士范增勸說,一意孤行,一錯再錯,猶猶豫豫,將眼看到手的勝利果實拱手送給了曾經的手下敗將劉邦。
劉邦斬白蛇起義時已是個48歲的半大老頭了,而這時項羽則是個雄姿英發的青年才俊。從人性魅力和軍事實力的角度看,劉邦遠不如項羽。假如項羽能招納天下賢才,能聽得進足智多謀的范增之勸諫,關鍵時刻心腸再狠一些,當斷則斷,絕不優柔寡斷,那麼天下一定姓項而非姓劉。
史家把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這幾年爆發的一系列戰爭稱作「楚漢爭霸」。由於劉邦的部隊率先攻進秦都咸陽,項羽妒火中燒,加上劉邦手下的司馬曹無雙向項羽密報,說劉邦準備在咸陽稱王,項羽聞言既驚且怒、遂起殺機。
在謀士范增的運籌下,項羽在咸陽郊外的鴻門擺下酒宴,邀請劉邦前來赴宴。在這場殺機重重的酒宴上,范增多次暗示項羽,催促他按事先計劃除掉劉邦,無奈義氣深重的項羽首鼠兩端、不忍下此毒手。范增非常著急,連忙抽身離席把項羽的堂弟項莊找來,面授機宜,要他到宴會上去敬酒,以舞劍助樂為名,趁機刺殺劉邦。由於項羽的叔父項伯和劉邦部下的猛將樊噲的阻攔、救護,劉邦才得以脫身逃走,保全性命。范增勃然大怒,明斥項莊暗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
最終,歷史放棄了兵強馬壯、力拔山、氣蓋世、但權謀稍遜、不懂籠絡人心且心懷婦人之仁的項羽,而是選擇了實力相對弱小且起於蓬蒿間、但多謀善斷、會籠絡人心的草根劉邦。
持續五年之久的楚漢相爭落下帷幕,項羽高開低走,本佔有絕對優勢的他因一系列決策失誤,在垓下被劉邦麾下悍將韓信一舉擊敗,突圍後走投無路,被迫自刎烏江。一代無敵霸主,瞬間化作南柯一夢。元末才子施耐庵曾嘲歌一曲:九里山前作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動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自幼不喜讀書、厭惡務農、很有流氓習氣、但情商極高、善於招賢納士的「屌絲」劉邦出人意料地逆襲心高氣傲的貴族項羽,成了君臨天下的漢高祖。一開始並不被人看好的他笑到最後,成功獲取天下。
楚漢爭霸,以漢勝楚敗而告終,西楚霸王、貴族子弟項羽的敗亡使得先秦時期贏者通吃的諸侯貴族們徹底退出歷史舞台,那些世襲罔替、極為注重血統、講究源流正溯的貴族統治者們開始日薄西山,「布衣將相」們首次坐上了金鑾殿,被史家視作千百年從未有過的大變局。
其實,項羽有好幾次機會除掉心腹之患劉邦,其中以「鴻門宴」為最佳時機。貴族特有的驕矜傲慢加上婦人之仁使他幾次放死敵劉邦一條生路。劉邦最終才得以打敗項羽,掃平諸侯,底定中國,開大漢400年基業長青。
毫無疑問,劉邦的品行、思想境界、人格魅力、甚至文治武功都是不足道的,很多方面都不如英邁豪俊的項羽,卻偏偏能最終成事,坐穩皇位,可謂造化弄人。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時勢。劉邦成功的奧妙在於會用人。他不善帶兵打仗,更不能臨陣殺敵,但麾下雲集了那麼多能人賢士,得人才者得天下,最後擊敗項羽,取得勝利。劉邦能屈能伸,幾起幾落終得天下。有道是自古英雄難敵梟雄,流氓無賴何以得天下?得英才者得天下!權謀之「術」,臉厚心黑,劉邦有而項羽無,這正是自古屢屢上演的流氓戰勝英雄的制勝法寶。
項羽雖敗,然而失敗的英雄比勝利的無賴更引人同情與追思,他的青春激情,他的英雄豪氣,他的鐵漢柔情引後世「無數文人墨客競折腰」。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後世歷史文化名人都是這位失敗英雄的鐵杆粉絲。
看來,人們對「人傑、鬼雄」、驍勇無敵的項羽之敗亡更多的是同情與惋惜,哀憐之態溢於言表。假如當初在鴻門宴上他痛下殺手,誅殺劉邦,歷史將會以另一番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項羽和劉邦,孰優孰劣,還真是難下斷言。楚漢爭霸,英雄豪傑敗亡而流氓無賴稱帝發家,這樣的結局,看似偶然其實必然。秦亡、楚滅、漢興,歷史的循環往複、治亂興衰,後人又能說什麼?
網路配圖
推薦閱讀:
※別再被騙了,這才是劉邦殺功臣的真相!
※劉邦曾當項羽面做檢討:關中稱王是無厘頭想法
※秦末一個窮小子,靠娶寡婦發家致富,曾六齣奇謀為劉邦奪取天下!
※沒有韓信,劉邦一樣可以打敗項羽,原因在這裡